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4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金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六安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裕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舒城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金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 起草人:
- 张克莉、张 宏、张玉厚、杨爱农、梅跃进、李多祥、罗俊荣、石敬夫、江正民、阮艺芳、方泰泉、何骏、陈勇。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058—2014
栗瘿蜂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integratedcontrolofDryocosmuskuriphilusYasumatsu
2014-02-17发布2014-03-17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05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金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六安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裕安区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舒城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金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霍山县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全椒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当涂县森防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克莉、张宏、张玉厚、杨爱农、梅跃进、李多祥、罗俊荣、石敬夫、江正
民、阮艺芳、方泰泉、何骏、陈勇。
I
DB34/T2058—2014
栗瘿蜂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栗瘿蜂的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策略及防治措施
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地区栗瘿蜂的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栗瘿蜂DryocosmuskuriphilusYasumatsu
属膜翅目Hymenoptera瘿蜂科Cynipidae,又称栗瘤蜂,是一种在我省分布广泛、危害较严重的寄
生性害虫。以幼虫寄生在板栗树新芽内为害。当春季栗树萌芽时,被害芽不能正常萌发生长,逐渐膨大
而形成虫瘿,有时瘿瘤上着生有畸形小叶。严重时树势衰弱,可引起枝条或全株枯死。
4寄主、分布和识别特征
4.1寄主
板栗Castaneamollissima又名栗、中国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
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安徽省广泛分布,多见于山地,已由人工广泛栽培。
茅栗:CastaneaseguiniiDode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安徽省广泛分布,多见于山地自然生长。
4.2分布
栗瘿蜂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板栗产区均有发生与危害。
4.3识别特征
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
4.4生活习性
1
DB34/T2058—2014
生活习性参见附录B。
5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5.1发生(危害)程度
发生(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按LY/T1681相关规定执行,分级标准见附录
C。
5.2成灾标准
受害株率50%以上;瘿瘤寄生率30%以上;嫩梢死亡率5%以上。
6虫情监测
6.1监测范围和树种
6.1.1监测范围
重点监测地区有:片林、村庄四旁等的板栗、茅栗。
6.2监测时间
a)卵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
b)幼虫期:3月下旬至5月下旬;
c)蛹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
d)成虫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
6.3监测方法
6.3.1踏查
在寄主分布区,设定踏查路线,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设定临时标准地,随机抽取30株标准树
调查。
主要调查受害树种、受害株数、立地条件以及枝条萌芽、枝干顶芽寄生瘿瘤的数量、平均寄生率等
情况,将调查结果填入栗瘿蜂踏查记录表,见附录D。
6.3.2系统虫情调查
6.3.2.1标准地设置
在栗瘿蜂发生区,根据不同立地环境每6~20hm2设立固定标准地1块,面积0.067hm2,四旁
按450株折算为1hm2,并对标准地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固定标准地概况调查表,见附录D。
在每块标准地内用对角线或“Z”字型法,每隔3~5株选择1株,选取15株标准树,逐一进行
详查。
6.3.2.2幼虫期调查
在标准树的枝梢清点幼虫寄生(瘿瘤)数量,单株逐一统计。将调查结果填入栗瘿蜂幼虫期调查表,
见附录D。
2
DB34/T2058—2014
6.3.2.3成虫期调查
成虫期应密切注意羽化期,高峰期和末期各调查1次,在树冠中层4个方位随机抽取当年生枝条
10个,统计成虫数量。将调查结果填入栗瘿蜂成虫期调查表,见附录D。
6.3.2.4卵期调查
6月中旬至7月中旬,在栗林选择5个产卵点野外定期观察,或采集卵囊100个,置于模拟自
然条件下,观察孵化孵化情况,将调查结果填入卵期调查表,见附录D。
6.3.3监测数据处理
将调查结果表整理、汇总后填入栗瘿蜂发生情况汇总表,见附录D,并写出监测报告。
7预测预报
7.1发生量预测
用虫口基数法进行预测,即根据栗瘿蜂雌成虫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世代若虫的发生量,计算方
法:
下一世代幼虫的预测发生量=调查时雌成虫虫口基数×每头雌虫的平均产卵量×卵的孵化率
7.2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监测数据、寄主植物分布情况等预测发生分布范围。
用标准地代表法预测发生面积,计算方法:
预测发生面积=预测或实测轻度发生标准地块数×轻度发生标准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中度发生
标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CH/Z 3024-2022 湖泊水域面积及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技术规范 2022-07-10
- CH/Z 9037-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数据整合规范 2022-07-27
- JB/T 14061-2022 带蒸发冷却器的水冷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2022-04-08
- JB/T 10718-2022 空调用机织空气过滤网 2022-04-08
- JB/T 7249-2022 制冷与空调设备 术语 2022-04-08
- CH/T 1054-2022 无人机航空摄影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2022-07-27
- JB/T 7961-2022 制冷用压力、压差控制器 2022-04-08
- CH/Z 9035-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符号表达 2022-07-27
- JB/T 14060-2022 带分配器的壳管式换热器 2022-04-08
- CH/Z 9036-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分类与编码 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