DB11/T 1938-2021 引调水隧洞监测技术导则

DB11/T 1938-2021 Tunnelling Monitoring Guidelines for Water Diversion Tunnel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7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938-2021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12-28
实施日期
2022-04-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水务局
适用范围
-
可选服务
1,提供正版标准批量采购服务,为企业合规性保驾护航,提供标准文件翻译服务,专家翻译,权威可靠
2,标准数据定制化,可定制企业云端标准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下载以及更新推送服务,实时了解标准时效更新动态
3,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依托最新最全的标准数据库为您提供在线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并开具权威性的标准时效性核查报告(点击查看详情
4,服务定制咨询联系电话:15102855502(微信同号),QQ:469517676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DB11/T 1938-2021 引调水隧洞监测技术导则-第1页
DB11/T 1938-2021 引调水隧洞监测技术导则-第2页
DB11/T 1938-2021 引调水隧洞监测技术导则-第3页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7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160

CCSP56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938—2021

引调水隧洞监测技术导则

Guideformonitoringtechnologyofdiversiontunnel

2021-12-28发布2022-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938—2021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3

5施工监测项目及技术要求..............................................................5

5.1一般规定........................................................................5

5.2监测项目........................................................................5

5.3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7

5.4监测频率.......................................................................10

5.5监测控制标准和预警.............................................................12

5.6监测成果与信息反馈.............................................................14

6运行监测项目及技术要求.............................................................15

6.1一般规定.......................................................................15

6.2监测项目.......................................................................16

6.3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17

6.4监测频率.......................................................................19

6.5监测控制标准和报警.............................................................19

6.6监测成果与信息反馈.............................................................20

7外部工程影响监测技术要求...........................................................21

7.1一般规定.......................................................................21

7.2监测项目.......................................................................22

7.3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24

7.4监测频率.......................................................................25

7.5监测控制标准和报警.............................................................26

7.6监测成果与信息反馈.............................................................27

8自动化监测系统及运行管理...........................................................28

8.1一般规定.......................................................................28

8.2自动化监测系统.................................................................28

8.3监测系统运行管理...............................................................29

9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30

9.1一般规定.......................................................................30

9.2洞内、外观察...................................................................31

9.3竖向位移监测...................................................................31

9.4水平位移监测...................................................................33

9.5深层水平位移监测...............................................................35

9.6收敛监测.......................................................................35

I

DB11/T1938—2021

9.7倾斜监测.......................................................................37

9.8地下水位及水压力监测...........................................................37

9.9支撑内力、锚杆(索)拉力监测...................................................38

9.10结构应力监测..................................................................38

9.11围岩松动监测..................................................................38

9.12温度监测......................................................................39

9.13裂缝监测......................................................................39

9.14冰冻观测......................................................................40

9.15进口泥沙淤积和出口冲刷观测....................................................40

9.16爆破振动监测..................................................................40

9.17巡查..........................................................................41

附录A(规范性)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等级划分.........................................42

附录B(资料性)监测日报表.........................................................47

附录C(规范性)监测项目与测次.....................................................50

附录D(资料性)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的方法和内容.....................................52

附录E(资料性)现场巡查报表.......................................................63

附录F(资料性)现场巡查日报.......................................................66

附录G(资料性)预警快报...........................................................67

参考文献.............................................................................68

II

DB11/T1938—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琦伟、袁鸿鹄、何勇军、任干、张建坤、杨良权、李宏恩、王金明、闫宇蕾、

栾明龙、姚旭初、晋凤明、孙宇臣、王彪、马国凯、单博阳、孙洪升。

III

DB11/T1938—2021

引调水隧洞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引调水隧洞施工监测、运行监测、外部工程影响监测、自动化监测技术系统及运行管

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及运行期的引调水隧洞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6722爆破安全规程

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

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GB509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CJJ99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TJ073.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SL212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

SL281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

SL386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655水利水电工程调压室设计规范

SL764水工隧洞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TB10413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DB11/T716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DB11/T915穿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检测评估及监测技术规范

DB11/T1626建设工程第三方监测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引调水隧洞diversiontunnel

在山体中或地下开挖的、具有封闭断面的引调水通道。

3.2

1

DB11/T1938—2021

施工监测constructionmonitoring

在引调水隧洞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监测仪器对关键部位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监测的技术手段,用来

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3.3

运行监测operationmonitoring

在引调水隧洞工程运行过程中,采用监测仪器对关键部位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监测的技术手段,用来

保证运行期的安全性,及时反馈工程安全隐患。

3.4

外部工程影响监测influencemonitoringoffieldengineering

在引调水隧洞工程施工、运行过程中,存在外部其他工程施工、运行对引调水隧洞的影响所开展的

监测。

3.5

周围岩土体surroundingrockandsoil

建设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岩体、土体、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统称。

3.6

自动化监测系统automaticmonitoringsystem

利用计算机和传感技术以及信息搜集处理技术,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计算,对监测性

态正常与否作出初步判断和分级报警的监测系统。

3.7

影响分区influencepartition

根据周边环境对引调水隧洞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对监测影响范围进行的等级划分。

3.8

引调水隧洞级别gradeofdiversiontunnel

根据引调水隧洞的工程规模、材质属性、安全特性进行的级别划分。

3.9

监测控制标准值controlledvalueformonitoring

为保护工程自身安全及环境安全,控制监测对象的变化状态,针对各监测项目所设定的受力或变形

允许值的限值。

3.10

监测报警monitoringandalarm

2

DB11/T1938—2021

建设工程监测对象的受力、变形达到或超出所设定的允许范围,施工状况出现异常时,向工程参建

方和管理方报告危急情况或发出危急信号的过程。

4基本规定

4.1引调水隧洞监测包括施工监测、运行监测及外部工程影响监测。

4.2引调水隧洞监测应按图1所示的工作流程开展工作。

4.3引调水隧洞工程施工期影响分区应根据基坑、隧洞工程施工对周围岩土体扰动和周边环境影响的

程度及范围划分,可分为主要、次要和可能三个工程影响分区,影响分区划分应按附录A.1执行。

4.4引调水隧洞工程施工监测等级应根据基坑、隧洞工程的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和地质

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划分,监测等级划分应按附录A.2执行。

4.5基坑、隧洞工程的自身风险等级应根据支护结构发生变形或破坏、岩土体失稳等的可能性和后果

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或根据基坑设计深度、隧洞埋深和断面尺寸等确定,确定

方法应按附录A.2执行。

4.6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宜根据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

估的方法确定,或根据周边环境的类型、重要性、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对工程的危害性划分,划分

方法应按附录A.2执行。

4.7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划分方法应按附录

A.2执行。

4.8外部工程监测等级宜根据外部工程影响分区和新建外部工程与既有运行引调水隧洞的接近程度进

行划分,等级划分应按附录A.3执行。

3

DB11/T1938—2021

图1引调水隧洞监测流程

4.9外部工程影响分区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和工程施工对周围岩土体扰动程度及影响范围进行

划分,可分为主要、次要和一般三个工程影响分区,影响分区划分应按附录A.3执行。

4.10新建工程与既有运行引调水隧洞的接近程度宜用接近关系表示,分为非常接近、接近、较接近和

不接近四级,等级划分应按附录A.3执行。

4.11引调水隧洞监测范围应包括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工程影响区内存在轨道交通设施、铁路、

重要建筑物、管线、桥梁与隧道、地表水体等风险等级较高的环境对象时,宜扩大监测范围,并应满足

相应安全保护区管理要求。

4.12在外部影响监测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监测内容开展相应的安全检测工作,检测方法及内容可参考

附录A.4。

4

DB11/T1938—2021

4.13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可靠性、耐久性、适用性,便于实现自动化;监测仪器布设应统筹考虑工程

的各个阶段,运行期深埋监测仪器应在施工期布设完成;监测仪器及传输设施应进行防护设计。

4.14监测数据应及时分析整理,达到报警值应及时报告。

5施工监测项目及技术要求

5.1一般规定

5.1.1监测对象应包括下列内容:

a)基坑工程中的支护桩(墙)、支撑、锚杆、土钉等结构,矿山法隧洞工程中的初期支护、临时

支护、二次衬砌及盾构法隧洞工程中的管片等支护结构;

b)工程周围岩土体、地下水、地表及周边建(构)筑物;

c)其它应监测对象。

5.1.2工程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工程监测等级、工程影响分区、设计及施工的要求合理

确定,并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征和安全状态。

5.1.3进(出)口边坡、调压室、压力钢管的施工监测,应按SL764有关规定执行。

5.2监测项目

5.2.1明挖法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应根据表1选择。

表1明挖法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序号监测项目

一级二级三级

1支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

2支护桩(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

3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宜测

4支护桩(墙)结构应力宜测可测可测

5支撑轴力应测应测宜测

6锚杆拉力应测应测宜测

7地表沉降应测应测应测

8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

9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可测可测可测

10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测可测可测

11坑底隆起(回弹)可测可测可测

12支护桩(墙)侧向土压力可测可测可测

13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应测

14孔隙水压力可测可测可测

5.2.2盾构法隧洞管片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应根据表2选择。

5

DB11/T1938—2021

表2盾构法隧洞管片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序号监测项目

一级二级三级

1管片结构竖向位移宜测可测可测

2管片结构水平位移宜测可测可测

3管片结构差异沉降宜测可测可测

4管片结构净空收敛宜测可测可测

5管片结构应力可测可测可测

6管片连接螺栓应力可测可测可测

7地表沉降应测应测应测

8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可测可测可测

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测可测可测

10管片围岩压力可测可测可测

11孔隙水压力可测可测可测

5.2.3矿山法隧洞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应根据表3选择。

表3矿山法隧洞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序号监测项目

一级二级三级

1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宜测可测可测

2初期支护结构底板竖向位移宜测可测可测

3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宜测可测可测

4隧洞拱脚竖向位移可测可测可测

5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应力可测可测可测

6地表沉降应测应测应测

7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可测可测可测

8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测可测可测

9围岩压力可测可测可测

10地下水位应测宜测可测

5.2.4周边环境监测项目应根据表4选择。

6

DB11/T1938—2021

表4周边环境监测项目

工程影响分区

监测对象监测项目

主要影响区次要影响区

竖向位移应测应测

水平位移应测宜测

建(构)筑物

倾斜应测宜测

裂缝应测宜测

竖向位移应测应测

地下管线水平位移宜测可测

差异沉降应测应测

路面路基竖向位移应测应测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挡墙竖向位移应测应测

挡墙倾斜应测宜测

墩台竖向位移应测应测

墩台差异沉降应测应测

桥梁墩柱倾斜应测应测

梁板应力可测可测

裂缝应测宜测

隧道结构竖向位移应测应测

隧道结构水平位移应测宜测

隧道结构净空收敛宜测可测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变形缝差异沉降应测应测

轨道结构(道床)竖向位移应测应测

轨道静态几何形位(轨距、轨向、高低、水平)应测应测

隧道、轨道结构裂缝应测宜测

5.2.5当工程周边存在既有轨道交通或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及设施时,监测项目应与有关

管理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

5.2.6采用钻爆法施工时,应对爆破振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桥梁等高风险环境进行振动速

度或加速度监测,爆破振动影响范围应按GB6722的有关规定执行。

5.3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5.3.1明挖法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5.3.1.1支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护桩(墙)顶或基坑坡顶上;

b)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设,间距不宜大于20m;

c)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重要环境部位、

地质条件复杂部位等应布设监测点。

5.3.1.2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7

DB11/T1938—2021

a)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的桩(墙)体布设,间距不宜大于60m;

b)在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及其他代表性部位的桩(墙)体应有监测点控制;

c)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宜与支护桩(墙)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处于同一监测断面。

5.3.1.3支撑轴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支撑轴力监测宜选择基坑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支护结构受力条件复杂部位及

在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支撑;

b)支撑轴力监测应沿竖向布设监测断面,每层支撑均应布设监测点;

c)每层支撑的监测数量不宜少于每层支撑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根;

d)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与相近的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

e)采用轴力计监测时,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的端部;

f)采用钢筋计或应变计监测时,可布设在支撑中部或两支点间1/3部位,当支撑长度较大时也可

布设在1/4点处,并应避开节点位置。

5.3.1.4锚杆拉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锚杆拉力监测宜选择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及周边

存在高大建(构)筑物部位的锚杆;

b)锚杆拉力监测应沿竖向布设监测断面,每层锚杆均应布设监测点;

c)每层锚杆的监测数量应为每层锚杆总数的2%~3%,且不应少于3根;

d)监测点的布设位置与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

5.3.1.5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沿平行基坑周边边线布设地表沉降监测点不应少于2排,排距宜为3m~8m,第一排监测点距

基坑边缘不宜大于2m,每排监测点间距宜为10m~20m;

b)应根据基坑规模和周边环境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设垂直于基坑边线的横向监测断面,

每个横向监测断面监测点的数量和布设位置应满足对基坑工程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的控

制,每侧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c)监测点及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应与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相结合。

5.3.1.6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沿竖向每3m~5m应布设一个监测断面;

b)每个监测断面在竖井结构的长、短边中部应布设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不应少于2条测线。

5.3.1.7地下水位观测孔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下水位观测孔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降水深度、降水的影响范围和周边环境保护

要求,在降水区域及影响范围内分别布设地下水位观测孔,观测孔数量应满足掌握降水区域和

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

b)当降水深度内存在2个及以上含水层时,应分层布设地下水位观测孔观测各层地下水位变化情

况;

c)降水区靠近地表水体时,应在其附近增设地下水位观测孔,观测和分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

5.3.1.8明挖法的支护桩(墙)结构应力、侧向土压力、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孔

隙水压力、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布设应按GB50497的有关规定执行。

5.3.2盾构法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5.3.2.1盾构管片结构竖向、水平位移和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盾构始发与接收段、左右线交叠或邻近段、小半径曲线段等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

b)存在地层偏压、围岩软硬不均、地下水位较高等地质条件复杂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

c)下穿或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河流湖泊等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

8

DB11/T1938—2021

d)每个监测断面宜在拱顶、拱底、两侧拱腰处布设管片结构净空收敛监测点,拱顶、拱底的净空

收敛监测点可兼做竖向位移监测点,两侧拱腰处的净空收敛监测点可兼做水平位移监测点。

5.3.2.2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监测点应沿盾构隧洞轴线上方地表布设,监测点间距宜为10m~30m,始发和接收段应适当增

加监测点;

b)应根据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布设垂直于隧洞轴线的横向监测断面,监测断面间距宜为50m~

100m,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宜为7个~11个,在主要影响区监测点间距宜为3m~5m,次

要影响区间距宜为5m~10m;

c)在始发和接收段、联络通道等部位及地质条件不良易产生开挖面坍塌、地表过大变形的部位,

应有横向监测断面控制。

5.3.2.3隧洞的周围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盾构管片结构应力、管片围岩压力、管片

连接螺栓应力及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