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083-2014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

DB11/T 1083-2014 DB11/T 1083-201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083-2014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3-28
实施日期
2014-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农业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80.99

B11

备案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083—2014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

Rulesforcultivatedlandproductivityassessment

2014-03–26发布2014-07-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1083—201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流程...........................................................................2

5资料搜集...........................................................................2

6资料整理...........................................................................2

7确定评价指标体系...................................................................2

8确定评价单元.......................................................................3

9规划布点...........................................................................3

10野外调查与采样....................................................................3

11分析测试..........................................................................4

12建立评价数据库....................................................................4

13确定单项指标限值、评分及权重......................................................5

14综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定............................................................6

15等级验证..........................................................................7

16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7

17成果制作..........................................................................7

附录A(资料性附录)耕地地力评价流程................................................8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样点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调查表及填表说明....................9

I

DB11/T108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土肥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永志、贾小红、王胜涛、金强、张世文、梁金凤、文方芳、曲明山、李旭军、

李昌伟。

II

DB11/T1083—2014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地力评价方法和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耕地地力评价,园地地力评价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889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7土壤检测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1634—2008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耕地地力cultivatedlandproductivity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2

有效土层厚度activesoildepth

作物根系的活动层,一般为坚硬基岩或障碍层次以上的土层厚度。

3.3

质地构型textureprofileform

1米土体内不同质地土层的排列组合形式。

3.4

灌溉保证率guaranteeofirrigation

灌溉工程在长期运行中,灌溉用水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

3.5

排涝能力drainagecapability

1

DB11/T1083—2014

排涝骨干工程(干、支渠)和田间工程(斗、农渠)按多年一遇的暴雨不致成灾的要求能达到的标

准。

4评价流程

搜集和数字化整理必要的图件和文本数据资料,形成土壤资源基础图件和信息;确定耕地地力评价

指标体系;在构建评价单元基础上,科学规划布点、野外调查采样、室内测试分析,获取与评价相关的

指标数据和生产管理信息,并与评价单元挂接,建成完整的评价单元数据库;专家讨论确定各项参评指

标阈值、评语和权重;计算综合分值,初步划定地力等级并实地验证,确定地力等级;制作评价成果图

件,编写评价报告。评价流程图参见附录A。

5资料搜集

5.1图件资料

搜集评价区域土壤普查成果图、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农田水利分区图、地形图及主

要交通、水系等其他相关图件。

5.2文本与数据资料

评价区域土壤普查成果报告及数据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统计资料;历年监测、调查土壤养分

资料、植株检测资料;近三年种植面积、粮食单产、总产统计资料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利

区划资料;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对应景观照片;历年肥料投入情况等。

6资料整理

纸质图件采用图件扫描矢量化或手扶数字化。矢量化图和栅格图的存贮方式分别为ESRI的

shapefiles格式和ESRIGrid的格式。图层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3度带;坐标系为西安80坐标

系;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与耕地地力评价相关的各类纸质调查测试数据计算机分类输入

整理,存放在数据库中。

7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7.1指标选择的原则

主导性原则:选择对耕地地力水平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评价因素。

差异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反映出耕地地力不同等级之间差异性和等级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稳定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影响耕地地力的各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养分、土壤管理等。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选择的指标应易于量化,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应能给予分级定性描述。

可操作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简明,选取的指标充分考虑了各指标资料获取的可行性

与可利用性,既要保证评价成果的质量又要保证可操作性强。

7.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

DB11/T1083—2014

依据7.1的原则,经专家讨论可从NY/T1634—2008附录E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中选取指标,按照

层次分析法要求构建耕地地力指标体系。表1给出了北京市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特定情况下,亦

可根据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表1北京市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A(目标层)B(准则层)C(指标层)

有效土层厚度C1

剖面性状B1

质地构型C2

灌溉保证率C3

土壤管理B2

排涝能力C4

高程C5

立地条件B3坡度C6

坡向C7

质地C8

理化性状B4

有机质C9

有效磷C10

土壤养分B5

速效钾C11

8确定评价单元

将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对应区域土壤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单元,在调查数据密

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使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块图斑作为评价单元。

9规划布点

9.1布设原则

布点应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与分布、肥力高低、作物种类和管理水平等,同时要兼顾空间分布

的均匀性。蔬菜地还要考虑设施类型、蔬菜种类、种植年限等。

9.2确定样点数量及位置

基于评价单元图,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作物种植类型等因素,根据调查精度确定调查与

采样点数量及位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统一编号的采样点标绘在评价单元图上,形成调查点位图,

同时提取图件基础信息编制调查表格,为野外调查提供信息支持。布设密度原则上要求大田每666700m2

(1000亩)、蔬菜地每333350m2(500亩)~666700m2(1000亩)布设一个样点。调查点与采样点的位置

必须一一对应。在土壤类型及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在优势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种植区适当加大取样点密

度。

10野外调查与采样

10.1野外调查

3

DB11/T1083—2014

调查采样点基本情况,包括定位信息、立地条件、土壤剖面性状、农田设施、灌溉水源等,同时调

查采样点所属农户调查耕作管理、施肥水平、产量水平、种植制度、灌溉等农业生产情况。详见附录B。

10.2野外采样

10.2.1采样时间

在作物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设施蔬菜在晾棚期采集。

10.2.2采样工具

GPS定位仪、不锈钢土钻、或铁锨与木铲或竹铲。

10.2.3分样点布设方法

在已确定的田块中,以GPS仪定位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确定多个分样点,每个混合土壤样不少于

15个以上分样点,每个分样点的采土部位、深度、重量要求一致。采集蔬菜地土壤混合样品时,一个混

合土壤样应在同一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地或设施类型里采集。采样时应避开沟渠、林带、田埂、路旁、微

地形高低不平地段。根据采样地块的形状和大小,确定适当的分样点布点方法,长方形地块采用“S”

法,近似正方形地块采用“X”法或棋盘形布点法。

10.2.4采样方法

采集的各样点土壤要用手掰碎,挑出根系、秸秆、石块、虫体等杂物,充分混匀后,四分法留取1.5kg

装入样品袋。用铅笔填写两张标签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