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796-2021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指南

DB51/T 2796-2021 Asphalt pavement in-place hot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guideline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2796-2021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8-02
实施日期
2021-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适用条件、既有路面调查与评价、材料及混合料、施工,以及质量控制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二级及以上公路等级、主干路及以上城镇道路,其他等级公路及城镇道路可参考使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攀西高速公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起草人:
张蓉、张晓华、徐洪彬、郜进良、易守春、周栓科、王健、谌文、韩瑀瑄、毛成、刘严才、胡冰、张毅、张晓靖、吴昱翰、杨智敏、钟卫权、张凌波、魏小皓、孟良、周水文、王广军、罗丝雨、张登科、王建壮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20

CCSP6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四

DB51/T2796—2021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指南

Guidelineforhotin-placerecyclingofasphaltpavement

2021-08-02发布2021-09-01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2796—2021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2

5总则..............................................................................................................................................................2

6适用条件......................................................................................................................................................2

6.1一般规定...................................................................................................................................................2

6.2就地热再生技术适用条件.......................................................................................................................3

7既有路面调查与评价..................................................................................................................................3

7.1一般规定...................................................................................................................................................3

7.2设计阶段调查...........................................................................................................................................4

7.3施工阶段路面调查...................................................................................................................................5

8.1原材料及混合料.......................................................................................................................................5

8.1一般规定....................................................................................................................................................5

8.2新沥青.......................................................................................................................................................5

8.3再生剂.......................................................................................................................................................5

8.4再生沥青...................................................................................................................................................6

8.5外掺新沥青混合料...................................................................................................................................6

8.6就地热再生混合料...................................................................................................................................6

9就地热再生施工..........................................................................................................................................7

9.1一般规定...................................................................................................................................................7

9.2试验和施工设备配置基本要求...............................................................................................................7

9.3施工准备....................................................................................................................................................9

9.4铺筑试验段.............................................................................................................................................10

9.5再生作业.................................................................................................................................................10

10质量控制...................................................................................................................................................11

10.1一般规定................................................................................................................................................11

10.2过程质量控制.......................................................................................................................................12

10.3检查验收...............................................................................................................................................12

附录A(资料性)既有路面取样方法................................................................................................14

附录B(规范性)复拌再生A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15

附录C(规范性)复拌再生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18

I

DB51/T2796—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攀西高速公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蓉、张晓华、徐洪彬、郜进良、易守春、周栓科、王健、谌文、韩瑀瑄、毛

成、刘严才、胡冰、张毅、张晓靖、吴昱翰、杨智敏、钟卫权、张凌波、魏小皓、孟良、周水文、王广

军、罗丝雨、张登科、王建壮。

本文件首次发布。

II

DB51/T2796—2021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适用条件、既有路面调查与评价、材料及混合料、施工,

以及质量控制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二级及以上公路等级、主干路及以上城镇道路,其他等级公路及城镇道路可

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CJJ3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514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5210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5220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542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T5521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D51/T2602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D51/T260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3.1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eclaimedasphaltpavement(RAP)

采用翻松、铣刨、开挖等方式从沥青路面上获得的旧沥青混合料。

3.2

沥青再生剂rejuvenatingagent

掺加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用于改善或恢复老化沥青性能的添加剂。

3.3

就地热再生hotin-placerecycling

采用专用设备对沥青路面就地进行加热、翻松、掺入一定数量的沥青再生剂、新沥青混合料、新沥

青(需要时)等,经热态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一次性实现对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旧沥青路面再生的

技术。它可分为复拌再生和加铺再生两种。

1复拌再生(remixing):将旧沥青路面加热、翻松、就地掺入一定数量的沥青再生剂、新沥青混

合料、新沥青(需要时)、温拌剂(需要时)等外掺剂,经热态拌和、摊铺、压实成型。

2加铺再生(repaving):将旧沥青路面加热、翻松、就地掺入一定数量的沥青再生剂、新沥青(需

要时)、温拌剂(需要时)等外掺剂,拌和形成再生混合料,利用再生复拌机的第一熨平板摊铺再生混

合料,利用再生复拌机的第二熨平板同时将新沥青混合料摊铺于再生混合料之上,两层一起压实成型。

3.4

1

DB51/T2796—2021

再生沥青rejuvenatedasphalt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中的回收沥青与沥青再生剂、新沥青(需要时)组成的混合物。

3.5

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recycledasphaltmixturegradation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的矿料级配与新矿料级配的合成级配。

3.6

评价单元evaluationunit

评定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的最小路段长度。

3.7

设计单元designunit

开展沥青路面养护设计的最小单位,由评价单元合并而成。

3.8

典型病害typicaldistress

设计单元内出现频率高或折合损坏面积大的路面病害类型。

3.9

施工单元constructionunit

由于既有路面状况不同导致就地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和施工参数等关键指标不同,将既有路面分隔

成不同的施工单元,每个施工单元内的配合比和施工参数应相同。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AC——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HIR——就地热再生

RAP——沥青混合料回收料

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VV——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VFA——压实沥青混合料的沥青饱和度

VMA——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

PS——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率之和

γf——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γsb——矿料合成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γse——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γt——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5总则

5.1为提高四川省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质量,促进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应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制

定本文件。

5.2施工气温不宜低于15℃,不得低于10℃。不宜在路表潮湿、强风及以上风力条件下施工,严禁在

雨天施工。

5.3沥青就地热再生技术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6适用条件

6.1一般规定

6.1.1应根据养护目标,结合既有路面技术状况提出设计年限的要求,复拌再生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

3~5年,加铺再生应满足6~10年。

6.1.2就地热再生应根据既有路面病害特点,结合设计使用年限、交通量状况、气候、经济、对既有沿

2

DB51/T2796—2021

线结构物及设施影响等因素,经过合理方案比选后选择合适的工艺类型。经济因素比选时,宜采用全寿

命周期经济分析方法计算初期养护投资、后期养护费用等,具体计算方法参照JTG5421执行。

6.1.3就地热再生主要适用于AC、SMA类沥青路面。稀浆封层、微表处、超薄罩面、碎石封层路面再生

采用就地热再生方式时,混合料的级配、加热温度应满足混合料性能及施工工艺要求,当不能满足混合

料性能及施工工艺要求时,应将上述材料铣刨后再进行就地热再生。

6.2就地热再生技术适用条件

6.2.1既有路面技术状况宜满足表1的要求:

表1就地热再生适用的路面技术状况

指标技术要求

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80

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a≥75

既有路面沥青层厚度(mm)≥80

既有路面车辙b(mm)≤15

回收沥青25℃针入度c(0.1mm)≥20

就地热再生层沥青混合料

沥青含量(%)≥3.8

注:a以沥青路面表面层病害为主,局部深层次病害再生须前预处理。

b车辙大于15mm时,就地热再生前应预处理。

c紫外线强烈、常年高温的攀西地区及凉山州局部地区,回收改性沥青25℃针入度可适当放宽,不应小于15(0.1mm),但经试验论证再生

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满足要求方可使用。

6.2.2就地热再生适宜处理沥青路面表层病害,不同工艺适用的常见路面损坏类型宜满足表2的要求:

表2就地热再生不同工艺适用的路面损坏类型

就地热再生工艺a

损坏类型

复拌再生加铺再生

表层沥青老化及裂缝▲▲▲▲

表面松散▲▲▲▲

沥青层车辙▲▲▲

泛油、拥包▲▲▲▲

抗滑不足▲▲▲

平整度下降▲▲

注:a当原路面针入度低于25时,宜采用加铺再生;

b▲表示适合度低,▲▲表示适合。

6.2.3采用一级加热翻松工艺的就地热再生深度宜为40~50mm,且不小于原沥青表面层厚度,并不小

于30mm。当再生深度超过50mm时,应采用二级加热翻松工艺。

6.2.4拌和时间超过30s的复拌再生工艺可用于各种交通荷载等级,否则宜用于重及重以下交通荷载等

级。

6.2.5加铺再生可用于各种交通荷载等级,加铺层厚度不大于25mm时,加铺类型宜与原表面层沥青混

合料类型一致;大于25mm时,加铺层类型宜单独设计。

6.2.6养护工程所在区域的沥青性能气候分区为2-2(夏热冬寒)及3-2(夏凉冬寒)时,紫外辐射强

度大、低温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可施工时间短,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和施工要求高,应经过室

内试验和试验路工程验证后方可使用。

7既有路面调查与评价

7.1一般规定

7.1.1应详细调查既有路面,分析养护工程项目使用就地热再生技术的适用性,实施的可行性。调查深

度应能满足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需要。

7.1.2既有路面调查分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设计阶段调查包括基础资料调查、路面技术状况检测、专

项数据检测等,高速公路尚应符合D51/T2603的有关要求;施工阶段调查包括在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

补充路面状况调查、既有路面材料性能试验及影响就地热再生工艺的其他项目调查。

3

DB51/T2796—2021

7.2设计阶段调查

7.2.1基础资料调查应包括养护工程项目的技术标准、设计资料、施工资料、养护信息、交通状况、自

然条件、经济参数及筑路材料等,按现行JTG5421的有关规定执行,应重视既有路面结构、材料等基

础资料收集和确认。

7.2.2路面技术状况调查及评价

a)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应符合JTG5421,高速公路尚应符合D51/T2603、城镇道路应符合CJJ36等

要求,且满足表3的要求。

表3路面技术状况检测要求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二级公路或城市主干路

检测项目检测方法

需求范围频率需求范围频率

路面损坏应各车道连续应各车道连续T0974

路面平整度应行车道连续应行车道连续T0934

路面结构强度应主行车道连续应主车道连续T0953或T0952

路面车辙应行车道连续宜行车道连续T0975

T0967/

路面抗滑性能应行车道连续应行车道连续

T0966

b)路面技术状况数据采集指标和检测方法应统一,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采集数据的

完整性、有效性及准确性。

c)如定期检测数据与设计时间间隔不超过6个月,可利用定期检测数据,否则应重新检测。

d)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路面损坏宜采用人工调查,如采用快速无损自动化破损检测,应进行人工核

查。宜根据调查或检测病害绘制分布图。

e)路面抗滑性能宜同时检测横向力系数及路面磨耗,根据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的类型判断路面抗滑

性能。

7.2.3专项数据检测及分析

路面技术状况调查后,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对适合且拟采用就地热再生养护的设计单元,应结

合路况,针对路面病害分布、结构层完整性、路面结构强度、筑路材料性能、排水系统状况等开展专项

调查,专项调查应符合JTG5421的有关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

a)应通过钻芯或探坑手段判定设计单元内的既有路面典型病害发展形态、层位、层间状态、影响

面积等,并与对应既有路面完好位置或硬路肩钻芯或探坑,进行对比分析,判定应覆盖所有典型病害。

b)对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及龟裂等典型病害,应根据芯样裂缝发展影响层位、形态、层间状态等

分析裂缝类病害产生的原因。

c)对车辙类病害,应通过横断面不同位置钻芯,对各结构层厚度变化情况、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

等因素分析,判断变形发生层位及原因,必要时对各层沥青混合料现状进行试验。

d)对存在唧浆、坑槽等水损坏的病害,应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及渗水性能进行调查,判断病害产

生原因,如非表面沥青混合料病害引起,应结合弯沉检测综合判断病害产生的原因。

e)抗滑性能不良的设计单元,应调查既有路面的横向力系数、路表构造纹理特征,以及表面层集

料性能,判断引起路面抗滑性能不良的原因。

f)应对拟实施就地热再生路段切割取块状板样并进行材料试验,取样方法参见附录A。试验项目

宜包括但不限于沥青含量、矿料级配、回收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及动力黏度等。对连续无明显

差异路段材料试验频率不应小于1处/(5km•车道),不足5km,按1处计,若非连续或再生层沥青混合

料有明显差异,应增加试验频率。

g)排水系统状况调查应包括路界地表排水设施调查、路面内部排水设施调查、路界地下水排水设

施调查等,各种设施的使用要求应满足JTG/TD33的相关规定。

h)应同步开展影响就地热再生实施或质量的其他设施调查,如桥隧结构物分布、交通工程及沿线

设施、加气站,以及城镇道路地下管线、集水井分布等。

i)加铺再生还应调查沿线上跨结构物净空、隧道建筑限界等。

4

DB51/T2796—2021

7.3施工阶段路面调查

7.3.1施工阶段路面调查应以就地热再生施工单元为单位,并符合以下要求:

a)在设计单元的基础上,如既有路面由于不同施工单位、采用不同配合比,或养护等原因,使拟

再生层材料不同,既有路面病害、材料存在明显差异时,应划分不同施工单元。

b)应根据再生路段设计要求、有关试验、施工组织等因素,合理确定施工单元。

c)施工单元长度不宜小于300m。

7.3.2应综合考虑施工路段划分、取料位置等因素,确定取样方案。施工单位可利用设计阶段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