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999-2003 工业自动化系统 企业模型的概念与规则

GB/T 18999-2003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Concepts and rules for enterprise model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8999-2003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3-04-15
实施日期
2003-12-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归口单位
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起草人:
黎晓东、郝淑芬、许莹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2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_25.040.40一一

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999-2003/ISO14258:1998

工业自动化系统

企业模型的概念与规则

Industrialautomationsystems-Conceptsandrulesforenterprisemodels

(ISO14258:1998,IDT)

2003-04-15发布2003-12-01实施

雷M嘉"kMvD&}赢vL*磊}-tMY发“

GB/T18999-2003八SO14258:1998

月U吕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4258:1998《工业自动化系统企业模型的概念与规则》。

ISO14258是由ISO/TC184/SC5/WGI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体系结构、通信和集成框架/建

模与体系结构”工作组起草制定的。TC184/SC5/WG1工作组的工作范围:开发一个标准的框架,用来

协调现存的以及将来的用于企业建模的标准,以促进计算机集成制造,并开发与信息基础设施、企业模

型以及企业建模和仿真相关的标准。本标准将国际上有关企业模型及有关方法论的标准成果进行了详

细的定义和规则描述。该标准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标准。本标准的目的意义、作用

与形成依据已在ISO前言引言中说明。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范围;第2章定义;第3章概念和规则;第4章顺从性及一

致性;附录A:企业模型的提出及设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人世的实际需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已成为我国一项

重大技术经济政策。所以本标准等同采用了ISO14258制定我国国家标准。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一一

对应采用原则,在技术内容和章节、条款与ISO14258标准完全相同。编排格式遵照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在范围、引用标准等章条中删除了个别不符合

我国标准的字句。

为了便于标准的使用,本标准“目次”保留了ISO14258:1998的细目。另外,本标准还按照该国际

标准的修正版ISO14258:1998/Cor1:2000对正文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建议本标准与另一个由ISO/

TC184/SC5/WG1起草的ISO15704《工业自动化系统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论的需求》配套使

用。ISO15704已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GB/T187572002。这两个标准对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标

准化和企业建模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晓东、郝淑芬、许莹。

GB/T18999-2003/1S014258:1998

引言

本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定义企业模型的概念和规则见(第3章),并对有关该主题的已有的或将有的

其他标准或执行过程加以引导和约束。通过定义产生企业模型时用的元素见(3.2)、生命段的概念见(

3.3)、这些模型如何描述分层见(3.4)、构造见(3.5),以及行为特征来达到其目的。本标准对要给企业

建模或给过程建模的人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约束机制见(3.7)0

本标准的用户主要是一些正在为集成和建模领域的某一部分制定详细标准的有关企业。系统的执

行者也可以从该标准所研制的构造中发现有用之处,从而使他们的开发工作与这里描述的概念相对应。

如果相似的实施设计有同样的技术领域及术语,或容易地映射到它们,那么,一个企业或过程的信息就

能更容易地与其他企业或过程的信息共享见(3.8)0

本标准的基本原理是要求在企业集成和建模领域中已经设计好的其他标准向企业设计者们提供一

个已知环境。这样,对集成孤岛的投资风险会显著减小。在孤岛存在的地方,这些标准协助设计者创建

孤岛所需要的变换,以便与已知的环境进行交互。企业模型的标准应当通过建立在企业模型中必须有

的元素来提高互操作性。在某过程需要与另外一个过程通信时,这些元素开始起作用。

GB/T18999-2003/1S014258:1998

工业自动化系统企业模型的概念与规则

1范围

本标准为计算机可理解的制造企业模型规定了基本概念及规则,以便于企业各种过程的互操作。

本标准不定义标准企业过程、标准企业、标准组织机构或标准数据。另外,本标准也不规定企业建

模的过程,而仅仅是建立一个基础,使得在需要时可制定企业建模标准。

2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与企业概念有关的定义

2.1.1

企业enterprise

企业是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共同目标及任务的组织群体。

2.1.2

环境environment

系统中不能企图用控制该系统的决策程序加以控制的那个部分。

2.1.3

生产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

对原料、零件、组件及成品进行转换、运输、存储及检验所需的事务。

2.1.4

标准的用户userofstandard

将本标准的要求用于任何用途者。

例1:企业规划、建设、改造及分析人员用此要求检验其活动的完整性。

例2:企业模型的建模者用此要求保证模型间的相容性,使其能进行互操作。

例3:企业表达标准的制定者用此要求保证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相容性。

2.2与模型概念有关的定义

2.2.1

抽象abstraction

对于时间或空间的无损于感知的缩小,用于区分客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模型。

2.2.2

行为behavior

元素如何作用及反作用。

2.2.3

约束constraint

对一个系统来说,约束和限制是来自于被研究系统内部或外部的施加于系统的限制和限度。对于

模型来说,约束和限制是由建模者为某种目的施加的、或对应于某种系统的约束和限度。

2.2.4

元素element

系统的基本部件,有状态、行为和标识等特征。

GB/T18999-2003八SO14258:1998

2.2.5

企业模型enterprisemodel

对一个企业打算实现什么、如何运行以及如何组织的表达。

注:一个企业模型是一个用来识别和表达企业基本元素和这些元素的必要等级分解的抽象。例如,它可以用来提

高企业的效能和效率。它还指定了这些元素所需要的信息,并为集成信息系统提供了定义需求所必需的信息。

2.2.6

模型model

用数学、符号或文字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表达方式。

注:模型是人对系统或形势以及相关元素和关系的显示表达。它表达了系统元素和元素间的联系。

3概念和规则

3.1企业模型的用途

企业模型是在特定用途的相关环境中描述与表达企业的一种工具。企业是可按照系统理论加以分

析与模拟的系统。可以构造模型,用于对企业进行分析、指导企业的设计,以及管理企业的运行。

本章所有的规则都是为了支持上述用途及实现企业模型之间的信息传递。

3.2系统理论作为企业模型的基础

与本标准相一致的企业模型将构成一个与系统理论对应元素相一致的模型。本章所有的规范性基

本概念及规则描述了系统理论的这些对应元素,并将之与模型内容及特征相联系。

3.2.1基于系统理论的方法论

文献通(用系统理论方法AnApproachtoGeneralSystemTheory,GeorgeJ.Klir(1969);通用系

统思想介绍AnIntroductiontoGeneralSystemThinking,GeraldM.Weinberg(1975))中,有多种方法

论来自通用系统理论,它们各有其不同的侧重面。有三种最常用的方面,即结构方面、行为特征方面以

及分层方面。

结构方面基于下述原理:系统的元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元素有着多重依存性。相互依存正是

整体系(统)表征不同于各个部分元(素)表征的原因。

行为特征方面是基于变量的标识及其功能性或其他关系。若将变量限定为输人及输出变量,则系

统被视为“黑箱”(blackbox)o

分层方面基于下述原理:系统的一个元素本身也可视为一个系统,称作子系统。同理,所面对的系

统也可被视为1X于另一个系统的元素,另一系统称作上级系统。这就排定了系统的抽象分层。在分层

的高层次中,由于相互依存性,必将涌现新的特征。

进人下层,可得知所面对系统的更具体的描述,及系统如何实现其目的。进人上层,可得知系统在

其环境条件中的任务。

每个层次均以结构及行为特征加以描述。根据所需用途,可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逐层向下,可展

示系统的内部结构。这可依靠观察、逻辑推理或在系统开发时的设计来实现。逐层向上,可展示系统在

其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同样,这也是依靠观察、逻辑推理或在系统开发时设定前提来实现的。

3.2.2生产要素

企业模f应确定在企业或产品的各生命段中生产要素诸(如人员、资金、材料、信息、能源、工具设

备等)将产生的作用。

3.2.3企业模型的范围

企业模型应确定实施下列事项所需的企业有关方面:

构思、设计、实施并建设一个由某个选定的工作过程集所构成的企业;

管理及操作一个企业使之实现其目标;

支持企业的改进、重新设计、重建和解体。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