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189-2019 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DB35/T 1189-2019 Mine lightning protection equipment te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1年10月
-
2019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福建华茂防雷装置检测中心、厦门至诚标准化服务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市气象局、厦门避雷监测技术中心、三明市煤炭管理局、福建省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起草人:
- 李衣长、蔡河章、余春华、李萍、李全荣、郑文楷、陈琳、胡海洋、陈雪芹、龚伟、肖再励、蔡鸿星、郭经州、张泉锋、庄丽琼、巫圣灿、颜宏远、张武平。
- 出版信息:
- 页数:3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189—2019
代替DB35/T1189—2011
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inspec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incoalmining
enterprises
2019-12-19发布2020-03-19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T1189—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检测项目..........................................................................3
6检测内容和要求....................................................................3
7检测周期.........................................................................10
8检测报告与结果判定...............................................................10
9安全策略.........................................................................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建(构)筑物及井外设施防雷分类.................................12
附录B(规范性附录)爆炸危险环境分区和防雷分类.....................................13
附录C(规范性附录)接地电阻值的测量方法...........................................18
附录D(资料性附录)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21
附录F(规范性附录)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24
附录G(资料性附录)防雷安全巡查表.................................................26
参考文献............................................................................27
I
DB35/T1189—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5/T1189—2011《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与DB35/T1189—2011相比主
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规定和适用范围”的内容(见第1章,2011年版第1章);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本标准引用的文件(见第2章);
——删除了部分“术语和定义”(2011年版第3章);
——修改了“接触网”的术语和定义(见3.1,2011年版3.18);
——删除了对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检测的技术机构检测资质与检测人员资格证的要求(2011年版
4.1);
——修改了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检测业务流程图(见4.2,2011年版4.3);
——修改了“检测项目”的内容(见第5章,2011年版第5章);
——修改了“检测内容和要求”的内容(见第6章,2011年版第6章);
——修改了防雷装置专用名称(见6.2.1.5,2011年版6.1.1.9);
——删除了其他规定的内容,将其内容整合到相关章节内容(2011年版6.9);
——增加了安全策略,将部分原“其他规定”章节内容整合至该章节(见第9章);
——修改了爆炸危险场所的防雷分区(见附录B,2011年版附录B);
——增加了贮存民用爆破器材危险品仓库(中转库)危险等级划分与防雷类别(见附录B中的B.2);
——修改了三级法的原理接线图(见附录C,2011年版附录C);
——修改了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见附录D,2011年版附录E中的表E.1);
——删除了土壤电阻率测试方法(2011年版附录D);
——删除了检测中常见问题处理(2011年版附录G);
——增加了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见附录F);
——增加了防雷安全巡查表(见附录G)。
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1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福建华茂防雷装置检测中心、厦门至诚标准化服务有限公
司、福建省南平市气象局、厦门避雷监测技术中心、三明市煤炭管理局、福建省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三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衣长、蔡河章、余春华、李萍、李全荣、郑文楷、陈琳、胡海洋、陈雪芹、
龚伟、肖再励、蔡鸿星、郭经州、张泉锋、庄丽琼、巫圣灿、颜宏远、张武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T1189-2011。
II
DB35/T1189—2019
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检测的基本规定、检测项目、检测内容和要求、检测周期、检测报
告与结果判定、安全策略。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企业矿区地面上防雷装置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32936—2016爆炸危险场所雷击风险评价方法
GB/T32938—2016防雷装置检测服务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89—2018民用爆炸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
GB50154—2009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
GB/T50312—201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GB50601—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DB35/T715—2018防雷装置检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57—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接触网contactnetwork
沿电机车架线架设的供电网路。
注:接触网由承力索、吊弦和节能导线等组成。
3.2
管道系统pipelinesystem
由地面直接入井的各种金属管道及其附属的长金属物。
3.3
主要通风机mainfan
安装在地面的,向全矿井、一翼或1个分区供风的通风机。
3.4
电气化铁路electrifiedrailway
采用电力牵引的铁路。
1
DB35/T1189—2019
3.5
机车engine
架线电机车、蒸汽机车、蓄电池电机车和内燃机车的总称。
4基本规定
4.1检测机构对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性能评价工作,以检测数据为依据。
4.2对煤矿企业开展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应按照图1执行。
煤矿企业委托检测
收集雷电活动或雷灾资料
制定检测方案
准备检测仪器
检查校准仪器,开展现场检测
填写检测原始记录表并完成相关签字
分析处理检测数据,制作检测报告
不符合要求
检测结果判定整改后申请复检
符合要求
发放检测报告,做好资料归档
检测工作结束
图1煤矿企业防雷装置检测业务流程图
4.3现场环境条件应能保证正常检测,防雷装置检测应在非雨天及土壤未冻结时进行。
4.4检测仪器应符合GB/T32938—2016第9章的规定,检测时应保证仪器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处
于正常状态,仪器的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
4.5在确认仪器正常状况下,测量过程中由于杂散电流或其它干扰源使接地电阻测试仪出现读数不稳
定时,应选用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仪器或其他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排除外界干扰因素后,再重新检测。
4.6对煤矿企业防雷装置现场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先对防雷装置周围环境进行现场勘察和防雷装置检
查,严格执行检测操作规程并按照检测方案进行防雷装置检测。
4.7检测机构应对所检测项目是否符合设计资料和本标准的要求作出评定。煤矿企业防雷装置的检测
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对于易引起被检单位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可书面予以解释,并能
为建筑工程质量评定和防雷装置的安全性能提供可靠的依据。
4.8对于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的煤矿企业,检测机构应及时向被检煤矿企业提出整改意见,煤矿企业
整改完毕后,委托检测机构复检,检测机构应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检测。
2
DB35/T1189—2019
4.9检测机构对被检煤矿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图纸、数据应严格归档管理,检测人员应遵守被检煤
矿企业的保密制度,不得对外泄露被检煤矿企业受法律法规保护的资料及信息,防雷检测机构和检测人
员不得利用被检单位的检测报告进行商业活动。
4.10煤矿矿区地面上建(构)筑物的防雷类别应按照GB50057—2010中第3章、4.5.1、4.5.2或参
照本标准附录A划分,并按就高原则确定防雷类别。对爆炸危险环境分区和防雷分类应遵照附录B的规
定。
5检测项目
煤矿企业需检测防雷装置的项目具体如下:
a)建(构)筑物;
b)电力系统;
c)电气设备系统;
d)运输系统;
e)通信及安全监控系统;
f)金属管道系统;
g)露天堆场。
6检测内容和要求
6.1普通建(构)筑物
6.1.1对煤矿企业矿区地面上普通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应按照GB/T21431—2015的规定执
行。
6.1.2对建(构)筑物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雷电电磁脉冲屏蔽、等电位连接、SPD检测的技
术要求、检测数量、检测方法参见DB35/T715—2018的有关规定。
6.1.3对煤矿企业矿区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除应符合6.1.1~6.1.2要求外,还
应符合6.2的检测规定。
6.2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
6.2.1接闪器
6.2.1.1煤矿企业矿区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包括:地面火工库、地下及覆土火工库、地面临时
性火工库等建(构)筑物。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和建(构)
筑物的长、宽、高,并根据建(构)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
6.2.1.2检查接闪器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应符合GB50057—2010中4.5.8的规定。不得利用安
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天线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
6.2.1.3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屋面的金属设施、金属构件、电气设备等金属物体的电气连接状况,
检查接闪器与防雷引下线电气连接状况,接闪器与屋面金属物体及防雷引下线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应
符合GB50601—2010中4.1.2的规定。
6.2.1.4检查接闪带是否闭合,不等高处是否焊接连通,焊接质量应符合GB50601—2010中4.1.2
的规定。
3
DB35/T1189—2019
6.2.2引下线
6.2.2.1检查明敷引下线在近地面易受机械损坏处的保护,应符合GB50057—2010中5.3.7的规定。
6.2.2.2检查引下线与各类电源线、信号线之间距离,水平净距应不小于1m,交叉净距应不小于0.3m。
6.2.2.3检查明敷引下线上是否有附着其他电气和电子线路。明敷引下线与附近电气、电子线路的距
离应符合GB50057—2010中4.3.8的规定。
6.2.3接地装置
6.2.3.1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
6.2.3.2检查接地系统周围是否有严重影响地网的因素,如高温、化学腐蚀等。
6.2.3.3检查独立接闪杆塔、架空接闪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与被保护建(构)筑物及其有联
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否符合GB50057—2010中4.1.2第5款的规定。
6.2.3.4用毫欧表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的电气贯通情况,检测时应使用最小电流为0.2A的毫欧表对
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如测得阻值不大于1Ω,判定两地网为电气贯通;如测得阻值大于1Ω,判
定各自独立接地。
6.2.3.5检测各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接地电阻允许
值参见附录D,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按50Hz的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确定,不应大于按人身安全
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
6.2.4防雷击电磁脉冲
6.2.4.1检查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符合GB50057—2010中6.2.1的规定。
6.2.4.2检查装有电子信息系统的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是否采取电磁屏蔽措施,如有,则检查
屏蔽材料所选用的材料规格是否符合要求,屏蔽材料宜选用铜材、钢材或铝材,用卡尺测量屏蔽材料规
格尺寸,厚度宜为0.3mm~0.5mm。
6.2.4.3采用毫欧表测试屏蔽网格、金属管(槽)、防静电地板支撑金属网格、大尺寸金属构件、房
间顶部金属龙骨、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金属门窗、金属格栅和电缆屏蔽层的电气连接情况,
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03Ω。
6.2.4.4计算建筑物利用钢筋或专门设置的屏蔽网的屏蔽效率,计算方法见GB50057—2010中的
6.3.2;用仪器检测电磁屏蔽效能的方法参见GB50057—2010的附录F。
6.2.5等电位连接
6.2.5.1检查建(构)筑物中平行或交叉敷设的金属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
小于规定要求值时,是否采取金属线跨接,检测其跨接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03Ω。
6.2.5.2检测建(构)筑物中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03Ω,如大
于0.03Ω,则检查是否有跨接的金属线,并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6.2.5.3检查建(构)筑物外架空金属管道进入建筑物或矿井前,是否每隔25m接地一次,如已连接,
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6.2.5.4检查建(构)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是否与建筑物内钢筋就近不少于两处的连
接,如已连接,检测其跨接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03Ω。
6.2.5.5检查由LPZ0区到LPZ1区的总等电位连接状况,如已实现与防雷装置不少于两处的连接,应
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6.2.5.6检查所有进入建(构)筑物的外来导电物是否在LPZ0区与LPZ1区界面处与总等电位连接带
连接,如已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材料和尺寸。
4
DB35/T1189—2019
6.2.5.7等电位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应符合表1的规定,等电位连接干线或局部等电位连接箱的安装
敷设方式应符合GB50343—2012中6.4.1~6.4.7的规定。
表1等电位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
等电位连接部件材料截面(mm2)
等电位连接带(铜或热镀锌钢)铜、铁50
铜16
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至其他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铝25
铁50
铜6
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铝10
铁16
6.2.5.8检查金属门窗、管道、设备和设施是否采取防静电接地处理,防静电接地应与防闪电感应的
接地装置共用,检测其接地电阻值,其工频接地电阻值不宜大于10Ω,测试其与接地装置连接处的过
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03Ω。
6.2.5.9检查建(构)筑物内有可能积聚静电电荷的金属设备、金属管道是否有采取防静电接地处理,
并检测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0Ω。
6.2.6电涌保护器(SPD)
6.2.6.1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内使用的电涌保护器,应采取防爆措施。
6.2.6.2对SPD进行外观检查:
a)SPD的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
b)检查SPD状态指示标志,如指示SPD失效,应及时要求更换。
6.2.6.3检查多级SPD之间的能量匹配情况,测量多级SPD之间的距离,应符合:
a)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0m,若小于10m应检查是否有加装
退耦元件;
b)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若小于5m应检查是否有加装退耦元件;
c)测量SPD两端引线的长度,不应大于0.5m。
6.2.6.4检测低压配电系统SPD的压敏电压U1mA和泄漏电流Iie,测试方法和合格判定应符合GB/T21431
—2015中5.8.5的规定。
6.2.6.5检查安装在电路上的SPD限压元件前端是否有脱离器。如SPD无内置脱离器,则检查是否有
过电流保护器,如使用熔断器,其值应与主电路上的熔断电流值相配合。
6.2.7综合布线
6.2.7.1查阅煤矿井外配电系统图,检查系统干线电缆布设位置,检查系统线缆的屏蔽情况,了解保
护接地装置的设置地点。
6.2.7.2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电气线路的敷设安装应符合GB50089—2018中12.3的规定;地
下及覆土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电气线路防闪电感应、防闪电电涌侵入和等电位连接措施应符合
GB50154—2009中7.5.2的规定。
6.2.7.3检查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线缆的屏蔽措施和屏蔽管线的埋地长度,应符
合GB50343—2012中5.3.3的规定;检查综合布线系统的线缆敷设,应符合GB/T50312—2016中6.1
5
DB35/T1189—2019
的规定;未采取屏蔽措施的线缆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的最小净距宜符合表2
规定。
表2电子信息系统未屏蔽线缆与电气设备的最小净距
名称最小净距(m)
配电箱1
变(配)电室2
电梯机房2
空调机房2
6.2.7.4检测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的规定。当线缆敷设的高度超过
6000mm时,与防雷引下线的交叉净距应按公式(1)计算:
S0.05H.......................................(1)
式中:
S——交叉净距,单位为毫米(mm);
H——交叉处防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高度,单位为毫米(mm)。
表3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
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及管线
其它管线类别
最小平行净距(mm)最小交叉净距(mm)
防雷引下线1000300
保护地线5020
给水管15020
压缩空气管15020
热力管(不包封)500500
热力管(包封)300300
煤气管30020
6.2.7.5检查并测量由煤矿地面变(配)电所引至有爆炸危险的工房(库房)的低压电源线路敷设,
应符合如下规定:
由矿区地面变(配)电所引至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的380V/220V级配电线路,应采用金属
铠装电缆或穿金属管屏蔽埋地敷设,埋地长度应符合公式(2)的规定,但不应小于15m,并在入户端
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或金属屏蔽管接到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上。埋地长度要求:
l2........................................(2)
式中:
l——金属铠装电缆或穿金属管屏蔽埋地长度;
ρ——敷设铠装电缆或金属屏蔽管处的土壤电阻率。
在电缆与架空线的连接处应装设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铁脚等应连
在一起并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参照附
录E的规定。
6
DB35/T1189—2019
6.3电力系统
6.3.1首先用N-PE环路电阻测试仪检测矿井外部低压电源线路从总配电盘(箱)引出的分支线路上的
中性线(N)与保护线(PE)之间的阻值,检查并确认供电制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a)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应采用TN-S系统的
接地形式;
b)严禁由地面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直接向井下供电;
c)当采用中性点经限流电阻接地方式供电时,应将变压器接地和移动设备外壳用电缆接地线连
接起来;
d)向固定设备供电的变压器,一般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固定设备外壳应采取保护接地;
e)变压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时,高压、低压电气设备应设接地保护,并应在变压器低压侧装设自
动切断电源检漏装置。
6.3.2了解矿井外部各个变压器的用途、性能参数(型号、容量、电压等级)及安装高压避雷器情况,
根据配电系统图,找出电力设施接地装置的设置地点,检测电力系统设备的接地电阻值,应参照不同电
力设备对接地电阻值的不同要求,一般不大于4Ω。
6.3.3检查矿区地面各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情况,严禁由地面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直接向井下供
电;当采用中性点经限流电阻接地方式供电时,应将变压器接地和移动设备外壳用架空地线或电缆接地
线连接起来;向固定设备供电的变压器,一般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固定设备外壳应采取保护接地。
变压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时,高压、低压电气设备应设接地保护,并在变压器低压侧装设自动切断电源
检漏装置。
6.3.4检查矿井外部电力线路防闪电感应和防闪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D/T 4311-2023 智能终端及后台服务端电话号码识别技术要求 2023-05-22
- YD/T 4313-2023 增强现实(AR)应用服务平台技术功能评估规范 2023-05-22
- YD/T 4312-2023 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系统 家庭边缘计算总体技术要求 2023-05-22
- YD/T 4307-2023 移动互联网应用 基于SMTP扩展的电子邮箱用户变更发现技术要求 2023-05-22
- YD/T 1115.2-2023 通信电缆光缆用阻水材料 第2部分:阻水纱 2023-05-22
- YD/T 4304-2023 数字通信用单线对对绞电缆 2023-05-22
- YD/T 4308-2023 基于浏览器实时通信(WebRTC)的视频通信能力技术要求 2023-05-22
- YD/T 4310-202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虚拟现实业务术语 2023-05-22
- YD/T 4309-202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硬件开放平台服务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 2023-05-22
- YD/T 4306.1-2023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1部分:基本原则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