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
DB3201/T 1116-2022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Forest Fire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基本信息
2,标准数据定制化,可定制企业云端标准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下载以及更新推送服务,实时了解标准时效更新动态
3,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依托最新最全的标准数据库为您提供在线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并开具权威性的标准时效性核查报告(点击查看详情)
4,服务定制咨询联系电话:15102855502(微信同号),QQ:469517676
发布历史
-
2022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 起草人:
- 何峰、韩也逸、罗坤、胥东、缪志龙、郭艳、刘建水、袁行栋、陈家敏、王维、梁彦芳
- 出版信息:
-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P86
3201
南京市地方标准
DB3201/T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forforestfirepreventioninfrastructure
2022-08-30发布2022-09-01实施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01/T1116—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护林站点..........................................................................2
6林火阻隔系统......................................................................12
7蓄水池............................................................................3
8引水上山工程......................................................................4
9森林消防设备......................................................................06
10森林防火无线电通信..............................................................10
11护林值守点及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10
12森林防火监控设备................................................................11
13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211
附录A(资料性)护林站点样式.......................................................13
附录B(资料性)蓄水池示意图.......................................................14
3
B
D
I
DB3201/T1116—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峰、韩也逸、罗坤、胥东、缪志龙、郭艳、刘建水、袁行栋、陈家敏、王维、
梁彦芳。1
0
2
3
B
D
II
DB3201/T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总则以及护林站点、林火阻隔系统、蓄水池、引水上山
工程、森林消防设备、森林防火无线电通信、护林值守点及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森林防火监控设备、
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的设计与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0
GB/T22239
LYJ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3术语和定义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林火阻隔系统forestfirecontainment3system
为了防止林火的无限蔓延,将道路、河流、防火林带(3.4)、防火线等相互联结,形成对林火阻
隔的有机整体。
3.2B
林火阻隔带forestfirecontainmentbelt
森林防火区域内由人工开设或自然形成的,能有效阻隔林火蔓延的障碍物或屏障。
注:林火阻隔带分为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生物阻隔带和混合阻隔带等。
3.3D
工程阻隔带engineeringcontainmentbelt
通过人工措施,由无生命的障碍物组成的林火阻隔带(3.1)。
注:包括生土带、防火沟等。
3.4
防火林带firepreventionforestbelt
在森林防火区域用以防止火灾蔓延的植物阻隔带。
1
DB3201/T1116—2022
4总则
4.1根据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区域性火灾发生规律,合理规划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控面积。
4.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节约用地、节约资源、注重生态保护。
5护林站点
5.1一般要求
护林站点的设置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森林防火与森林经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重点设防相结合。
5.2设置要求
5.2.1护林站点分固定和临时两种,样式包括建筑式木屋和活动式木质板房等,外观见附录A图A.1
与图A.2。1
5.2.2护林站点的位置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进入森林防火区域的要道口;
b)林业生产比较集中的作业场地;
c)便于防范检查的林缘地段;0
d)人员活动较频繁集中的主要出入口;
e)避开存在滑坡、塌方、泥石流隐患的地质不稳定区域。
5.2.3防火期间在护林站点前,应设置有效拦截检查行人和车辆的设施。
5.2.4护林站点装备的配备应满足其所承担的防火检查、监督等任务的需要。
5.2.5护林站点应设置森林防火检查相关标志,设置宣传栏(板)等2相关设施。
6林火阻隔系统
6.1林火阻隔带3
6.1.1应考虑山形地貌特点,充分利用河流、山脊、道路(公路、铁路)、沟壑等条件,实施综合性
阻隔,确保阻隔效果。
6.1.2林火阻隔带的宽度设置应在保证阻隔效果的前提下,遵循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林火阻隔
带的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B
a)省界不小于60m,市界不小于50m,县、镇界不小于30m;
b)林缘林火阻隔带、林内林火阻隔带(防火林带除外)宽度不小于20m;
c)林内防火林带宽度不小于10m。
6.1.3将分布在森林防火区域内符合6.1.2规定的河流、沟壑、石滩、沙丘等自然阻隔带融入阻隔系统,
与其他阻隔工程紧密衔接。D
6.1.4应根据植被类型、火险区等级、火灾危险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同时考虑可燃物类型、
气象、扑救能力以及火行为等因素选定林火阻隔带种类。
6.1.5应连接成完整的封闭式阻隔网络,形成封闭的隔离区。
6.1.6当林火阻隔带阻止了野生动物的迁徙时,应设置动物通道。
6.1.7工程阻隔带的开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对林火有控制和隔离作用;
b)不破坏或少破坏森林原生植物群落,有利于林木生长和经营活动;
2
DB3201/T1116—2022
c)火源多、火险区等级高和林火容易蔓延的地方,适当加大林火阻隔带密度;
d)防火线、生土带应设置在地势平缓、森林植被与地被物少、土壤瘠薄的林缘地带,不应沿陡坡、
峡谷穿行;
e)林内不应开设防火线、生土带。
6.1.8工程阻隔带宽度除符合6.1.2规定外,还应不小于当地成熟林木的最大树高的1.5倍。
6.1.9凡山口、沟谷风口地段工程阻隔带,应根据现地条件适当加宽。
6.1.10防火线的开设应根据地形、植被和技术条件选定适宜方法。一般可采用机械(或人工)伐除、
机耕、割草、化学灭草和火烧等方法,彻底清除防火线上的易燃物。开设方法应科学合理。火烧法应明
确烧法、时间和技术要求。
6.2生物防火林带
6.2.1防火林带按功能分为主带(又称主干线)和副带(又称支线)。主带为火灾控制带,副带为小
区分隔带。
6.2.2防火林带应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分别进行设计。林带结构应尽量紧凑,宜采用多层次结构,1
形成大乔木和小乔木与灌木混交的复层林带。
6.2.3防火林带应与其他林火阻隔系统紧密衔接、构成封闭。具体应设在下列地区:
a)各森林经营单元(林场、经营区等)林缘、集中建筑群落(居民点、工业区等)的周围和优质
林分的分界处;0
b)行政区界、道路两侧和田林交界处;
c)有明显阻隔林火作用的山脊、沟谷和坡面;
d)适于防火树种生长的地方。
6.2.4防火林带宽度应以符合阻隔林火蔓延为原则,除应符合26.1.2规定外,还应不小于当地成熟林木
的最大树高,宜宽于被防护树高的1.5倍~2倍。陡坡和峡谷地段应适当加宽。
6.2.5设置在
推荐标准
- T/UNP 17-2022 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规范 2022-12-26
- T/HYXHJA 004-2023 汉源花椒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2023-11-01
- T/HPZC 003-2021 龙江品牌评价 农业 2021-08-20
- T/CCPITCSC 114-2022 会展行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规范 2022-12-31
- T/SDQCPZLCJH 48-2021 企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培育管理自我评价 2021-09-03
- T/SPH 001-2021 阿拉善盟商标代理工作规则 2021-08-25
- T/YTQB 0005-2024 标准与专利融合工作指南 企业 2024-08-08
- T/GZIPS 001-2023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事项工作规范 2023-04-26
- T/BJPAA 001-2017 专利代理人执业能力评价规范 2017-07-20
- T/EI 8801.3-2022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价值评价体系 第3部分:艺术价值评价 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