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290-2022 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规范

DB41/T 2290-2022 Ground settlement radar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s

河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1/T 2290-2022
标准类型
河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7-12
实施日期
2022-10-10
发布单位/组织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40

CCSA77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290—2022

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规范

2022-07-12发布2022-10-10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290—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2

5基本要求...........................................................................2

6设计书编写.........................................................................3

7监测数据选取与处理.................................................................3

8精度评估...........................................................................5

9野外调查与分析.....................................................................6

10成果整理..........................................................................7

附录A(资料性)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工作流程.........................................9

附录B(资料性)现有可用主要星载SAR传感器基本参数..................................10

附录C(资料性)InSAR技术方法及适用条件............................................13

附录D(规范性)InSAR地面沉降野外调查记录表样式....................................14

附录E(资料性)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报告提纲格式....................................15

I

DB41/T229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院、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测绘地理信息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继华、叶杰、王战卫、刘科伟、徐郅杰、关健、张斌、李文香、张青锁、安

黎明、李华、张旭、张婧、李涛、褚加计、董伟、郭凌飞、齐庆超、潘登、朱洪生、兰进京、李屹田、

莫德国、田君慧、郑凯、潘小雨、郭大伟、高彦涛。

II

DB41/T2290—2022

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的基本要求、设计书编写、监测数据选取与处理、精度评估、

野外调查与分析、成果整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DZ/T0154—2020地面沉降测量规范

DD2014-11地面沉降干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面沉降

因自然或人类活动引发岩土层下沉所导致的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包括在其发育过程中伴生的

地裂缝现象。

3.2

地裂缝

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一

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来源:DZ/T0154—2020,定义3.1.3]

3.3

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测量

利用雷达成像传感器获取被测对象具有相干性的复数图像信息,由干涉相位反演地形信息或者高精

度形变信息的理论和技术。

3.4

合成孔经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对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图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从而获取地面形变信息的干涉测量方法。

3.5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测量

利用时间序列SAR复数影像集,提取保持高相干的永久散射体点进行形变速率反演的干涉测量方法。

1

DB41/T2290—2022

3.6

小基线集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测量

利用时间序列SAR复数影像集,通过选取时间和空间基线均小于给定阈值的干涉像对,干涉处理得

到多个差分干涉图集并获取时序相干目标形变信息的干涉测量方法。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GCS200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

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

LOS:视线向(LineofSight)

PS: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Scatterer)

SAR: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

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

D-InSAR: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fferentialInSAR)

PS-InSAR: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ScattererInSAR)

SBAS-InSAR: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BaselineSubsetsInSAR)

5基本要求

5.1监测范围应在充分收集基础资料和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依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地震活

动特征、地下流体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人类工程活动及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

5.2应根据工作区域沉降特点和任务要求,选择适宜于地面沉降监测的SAR数据和InSAR处理方法。

5.3利用InSAR技术开展地面沉降监测的作业流程包括:技术设计、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精度评估、

野外调查、成果分析、汇交归档及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等,具体流程见附录A。

5.4地面沉降InSAR监测工作完成后,应生成沉降速率图,并编制沉降监测成果报告。

5.5地面沉降InSAR监测结果宜与时空一致的水准监测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InSAR监测精度。

5.6在工作区已知存在或可能存在典型地面沉降现象的区域,宜在相干保持能力较强的位置上部署与

InSAR数据成像时间匹配的精密水准测量工作。

5.7在条件许可时,测量点位应均匀分布整个工作区内;若受限于实际情况,可在工作区内选择自然

条件有代表性、不少于工作区面积十分之一的局部地区,布设精密水准点。

5.8应开展地面沉降现象的实地调查和走访。

5.9地面沉降InSAR调查可按照国家地图标准分幅或自由分幅覆盖范围实施。

5.10地面沉降InSAR调查成果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应符合下列

要求:

a)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比例尺应采用1∶250000,InSAR成果应采用分辨率优于25m的SAR

数据;应收集比例尺不小于1∶250000、现势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b)区(县)、市范围内的监测,比例尺应在1∶50000~1∶100000之间,InSAR成果应采用分

辨率优于10m的SAR数据;应收集比例尺不小于1∶100000、现势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c)重点区域相对较小范围的监测,比例尺应在1∶10000~1∶50000之间,InSAR成果应采用分

辨率优于5m的SAR数据;应收集比例尺不小于1∶50000、现势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2

DB41/T2290—2022

6设计书编写

6.1开展地面沉降lnSAR监测之前,应根据任务需求编制技术设计书。

6.2技术设计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任务来源及目的、意义;

b)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及气候;

c)技术设计的依据;

d)SAR数据选择;

e)数据处理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f)精度要求与质量控制措施;

g)监测结果验证方式和方法;

h)地面沉降区域发展趋势分析;

i)人员组成、任务分工及工作进度安排;

j)预期提交成果;

k)成果资料检查验收方案;

l)监测工作部署图;

m)经费预算。

6.3在编制技术设计书之前,应收集工作区下列资料:

a)已有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地震地质等背景资料;

b)现势性强的国家等级水准点及经水准测量的GNSS控制点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基础地理

信息数据;

c)已有地面沉降直接相关的研究报告、图件、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等资料;

d)地下资源开采、区域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分布与规划等方面信息;

e)存档及可编程SAR数据信息;

f)在轨SAR数据参数、在轨状况和编程定制规则信息;

g)光学遥感影像、卫星轨道数据等辅助数据资料。

6.4系统分析整理已经收集的地质背景资料,掌握工作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地面沉降、地裂缝发育

的地质特征。

6.5地质背景分析应考虑地面沉降的时空发育特征、发育阶段、发生的时间段、形变梯度、地形、植

被、气候、水文、岩性和产状、地震和活动构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

6.6分析地面沉降形成条件和SAR图像特点,为InSAR监测数据选取、处理方法、参数确定和监测结

果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6.7提交审查的设计书应附工作部署图、地面沉降发育背景图等资料。

7监测数据选取与处理

7.1数据选取

7.1.1SAR数据选取基本原则

7.1.1.1应根据监测对象特点,结合工作区SAR数据接收情况,获取存档和编程定制工作周期内的SAR

数据,现有可用主要星载SAR传感器基本参数详见附录B。

3

DB41/T2290—2022

7.1.1.2编程数据,在满足监测设计的周期基础上,成像时间上应尽可能避免地面自然状况及气象条

件变化所带来的去相干影响。

7.1.1.3SAR数据成像模式、极化方式和视角均应相同。

7.1.1.4同轨数据如果按照单景定制,同期相邻两景影像重叠度应超过15%影像长度,跨轨数据相邻

两景影像间重叠度应超过15%影像幅宽。

7.1.1.5其它SAR数据选取要求按DD2014-11中6.1.1的规定。

7.1.2辅助数据选择

7.1.2.1辅助数据主要包括InSAR数据处理所需要的DEM、成果底图、SAR卫星轨道数据等。

7.1.2.2DEM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a)DEM数据的现势性宜与SAR数据时相接近;

b)选用的DEM比例尺应不低于InSAR监测成果比例尺;

c)DEM数据与SAR数据在空间上应保持一致。

7.1.2.3可选用SAR强度图、光学遥感影像、地形图、DEM晕渲图等作为成果底图数据。

7.1.2.4应选用时空一致和空间分布均匀的国家等级水准数据作为InSAR成果精度的验证数据。

7.2方法选择

7.2.1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应采用PS-InSAR、SBAS-InSAR或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不同技术方法及适

用条件可参照附录C。

7.2.2PS-InSAR、SBAS-InSAR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按DD2014-11中7.3、7.4的规定。

7.3沉降速率基准修正

地理编码后点目标的沉降速率应利用地面水准高精度控制点数据修正基准,具体步骤应符合下列规

定:

a)以同期地面测量结果作为基准参考,将InSAR测量的LOS沉降量转换到垂直方向,在临近点

上计算点目标沉降量与实测量之间差值的平均值,即与实测沉降量之间存在的整体偏差值;

b)将上一步得到的整体偏差值加入每个点目标的沉降值,修正因参考点不统一产生的InSAR结

果沉降量的整体偏差,完成基准修正。

7.4不同子像幅间InSAR结果拼接

7.4.1基准子像幅的选择

在工作区整个像幅内,宜选靠近区域中心部位的子像幅为基准,对各个子像幅的InSAR结果实施拼

接。

7.4.2不同子像幅InSAR结果拼接

7.4.2.1确定基准子像幅与相邻子像幅之间共有区域的相干目标,检查共有相干目标在两个子像幅中

沉降速率的一致性。若95%以上共有相干目标的形变速率偏差小于5mm,则不对相邻子像幅的相干目标

沉降速率做改动。否则需采用直方图配准的方法对相邻子像幅内相干目标的沉降速率进行整体偏差补偿,

达到95%以上共有相干目标的沉降速率偏差小于5mm的要求。

7.4.2.2对共有相干目标在两个子像幅中的沉降速率做加权平均,得到拼接后的共有相干目标沉降速

率。加权平均时,应以重叠区的两条边界线及沿线带方向上的中线为基准。在两条边界线上,两个子像

4

DB41/T2290—2022

幅所得沉降速率的权重分别取最大值1和最小值0;在中线上两个子像幅所得沉降速率的权重值相同,

均为0.5;在重叠区其他区域,两种沉降速率分别按共有相干目标至边界线的距离确定权重。

7.4.2.3从与基准子像幅相邻的子像幅向距离基准子像幅更远的子像幅扩展拼接时,重复7.4.2.1和

7.4.2.2步骤的数据处理方法。

7.4.3不同子像幅InSAR形变序列拼接

7.4.3.1基准子像幅选择,参照7.4.1。

7.4.3.2在InSAR监测结果拼接完成后,应用各个子像幅(尤其是与基准子像幅重叠区)中调整后的

形变速率,对相应的形变序列予以更新。

8精度评估

8.1内符合评估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对独立InSAR数据解算的结果进行内符合精度的评定,如覆盖同一区域的不同轨

道SAR数据结果,或者不同SAR卫星解算的结果。数据处理结果精度的内符合评估宜采取以下方式:

a)沉降量或沉降速率直方图;

b)空间分布状态;

c)空间离群值查找;

d)半变异函数/协方差分析;

e)沉降年均速率中误差的大小;

f)将不同SAR数据、不同处理方法的结果投影到同一方向进行交叉检验。

8.2外符合评估

8.2.1评估内容

8.2.1.1评估InSAR地面沉降测量成果精度的方法宜采用最邻近法等,评估的方法主要通过水准测量

结果与SAR垂直方向结果比较,评估的主要参数有相关系数和中误差。

8.2.1.2精度评估所采用的数据、评估方法、评估指标、评估结论应写入精度评估报告,并编入成果

报告中。

8.2.2评估方法

8.2.2.1相干目标稀少区域

在相干目标稀少的地区,应通过空间插值相干目标点拟合成面,提取水准点位置对应的相干目标拟

合面的位置,分别提取水准和相干目标的沉降值,组成一组精度验证数据,收集工作区所有验证数据组

后,进行精度验证和相关性分析。

8.2.2.2相干目标密集区域

在相干目标密集的地区,宜采用最邻近点法搜索水准点数据附近最邻近相干目标点,组成验证数据

组,进行精度验证和相关性分析。其搜索范围宜在80m以内。

8.2.3评估指标

5

DB41/T2290—2022

8.2.3.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