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513-20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规程
DB45/T 2513-2022 Procedures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ive use coefficient of irrigation water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5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60.10
CCSZ50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45/T2513—20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ticeofestimationoffarmlandirrigationwateruse
efficiency
2022-06-24发布2022-07-30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5/T2513—2022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2
4.1测算方法选择.....................................................................2
4.2首尾测算法.......................................................................2
4.3系数连乘法.......................................................................3
5水量计量.............................................................................5
5.1计量点设置.......................................................................5
5.2渠道量水方法.....................................................................5
5.3管道量水方法.....................................................................6
5.4田间量水方法.....................................................................6
6毛灌溉水量测算.......................................................................6
6.1灌区毛灌溉水量测算...............................................................6
6.2区域毛灌溉水量测算...............................................................7
7净灌溉水量测算.......................................................................7
7.1一般规定.........................................................................7
7.2典型田块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8
7.3灌区净灌溉水量...................................................................9
8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10
8.1一般规定........................................................................10
8.2样点灌区选择....................................................................10
8.3区域不同类型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10
附录A(资料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管理.............................................13
附录B(资料性)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率定...................................................17
附录C(资料性)旱作物土壤含水率与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测定方法...........................19
附录D(资料性)水泵提水灌溉的旱作物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测定方法.........................21
附录E(资料性)有水层(土壤饱和状态)水田作物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测定方法...............22
附录F(资料性)无水层(土壤非饱和状态)水田作物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测定方法.............24
附录G(资料性)泵站提水量测定的电量估算法.............................................26
附录H(资料性)样点灌区和典型田块选择(取)要求.......................................27
附录I(资料性)标识牌制作.............................................................29
附录J(资料性)测算成果表.............................................................31
I
DB45/T2513—2022
附录K(资料性)观测记录表.............................................................38
II
DB45/T251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提出并宣贯。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凯、苏冬源、叶璠、邵金华、吴卫熊、陈春、黄旭升、刘宗强、阮清波、吴
昌洪、冯世伟、邹颖、蓝刚、何令祖、李文斌、薛雨、廉柱、曾智、唐伟、李文迅、丁璨、彭盼盼、闭
福刚、莫明珠、陶源聪。
III
DB45/T2513—2022
引言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
条红线”控制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也是水利发展规划、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指标之一。
广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60%以上,但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农业节水空间和潜力
较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是摸清农业节水现状及变化趋势、评价农业节水改造成效的重要基础性
工作,测算成果为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发展节水灌溉、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国家节水
行动方案和执行用水总量统计调查制度等提供依据。为科学开展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及节水灌溉技
术研究,建立规范的测算方法和管理制度,特制定本标准。
IV
DB45/T2513—20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程序,界定了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涉及的术语和定义,规
定了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的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水量计量、毛灌溉水量测定、净
灌溉水量测定、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区域灌溉用水量测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管理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土地属性为耕地的灌区和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其他节水灌溉工程
建设与管理、用水及节水评估、水利发展规划、非耕地灌溉工程等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303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
GB/T28714取水计量技术导则
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GB/T5060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13灌溉试验规范
SL56农村水利技术术语
SL/Z364土壤墒情监测规范
SL/Z699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导则
SLB2018广西农田水利工程标识牌暂行规定
DB45/T804农林牧渔业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3术语和定义
SL/Z699-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首尾测算法calculationmethodforcanalheadandtailwater
通过对灌区某时段或某次灌水的净灌溉水量、毛灌溉水量进行量测与统计,计算两者比值得
到灌区该时段或该次灌水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方法。
3.2
净灌溉水量netirrigationwateruse
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
3.3
毛灌溉水量grossirrigationwateruse
灌区从水源取用的用于灌溉的水量。
3.4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irrigation
1
DB45/T2513—2022
净灌溉水量与毛灌溉水量的百分比,其比值称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5
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system
末级固定渠道流出水量之和与渠首引入总水量的百分比,其比值称为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3.6
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
某时段内流出渠道水量与流入渠道水量的百分比,其比值称为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
3.7
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on-farmwaterefficiency
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水量的百分比,其比值称为田间水有效利
用系数。
3.8
样点灌区sampleirrigationscheme
代表区域某类灌区总体状况的、用于开展测算的典型灌区。
3.9
典型田块typicalplots
在样点灌区中选取代表灌区自然条件和种植作物种类、具备观测条件的代表性田块。
4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4.1测算方法选择
4.1.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采用首尾测算法或系数连乘法进行实际测算。测算方法根据
灌区建设管理工作要求选择,未开展实测的灌区可参考GB50288计算。
4.1.2对于灌区水源多,渠系复杂,渠道测流工作量大,而水源量水设施配套较完善,以及需
要连续监测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可优先选择首尾测算法测算。
4.1.3对于灌区水源单一,渠系简单,渠道测流条件较好,或者水源量水设施配套不全时,以
及临时需要测定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可选择采用系数连乘法测算。
4.1.4对于灌溉面积统计准确,且年际变化不大的灌区,净灌溉水量应采用田间实测资料测定。
4.1.5对于灌溉面积统计不够准确,或年际变化较大,统计困难的灌区,可采用系数连乘法测
算。
4.1.6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时段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已经取得时段内各次灌
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可按各次毛灌溉水量加权求得灌区该时段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对灌区某
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测算时宜采用日历年为测算时段;当灌溉期比较集中时,按照主要作
物实际灌水时间测算。
4.2首尾测算法
首尾测算法计算公式:
W
净i
iW
毛i...................................................................................(1)
式中:
i——灌区第i次或第i个时段(或年)灌水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一般保留3位小数;
——灌区第次或第个时段(或年)灌水的净灌溉水量,m³;
W净iii
2
DB45/T2513—2022
——灌区第次或第个时段(或年)灌水的毛灌溉水量,m³。
W毛iii
4.3系数连乘法
系数连乘法计算公式:
i渠系i田i...............................................................................(2)
式中:
渠系i——灌区第i次或第i个时段(或年)灌水的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田i——灌区第i次或第i个时段(或年)灌水的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
4.3.1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4.3.1.1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宜根据灌区渠首引入的总水量和末级固定渠道输出的总水量,
可用公式(3)计算:
W渠末i
渠系
iW
渠首i.............................................................................(3)
式中:
——灌区第次或第个时段(或年)灌水末级固定渠道输出的总水量,m³;
W渠末iii
——灌区第次或第个时段灌(或年)水渠首引入的总水量,m³。
W渠首iii
4.3.1.2测算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时,渠系末级固定渠道输出的总水量,应通过布设量水设施
进行全面实测统计。当不具备全面实测统计条件时,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渠道,测定典型渠
道水有效利用系数,并推求各级固定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连乘法计算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4.3.1.3灌区渠道级别有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等,采用连乘法推算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时,
可按公式(4)计算:
渠系i干渠i支渠i斗渠i农渠i............................................................(4)
式中:
、、、、灌区第次或第个时段(或年)灌水的干渠、支渠、
渠系i干渠i支渠i斗渠i农渠i—ii
斗渠、农渠的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
4.3.1.4灌区渠系中间缺级时,应按实际级别的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连乘得到渠系水有效利用
系数。
4.3.1.5采用连乘法推算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常规步骤:
a)对灌区各渠道进行分级整理;
b)在灌区各级固定渠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渠道或渠段;
c)采用动水法测算典型渠道(渠段)的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
d)由典型渠道(渠段)水有效利用系数推求各级固定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
e)由各级固定渠道水利用系数推求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4.3.2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4.3.2.1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宜采用动水法测算。
4.3.2.2动水法测算应根据渠道布置情况,选择长度满足测算要求的代表性渠段,观测上、下
游两断面及断面之间各分水口同一时间的流量,通过量化渠道损失流量,推求渠道水有效利用系
数。可按公式(5)计算:
3
DB45/T2513—2022
d
Q下qi
i1
渠道
Q上............................................................................(5)
式中:
渠道——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
3
Q上——上断面流量,m/s;
3
Q下——下断面流量,m/s;
上下断面之间第个分水口的流量,m3/s;
qi——i
d——上下断面之间分水口的数量。
4.3.3动水法测算渠段应满足GB/T50363附录A.0.1和GB/T21303相关要求。若渠道长度不
能满足要求,可在渠道首尾各选择合适断面,待首尾处流量(或水位)稳定时测算。
4.3.4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4.3.4.1田间毛灌溉水量观测位置宜布置在末级固定渠道放水口或管道出水口。
4.3.4.2若末级固定渠道放水口不具备观测条件,可将观测位置适当前移至合适位置。计算田
间毛灌溉水量时,应扣除末级固定渠道放水口或管道出水口到观测位置的渠系输水损失。
4.3.4.3采用低压输水管道输水时,末级管道可采用水表、流量计等量水设施测量水量。
4.3.4.4采用喷灌、微灌时,末端灌水器可采用水表或体积法测算水量。
4.3.4.5典型田块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为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进入田间水量的比值,
田间净灌溉水量可按照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的方法实际测算;也可在测得田间净灌
溉水量的条件下按(6)式计算:
W田净i
田
iW
田毛i................................................................................(6)
式中:
田i——典型田块第i次或第i个时段(或年)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
W田净i——典型田块田间净灌溉水量,m³;
W田毛i——典型田块田间毛灌溉水量,m³。
4.3.4.6灌区某次或某时段(或年)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应根据灌区各典型田块的田间水有效
利用系数和用水量加权平均后得到,按式(7)计算:
N
典iWi
i1
田N
Wi
i1.............................................................................(7)
式中:
田——灌区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
典i——灌区第i个典型田块的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
W
i——灌区第i个典型田块所代表作物实灌面积上的总用水量,其值为该典型田块的单位面
积毛灌溉水量与其所代表区域作物实灌面积的乘积,m³;
N——灌区典型田块的总数。
4
DB45/T2513—2022
5水量计量
5.1计量点设置
5.1.1灌溉渠(管)道上宜设置计量设施测量毛灌溉水量。
5.1.2渠道取水量的计量点应设在渠道进口建筑物或进口渠段。
5.1.3管道输水(含喷灌、微灌)灌区量水设施安装在首部枢纽位置。
5.1.4渠道出水量的计量点应设在渠道出口处或下一级渠道的进口处。
5.1.5渠道量水测点应布置在渠床稳定,具有规则的横断面,沿渠道的宽度、深度和底坡相同
的渠段,且在壅水变动影响范围以外。渠段内不应有影响水流的建筑物和杂草。
5.1.6管道出水量的计量点应设在管道出口上游或下一级管道的进口处。计量点位置应满足设
备所需的安装要求。
5.1.7灌溉渠道和管道量水应满足GB/T21303要求。
5.1.8灌溉田间宜设置计量设施测量净灌溉水量。田间水深测点应设置在田块内,测点数量不
少于5个,距离田块边界50cm以上,测点应均匀分布,周边土地平整,符合观测条件。
5.1.9在田块进水口安装计量设备测定田间毛灌水量的,计量点位置应满足设备所需的安装要
求。
5.2渠道量水方法
5.2.1渠道量水方法宜采用流速仪量水法、渠系建筑物量水法、标准断面量水法、量水堰(槽)
量水法、仪表量水法,宜结合灌区管理需要和灌区条件选用最适宜的方法。具备条件的测点可采
用雷达波测流法、超声波时差法、超声波多普勒法等自动化量水方法;或者在量水建筑物、渠道
标准断面、量水堰槽水位测点处安装自动水位计,并通过传输设备实现水位、流量、水量数据的
自动采集、计算、传输和界面显示。各级渠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量水方法,具体量水方法
按GB/T21303选择。
5.2.2流速仪量水宜用于要求水头损失少、易受下游水位影响的大型渠道量水及其他量水方法
的率定。
5.2.3标准断面法量水宜用于渠段顺直、断面规则、水流均匀、测流断面不受建筑物泄流影响
的渠道。利用标准断面法量水时,应率定测流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水位流量关系率定方法见附
录B。
5.2.4标准断面量水应符合下列条件:
——渠段上下游渠道顺直、渠床稳定坚固、水流平稳、无冲刷或淤积现象,且不受下游建筑
物回水影响,渠道长度大于20倍渠段的最大水深;
——土渠应采用衬砌工程措施;
——测流断面处应设置固定水尺观测水位,水尺可设为直立式或斜坡式,推荐使用图像采集
识别流量水位计、简易式压力式水位计实现自动采集水位;
——宜采用流速仪法建立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或关系式,并定期进行校核与修正;
——水位宜采用静压井的方式观测。
5.2.5渠道上的涵闸、渡槽、倒虹吸、跌水等建筑物量水应符合下列条件:
——建筑物本身完整无损、无变形、无剥蚀、不漏水;
——调节设备良好,启闭设备完整、灵活,闸门无歪斜、不漏水,无扭曲变形,无损坏现象;
——建筑物前后、闸孔或闸槽中无泥沙淤积及杂物阻水;
——符合水力计算要求,建筑物上游(或闸前)、下游(或闸后)水位差大于5cm,水流呈
淹没流状态时,其淹没度不应大于0.9;
5
DB45/T2513—2022
——侧面引水时,水流速度应小于0.7m/s,并平稳地流入建筑物;正面引水时,水流应沿
建筑物整个孔口宽度对称进入建筑物;
——利用多孔建筑物量水时,各孔闸门提起高度应一致。
5.2.6利用水工建筑物量水时,应率定其流量系数。
5.2.7利用量水堰、量水槽量水时应符合下列条件:
——量水堰、量水槽应设置于顺直渠段,上下游行近渠段壅水高度不应影响进水口的正常引
水,渠床稳定坚固、表面光滑、水流平稳、无冲刷和淤积现象,且不受下游建筑物回水
影响,长度应大于渠宽的5倍~15倍;行近渠内水流佛汝德数Fr不应大于0.5;
——量水槽槽体、量水堰堰体表面平滑,轴线应与渠道轴线一致,上游不淤积、下游不应冲
刷;
——量水堰、量水槽产生的水位壅高应保证上游渠段安全及正常运行。
5.2.8灌区水源渠首干渠、设计流量≥1m³/s的支渠等骨干渠道,优先选用建筑物量水法、标
准断面量水法,并结合使用自动化水位仪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
5.2.9斗渠、农渠等小型渠道,优先选用量水堰、(长)无喉道量水槽等阻水较小的量水槽等
特设量水设备量水或流速仪量水,U型渠道宜采用抛物线量水槽量水。
5.2.10土渠采用标准断面法量水时,应对测流渠段进行护底和衬砌,防止测流断面冲刷变形。
5.3管道量水方法
机井或管道供水量,宜选用水表、流量计等仪表量水。以地面水为水源的低压输水管道、喷
灌、微灌管道,宜选用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测流设备,不宜采用旋翼式水表。
5.4田间量水方法
5.4.1田间量水方法主要有水深观测法、土壤含水率测定法、仪表计量法、体积法。
5.4.2有水层饱和灌溉的作物田间灌溉水量测定宜选用水深观测法。在测点位置安装测桩,测
桩上安装水位尺测定水层水位。水稻作物在泡田期、干旱期、晒田期的非饱和土壤入渗灌溉水量
可采用测桶水深观测法测定。
5.4.3水深观测法应符合下列条件:
——水位尺刻度应清晰易读,精确到1mm;
——测桩安装应牢固插入土壤内,水位尺最小刻度位置应低于田间基准面,防止土壤涨缩造
成最小刻度裸露地面,无法读数;
——水位尺最大刻度应大于1.5倍田间灌水最大深度;
——水位尺锈损或刻度不清时应及时更换,避免无法读数或读数有误差。
5.4.4无水层非饱和灌溉的作物(含旱作物)田间灌溉水量测定宜选用土壤含水率测定法。
5.4.5喷灌、微灌的作物田间灌溉水量测定可采用土壤含水率测定法、仪表计量法、体积法等。
6毛灌溉水量测算
6.1灌区毛灌溉水量测算
6.1.1灌区应在渠(管)首进水口安装量水设施进行毛灌溉水量的测定,并建立用水量台账。
采用首尾测算法测算灌区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宜以日历年为时段统计毛灌溉水量。
6.1.2年毛灌溉水量等于灌区全年从水源取用的灌溉水量,应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
需要而考虑的渠道(管路)弃水量、向灌区外的退水量以及相应的弃(退)点到渠首的输水损失量。
6.1.3当灌区渠系除向灌溉供水外,还向工业、生活、生态、渔业、畜牧等非灌溉用水户供水
时,应扣除其分水量及从分水点到渠首的相应输水损失量。
6
DB45/T2513—2022
6.1.4对水源众多的灌区,毛灌溉水量应包括从全部水源取用的用于灌溉的水量。
6.1.5灌区内塘(堰)坝蓄积降水径流用于灌溉的水量,应以实测统计资料为准,如无实测统
计资料,可对年度塘(堰)坝用于灌溉的水量进行调查分析和估算。如塘(堰)坝水源由灌区渠
系补给,当年又从塘(堰)坝放出用于灌溉,此时塘(堰)坝供水量不应计入毛灌溉水量。对于
由灌区渠系补给储蓄在塘(堰)坝中跨年度利用的水量,应从当年灌区毛灌溉水量中扣除,计入
下一年度的毛灌溉水量中。
6.1.6当灌区渠系纳蓄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时,则应进行降水径流分析,将进入渠系并用
于灌溉的水量计入年毛灌溉水量中。
6.1.7对于土地属性没有改变临时种植果林的耕地,灌溉用水量相对较小不便单独计量时,可
将该部分水量计入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中;同时,该部分耕地的净灌溉用水量也应计入灌区净灌
溉用水总量。
6.1.8满足管道测流条件的提水灌区(包括井灌区)、管道输水灌区,宜在水泵进(出)水管
出水口处安装量水设施测流;不满足管道测流条件的,应参照渠道灌区测定。
6.1.9无量水设施的提水灌区,可参照扬程、水泵型号相同或类似的灌区测流资料,以及实际
抽水试验,确定单位耗电(油)量提水量和耗电(油)量计算毛灌溉水量。
6.1.10采用电量估算法的泵站必须设置独立的电表测算灌溉提水用电量。与管理、生活合用的
泵站,应另外安装电表,核算水泵用电。电量估算法见附录G。
6.1.11对于灌水频繁的提水灌区,可通过现场测试,绘制泵站的单位电量提水量(m³/kW·h)~
净扬程曲线,通过记录每次灌水时的耗电量和净扬程,估算毛灌溉水量。
6.1.12对于井渠结合灌区,可分别测算井灌和渠灌的毛灌溉水量,两者相加得出灌区毛灌溉水
量。
6.2区域毛灌溉水量测算
6.2.1区域灌溉水量为区域内作物灌溉从水源获得的毛灌溉水量之和。
6.2.2大型灌区毛灌溉水量宜全部实测。当测流条件不满足全部实测要求时,如灌区水源众多,
可选择在占灌区取水量70%以上的主要水源取水口安装计量设备测定主水源毛灌溉水量,通过主
水源单位面积毛灌溉水量和灌区实际灌溉面积推算灌区毛灌溉水量。
6.2.3灌区弃水情况复杂,可选择相对独立水源、无弃水或弃水易统计的灌片,测定灌片毛灌
溉水量,通过灌片单位面积毛灌溉水量和灌区实际灌溉面积推算灌区毛灌溉水量。
6.2.4中型、小型灌区数量较多,不具备测定所有灌区灌溉水量时,可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
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测定样点灌区单位面积毛灌溉水量,以样点灌区单位面积毛灌溉水量和区域
实际灌溉面积推算区域毛灌溉水量。
6.2.5区域毛灌溉水量按区域各规模与类型灌区的毛灌溉水量汇总。
7净灌溉水量测算
7.1一般规定
7.1.1净灌溉水量应通过田间现场实测统计取得。
7.1.2当典型田块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需通过田块面积获得时,典型田块的面积应准确测定。
7.1.3当灌溉区域较大,不能全部实测时,可选取典型田块测定其不同种植作物的单位面积净
灌溉水量;灌区净灌溉水量由典型田块各种种植作物的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与灌区相应种植作物
实际灌溉面积的乘积累加计算得到。
7.1.4典型田块净灌溉水量测定方法宜采用直接量测法。通过布设典型田块观测点,安装或使
用量测设备,直接测定典型田块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或田间水层水深变化,来测算可被作
7
DB45/T2513—2022
物利用的水量,为净灌溉水量。
7.1.5净灌溉水量计算采用当年实灌面积。
7.2典型田块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
7.2.1旱作物灌溉时,应观测典型田块灌水前、灌水后土壤计划湿润层中的土壤含水率,确定
某次单位面积的净灌溉水量,按公式(8)或附录C公式计算:
(8)
w典净i100H质2i质1i...................................................................
式中:
w32
典净i——典型田块第i次灌水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m/hm;
H——灌水期内典型田块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
3
——典型田块H深度土层内干土平均体积质量,g/cm;
质1i——第i次灌水前典型田块H土层内土壤平均含水率(占干土质量百分数,按附录C测
定);
质2i——第i次灌水后典型田块H土层内土壤平均含水率(占干土质量百分数,按附录C测
定)。
7.2.2水田作物有水层饱和灌溉时,应观测典型田块灌水前、灌水后田面水深,确定某次单位
面积的净灌溉水量,按公式(9)或附录E计算:
w10hh
典净i2i1i..........................................................................(9)
式中:
——第次灌水前典型田块田面水深,mm;
h1ii
——第次灌水后典型田块田面水深,mm;
h2ii
注: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7.2.3水田作物无水层非饱和灌溉宜采用附录F的方法测定。也可通过观测典型田块灌溉前后
田间土壤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率确定灌水期间的入渗量,计算方法可按公式(8)。
7.2.4若无法按照7.2.1和7.2.2条测算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时,可根据不同的灌溉方式观测
某次灌水进入典型田块的水量,由此推算实际进入典型田块的单位面积灌溉水量,再与充分灌溉
制度中该次的灌水定额进行比较,取其小值为该次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
7.2.5旱作物及水稻的灌水定额计算方法按GB50288的规定执行。采用水稻节水灌溉制度的区
域,可采用DB45/T804中水稻“薄、浅、湿、晒”灌溉定额。
7.2.6利用量测进入典型田块的水量推求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时,可根据不同灌溉方式分别测
算:
a)渠(管)道输水地面灌灌溉方式。在典型田块进水口设置量测设施,观测某次灌水进入
典型田块的水量,同时在田块排水口设置量水设施观测排水量,再根据典型田块实际灌
溉面积,推算典型田块某作物某次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W典进iW典排i
w典净
iA
典………(10)
式中:
第次灌溉进入典型田块的水量,³;
W典进i——im
W典排i——第i次灌溉排出典型田块的水量(不包括因管理不当造成的退水量),m³;
2
A典——典型田块灌溉面积,hm。
8
DB45/T2513—2022
注: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b)喷灌。体积法:采用雨量筒进行测算时,应在典型田块均匀布置等口径的雨量筒,并观
测典型田块灌溉前后喷洒水量,按照公式(11)计算确定某次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当
喷灌系统供水管道安装有水量计量装置时,按照公式(12)确定某次单位面积净灌溉水
量。
w10hh
典净i2i1i………(11)
式中:
w
典净i——典型田块第i次灌水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m3/hm2;
第次灌水前典型田块喷洒水量,;
h1i——imm
——第次灌水后典型田块田面喷洒水量,。
h2iimm
c)微灌。仪表计量法:可通过在微灌系统供水管道上安装水量计量装置,计量典型田块某
次的灌水量,再根据典型田块实际灌溉水量,推算典型田块某次单位面积净灌水量。计
算公式如下:
W典进i
w典净
iA
典…………(12)
注: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7.2.7典型田块某时段(或年)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由公式(13)计算:
m
w典净w典净i
i1………(13)
式中:
2
w典净——典型田块某时段(或年)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m³/hm;
m——典型田块某时段(或年)内灌水次数,次;
注: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7.3灌区净灌溉水量
7.3.1所测算作物应统计全生育期内的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
7.3.2渠灌区第j片区第i种作物某时段(或年)单位面积净灌溉水量可由式(14)计算:
Ni
w典净lA典l
l1
w典净
ijNi
A典l
l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J 1766.1-1989 橡胶模具零件 上垫板 1989-03-08
- QJ 2529.3-1993 大型组合弯曲模元件 斜垫块 1993-03-30
- HB 3136-1987 防尘盖 1987-11-23
- QJ 1960.29-1990 轻系列多功能组合式冲压模架元件 三角压板 1990-02-13
- HB 4427-1990 单凸模垫板 1990-09-18
- QJ 997.1-1986 铣床辅助工具 莫氏圆锥转接衬套(外锥莫氏3~5号,内锥莫氏1~4号) 1986-04-05
- QJ 1420.1-1988 工伤事故分类及代码 工伤事故受伤性质分类与代码 1988-03-24
- HB 3323-1980 螺栓 1980-06-04
- GA 248.3-2000 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3部分:船体材料代码 2000-08-09
- QJ 860.2-1984 塑料注射模具 球头拉料杆 198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