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NLIC 0086-2023 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 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T/CNLIC 0086-2023 Plastic product colora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reen factory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彩捷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熟世名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巴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昆山阿喀斯检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昆山玮峰化工有限公司、昆山协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市高分子材料质量与标准化协会
- 起草人:
- 吕仕铭、吴鹏、赵建明、庄君新、陈意、范浩军、黄丽蓉、梅成国、邹建峰、 程正勇、张凤、顾芳艳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87.060;87.080
CCSG54
团体标准
T/CNLIC0086-2023
T/TA/QCSNPLMICK0000X0X9--220022X3
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
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Colorantsforplasticproductsmanufacturingindustry—
Evaluationrequirementsforgreenfactories
2023-05-15发布2023-05-15实施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
昆山市高分子材料质量与标准化协会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评价要求..............................................................................3
6评价程序..............................................................................8
7评价报告..............................................................................9
8评价指标.............................................................................10
附录A(规范性)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绩效指标计算方法..........................11
附录B(规范性)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指标计分方法..........................14
参考文献................................................................................19
I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昆山市高分子材料质量与标准化协会共同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彩捷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熟世名化工
科技有限公司、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巴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昆山阿喀斯
检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昆山玮峰化工有限公司、昆山协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市高分子材料质
量与标准化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仕铭、吴鹏、赵建明、庄君新、陈意、范浩军、黄丽蓉、梅成国、邹建峰、
程正勇、张凤、顾芳艳。
II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的评价总则和评价程序,规定了评价要求和评价报告
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具有实际生产过程的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的评价,并作为工业行业制定绿
色工厂评价标准或具体要求的总体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119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T18916(所有部分)取水定额
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4256产品生态设计通则
GB2478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29115工业企业节约原材料评价导则
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32161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
GB/T36132绿色工厂评价通则
GB37822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
GB/T37866绿色产品评价塑料制品
GB/T39257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规范
GB/T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T5035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T/GDES56-2021塑料制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ISO14067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Greenhousegases-Carbonfootprintof
products-Requirementsandguidelinesforquantification)
3术 语和定义
GB/T36132、GB/T3215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工厂greenfactory
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
1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来源:GB/T36132-2018,3.1]
3.2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
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件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
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氮(NF3)。
[来源:GB/T32150-2015,3.1]
3.3
相关方interestedparty;stakeholder
可影响绿色工厂(3.1)创建的决策或活动、受绿色工厂(3.1)创建的决策或活动影响、或自认为
受绿色工厂(3.1)创建的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来源:GB/T36132-2018,3.3]
4总则
4.1评价体系
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要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
投入、产品、环境排放和绩效。
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体系框图
4.2评价指标
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主要侧重在应满
足的法律法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相关标准等方面要求;定量指标主要侧重在能反映工厂层面
的绿色特性指标。
4.3评价方法
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可
采用下述评价方法,也可采取下述方法组合或集成的方法:
a)标准对照法,
b)类比分析法,
c) 专家打分法,
d)其他方法。
2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5评价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合规性要求
绿色工厂应在以下方面满足基础合规性要求:
a)绿色工厂应依法设立,在建设和实际生产过程中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b)依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工厂符合国家、地方相关产业政策和要求;
c)绿色工厂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定期提交执行报告;
d)绿色工厂近3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环保、质量等事故;成立不足3年的,成立以来无重大安
全、环保、质量等事故;
e)对利益相关方环境要求做出承诺的,同时满足有关承诺要求。
5.1.2管理职责要求
5.1.2.1最高管理者
绿色工厂的最高管理者。
a)应通过下述方面证实其在绿色工厂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1)对绿色工厂的有效性负责;
2)确保建立绿色工厂建设、运维的方针和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
相一致;
3)确保将绿色工厂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4)确保可获得绿色工厂建设、运行维护所需的资源;
5)就有效开展绿色制造的重要性和符合绿色工厂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6)确保绿色工厂实现其开展绿色制造的预期结果;
7)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绿色工厂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8)促进持续改进;
9)支持其他相关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b)应确保在绿色工厂内部分配并沟通与绿色工厂相关角色的职责和权限。分配的职责和权限至
少应包括下列事项:
1)确保绿色工厂建设、运行和维护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2)收集并保持工厂满足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的证据;
3)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绿色工厂的绩效。
5.1.2.2工厂
绿色工厂:
a)应设有绿色工厂管理机构,负责有关绿色工厂的制度建设、实施、考核及奖励工作,建立目
标责任制;
b)应有开展绿色工厂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目标、指标和实施方案。可行时,指标应明确且可量化;
c)应传播绿色制造的概念和知识,定期为员工提供绿色制造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并对教育
和培训结果进行考评。
5.2基础设施要求
5.2.1建筑设施
绿 色工厂的建筑设施:
a)应满足国家或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
b)绿色工厂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时,应遵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工业
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产业政策和有关要求。
c)绿色工厂厂房内部装修材料中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标准要求。
3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d)危险化学品仓库、危险废物仓库等应独立设置。
e)绿色工厂宜集约利用厂区,在满足生产工艺前提下,优先采用联合厂房、多层建筑、高层建
筑等。
f)建筑材料宜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采用钢结构、砌体结构和木结构等
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g)绿色工厂应综合考虑场地内外日照、自然通风等条件,设置绿化用地,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
种植树木为建筑设施、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提供遮阳,降低热岛效应。其中厂区内绿化面
积占总占地面积不低于20%,室外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
h)建筑及厂房宜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10%。
5.2.2生产线设施
绿色工厂的生产线设施:
a)生产工艺路线应采用国家鼓励和推荐的先进技术,无国家或地方淘汰应限制类生产工艺及装
置;
b)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物料储存设施、物料转移和输送设施应符合GB37822的要求;
c)其他产生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简称VOCs)的主要操作区域宜采用集
气罩收集;
d)废气收集系统宜有完整的设计说明书,以保证集气管网集气功能正常运行;
e)集气管网设计合理,集气口应定期监测风速,集气主管道宜实施风压在线监控。
5.2.3通用设备设施
绿色工厂的通用设备设施:
a)冷却水系统应建立配套管理制度,运行记录真实、完整;
b)绿色工厂应选用节能型设备,用能设备或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或主要运行参数应符合该设备
经济运行要求;
c)绿色工厂应投入适宜的废水及废气处理设施,以确保其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要求,污染物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应与工厂生产排放相适应。
d)各类生产设备应满足防腐、防爆等要求;
e)应建有管理维护保养、更新及报废制度,现场各类运行记录完整、有效。
5.2.4计量设施
绿色工厂的计量设施:
a)应依据GB17167、GB24789等要求配备、使用和管理能源、水以及其他资源的计量器具和装置;
b)宜对照明系统、冷水机组及相关用能设备、室内用水、室外用水、空气处理设备、锅炉、冷却塔
等实行分类计量;
c)计量仪器宜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定期进行检定、校准。
5.2.5照明
绿色工厂的照明:
a)厂区及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宜尽量利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应符合GB50034的规定;
b)优先选用效率高、能耗低的节能型照明设备,节能灯等节能型照明设备的使用占比不低于50%;
c)不同场所的照明应进行分级设计,宜采用分区、分组照明及自动控制等照明节能措施。
5.3管理体系要求
5.3.1环 境管理体系
绿色工厂的环境管理体系:
a)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GB/T24001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
b)宜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并有效运行。
4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5.3.2能源管理体系
绿色工厂的能源管理体系:
a)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GB/T23331要求的能源管理体系;
b)宜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并有效运行。
5.3.3质量管理体系
绿色工厂的质量管理体系:
a)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GB/T19001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b)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并有效运行。
5.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绿色工厂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a)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GB/T45001要求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b)宜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并有效运行。
5.3.5社会责任
绿色工厂的社会责任:
a)宜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说明履行利益相关方责任的情况,特别是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b)社会责任报告宜公开可获得。
5.4能源与资源投入要求
5.4.1能源投入
绿色工厂的能源投入:
a)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用能结构,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投入,降低塑
料制品着色剂生产过程的单位综合能耗;
b)宜建设系统性降低能源投入的设施,如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地
源热泵系统等;
c)宜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宜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
能源,宜采用集中供热;
d)宜定期进行装置能量平衡测算,开展系统优化,实现能量梯级使用;
e)宜加强管道保温保冷措施,降低热冷损失;
f)宜对系统中有回收价值的余热余压进行回收利用。
5.4.2资源投入
绿色工厂的资源投入:
a)应按照GB/T7119的要求对其开展节水评价工作,且满足GB/T18916中对应本行业的取水定
额要求;
b)应减少材料、尤其是有害物质的使用,评估有害物质及化学品减量使用或替代的可行性;
c)宜使用回收料、可回收材料,代替原生材料、不可回收材料,宜替代或减少全球增温潜势较高
温室气体的使用;
d)应按照GB/T29115的要求对其原材料使用量的减少进行评价。
5.4.3采购
绿 色工厂的采购:
a)应对采购的能源及原材料制定并实施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应方的准则;
b)必要时,工厂向供方提供的采购信息应包含有害物质使用、可回收材料使用、能效等环保要求;
c)应对采购的产品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d)宜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按照GB/T39257的要求开展绿色供应链
自我评价、第二方(相关方)或第三方评价。
5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5.5产品要求
5.5.1一般要求
绿色工厂生产的产品应符合相关的塑料制品制造工厂标准要求以及相关的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
的要求。
5.5.2生态设计
产品的生态设计:
a)绿色工厂应在产品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产品宜满足GB/T24256、GB/T32161等生态
设计产品评价要求;
b)绿色工厂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并完成生产周期评价(LCA)
的报告。
5.5.3有害物质限量
产品中有害物质:
a)绿色工厂生产的产品(包括原料和辅料)应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避免有害物质的泄漏,满
足国家、地区和行业对产品中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相关要求;
b)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满足GB/T37866的要求。
5.5.4减碳
绿色工厂在减碳方面宜满足以下要求:
a)应采用ISO14067或适用的标准或规范对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或核查;
b)将碳足迹的改善纳入环境目标,制定计划根据核算或核查结果对产品的碳足迹进行改善,核
算或核查结果对外公布。
5.6环境排放要求
5.6.1水污染物
绿色工厂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应符合GB8978、GB/T31962及地方标准要求,污染物排放量应符
合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等规定。
5.6.2大气污染物
绿色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
a)绿色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应符合GB16297及地方标准要求,污染物排放量应符合总量控
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等规定;
b)绿色工厂厂区内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废气排放浓度应符合GB37822及地方标准要求。
5.6.3固体废物
绿色工厂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置:
a)绿色工厂对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管理。
b)绿色工厂一般固体废物的处理符合国家及相关标准要求。
c)绿色工厂设置专用的危险废物暂存场所,危险废物贮存管理符合GB18597要求。危险废物定
期交由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公司进行处置,转移联单完整。
5.6.4噪声
绿色 工厂噪声排放:
a)厂界环境噪声排放应符合GB12348、行业及地方标准要求;
b)不存在噪声扰民问题。
5.6.5温室气体
绿色工厂温室气体排放:
6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a)绿色工厂应采用GB/T32150或适用的标准或规范对其厂界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和
报告。可行时,工厂应利用核算或核查结果对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改善。
b)绿色工厂宜获得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方核查声明,核查结果宜对外公布。
5.6.6污染物排放管理
绿色工厂污染物排放管理:
a)绿色工厂建立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源的排放台账和固体废物处置台账;
b)绿色工厂根据国家或地方要求自行开展废气、废水和噪声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5.7绩效要求
5.7.1用地集约化
绿色工厂用地集约化:
a)绿色工厂应采取附录A中A.1的方法计算容积率,工厂容积率不低于1.0;
b)绿色工厂应采取附录A中A.2的方法计算建筑密度,建筑密度不低于30%;
c)绿色工厂应采取附录A中A.3的方法计算单位用地面积产值,工厂单位用地面积产值不低于
地方发布的单位用地面积产值的要求。未发布单位用地面积产值的地区,单位用地面积产值
超过本年度所在省市的单位用地面积产值。
5.7.2原料无害化
绿色工厂应采取附录A中A.4的方法计算绿色环保原材料使用率,绿色环保原材料使用率不低于
40%。
5.7.3生产洁净化
绿色工厂生产洁净化:
a)绿色工厂生产洁净化指标包括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计算方法见附录A中A.5),工厂单位产
品废水产生量不高于0.05t/t;
b)单位产品化学需氧量产生量(计算方法见附录A中A.6),工厂单位产品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不
高于1.5g/t;
c)单位产品氨氮产生量(计算方法见附录A中A.7),工厂单位产品氨氮产生量不高于0.1g/t;
d)单位产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产生量(计算方法见附录A中A.8),工厂废气中非甲烷总烃含量
不高于35g/t。
5.7.4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绿色工厂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a)绿色工厂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含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率
(计算方法见附录A中A.9),工厂工业固体废弃物(含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率100%;
b)水重复利用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中A.10),工厂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90%;
c)水重复利用率宜满足T/GDES56-2021的Ⅰ级基准值,工厂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98%。
5.7.5能源低碳化
绿色工厂能源低碳化:
a)绿色工厂应采取附录A中A.11的方法计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工厂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不高于
85kgce/t;
b)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宜满足T/GDES56-2021工艺温度≥200℃的Ⅱ级基准值,工厂单位产品综合
能耗不高于50kgce/t。
7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6评价程序
6.1.1程序
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程序包括企业自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又可细分评
价准备、预评价、评价和编写第三方评价报告,如图2所示。
图2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程序
6.1.2第三方评价
6.1.2.1评价准备
评价准备阶段包括:
a)评价项目组组建,负责开展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第三方评价工作;
b)评价项目组成员应熟悉塑料制品着色剂生产工艺流程和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知悉相关评
价所需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能对采集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专业判断,具备绿
色工厂评价的能力和经验;
c) 评价项目组搜集绿色工厂自评价报告及支持材料。
6.1.2.2预评价
预评价阶段包括:
a)评价项目组根据工厂自评价报告及支持材料开展绿色工厂基本要求资格评价,了解工厂现状,
确认工厂符合绿色工厂基本要求资格;
8
T/CNLIC0086-2023
T/AQSPMK0009-2023
b)组织评价小组人员及相关专家讨论,结合工厂实际情况分析,确定绿色工厂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方案。塑料制品着色剂工业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及计分方法见附录B。
6.1.2.3评价
评价阶段包括:
a)对绿色工厂按照基本要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和绩效
7个方面进行评价;
b)塑料制品着色剂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满分为100分,得分在85分以上
(含85分)的企业达到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7评价报告
7.1.1自评价报告
7.1.1.1自评价报告内容包括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10921-2008 燃煤锅炉烟气袋式除尘器 2008-06-16
- DL 5106-1999 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 2000-02-24
- HB 5937-1986 飞机活动式着陆滑行灯试验方法 1986-04-14
- YD/T 841-1996 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 1996-04-04
- JB/T 7778.3-1995 银碳化钨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气体容量法测定总碳量 1995-10-09
- HJ 462-2009 工业锅炉及炉窑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2009-03-06
- EJ/T 901-1994 直读式个人中子剂量当量 和剂量当量率监测仪 1994-10-24
- JB/T 7775.3-1995 铜钨碳化钨真空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气体容量法测定碳量 1995-10-09
- JB/T 6996-1993 近型机械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1993-09-03
- NB/Z 42001.1-2012 火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第1部分:电站锅炉 201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