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7931-2008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7931-2008 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 of 1∶500 1∶1 000 1∶2 000 topographic map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8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 起草人:
- 邓国庆、兀伟、许卓群、宋英贤、陈尊充、许晓明
- 出版信息:
- 页数:31页 | 字数:5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7.040
A77
a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7931—2008
GB/T
7931—1987
代替G]3
1:10001:2
1:500000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forfieldwork
Specificationsaerophotogrammetric
of1:5001:10001:2000
topographicmaps
2008—06-20发布
丰瞀徽鬻瓣訾糌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
7931—2008
GB/T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总则···…·-·………………·--……………··-·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I扛●,,0
5基础控制点测量……………·
6像片控制点测量……………一
7综合法测图…………………·一
8像片调绘……………………·
9图幅接边、检查验收和上交成果……………
附录A(资料性附录)航线网布点首末端点间的间隔基线数
附录B(规范性附录)R值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5秒级基础控制点标石埋设图………
附录D(资料性附录)铺设地面标志的要求………………..
附录E(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反面整饰格式……………一
附录G(资料性附录)投影差的改正方法………………..
附录H(规范性附录)调绘像片整饰格式…一0如n坫地趵龃匏船弘药孙即
7931—2008
GB/T
前言
7931--1987《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本标准代替GB
本标准与GB7931--198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对标准进行了
修订;
一~增加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8个规范性引用文件;
——对地形图的规格中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修改了调绘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F、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D、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国庆、兀伟、许卓群、宋英贤、陈尊充、许晓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79311987。
7931—2008
GB/T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持原技术体系的完整性、现
有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合理
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予以保留,对与相关标准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有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另
行制定标准。
Ⅱ
7931—2008
GB/T
1:11:2
1:500000000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1范围
000、1:2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1:1000地形图的外业作
业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1:1000、1:2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生产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El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5001:11:2
GB/T6962000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831
5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0001:2
GB/T20257.11: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000地形图图式
cH/T100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
1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3总则
3.1地形图规格
3.1.1空间参考系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坐标系;如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投影、高
程系统按GB/T18315执行。
3.1.2分幅与编号
分幅与编号按GB/T20257.1执行。
3.1.3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和用图的需要按GB/T18315的规定选取。地形类别以图幅范围内大部
分地面坡度进行划分(见表1)。平坦地区,根据用图需要,可不绘等高线,用高程点注记表示。一幅图
内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表1地形类别的确定单位为度
地形类别地面坡度
平地<2
丘陵地2--6(含2)
山地6~25(含6)
高山地≥25
GB/T7931—2008
3.1.4高程注记
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数量,密度为
图上每100CITl2内5~20个。
3.1.5符号与注记
地形图符号与注记按GB/T20257.1执行。
3.2精度
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最大误差按GB/T
以上,1:1000地形图高山地、1:2000地形图山地、高山地在图上不能直接找到衡量等高线高程精度
的位置时,等高线高程精度可按公式(1)计算。
…………(1)
mh一-t-(Ⅱ+btana)
式中: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
。——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
6——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米(m);
a检查点附近的地面倾斜角,单位为度(。)。
3.3基础控制点的密度要求
基础控制点指可作为首级像片控制测量起闭点的控制点。平面基础控制点包括国家等级三角点、
精密导线点、5秒级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其密度应满足每四幅图面积内最少有一个点;高程基础控制
km~4
点包括国家等级水准点和等外水准点,其密度应满足2km最少有一个点。
34对航摄资料的要求
航摄资料应满足GB/T6962的规定。
3.5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
在满足本规范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应在技术设
计书中明确说明相关要求和规定。
3.6准备工作
3.6.1资料收集
主要收集以下资料:
a)航摄资料;
b)基础控制点成果;
c)各种地图资料,如相关的地形图、交通图、水利图、行政区划图、地名录等。
3.6.2测区踏勘
对不熟悉情况的测区,应进行测区踏勘,了解测区内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方面情况。
3.6.3技术设计
按CH/T100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
3.6.4仪器检查、校正
作业使用的各种仪器、器材应进行检查校正,并在检校合格的有效期内。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4.1像片控制点选点条件
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a)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
b)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
cruxl8cm×23
cm(18cm像幅)或1.5cm(23cm像幅),综合
c)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
2
7931—2008
GB/T
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
d)控制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大于1ram;
cm(18cm×18
e)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lTI像幅)或
cmX23
4.5cm(23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
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lcm,
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f)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
4.2全野外布点
4.2.1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当成图比例尺不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在每隔号像片测绘区域的四个角上各布设一个平高点,在
像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作检查(见图1,图1~图7中:o平高点、口像主点、·高程点)。成图比例
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应加布控制点。
图1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国
图2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4.2.2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a)立体测图或微分纠正时,每一个立体像对应布设四个平高点。当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
四倍时,应在像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见图2);
b)当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测时,图2中的平高控制点可改为
高程控制点。
4.2.3点位在像片上位置的要求
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除4.1规定外,应满足下列要求:
a)点位离开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应大于1cm,困难时个别点可不大于1.5cm;
b)一张像片(两个立体像对)覆盖一幅图时,四个基本纠正点,或定向点,应选在尽量靠近图廓点
与图廓线的位置上,离图廓点与图廓线应在1cm以内。
4.3航线网布点
航线网布点的要求如下;
a)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每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见图3);
3
7931—2008
GB/T
@@@
@@@
@@@
图3航线网布点
b)首末端点间隔的基线数参见附录A;
c)航线首末端上下两控制点应布设在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困难时互相偏离不
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像对内;
d)航线中间两控制点应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一条基线左右,其中一个宜
在中线上;应尽量避免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同侧偏离,出现同侧偏离时,最大不应超过一条基线。
4,4区域网布点
区域网布点时要求;
a)区域网内不应包括有像片重叠不符合要求的航线和像对,不应包括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
加密建网连接的像对;
b)平面刚和平高网的航线跨度、控制点间基线数不应超过表2规定;1: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
平高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1;1000、1:2000地形图平地高程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
表2区域网航线数和控制点间基线数
比例尺航线数平高控制点问基线数高程控制点间基线数
1o5004~54~55~6
I:10004~66~76~10
1:20002~42~44~6
c)区域网的控制点可根据下列情况布设
1)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面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布设方案见图4、图5所示
图4区域网布点方法1
图5区域网布点方法2
2)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高程控制点跨度在
1:2000成图时,航线方向应间隔4~6条基线(见图6,图中高程点符号适用于图6和图
7);l:500、1:1000成图的定向点高程宜采用全野外布点,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应为
2~4条基线;
4
7931—2008
GB/T
凰6区域网布点方法3
3)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
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见图7所示。
图7区域网布点方法4
d)区域网布点时,控制点在像片上和航线内的具体点位要求与航线网布点要求相同。
4.5特殊情况的布点
4.5.1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
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不能满足公用要求时,
应分别布点。
4.5,2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航向重叠度小于53%,存在航摄漏洞时,应分别布点,漏洞处应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
4.5.3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旁向重叠部分小于15%的重叠度时,应分别布点。重叠部分大于lC1'33,影像清晰,范围内无重要地
物,可在重叠部分内加测2~3个高程点;影像不清楚或重叠小于1crfl,重叠不足部分应采用平板仪测
图方法补测。
4.5.4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
点位落水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点位落水(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落水
范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
b)像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全
野外布点;
cmx23cm
cYn(23cm像幅)或2.5
c)定向点的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在离开方位线4
(18cm×18
C1TI像幅)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
4.5.5水滨和岛屿的布点
水滨和岛屿地区,应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过控制点连线1C133以
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用航测方法难以保证精度时,可采用平板仪测图方
法进行补测。
5基础控制点测量
5.1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
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
5
7931—2008
GB/T
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对于采用独立坐标系的小测区,也
可布设5”级小三角网和导线网作为像片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
5.25”级平面控制测量
5.2.1小三角测量
5.2.1.1布设形式
小三角点布设应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采用插网(锁)、插点等方法实施。小三角点可作为独立坐标
系中的基础控制,独立地构成线形锁、三角网等。网中的量边工作均可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
完成。
5.2.1.2测量精度及规格
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角点的测量精度
测角中误差最弱边边长水平角测回数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DJ2DJ6
s00000036
1/401/20
5.2.1.3线形锁
线形锁宜近于直伸状,锁内各三角形边长应尽量相等。求距角不应小于40。,困难时不应小于30。,
锁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B)总和值应小于85。有条件时,线形锁
应加测检查角。三角形平均边长,1:500测图为0.5km,1:1000测图为1km,l:2000测图为
2km。
5.2.1.4插网及插点
插网应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不宜小于3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点的交会角
km,1:2
应不小于30。,交会的平均边长1:1000测图时宜为1.5km,最大不超过2000测图时宜为
3km,最大不超过4km。插网及插点各边应尽量对向观测。
5.2.2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5.2.2.1布设形式
光电测距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或导线网。导线的路线在等级点之间、等级点与结点之
间、结点与结点之间应布设成直伸状。导线相邻边宜相等。
5.2.2.2主要技术要求
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
表4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角中误差图上平均边长导线全长方位角闭合差水平角测回数
边数
C)相对闭合差C)DJ2DJ6
10008ooo
1/20
550012ooo26
1/1510打
300181/14000
注:n为转折角个数。
5.2.2.3结点允许边数
结点至起始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4中规定边数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4中
规定边数的0.5倍。
5.2.2.4作业要求
光电测距导线的作业要求如下:
6
GB/T7931—2008
a)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1km的测距中误差不应大于lOTrim;
b)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
c)在测距过程中,遇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
d)斜距测回数不应少于二测回,一测回最少应读两次数,两次读数较差小于1cm时,取平均值作
为该测回值;
e)斜距单程测回间较差不应大于15mm;
f)每边应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应读至1℃,气压应读至1mm汞高;
g)一般采用三联脚架法施测;
h)每次使用以前,应根据需要及仪器的实际情况,对光电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验。
5.2.3选点和埋石
应按照技术设计书所规定的具体布设方案进行。点位确定以后可根据需要埋石,一般不造标。点
名可按测区排列顺序编号,也可采用附近的地理名称。标石埋设规格见附录C。
5.2.4水平角观测
5.2.4.1基本要求
水平角观测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大于
3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方向数大于7个时,应分组观测,每组应采用共同的起始方
向。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
5.2.4,2观测限差
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5。
表5水平角观测限差单位为秒
限差DJz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8602-2021 飞机防除冰系统通用要求 2021-04-19
- HB 8603-2021 飞机复合材料副翼结构设计要求 2021-04-19
- HB 8611-2021 飞机结构试验气压载荷加载通用要求 2021-04-19
- HB 8610-2021 飞机结构试验拉压垫加载通用要求 2021-04-19
- HB 8606-2021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要求 2021-04-19
- HB 8609-2021 飞机结构试验胶布带加载通用要求 2021-04-19
- HB 8608-2021 飞机结构静强度试验载荷处理要求 2021-04-19
- HB 8605-2021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符合性验证通用要求 2021-04-19
- HB 8604-2021 飞机复合材料机翼前缘和尾翼前缘结构设计要求 2021-04-19
- HB 8607-2021 飞机驾驶舱显示系统与用户系统接口要求 202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