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751-2020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健康风险快速评估技术规范

DB11/T 1751-2020 Natural Disaster Health Emergency Risk Rapid Assess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751-2020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9-17
实施日期
2021-01-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50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751—2020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健康风险快速评估技术

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apidassessmentofhealthfactorsinhealth

emergencyresponsetonaturaldisasters

2020-09-17发布2021-01-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751—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估内容...........................................................................1

5评估准备...........................................................................2

6数据收集...........................................................................2

7数据整理...........................................................................3

8风险分析...........................................................................4

9评估报告...........................................................................5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受灾区域自然环境情况............................................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受灾区域社会环境情况............................................7

附录C(资料性附录)安置点生活供给快速评估.........................................10

附录D(资料性附录)安置点环境设施快速评估.........................................11

附录E(资料性附录)安置点病媒生物快速评估.........................................12

参考文献..........................................................................13

I

DB11/T1751—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食品

安全大数据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宁芳、王东、钱城、张炎、赵岩、孟璐璐、李锡太、曹若湘、韩志宇、段大高、

韩忠明。

II

DB11/T1751—2020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健康风险快速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健康风险快速评估的评估内容、评估准备、数据收集、数据整理、

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开展卫生应急健康风险快速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750.4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GB/T15441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

GB/T23798病媒生物密度检测方法鼠类

DB11/T1291卫生应急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DB11/T1292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组建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安置点temporaryshelters

自然灾害发生后,能满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临时居住区域。

3.2

快速评估rapidassessment

自然灾害发生后,评估队伍抵达现场72小时内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初步判定健康风险问题,包括传

染性疾病暴发风险和突发中毒事件风险,并提出防控措施的过程。

4评估内容

4.1传染性疾病暴发风险

4.1.1肠道传染病

应包括安置点补给方式、加工环境、饮用水供给情况、环境设施情况等。

4.1.2呼吸道传染病

1

DB11/T1751—2020

应包括既往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安置点居住方式、通风状况、消杀频次、洗手设施情况等。

4.1.3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其他传染病

应包括既往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情况、病媒生物种类和密度、消杀措施等。

4.2突发中毒事件风险

4.2.1化学性中毒事件发生风险

应包括安置点周边可能造成中毒的化学污染源及污染类型;安置点水源和供水管网的运转情况;消

杀药品、鼠药、有毒有害药品的使用或储备情况。

4.2.2生物性中毒发生风险

应包括安置点食品和饮用水补给情况;食品存放加工制作情况;加工制作场所洗消设备配备情况;

加工人员健康与卫生习惯,是否出现症状等。

5评估准备

5.1队伍抵达现场3小时内,应根据灾害类别、安全形势,快速制定提纲式评估计划。

5.2队伍应按DB11/T1292要求,宜8人一队,队内依评估内容可划分工作组且2人一组,各组可同

时展开工作。

5.3依据灾情波及范围及严重程度,评估队伍以8人为一个工作单元,可整单元叠加以满足工作需要。

5.4开展评估前,应进行评估路线安全分析,确认工作环境安全。

5.5进入医院、临时医疗点时应按DB11/T1291的要求准备防护用品,进行个人防护。

5.6携带方便可直读的检测仪器,如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等,以便开展现场

快速检测。

6数据收集

6.1应收集队伍抵达后0~72小时内的评估数据,包括受灾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安置点生活供

给、安置点环境设施、安置点病媒生物情况,参见附录A~E。重点关注可能受影响的人群,可能暴露

的危害及暴露后产生不良后果的时间、原因及方式。

6.2应如实记录观察和调查所得信息。

6.3应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

6.4数据收集内容、方法及技术要点应符合表1要求。

表1数据收集内容、方法及技术要点

收集内容方法技术要点

受灾区域自然环境环问卷调查法使用预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格,通过对灾区临时指挥部负责人、临时安置点场

境情况,参见附录A。所负责人、医疗机构或医疗点负责人,事件发生时经历或目击者、特殊群体

受灾区域社会环境情的管理者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对准确的评估信息。

况,参见附录B。

安置点生活供给情况,观察法走访灾区安置点,直接观察或询问安置点管理者、群众安置点供水方式、补

参见附录C。给品加工制作情况,消毒设备设施情况及方式。

2

DB11/T1751—2020

表1(续)

收集内容方法技术要点

安置点生活供给快速检测法1采集的水样本宜立即进行理化检测,现场条件不允许时,应在4摄氏度或以

水质情况,参见下,避光保存,并于24小时内进行测试。

附录C。2采用散射法-福尔马肼标准、二苯碳酰二肼法、玻璃电极法进行水质快速检测

时,应按GB/T5750.4的规定进行操作。

3采用水杨酸氨方法、重氮化法、镉还原法进行水污染情况快速检测时,应按

快检设备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4采用发光细菌法测定水质急性毒性时,应按GB/T15441的规定操作且在采样

后6小时内进行,宜选用生物发光光度计检测,受灾区条件所限可不进行重复

测定。

安置点环境设施观察法走访灾区安置点,直接观察并记录安置点基本情况:居住方式;通风状况、食

情况,参见附录品饮用水供给情况与加工场所卫生状况、厕所数量及配套设施、生活垃圾收集

D。方式、垃圾清理、生物排泄物及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情况等;或听取安置点人员

关于安置点设施情况的陈述并记录。

病媒生物情况,观察法1走访灾区安置点,直接观察并记录病媒生物活动迹象、动物死亡、鼠药投放

参见附录E。情况等,或听取安置点知情人对病媒生物活动迹象的陈述并记录。

2采用人诱停落法评估安置点外环境蚊密度情况。评估者宜在日落后0.5小时,

在遮荫处,暴露一侧小腿,静止不动,记录0.5小时内停落在小腿上被拍死或

用电动吸蚊器捕获的蚊虫数量,即人诱停落指数(只/人•次)。

3采用目测法评估安置点外环境蝇密度情况。宜选择9时至15时,蝇类活动高

峰期,在垃圾存放处目测并记录观察到的蝇类数量,计算蝇密度。

4观察鼠迹情况,应按GB/T23798规定的鼠迹法进行鼠密度评估。外环境鼠密

度评估可沿选择的线路行走,记录行走距离内发现鼠迹的处数,用鼠类路径指

数表示鼠密度。路径指数大于3,可实施灭鼠工作。

7数据整理

7.1将收集的数据划分为背景、暴露、危害三种数据类型。

7.2可按表2和表3提示的传染性疾病暴发数据风险及突发中毒事件数据风险进行风险归纳。

表2传染性疾病暴发数据风险判断

数据类型评估内容风险性判断

背景受灾区域自然环境评估,参见表A.1灾害严重程度及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类型

基础设施情况评估,参见表B.2基本灾后生活保障服务能力

暴露人群基本情况评估,参见表B.1疾病传播力、疾病严重程度

安置点生活供给评估:水污染情况、补给品加工储存条件,肠道传染病发生可能性

加工人员健康情况,参见表C.1

安置点环境设施:安置面积、人均面积、居住方式、通风、肠道、呼吸道传染病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