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381-2021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

DB15/T 2381-2021 DB15/T 2381-2021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5/T 2381-2021
标准类型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9-26
实施日期
2021-10-26
发布单位/组织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2381—2021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motoringeffectsofprojectsonrangeland

ecologicalrehabilitation

2021-09-26发布2021-10-26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2381—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小草

数字生态产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淑华、刘爱军、杨勇、于振海、吴文俊、何嘉、丁勇、超乐萌、韩海波、杨

瑞军、班振国、马远震、申振华、王保林。

I

DB15/T2381—2021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6197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

NY/T1121土壤检测

NY/T1223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NY/T2998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修复ecologicalrehabilitation

通过人工干预,按照自然规律,引导或加速草地生态自然演化过程的生态恢复过程和措施。

3.2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ecologicalrehabilitationprojectofrangeland

有效修复并放大草原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促进草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政策

和措施。

3.3

遥感监测remotesensingmonitoring

利用遥感数据对草原开展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方法。

3.4

地面监测groundmonitoring

择代表性样地,获取地面数据,对草原开展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方法。

1

DB15/T2381—2021

4监测内容及指标

4.1监测范围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区及对照区。在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区就近选择代表性设为对照区。

4.2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包括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类型,实施时间、修复措施,实施面积等指标。

4.3工程区生态状况

4.3.1立地条件

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草原类型、利用现状等指标。

4.3.2地表状况

裸地面积比例、凋落物量等指标。

4.3.3草原植被状况

草原植被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植物种类组成等指标。

4.3.4土壤状况

土壤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全N、P、K等指标。

5监测流程与方法

5.1前期准备

5.1.1技术资料

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监测方案等。

5.1.2数据资料

项目区监测样点分布矢量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DEM数字高程模型。

5.1.3仪器设备

按照NY/T1223和NY/T2998准备相应设备。

5.2样地样方布设

5.2.1样地布设

5.2.1.1样地布设原则

样地布设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代表性原则,样地应能体现生态修复工程区内草原类型特点,能够代表该区的草原基本特征;

2

DB15/T2381—2021

——对于生态修复类型与生态修复措施不同的草原,应分别设置样地;

——生态修复工程区外应设置对照样地,对照样地的草原基本特征与工程区内设置的样地基本相

同;

——样地设置避免边缘效应,选择工程区典型代表地段。

5.2.1.2样地布设密度

按照工程区控制范围设置样地数量。对照样地3~5个。

5.2.2样方设置

5.2.2.1样方设置原则及数量

在样地内,依据典型性原则,选择能够代表整个样地草原植被、地形及土壤等特征的地段,在每个

草本样地内随机设置3个分种样方(测定样方内每种植物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对于有切根措施

的工程区,监测地下生物量),7个频度样方。

在每个灌木样地内随机设置3个灌木分种样方(测定样方内每种植物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

对于有切根措施的工程区,监测地下生物量)。样方大小为10m×10m。

5.2.2.2样方大小

不同植被类型需按照下列分类确定样方大小:

——灌木及高大草本样方:分布稀疏程度设置样方大小;

——草本样方:1m×1m。

5.3地面监测

5.3.1样地基本特征

工程区及对照区的基本情况和立地条件按照NY/T1223和NY/T2998执行,调查内容参见附录A中的

表A.1。

工程区及对照区的水土保持状况,裸地面积比例和枯落物盖度采用针刺法获取,针刺法测定内容参

见附录A中的表A.2,枯落物量参照地上生物量的获取方法获取。记录方法参照附录B中的表B.1。

5.3.2样方植被特征

工程区及对照区的草原植被特征,即植被高度、盖度、产量、密度、频度、物种数量等指标数据的

获取,除植被盖度采用针刺法获取外,其余指标按照NY/T1223和NY/T2998执行。灌木及高大草本样

方调查内容参见附录A中的表A.3,草本及半灌木样方调查内容参见附录A中的表A.4,植物记名内容参见

附录A中的表A.5。记录方法参见附录B中的表B.1。

5.3.3土壤取样及指标分析

土壤取样方法按照GB/T36197规定执行。

土壤相关指标测试分析,按照NY/T1121规定执行。

5.3.4监测数据

3

DB15/T2381—2021

地面监测采集的所有数据,当日及时分类、整理,并利用手持移动数据采集终端(PAD),按照监

测内容及系统提示流程,及时电子化,作为存档数据,为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便捷服务。

5.3.5检查核实

对样地样方调查表、照片、资料及时进行核实。由技术组负责,抽检样地样方数据不应少于4%。

抽检时,要做好记录和说明。当95%以上的样地样方表格记录完整时,视为合格。

5.4遥感监测

5.4.1生产力

利用遥感数据估算地上生物量。

5.4.2盖度

采用遥感数据估算植被盖度。

5.5提交监测成果

5.5.1文本成果

包括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监测方案和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监测报告。

5.5.2图件

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区分布图、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中、后三期生产力、植被覆盖度分布图。

5.5.3统计资料

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中、后草原植被、土壤监测数据。

6监测进度

6.1工程前监测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在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开展本底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草原的退化、沙化现状、

草原植被盖度、生产力状况,监测结果形成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的本底监测报告、监测图件、监测数

据。

6.2工程中监测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当年或第一年,在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开展中期效果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草原退化、

沙化修复现状,草原植被盖度、生产力状况,监测结果形成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的中期效益监测报告、

监测图件、监测数据。

6.3工程后监测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期结束后,在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开展工程效果监测。监测内容同6.2,监测结果

形成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报告、监测图件、监测数据。

4

DB15/T2381—2021

A

A

附录A

(资料性)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调查表

样地基本特征调查表见表A.1、A.2、A.3、A.4、A.5。

表A.1样地基本特征调查表

行政区域:盟市旗县乡镇嘎查

样地号:2020152525ER————调查日期:年月日记录人:

经度:纬度:海拔:m景观照编号:

生态修复修复措施:实施时间:年月日

草原类:草原型:

地表特征:——枯落物:(%);绿色植物比例(%);裸地面积比例(%);

5

DB15/T2381—2021

表A.2冠层盖度、基盖度及裸地——针刺法测定表

样地号:调查日期:记录人:

草地类型:

经度:纬度:海拔:m

序号1层2层3层4层土壤表层序号1层2层3层4层土壤表层

126

227

328

429

530

631

732

833

9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