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539-2022 水土保持术语

DB61/T 1539-2022

陕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1/T 1539-2022
标准类型
陕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4-19
实施日期
2022-05-19
发布单位/组织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陕西省水土保持行业范围内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其他相关领域。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起草人:
张发民、王文龙、郭明明、康宏亮、赵跃中、王楠、马倩、娄义宝、杨波、苗斌侠、陈卓鑫、王天超、惠波、白芸、王海斌、郭文召、许阳光、冯兰茜、朱亚男。
出版信息:
页数:3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80

CCSB11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61/T1539—2022

水土保持术语

Terminology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2022-04-19发布2022-05-19实施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1/T1539—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基本术语......................................................................................................................................................1

3.1土壤侵蚀...............................................................................................................................................1

3.2水土流失...............................................................................................................................................9

3.3水土保持..............................................................................................................................................11

4规划设计....................................................................................................................................................12

4.1水土保持规划.....................................................................................................................................12

4.2设计.....................................................................................................................................................15

5综合治理....................................................................................................................................................15

5.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5

5.2水土保持生物措施.............................................................................................................................22

5.3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24

6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26

7监督与监测................................................................................................................................................30

7.1水土保持监督.....................................................................................................................................30

7.2水土保持监测.....................................................................................................................................31

7.3水土保持效益.....................................................................................................................................34

I

DB61/T1539—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土保持与移民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利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发民、王文龙、郭明明、康宏亮、赵跃中、王楠、马倩、娄义宝、杨波、苗斌

侠、陈卓鑫、王天超、惠波、白芸、王海斌、郭文召、许阳光、冯兰茜、朱亚男。

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解释。

本文件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电话:029-85936025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神舟四路239号航创国际广场A座

邮编:710100

II

DB61/T1539—2022

水土保持术语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陕西省水土保持行业范围内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其他相关领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0465—2006水土保持术语

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GB/T50433—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GB/T50434—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419—2007水土保持试验规程

SL773—2018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

SL/T804—2020淤地坝技术规范

2016年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试行)

2018年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规定(试行)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3基本术语

3.1土壤侵蚀

3.1.1

土壤侵蚀soilerosion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

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根据土壤侵蚀发生时间分为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根据土壤侵蚀成因和侵蚀速率分

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

[来源:GB/T20465—2006,2.2.1,有修改]

3.1.2

古代侵蚀ancienterosion

人类出现前,地球表面所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等一系列土壤侵蚀现象。

1

DB61/T1539—2022

3.1.3

现代侵蚀modernerosion

人类出现后,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所发生的土壤侵蚀现象。

3.1.4

自然侵蚀naturalerosion

在不受人为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土壤侵蚀现象,也叫正常侵蚀。

[来源:GB/T20465—2006,2.2.2,有修改]

3.1.5

人为侵蚀erosioncausedbyhumanactivities

由人类活动,如开矿、修路、工程建设以及滥伐、滥垦、滥牧、不合理耕作等,引起的土壤侵蚀。

[来源:GB/T20465—2006,2.2.3]

3.1.6

侵蚀营力erosionforce

导致土壤侵蚀的作用力,包括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营力及人类对土地破坏的作用力。

[来源:GB/T20465—2006,2.2.4]

3.1.7

侵蚀劣地badland

因水土流失造成贫瘠化而难以利用的土地。

3.1.8

侵蚀基准面erosionbase-level

水流下切接近某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往下侵蚀,这一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来源:GB/T20465—2006,2.2.26]

3.1.9

土壤侵蚀类型typeofsoilerosion

按照侵蚀营力的不同而划分的土壤侵蚀类别。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等。

[来源:GB/T20465—2006,2.2.5]

3.1.10

土壤侵蚀形式formofsoilerosion

在同一侵蚀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所表现出的不同方式。如水力侵蚀可分为面蚀和沟蚀等,风力侵

蚀可分为吹蚀和磨蚀等,重力侵蚀可分为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来源:GB/T20465—2006,2.2.6,有修改]

3.1.11

水力侵蚀watererosion

2

DB61/T1539—2022

土壤及其母质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降雨、径流等水体作用下,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

程。包括面蚀、沟蚀等。

[来源:GB/T20465—2006,2.2.8]

3.1.12

面蚀surfaceerosion

降雨和地表径流对地表土体比较均匀地剥离和搬运的一种水力侵蚀形式。包括溅蚀、片蚀和细沟侵

蚀。

[来源:GB/T20465—2006,2.2.9]

3.1.12.1

溅蚀splasherosion

地表土壤受到雨滴击溅而引起土粒与母体分离并发生位移的过程。

3.1.12.2

片蚀sheeterosion

地表土壤颗粒被薄层水流均匀分离和搬运的侵蚀过程。

3.1.12.3

细沟侵蚀rillerosion

坡面薄层水流汇集成线形的小股水流将地面冲刷成深度不超过耕层的细沟的过程。

3.1.13

沟蚀gullyerosion

坡面径流冲刷土体,切割陆地地表,在地面形成沟道并逐渐发育的过程。

[来源:GB/T20465—2006,2.2.10]

3.1.14

浅沟ephemeralgully

在长期耕种和降雨径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呈瓦背状地形,断面呈弧形,无明显沟缘,深不超过0.5

m,能被普通耕作工具横跨但不能被其完全消除的侵蚀沟。

3.1.15

切沟gully

浅沟继续发展,冲刷力量和下切力量增大,沟深切入母质中,横断面呈“V”型,沟头处形成一定高

度跌水,且普通耕作工具无法横跨的侵蚀沟。

3.1.16

悬沟hanginggully

切沟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分布于黄土崖壁上,沟身陡悬,在其沟底无法堆积松散物质,纵剖面坡

度一般超过45°的侵蚀沟。

3

DB61/T1539—2022

3.1.17

冲沟modernincisedvalley

径流通过切沟后进一步集中,使沟深和沟宽继续扩展,使横断面呈“U”型,且沟底纵断面与原坡面

有明显差异的侵蚀沟。

3.1.18

干沟ancientincisedvalley

黄土地区较大、常无流水的沟谷,通常是河沟的支流。是承袭沟谷的一种,为古代侵蚀沟。

3.1.19

河沟rivervalley

黄土地区常有流水的沟谷,通常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干沟汇集而成,是另一种承袭沟谷。

3.1.20

溯源侵蚀headwarderosion

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

[来源:GB/T20465—2006,2.2.13]

3.1.21

下切侵蚀down-cuttingerosion

沟底在径流作用下向深度发展的侵蚀过程。

3.1.22

侧向侵蚀lateralerosion

沟岸在径流作用下向两侧扩张的侵蚀过程。

3.1.23

波浪侵蚀waveerosion

由风或行船等扰动水面形成波浪,冲击岸坡、堤防并产生崩塌、磨蚀和淋溶的过程。

[来源:GB/T20465—2006,2.2.12]

3.1.24

风力侵蚀winderosion

风力作用于地面,引起地表土粒、沙粒飞扬、跳跃、滚动和堆积,并导致土壤中细粒损失的过程。

包括吹蚀和磨蚀作用。

[来源:GB/T20465—2006,2.2.14,有修改]

3.1.24.1

吹蚀deflation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紊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离开地面,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

过程。

4

DB61/T1539—2022

3.1.24.2

磨蚀abrasion

挟沙气流(风沙流)对土壤或岩石表面碰撞、冲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的过

程。

3.1.25

起沙风速windvelocitythreshold

当风速逐渐增大到某一临界值以后,地表沙粒获得足够的能量开始脱离静止状态而进入运动的临界

风速,通常以m/s表示。

3.1.26

风蚀量amountofwinderosion

一定时间内被风吹走的地表物质量与堆积量之差。

3.1.27

风沙流wind-sandflow

沙粒被风扬起并随风沿地面及近地空间搬运前进形成的挟沙气流,物质主要是粒径在2mm以下的

沙粒(粗砂、中砂和细砂)、粉粒和粘粒。沙粒依风力大小、颗粒粒径、质量不同而以悬移、跃移、蠕移

三种形式向前运动。

[来源:GB/T20465—2006,2.1.18,有修改]

3.1.28

风沙流结构structureofwind-sandflow

风沙流中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

3.1.29

悬移suspension

当沙粒起动后以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而不降落,并以与风速相同速度向前运动的现象。

3.1.30

跃移saltation

沙粒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地表进入气流后,从气流中取得动量而加速前进,又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以

很小的锐角落向地面的现象。

3.1.31

蠕移creep

颗粒粒径较大的地表沙粒受到风力或跃移沙粒的冲击时,获得能量,并沿地面滑动或滚动的现象。

3.1.32

扬沙天气flyingsandweather

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km~10km以内的天气现象。

5

DB61/T1539—2022

3.1.33

沙尘暴sandstorm

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天气现象。

3.1.34

沙丘sanddune

因强烈风蚀搬运堆积形成具有明显的丘状风积地貌,按照沙丘走向与风向的关系可分为横向沙丘、

纵向沙垄,新月形、金字塔形、线形、格状、蜂窝状等形态,包括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

3.1.34.1

流动沙丘movingdune

沙丘植被覆盖度<15%时,在风力作用下发生前移的沙丘。沙丘移动的总方向和起沙风的年合成方

向大体相一致。

3.1.34.2

半固定沙丘semifixeddune

沙丘植被覆盖度在15%~35%之间时,流沙呈斑点状分布,有风沙活动的沙丘。

3.1.34.3

固定沙丘fixeddune

沙丘植被覆盖度>50%时,固定而不再移动的沙丘。

3.1.35

水蚀风蚀交错带wind-watererosioncrisscrossregion

受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土壤侵蚀以季节交替和空间叠加为特征,主要指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漠过

渡的地带。位于北纬35°20′~40°10′、东经103°33′~113°53′之间,范围大致自水蚀地区北部的神池、宁

武、兴县、绥德、吴起、庆阳、固原、定西和东乡一线以北到风蚀地区长城沿线以南一带。

3.1.36

土地沙化landsandification

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细粒(粉粒、粘粒)而逐渐粗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表土逐渐粗

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

3.1.37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的亚湿润区,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包括水土

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等引起的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现象。

[来源:GB/T20465—2006,2.1.20,有修改]

3.1.38

草场退化grasslanddegradation

草场草群矮化、稀疏,优良牧草衰退,产草量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等逆向性演替的现象。

6

DB61/T1539—2022

[来源:GB/T20465—2006,2.1.23]

3.1.39

重力侵蚀gravitationalerosion

土壤及其母质或基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位移和堆积的过程。主要包括泻溜、崩塌和滑坡等形

式。

[来源:GB/T20465—2006,2.2.16,有修改]

3.1.39.1

泻溜debrisslide

崖壁和陡坡上的土体或岩石经风化形成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下泄的现象。

3.1.39.2

崩塌avalanche

坡面上土体或岩石在自身重力下向外倾倒、翻滚、坠落的现象。

3.1.39.3

滑坡landslide

坡面上部分土体或岩石在重力等作用下,沿坡体内部的一个或多个滑动面(带)整体向下运动的现

象。

[来源:GB/T20465—2006,2.2.17]

3.1.40

混合侵蚀mixederosion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侵蚀类型。泥石流是混合侵蚀中最典型的一类侵

蚀形式。

[来源:GB/T20465—2006,2.2.18,有修改]

3.1.41

泥石流debrisflow

在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山坡或沟道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水和泥沙、石块的液、固两相洪流的

现象。

[来源:GB/T20465—2006,2.2.20,有修改]

3.1.42

洞穴侵蚀tunnelerosion

地表径流沿黄土的垂直裂隙渗流到地下,由于可溶性矿物质和细粒土体被淋溶至深层,土体内形成

空洞,上部的土体失去顶托而发生陷落,形成垂直洞穴的过程。

3.1.43

化学侵蚀chemicalerosion

土壤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溶解损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的过程。

7

DB61/T1539—2022

3.1.44

淋溶侵蚀leachingerosion

土壤及其母质中被水溶解的物质或细小颗粒随入渗水流迁移的过程。

[来源:GB/T20465—2006,2.2.11]

3.1.45

土壤侵蚀模数soilerosionmodulus

单位时段内单位水平面积地表土壤及其母质被侵蚀的总量,通常以t/(km²·a)表示。

[来源:GB/T20465—2006,2.2.25,有修改]

3.1.46

土壤侵蚀速率soilerosionrate

某一时段内土壤侵蚀的发展速度,通常以年流失的土层厚度(mm/a)表示。

[来源:GB/T20465—2006,3.3.13]

3.1.47

沟壑密度gullydensity

单位面积内沟壑的总长度,通常以km/km2表示。

3.1.48

地面割裂度landsurfacedissecteddegree

单位面积内沟道分布的面积,通常以%表示。

3.1.49

土壤侵蚀程度soilerosiondegree

以土壤原生剖面被侵蚀的状态为指标划分的土壤侵蚀等级。分为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

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

[来源:GB/T20465—2006,2.2.21,有修改]

3.1.50

土壤侵蚀强度soilerosionintensity

以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发生的土壤侵蚀量为指标划分的土壤侵蚀等级。分为微度、轻度、中度、

强度、极强度和剧烈。

[来源:GB/T20465—2006,2.2.22,有修改]

3.1.51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potentialriskofsoilerosion

生态系统失衡后可能出现的土壤侵蚀危险程度。分为无险型、轻险型、危险型、极险型和毁坏型五

级。

[来源:SL190—2007,2.0.2,有修改]

8

DB61/T1539—2022

3.1.52

土壤侵蚀量amounto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