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187-2018 铝冶炼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
DB37/T 3187-2018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the Insp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afety Hazards in Aluminum Smelt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8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77.020
H09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187—2018
铝冶炼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
理体系实施指南
2018-04-28发布2018-05-28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3187—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石磊、朱凯、王立震、刘春猛、李全林、彭宏、黄合龙。
I
DB37/T3187—2018
引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
系通则》、《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事故预防原理和铝
冶炼行业隐患排查治理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山东省铝冶炼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铝冶炼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保证各类安全
措施有效全面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促进企业安
全发展。
II
DB37/T3187—2018
铝冶炼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铝冶炼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实施步骤,确定同类型
企业常用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明确组织实施、隐患治理和验收的具体要求,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
件等。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铝冶炼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7/T2883-2016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3011-2017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3术语和定义
DB37/T2883-2016、DB37/T3011-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基本要求
4.1组织机构
企业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隐患排查及治理监督的领导机构,成员至少包括分管领导、车间
(科室)单位负责人;
各专业部门和基层单位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各级工作小组,负责本区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
施;
基层单位各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岗位员工等应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的制定等活
动,确保隐患排查活动涉及企业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使风险得到全面控制。
4.1.1主要负责人职责
应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承担责任,其职责包括:
a)负责审批企业上报的重大事故隐患项目;
b)组织对重大危险源隐患情况进行监督监控;
c)组织制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急性职业中毒等隐患整改方案、应急预案,对事故隐患治理工作
组织实施;
d)负责审批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资金;
e)确保涉及各部门、各岗位安全职责与责任得到规定,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隐患排查治理;
f)确保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各团队或小组人员履行其职责。
1
DB37/T3187—2018
4.1.2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安全管理部门是保证企业所涉及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归口部门,应对本
单位、部门在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方面负有监督指导作用,其主要职能包括:
g)编制年度《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计划》,组织相关人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细化检查标准,确定
隐患排查的频次,并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计划》中涉及的检查内容,编制相应的检查标准,
并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及时修订;
h)按制定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计划》,组织或督促各级人员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
查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和各项措施落实情况;
i)负责事故隐患的收集归档,以及对检查的各类事故隐患进行排查落实,对于现场发现的重大隐
患及时上报;
j)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或紧急情况时,要立即下达停产、停工处理指令,不得违章
指挥;
k)对于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做好生产平衡工作,调整运行方式及时安排时间进行解决;
l)对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或紧急情况,制定对应的应急预案同时组织、监督责任单位定期进行演
练。
4.1.3专业管理部门职责
各专业管理部门按专业职责,检查、督促、协调本专业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负责落实重大事
故隐患挂牌督办工作。
4.1.4生产单位职责
各生产单位(车间)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掌握四级以上风险分布情况、可能后果、典
型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具体负责所辖范围内各类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负责组织一般事故隐患
的评估,并对自行管理的事故隐患进行整改、验证等工作。岗位人员应掌握本岗位涉及的风险分布情况、
风险后果、可能存在的隐患及典型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
4.2运行要求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与企业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企业应在安全生产标准化、OHSA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企业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隐患排查治理体
系,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隐患排查治理贯穿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专业、
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各层级应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作为抓好本单位安全管理的抓
手,全面落实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4.3绩效考核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列入企业的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中,建立和
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每一个岗位应负的排查隐患、落实治理措施的责任,确定要求,对于无法
完成的人员及单位,执行严格的考核机制。
5隐患分级与分类
5.1隐患分级
2
DB37/T3187—2018
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
故隐患。
5.1.1一般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宜参照《铝冶炼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
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中确定的一般风险、低风险中管控措施失效而形成的隐患,以及较大风险、重大
风险中部分管控措施失效而形成的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5.1.2重大事故隐患
根据DB37/T3011-2017第5.1条的规定的列为重大事故隐患的项目之外,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明确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要求,电解铝、氧化铝行业应将达到以下问题的隐患,列为重大事故隐患:
——吊运铝水的起重机不符合冶金铸造起重机的相关要求,横梁、耳轴销和吊钩、钢丝绳及其端
头固定零件,未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未及时处理的;
——装有铝水的真空抬包在吊运及运输过程中未走规定线路的;
——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场所设置在高温铝水吊运影响范围内的;
——使用中的真空抬包横梁、耳轴存在缺陷且未定期进行检测的;
——铝水冶炼、熔炼、铸造区域的安全坑内及熔体泄漏、喷溅影响范围内存在非生产性积水的;
熔体容易喷溅到的区域,放置有易燃易爆物品的;
——高温铝水铸造、浇铸流程未设置紧急排放和应急储存设施的;
——高温工作的混合炉、铸造机、加热炉及水冷元件未设置应急冷却水源的;
——混合炉、中频炉、电解槽类设备本体及附属设施未定期检查,出现严重焊缝开裂、腐蚀、破
损、衬砖损坏、壳体发红及明显弯曲变形等未进行处理,仍继续使用的;
——经大中修或新砌的混合炉、电解槽、真空抬包等,未按设计要求砌筑、未按设计规定的烘烤
技术要求进行烘烤的;
——使用煤气(天然气)的烧嘴等燃烧装置,未设置防突然熄火或点火失败的快速切断阀,以切断
煤气(天然气)的;
——氧化铝焙烧炉点火之前,未将炉内残余混合可燃气体进行置换的;
——氧化铝静电除尘器运行过程中,可燃气体浓度超标未及时停运静电除尘器运行的;
——氧化铝浓酸槽呼吸阀未设置防雨罩,且无防水进入措施的;浓酸稀释过程中,直接将水加入
浓酸槽的;
——氧化铝分解槽沉降位移超出允许范围值,且出现非整体沉降的;分解槽槽壁及焊缝出现开裂
及泄漏的;
——高压蒸汽管道未定期进行焊缝检测、膨胀节检查,出现管道倾斜、焊缝开裂未处理,继续使
用的;
——高压容器设备及管道法兰螺栓连接部位,使用普通螺栓代替高强螺栓的;
——其他企业内部自行规定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内容。
规模较大的氧化铝、电解铝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安全职责和管理权限和整改难度,将重
大事故隐患分为一级(公司级)重大事故隐患和二级(分厂级)重大事故隐患,其中以上界定的重大事
故隐患宜定为一级重大事故隐患,《铝冶炼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中辨识的较
大风险、重大风险对应管控措施失效后而产生的除以上规定的,危险性和整改难度较大,需进行局部停
产或较长时间整改后方可消除或降低危险性的隐患,定为二级重大事故隐患。
5.2隐患分类
3
DB37/T3187—2018
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现场管理类隐患。
5.2.1基础管理类隐患
主要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
档案、应急救援、职业卫生基础管理、相关方基础管理、其他基础管理等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以及制度制定的不合理性、执行情况的合格程度以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问题。
5.2.2生产现场类隐患
主要是针对特种设备现场管理、生产设备设施、动火作业现场安全、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消防安全、职业卫生现场安全、受限空间现场安全、辅助系统、相关方现场管理、其他现场管理等方面
存在的缺陷,电解铝、氧化铝行业应结合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排查相关作业活动类、设备设施类清单相
关内容对安全情况进行排查,所存在的缺陷。
6工作程序和内容
6.1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6.1.1基本要求
依据确定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的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应急处置措施,编
制包含全部应排查的项目清单,以排查相关风险管控措施缺失、失效、不到位而引发的问题作为隐患排
查项目。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现场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参见附录B)。
6.1.2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隐患排查治理内容清单的编制应以列表的方式体现,确保分类清晰、内容详实、系统全面,排查项
目清单以各类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要求编制,
包括:风险点、责任单位、风险等级、排查内容及标准、排查类型、排查层级及周期等信息。
6.1.3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依据基础管理相关内容要求,逐项编制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排查项目、排查内容及标准、排查
类型、排查层级及周期等信息。
6.2制定排查计划
企业应根据生产运行特点,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各类型隐患排查的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
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涉及企业确定的重大风险的,企业应制定专门的各层级排查
周期及要求。如:电解铝行业混合炉的排查,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应按照不同的周期对混
合炉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公司级、分厂级应制定专门的专项排查计划,具体排查周期根据公司实际情
况执行,交接班及日常巡检应按要求开展;氧化铝行业有限空间作业的排查,公司级、分厂级应制定专
门的专项排查计划,根据公司、分厂内部审批的有限空间作业情况,组织专项排查的方式,具体检查频
次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调整,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
6.3隐患排查
6.3.1排查类型
4
DB37/T3187—2018
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重
大活动及节假日前隐患排查、专项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等。
6.3.1.1日常隐患排查
是指部门、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和工艺、设备、
电气、仪表、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性检查,重点突出班组、岗位区域及责任设备区域存在的隐患。
6.3.1.2综合性隐患排查
是指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安全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
点,由各相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检查,重点突出对各级各部门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包括对管理干
部日常责任落实情况、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更新情况等。
6.3.1.3专业隐患排查
是指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编制相应的安全检查标准,进行
现场检查,应包括直接管理或管理相关的活动、过程、装置、设施、设备、物料等风险点所涉及的危险
源的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如:电气专业的排查应包括高压线路、配电设备、接地系统、避雷系统、整流系统、电气
绝缘、预防性试验、临时用电等设施设备类及作业活动类风险点对应的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电解工艺专业排查应包括
电解槽工艺参数调整、电解槽两水平高度、阳极覆盖料合理度、阳极电流分布、电解槽效应系数、电解质硅铁含量等等
方面对应的管控措施执行情况。
6.3.1.4季节性隐患排查
是指根据各季节特点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主要包括:
m)春季以防风、防雷、防火、防污闪、防绝缘不良、防人身伤害为重点,包括电气方面的春季预
防性试验的执行情况以及试验结果的整改情况;
n)夏季以防雷电、防大风、防洪防汛、防暑降温、防食物中毒为重点,重点结合公司所处地域的
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五防”事故演练;
o)秋季以防火、防静电为重点,应重点排查防火重点区域的隐患,包括油罐区域、煤气区域以及
电气设备区域相应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p)冬季以防火、防爆、防寒防冻、防小动物短路、防绝缘不良、防中毒为重点,应结合公司以往
发生的各类冬季特点的事故,开展事故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以及设备保温情况的检查。
6.3.1.5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隐患排查
主要是指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前,对生产是否存在异常状况和隐患、备用设备状态、备品备件、生
产及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工作等进行的检查,特别是要对节日期间干部值班情况及紧急抢修力量安排、
备件及各类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进行重点检查。
6.3.1.6专项隐患排查
是对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暴露的问题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应突出行业典型事故的防范措
施,包括电解铝行业的整流系统、漏槽事故,氧化铝行业的烫伤事故、停电事故等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的排查。
6.3.2排查要求
5
DB37/T3187—2018
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
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企业应发挥内部管理特点及管理架构设置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排查,电解铝
应针对流程工艺简单的特点,开展同类问题筛查;氧化铝行业应针对工艺复查、流程长的特点开展划区
域排查,应做到上一流程不为下一流程制造潜在隐患。
6.3.3组织级别
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以及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中所排查的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
造成的后果不同,应将隐患排查按排查类型的不同,明确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有利于对各类隐患进行
有重点的排查及治理,具体划分为:
——日常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班组岗位级,结合日常岗位负责的设备、流程、区域进行有目的的
排查;
——综合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根据公司内部制定的制度,落实制度落地情况
及岗位职责落实情况;
——专业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按照专业类别划分;
——装置开、停车专项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按照专业类别划分;
——新装置施工期间或竣工时及试运行等时期专项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分厂级、车间级,按照职责分
工;
——季节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
——节假日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
6.3.4排查周期
根据风险点、危险源特性确定检查周期,周期应具体到班次、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等,隐患
排查周期应根据安全形式的变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等情况,增加隐患排查的频次。
6.3.4.1铝冶炼行业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确定日常、综合、
专业或专项、季节、节假日等隐患排查类型的周期。具体包括:
——日常隐患排查周期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相关内容和各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日常交接班周期应至少
每班一次,巡检周期根据企业实际要求确定;
——综合性隐患排查应由公司级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分厂级至少每月组织一次;
——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应由工艺、设备、电气等专业技术人员或相关部门至少每月进行一项检查,
至少保证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季节性隐患排查应根据季节性特点及本单位的生产实际,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
——节假日隐患排查应在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进行一次隐患排查。
6.3.4.2当发生以下情形之一,铝冶炼行业应及时组织进行相关专项隐患排查:
——颁布实施有关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或原有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的;
——组织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调整的;
——装置工艺、设备、电气、仪表操作参数发生重大改变的,如:电解铝混合炉重新筑炉之后;氧
化铝工艺流程进行技改之后;
——外部安全生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企业周边新建氨区、氢站等重大风险的,应对本单位应
急联络、监测报警、紧急疏散等应急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发生事故或对事故、事件有新的认识,如:电解铝同行业发生短路口爆炸事故之后,应对短路
口进行专项检查;氧化铝行业发生焙烧炉电除尘爆炸事故,应对焙烧炉电除尘进行相关检查;
6
DB37/T3187—2018
——气候条件发生大的变化或预报可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如:预报有大到暴雨天气,应对电解铝
厂房排水及防水情况进行提前检查。
6.3.5确定排查项目
实施隐患排查前,应根据排查类型、组织级别及排查周期,在排查项目清单中选择确定具有针对性
的具体排查项目,作为此次隐患排查的内容,排查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的进行排查,其中现
场管理类隐患排查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应同时进行。
6.4隐患治理
6.4.1隐患治理要求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既岗位能解决的不推给班组,班组能解决的不推给车间,
车间能解决的不推给分厂,分厂能解决的不推给公司,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
的隐患,隐患治理措施的制定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责任到人、限期完成、治理有效。
遵循“发现→评估→确定治理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整改反馈→组织验证”的流程对事故隐患实施
闭环管理。
6.4.2隐患治理流程
隐患治理流程包括: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下发隐患整改通知。隐患排查结束后,隐患排查组织部门通过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将治理建
议传达给治理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隐患整改通知单的格式应能体现责任、措施、时限等方
面的要求和闭环管理,隐患信息应包括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
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通过检查通报文件的形式下发至责任单位或上传至安全管理信息平
台;
——实施隐患治理。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参考治理建议
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并落实,同时应根据所查隐患的级别问题制定不同的治理措施;
——治理情况反馈。隐患存在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治理情况反馈隐患整改通知单下发部门验收,
未能及时整改完成的应说明原因,并制定临时防护措施及延期整改的期限,同时与整改通知制
发部门协同解决,待延期问题彻底解决后及时反馈至隐患排查部门,组织复查验收;
——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应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并在隐患整改通知书或隐患管理系统上出
具验收意见,对于复查验收不合格或未整改的,参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考核、奖惩办法》
进行责任落实、通报。
——所有的隐患排查治理都要登记汇总并及时进行公示,作为同类问题排查、类比学习的资料。
6.4.3一般隐患治理
一般事故隐患应由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各级部门对于检查的一般事故隐患,以隐患整改通知书、检
查通报或直接将隐患上传至安全管理系统中进行闭环管理。
6.4.4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经判定属于一级重大隐患的,企业应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报告书中应包括
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要求等内容。责任
单位收到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后,应第一时间制定一级重大隐患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
容:
7
DB37/T3187—2018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即重大隐患整改后达到的要求;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即重大隐患治理的办法及措施必须明确,效果明显;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即安全投入的费用;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即负责重大隐患整改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6.4.5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对于判定的二级重大隐患,企业应编制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通知书中明确隐患的类别、
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治理方式、治理期限要求等内容,责任单位收到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
后,应及时制定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及方案,限期整改复查,整改计划及方案至少应包括整改措
施、经费预算、整改期限、整改机构及人员等内容。
6.4.6隐患治理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
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
6.4.6.1一般事故隐患的治理验收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应由车间级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检查部门共同参与,
实现闭环管理,对于验收中存在的问题,交由车间自行整改落实并闭环管理。
6.4.6.2二级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验收
对于二级(分厂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应由分厂级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检
查部门共同参与,对于治理情况进行评估,检查确保未产生新的隐患,由检查部门及分厂级组织人员共
同出具验收意见,并将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所有资料进行存档管理。
6.4.6.3一级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验收
对于一级(公司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应由公司级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检
查部门共同参与,对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确保隐患得到排除或风险得到降低,检查部门
及公司级组织人员共同出具验收意见,对一级重大事故隐患进行闭环管理,并将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所有
资料进行存档管理。
6.4.6.4整改验收所使用的表格,应延用企业原有行之有效的表格和程序。
7文件管理
7.1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
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的记录至少保存一年。档案应包括: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及成果的相关文件;
——隐患整改通知书;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保留纸
质记录并单独建档管理。
8
DB37/T3187—2018
7.2涉及不能立即整改的事故隐患,其排查、评估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并作为日后重点督
促排查的内容。
7.3对于建立有隐患管理信息平台的,应将相应表格上传至系统进行管理及随时查阅。
8隐患排查治理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q)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后,企业应明确本单位重点排查的内容及对象,各级管理机构管控的重点;
r)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后,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做到重点督促,且做到层层排查落实;
s)明确了本单位各级部门风险作业的级别及范围,建立完善的审批、监护、审核流程;
t)明确了员工从事各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有目的防控,同时职工能够自觉的将排
查的各类隐患根据相关要求及标准进行有目的整改;
u)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后,企业内部安全检查及日常隐患排查更加具有针对性,形成企业内部自控
的标准体系,同时对在建及后建项目提供相应安全技改的依据;
v)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9持续改进
9.1评审
9.1.1企业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
效性。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评审的实施应结合企业安全领导机构会
议进行,或单独进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宜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体系的管理评审或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评审一起进行,有条件的企业宜形成自身特点的安全生产管理体
系进行评审。
9.1.2评审结果的内容及结论以及确定的措施等内容应做好记录。
9.2更新
企业基于下述各方面的影响来考虑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评审时间安排和频次,但每年应不少于一次:
——法律法规的变化;
——新风险点的相应要求;
——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变更需求;
——外部因素;
——检查、事故事件、紧急情况、应急程序测试结果的反馈影响;
——控制技术的进步。
10监督考评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监督考核、奖惩办法,督促落实各部门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
理工作,参照附录A: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考核、奖惩办法。
9
DB37/T3187—2018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考核、奖惩办法
A.1为保证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的有效运行,确保各级人员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按照隐
患排查治理体系要求,分级进行排查,特制定本制度。
w)车间、岗位运行考核、奖惩
1)未按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中分级排查周期要求进行隐患排查的,由车间、班组对岗位责任
人进行扣分,计入人员绩效考核内容中;
2)未按规定及时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上报的,扣罚相关责任人一定数额工资,并在人员
绩效中扣除一定数额分数;
3)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及人身异常的,除扣罚相关责任人一定数额
工资外,并扣罚车间负责人一定数额工资。
x)分厂运行考核、奖惩
1)未及时将本单位重大隐患进行安全公示的,扣罚相关责任人一定数额工资;
2)排查的重大隐患,未按照体系要求制定整改方案的,扣罚相关责任人一定数额工资,同时
扣罚分厂负责人一定数额工资;
3)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及人身异常的,扣罚相关责任人一定数额工
资,并扣罚分厂负责人一定数额工资;
4)未及时将事故隐患排查内容上传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并监督督促落实闭环管理的,扣罚相
关责任人一定数额工资,同时扣罚隐患责任单位一定数额工资。
y)专业运行考核、奖惩
1)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监督专业性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开展情况,对于未按要求周期开展隐患
排查治理的,扣罚相关责任人一定数额工资;
2)专业性排查未按照要求将事故隐患排查内容上传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并督促落实闭环管理
的,扣罚责任人一定数额工资,同时扣罚责任人安全绩效一定评比分。
z)公司运行考核、奖惩
1)未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扣罚公司负责人一定数额工资,
并扣罚公司安全评比分,计入月度安全评比中;
2)未对公司范围内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公示,排查的重大隐患无跟踪情况公示的,扣罚相关
责任人一定数额工资,并扣罚公司安全评比分,计入月度安全评比中;
3)未按规定将事故隐患排查内容上传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并按照要求进行闭环管理的,扣罚
相关责任人及公司负责人一定数额工资,同时扣罚公司安全评比分,计入月度安全评比中。
aa)其他运行考核、奖惩
A.2其他考核、奖惩细则,应参照企业实际运行的《绩效考评办法》、《生产管理制度》相关内容进行
实施。
10
DB37/T3187—2018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排查类型
日常排查专业性排查综合性排查季节性排查节
序所属风险特电假备
风险点排查内容或标准交公
号单位等级巡种周气周厂春夏秋冬日注
接周期周期周期司周期
检设期设期级季季季季排
班级
备备查
一、公共部分
操作高处阀门时使用专用的操作平台,平台支
√每班√每月√每月
撑要保证平稳、牢固。
高处作业必须使用校验合格的安全带。√每日√季度√半年
从高处往下投掷物品时,要限定警戒区,设置
√每日√
围栏,并设专人看管。
定期组织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高处作业相
高空作公共√每年√每年
1二级关知识培训。
业部分
根据受伤人员情况对其进行止血包扎,出现骨
√每年
折用夹板固定后及时安排就医。
槽顶加装不低于1.2米的护栏,悬挂警示牌。√每班√每月√每月
高空作业将工器具放入工具袋内。√每班√每月√每月√
脚手架的搭设要设定剪刀撑,每层绑两道护身
√每班√每月√每月
栏,一道挡脚板,脚手板要铺严,结构构造必
1
DB37/T3187—2018
排查类型
日常排查专业性排查综合性排查季节性排查节
序所属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CY/T 103-2014 数据库出版物质量评价规范 2014-01-29
- CY/T 101.4-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4部分:数据加工质量 2014-01-29
- CY/T 101.3-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3部分:数据加工规格 2014-01-29
- CY/T 101.7-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7部分:数据交付 2014-01-29
- CY/T 101.8-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8部分:图书加工 2014-01-29
- CY/T 101.9-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9部分:报纸加工 2014-01-29
- CY/T 101.1-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1部分:加工专业术语 2014-01-29
- CY/T 101.10-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10部分:期刊加工 2014-01-29
- CY/T 101.6-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6部分:数据管理 2014-01-29
- CY/T 101.2-2014 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 第2部分:数据加工与应用模式 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