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832-2018 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绘制技术规范
DB12/T 832-2018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patial analysis mode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drawing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8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天津市勘察院、星际空间(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黄恩兴、滕人瑶、程良勇、炉利英、王海、王欢、庞瑞瑞、白雪松。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20
P50
DB12
天津市地方标准
DB12/T832—2018
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绘制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modelofspatialanalysisofconstructionproject
2018-11-07发布2018-12-01实施
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DB12/T832—2018
目次
前言.................................................................................3
1范围...............................................................................4
2规范性引用文件.....................................................................4
3术语和定义.........................................................................4
4缩略语.............................................................................6
5一般规定...........................................................................6
5.1空间和时间参考系...............................................................6
5.1.1平面坐标...................................................................6
5.1.2高程.......................................................................6
5.1.3时间.......................................................................6
5.2单位...........................................................................6
5.3图纸分类和内容.................................................................6
5.4图界...........................................................................6
5.5图纸幅面规格...................................................................6
5.6标注...........................................................................7
5.7成图原则.......................................................................7
6空间分析模型建模要求...............................................................7
6.1空间分析模型建模范围...........................................................7
6.2空间分析模型分类及建模要求.....................................................7
7图纸绘制要求.......................................................................8
7.1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8
7.1.1一般规定..................................................................8
7.1.2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内容....................................................8
7.1.3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绘制要求................................................8
7.2现状关系空间分析图...........................................................10
7.2.1一般规定.................................................................10
7.2.2现状关系空间分析图内容...................................................10
7.2.3现状关系空间分析图绘制要求...............................................10
7.3规划关系空间分析图...........................................................11
7.3.1一般规定.................................................................11
7.3.2规划关系空间分析图内容...................................................11
7.3.3规划关系空间分析图绘制要求...............................................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天津市三维数字城市模型技术要求.................................13
1
DB12/T832—2018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天津市规划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勘察院、星际空间(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恩兴、滕人瑶、程良勇、炉利英、王海、王欢、庞瑞瑞、白雪松。
2
DB12/T832—2018
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绘制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绘制的内容、规格、要求及成图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需建立空间分析模型的建设项目,同时适用于天津市三维数字城市模型数据的生产和
建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00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CH/T9015-2012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
CH/T9016-2012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
CJJ/T157-2010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DB12/T473-2012天津市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
据字典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空间分析spatialanalysis
依据相关技术规定对城市建(构)筑物的位置、形态、分布及空间关系等进行描述、分析。
3.2
空间分析模型spatialanalysismodel
满足空间分析的三维模型,主要包括空间分析所需的建(构)筑物及场地模型。
3.3
建筑间距buildinginterval
两栋拟建建(构)筑物、拟建建(构)筑物与原有建(构)筑物勒脚以上外墙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外墙面包括保温层和外装饰层。
3.4
纹理texture
经过正射纠正和统一匀光处理的用于表示物体色调、饱和度、明度等特征的影像。
3.5
三维数字城市模型threedimensionaldigitalcitymodel
能准确反应相关城市要素在立体空间中的位置、几何形态、表面纹理及其属性信息的三维模型。本
规范中简称三维模型。
3
DB12/T832—2018
3.6
建筑要素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fbuildingfeature
依据建筑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建(构)筑物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
效果等。
[CJJ/T1572010,定义2.1.3]
3.7
地形模型terrainmodel
用于表示地面起伏形态的三维模型。
[CJJ/T1572010,定义2.1.2]
3.8
场地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fsquare
依据场地区域的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除建筑、交通、水系、植被所占地
面以外的自然或人工修筑场地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
[CH/T9015—2012,定义3.8]
3.9
路灯要素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fstreetlampfeature
依据城市交通和照明灯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交通信号灯、路灯、庭院灯、
景观灯、高杆灯、草坪灯及其附属设施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3.10
路牌要素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fguidepostfeature
依据城市道路标识牌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路标、路牌、指路牌、道路警
示牌、道路商宣牌及其附属设施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3.11
道路要素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froadfeature
依据城市道路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道路、桥梁、地面上轨道交通及其附
属设施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3.12
水系要素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fhydrologicalfeature
依据水系测量数据或水文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江、河、湖、海、渠道、池塘及其附属地
物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CH/T9015—2012,定义3.6]
3.13
植被要素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fvegetationfeature
依据植被的测量数据或模型演化数据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人工绿地、花圃花坛、带状绿化树
等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CH/T9015—2012,定义3.7]
3.14
城市部件要素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fUrbancomponentsfeature
依据城市部件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城市中辅助设施和美化设施的空间位
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3.15
图界mapambit
空间分析模型图幅面内应涵盖的范围。
4
DB12/T832—2018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
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orthophotomap)
5一般规定
5.1空间和时间参考系
5.1.1平面坐标
采用1990年天津市任意直角坐标系。
5.1.2高程
采用1972年天津市大沽高程系,高程成果采用本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公布启用的高程年代成果。
5.1.3时间
应采用公元纪年、北京时间。
5.2单位
5.2.1空间分析模型构建单位以“米(m)”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
5.2.2空间分析模型成果图中标注以“米(m)”为单位,高度值保留1位小数,距离值保留2位小数;
面积以“平方米(㎡)”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
5.3图纸分类和内容
5.3.1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图可分为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现状关系空间分析图、规划关系空间分
析图三类。
5.3.2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应反映建设项目中拟建建(构)筑物之间、拟建建(构)筑物与周边现状
建筑物的建筑间距是否符合国家和本市城乡规划的相关技术规定。
5.3.3现状关系空间分析图应反映建设项目规划各阶段拟建建(构)筑物、周边现状及已批规划建(构)
筑物的风格、体量、外檐和空间环境关系。
5.3.4规划关系空间分析图应反映建设项目规划各阶段的拟建建(构)筑物与周边城市设计的空间体
量关系。
5.3.5空间分析模型图应有图界与图廓。
5.4图界
5.4.1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的图界,应包括建设项目用地全部范围、建设区外第一排全部范围内永久
建(构)筑物、市政道路及建设区外所有有影响的建(构)筑物,且最小范围不小于30m。
5.4.2现状关系空间分析图、规划关系空间分析图的图界,应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的全部范围并不少于
500m的周边相邻地块的空间分析模型。重点建设项目还应依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及规划工作需要表
达的内容确定图界。
5.5图纸幅面规格
5
DB12/T832—2018
5.5.1图纸宜采用A3幅面,依据图形大小也可采用A1、A2、A4等标准幅面。图框尺寸应符合GB/T50001
中第3章的相关规定。
5.5.2图纸中应有标题栏、图框线、幅面线、装订边线。图纸宜使用横式。
5.5.3标题栏应包括下列内容:
a)应标注指北针和风向玫瑰图。指北针应符合GB/T50001中相关规定,风向玫瑰图应以细实线
绘制风频玫瑰图,且指北针与风向玫瑰图组合一起标绘。
b)编制单位名称;
c)建设单位名称、工程名称、坐落地点;
d)会签信息;
e)图纸名称信息;
f)图幅号信息;
g)图纸编号和绘制日期。
5.6标注
5.6.1标高应符合本规范5.2内相关规定。
5.6.2空间分析模型图绘制中,尺寸标注应符合GB/T5001相关规定。
5.7成图原则
5.7.1成果图图面应清晰、整洁,信息内容齐全,各类要素表达准确。
5.7.2空间分析模型图应以空间分析模型为基础,以渲染方式输出图件。
6空间分析模型建模要求
6.1空间分析模型建模范围
绘制现状及规划空间分析图时应构建建设项目及周边相邻地块不少于500m范围内的空间分析模型,
主要应包括建筑模型和场地模型。
6.2空间分析模型分类及建模要求
6.2.1各阶段空间分析模型根据表现细节的不同应按表1中五个级别构建相应的模型。
表1模型分类与建模等级
模型分类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
策划阶段方案建筑模型○
策划阶段方案地形模型○
策划阶段
周边相邻现状模型○○○○○
城市设计模型○
建筑立面阶段方案模型○
建筑立面
周边相邻现状模型○○○○○
阶段
城市设计模型○
注1:○表示空间模型应按附录A相应层级执行建模标准。
注2:细节层次相应规定详见附录A中Ⅰ级~Ⅴ级。
6.2.2空间分析模型构建应符合附录A的相关规定。
6
DB12/T832—2018
7图纸绘制要求
7.1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
7.1.1一般规定
7.1.1.1拟建建(构)筑物应依照国家和本市城乡规划的相关技术规定进行建筑间距分析。
7.1.1.2应以现势地形图为基础,叠加拟建建(构)筑物的可见轮廓线、首层轮廓线、建筑名称、楼
层数、高度、退让注记和项目的规划可用地范围线、规划控制线、建筑间距投影等绘制成图。
7.1.1.3底图应采用1:500或1:1000比例尺,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1:2000比例尺。
7.1.1.4图幅应根据分析范围和选择的比例尺确定,宜采用A0、A1、A2、A3、A4等幅面。
7.1.2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内容
7.1.2.1拟建建(构)筑物信息:拟建建(构)筑物的可见轮廓线、首层轮廓线、建筑名称、楼层数、
高度、编号及建筑使用性质。
7.1.2.2拟建建(构)筑物与周边拟建建(构)筑物、现状建(构)筑物的建筑间距投影信息。
7.1.2.3拟建建(构)筑物至城市道路控制线(红线)的退让信息。
7.1.2.4规划可用地范围内的其他信息:道路、绿地、场地和停车场等内容。停车场应反映停车泊位
数量。此类信息应与设计总平面图一致。
7.1.2.5规划控制线信息。
7.1.2.6规划可用地范围信息:应全部绘制规划可用地范围。范围线依据本项目建设用地许可证附图
(核定用地图)或建设单位土地证地籍资料绘制,如存在分期建设情况,在不超过本地块总建设用地许
可证范围的情况下,分期用地范围应依据设计总平面图的分期范围绘制。
7.1.2.7周边相邻用地信息:应表示周边相邻用地的建(构)筑物、道路、绿化用地等内容。
7.1.2.8分析结果信息:应包括绿地技术指标分析统计表、不满足技术规定值的建筑间距分析统计表
和不满足技术规定值的建筑退让分析统计表。表格、分析结果等宜布置于图纸右侧,不应遮盖图纸中现
状与规划的实质内容。
7.1.2.9绿地技术指标分析统计表应包括建设项目的以下内容:
a)总绿地面积及占总绿地面积的百分比;
b)建筑间距投影范围内的绿地面积及占总绿地面积的百分比;
c)建筑间距投影范围外的绿地面积及占总绿地面积的百分比;
d)绿地率;
e)集中绿地率。
7.1.2.10建筑间距分析统计表包括分析对象、建筑间距设计值和技术规定值,应列出相应的建筑编号、
设计数值及技术规定值。
7.1.2.11建筑退让分析统计表应包括分析对象、退让距离设计值和技术规定值,应列出相应的建筑编
号、退让数值及技术规定值。
7.1.2.12图例信息:应说明分析图中所填充颜色的含义。
7.1.2.13图廓信息:应包括图框线、图幅线、装订边线、标题栏。
7.1.3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绘制要求
7.1.3.1如分析范围内存在规划建(构)筑物,应根据最新的规划设计资料将尚未建设或拟改建的相
邻地块纳入分析范围。
7
DB12/T832—2018
7.1.3.2分析范围内的每幢建(构)筑物均须编号,方案拟建建(构)筑物编号宜与设计施工总平面
图保持一致,周边参与分析的建(构)筑物可采用字母Z+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
7.1.3.3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的底图配色应符合以下规定:
a)方案拟建建(构)筑物线型颜色应统一为绿色(RGB:0,255,0);
b)周边参与分析的建(构)筑物线型颜色应统一为蓝色(RGB:0,0,255);
c)其他线型颜色应统一为黑色(RGB:0,0,0)。
7.1.3.4建筑间距投影绘制应符合以下规定:
a)建筑间距应按照国家和本市城乡规划的相关技术规定中建筑间距的要求计算。
b)建筑间距分析范围应包括拟建项目的每幢建(构)筑物及拟建项目周边存在相互影响的建(构)
筑物。
c)建筑间距投影范围应填充为浅蓝色(RGB:137,194,227),不透明度40%,如有范围线与建
(构)筑物重合,重合部位标注为红色(RGB:255,0,0)。
d)拟建项目绿地范围应填充为草绿色(RGB:110,174,26),不透明度50%。
7.1.3.5绿地技术指标分析统计表表格样式见表2。
表2绿地技术指标分析统计表
绿地技术指标
项目单位数值百分比(%)
总绿地面积㎡xxx100
其投影范围内绿地面积㎡xxxxxx
中投影范围外绿地面积㎡xxxxxx
绿地率%xxx/
集中绿地率%xxx/
7.1.3.6建筑间距分析统计表表格形式见表3。
表3建筑间距分析统计表
建筑间距分析统计表
分析对象设计值技术规定值
X#楼与X#楼xx.xx米xx.xx米
X#楼与X#楼xx.xx米xx.xx米
….….….
7.1.3.7建筑退让分析统计表表格形式参见表4。
表4建筑退让分析统计表
建筑退让分析统计表
分析对象设计值技术规定值
X#楼退红线xx.xx米xx.xx米
X#楼退X线xx.xx米xx.xx米
….….….
7.1.3.8拟建建(构)筑物至相关规划控制线的距离标注颜色应突出,严禁用红色(RGB:255,0,0)。
若距离不符合国家和本市城乡规划的相关技术规定的相应要求,应以红色圆圈圈注。
7.1.3.9城市道路控制线(红线)绘制应符合以下规定:
8
DB12/T832—2018
a)城市道路控制线(红线)须绘制规划路边线、规划路中线、路名等信息。
b)城市道路控制线(红线)应依据最新版数据绘制。
7.1.3.10应标注拟建项目四至范围内主干道路的名称。
7.1.3.11建设项目的每套方案均应绘制建筑间距空间分析图。
7.2现状关系空间分析图
7.2.1一般规定
7.2.1.1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内容、特点,多角度表现拟建项目与周边相邻地块内现状建(构)筑物的
空间环境关系。
7.2.1.2如分析范围内存在已批未建地块,应依据最新的规划设计资料构建空间分析模型,准确反映
周边规划建(构)筑物及地形的平面位置、体量、高度和外檐等详细特征。
7.2.1.3应真实反映拟建建(构)筑物及场地与周边相邻现状的建(构)筑物、道路、水系、绿化用
地等布局情况。
7.2.2现状关系空间分析图内容
7.2.2.1拟建建(构)筑物信息:应包括拟建建(构)筑物的空间分析模型和高度信息。
7.2.2.2拟建场地信息:包括道路、绿地、停车位等空间分析模型。
7.2.2.3周边相邻场地信息:应表示周边相邻用地范围内的建筑、道路、绿化等空间分析模型。
7.2.2.4拟建建(构)筑物与周邻地块100m范围内建(构)筑物的高度关系。
7.2.2.5城市道路控制线(红线)信息。
7.2.2.6拟建建(构)筑物退城市道路控制线(红线)距离信息。
7.2.2.7四至道路名称信息。
7.2.3现状关系空间分析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J 2537-2014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水性涂料 2014-03-31
- JB/T 3411.95-1999 变径接杆 尺寸 1999-05-20
- JB/T 6723.2-1993 内燃机冷却风扇 第二部分 塑料冷却风扇技术条件 1993-07-29
- YBB 00072003-2015 原发性皮肤刺激检查法 2015-08-11
- HB 5473-1991 铝及铝合金化学转化膜质量检验 1991-06-18
- QB/T 3647-1999 手工地毯产品抽样检验规则 1999-04-21
- EJ/T 1051-1997 核仪器型号命名方法 1997-12-23
- JB/T 3411.40-1999 丁字形活铰杠 尺寸 1999-05-20
- HB 7860-2008 28MPa无扩口A型变径三通管接头 2008-03-17
- QJ 1623-1989 航天中压金属软管通用技术条件 198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