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336-2021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DB37/T 4336-2021 Hydraulic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Code for Scale of 1∶250,000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4336-2021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3-11
实施日期
2021-04-1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5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D14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336—2021

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sforhydrogeologicalsurvey(1∶250000)

2021-03-11发布2021-04-11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336—2021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4.1目的任务.......................................................................2

4.2调查内容.......................................................................2

4.3调查原则.......................................................................2

4.4基本要求.......................................................................3

5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3

5.1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3

5.2工作量定额.....................................................................3

6设计书编制与审批...................................................................4

6.1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4

6.2设计书内容.....................................................................5

6.3设计书审批与变更...............................................................5

7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5

7.1资料搜集.......................................................................5

7.2基本调查.......................................................................6

7.3水文地质调查...................................................................7

7.4不同地区水文地质调查...........................................................9

7.5水文地质物探..................................................................12

7.6水文地质钻探..................................................................13

7.7抽水试验......................................................................15

7.8渗水试验......................................................................16

7.9动态监测......................................................................17

7.10地下水水位统测...............................................................17

7.11水化学分析...................................................................17

8野外验收..........................................................................19

8.1依据..........................................................................19

8.2具备的条件....................................................................19

8.3提供的资料....................................................................19

9地下水资源评价....................................................................19

9.1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19

9.2地下水补给资源评价............................................................19

9.3地下水水质评价................................................................22

9.4地下水污染评价................................................................22

10成果编制与验收...................................................................23

I

DB37/T4336—2021

10.1通用要求.....................................................................23

10.2成果主要内容.................................................................23

10.3成果验收.....................................................................23

10.4资料归档.....................................................................24

附录A(规范性)设计编写提纲........................................................25

附录B(规范性)报告编写提纲........................................................27

附录C(规范性)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表...........................................28

II

DB37/T4336—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

开发局、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质环境

监测总站、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尚宇宁、李常锁、彭玉明、韩景敏、康凤新、张海林、林广奇、秦品瑞、刘洪

华、王庆兵、卫政润、赵季初、张中祥、孙斌、游其军、陈奂良、徐聪聪、刘春伟。

III

DB37/T4336—2021

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东省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与总原则、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与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综合评价、成果编制与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218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4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0288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HJ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DD2004—0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文地质边界hydrogeologicboundary

不同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地带。

3.2

水文地质调查hydrogeologicsurvey

为调查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

用与保护、地质环境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3.3

水文地质条件hydrogeologicalcondition

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3.4

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logicalunit

具有统一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1

DB37/T4336—2021

3.5

水文地质点investigationpointforhydrogeology

描述局部水文地质特征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包括泉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与地

表水体,以及钻孔、机井、民井、坑道等地下水人工露头。

3.6

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resources

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其质与量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地下水。

3.7

地下水补给资源resourcesofgroundwaterrecharge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含水层中不造成水质污染的水量。

3.8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resourcesofgroundwater

单位时间内从含水层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potentialofgroundwaterresources

现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仍然具有扩大开采的前景及部分剩余开采资源量。

4总则

4.1目的任务

4.1.1目的是分析水文地质条件演变规律,划定水文地质单元及边界,进行水文地质分区。并为水文

地质学科的研究、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

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4.1.2基本任务如下:

a)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含水层分布、地下水类型、埋藏规律、补给条件、水

质、水量等)及其他变化特征;

b)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c)大致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量和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

d)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分布、规模和危害程

度以及形成条件、产生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初步评价地下水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提

出防治对策建议;

e)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建立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4.2调查内容

含水层与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地下水系统边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

水化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的多年动态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等。

4.3调查原则

4.3.1以地下水系统等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水

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等技术方法,采用资料收集、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水

文地质试验、取样测试、地下水动态监测、综合研究等手段开展工作。

4.3.2在调查工作规划部署、项目立项、设计编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全过程中,贯彻生态环境保

2

DB37/T4336—2021

护优先理念,最大限度地减轻调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3.3要充分收集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地质、社会经济

现状和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再开发利用,始终贯彻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

原则。

4.3.4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加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生态与环境功能评价,

提出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为便于应用,将区域水资源量按行政区分配到县(市、区)。

4.3.5应以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

4.3.6重视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二次开发,注重调查与编图、监测、研究相结合。工作方法和工作

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地质环境

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综合确定。

4.3.7对已有水文地质资料较丰富的地区,可采用编测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工作,补充相应的

工作量。

4.3.8其他原则应按DD2004—01要求执行。

4.4基本要求

4.4.1以1∶250000标准图幅为基本调查单元,应结合已有成果进行修编为主,一个标准图幅的工作

周期以2年为宜。

4.4.2调查控制深度应达到目前幅内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层组底板。

4.4.3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应以含水岩组为基础,综合考虑岩性、地层年代和水文地质特征,宜划分到

段或组。

4.4.4野外调查宜采用1∶10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工作程序宜按资料收集、野外踏勘、设计编审、

野外工作、野外验收、综合研究、图件编制、报告编审、资料汇交等步骤执行。

4.4.5按照标准图幅提交水文地质图、报告。

5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

5.1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按照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三类(见表1)。

表1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表

简单地区(Ⅰ类)中等地区(Ⅱ类)复杂地区(Ⅲ类)

地形平缓、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地形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地形破碎、沟谷切深大、地貌类型多

及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系统结构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变化明显。地下水样,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系统

简单,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系统结构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结构复杂,含水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简单,定规律,地下水形成条件、水动力特征、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

水质类型单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水化学规律较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征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不大,不存在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大变化,存在较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5.2工作量定额

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宜参照表2执行;

3

DB37/T4336—2021

表2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表

观测路线观测点水点占观测点比例水文地质钻孔常规水质分析

地区类别

(千米)(个)(%)(个)(件)

简单地区10~405~2040~600.1~0.51~2

平原地区中等地区20~5010~3050~700.2~0.72~5

复杂地区30~6020~5060~800.3~15~10

简单地区20~3020~3540~600.2~11~3

山地丘陵区中等地区30~5015~4045~650.3~1.52~5

复杂地区40~6025~5050~700.5~2.03~6

简单地区40~8030~5040~600~11~5

岩溶地区中等地区50~9035~6050~700.5~32~10

复杂地区60~10045~7060~801~3.53~15

滨海平原20~4020~5030~500.2~11~3

滨海地区丘陵台地25~5035~6035~550.5~1.52~4

岛屿30~6040~7040~60不定3~5

b)技术定额工作量包括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凡是能够满足本次调查

要求的,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均应纳入技术定额工作量;

c)天然水点分布较少地区,应部分依靠人工揭露;平原井灌地区,水点要适当增加;具有水量

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20%~30%;

d)岩土样、同位素样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e)已进行过1∶20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

20%~50%;

f)常规水质分析指简分析和全分析。每百平方千米采集93项样品1件(具体项目要求按GB/T

14848)。

6设计书编制与审批

6.1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

6.1.1一般要求

设计书编制应根据要求,充分收集和研究调查区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了解调查区地质、

水文地质概况、以往研究程度,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调查任务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达到工作

布置合理,技术方法得当,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质量保证和绩效考核措施有效可行。

6.1.2内容要求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经费预算合理,附图、附表齐全。

6.1.3跨年度项目设计书要求

跨年度项目编制设计书应明确总体时间安排和各年度工作量。专题研究和专项工作,应单独编制单

项工作设计书,作为总体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附件。

4

DB37/T4336—2021

6.1.4主要依据

编制设计书主要依据有:

a)项目任务书;

b)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

c)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

6.1.5设计书编制程序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和组织编写的程序进行。

6.2设计书内容

6.2.1主要内容

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地质、水文地质概况,工作部署,工作方法

与技术要求,经费预算,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预期成果,附件等部分。设计编写提纲应符合附录

A的规定。

6.2.2设计书附图与附件

附图与附件有:

a)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可做设计插图);

b)区域水文地质依据图(附剖面图);

c)工作部署图;

d)典型水文地质勘探孔设计图;

其它附件(包括单项工作设计书)。

6.3设计书审批与变更

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设计书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设计书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在执行过

程中,实施单位一般不得随意对设计进行修改和调整,确需修改和调整,应报设计审查批准同意。

7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7.1资料搜集

7.1.1资料搜集内容

搜集资料内容如下。

a)气象水文:区内各气象站及水文站的气象水文资料。包括工作区所处气候带,多年、现状年

及月降水量、蒸发度、相对湿度及气温资料,年无霜期及冻结深度资料;水系分布、河川流

域面积,年及月平均径流量、平均流量、水位、含沙量、水质。水库、湖泊的位置、面积、

容积、水质。引地表水灌区的分布范围、引灌水量资料。

b)基础地质:

1)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资料,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成果;

2)地貌图、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资料;

3)实测地层剖面、实测地质构造剖面图等资料;

4)控制性地质钻孔、矿产勘探钻孔资料。

5

DB37/T4336—2021

c)水文地质:

1)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水源地勘察成果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2)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水化学图、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与埋藏深

度图;

3)水文地质钻孔、供水管井、泉水资料及其它集水构筑物资料;

4)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地下水水化学分析成果汇总表、水同位素测试成果;

5)抽水试验、物探测井、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资料;

6)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资源评价等成果;

7)地热、矿泉水论证、开发、钻井及监测资料;

8)矿山排水量、水质,排水层位、深度、降深及影响程度及范围。

d)环境地质:地下水位下降、自流区范围减少或消失、水资源衰减、海(咸)水入侵、地面沉

降及地裂缝、湖泊、湿地、大泉断流等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工矿、建筑废渣、废气、生活

垃圾污水等不合理排放引起的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质恶化及其发展趋势;不合理抽(排)地

下水引发的岩溶塌陷;水库兴建、地表水不合理灌溉引起的附近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

渍化和沼泽化及下游地下水水位下降,含水层富水性变化。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

面积减少或消失。

e)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开采井的数量、分布、取水层位、开采量及用

途,水资源供需矛盾、地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

f)国民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按行政区划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

水资源的需求和地下水资源的供给状况。

g)其它有关资料。

7.1.2资料初步整理要求

资料初步整理要求如下:

a)对收集到的资料应分类整编,建表造册,列出目录清单;

b)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编制有关的基础图、分析图、专题图、综合图等各

种图件草图;

c)把搜集的钻孔(地质孔、水文地质孔)机民井、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同位素测试、地下水

动态、气象水文、物探测井等资料录入计算机,逐步建立水文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

7.2基本调查

7.2.1自然地理

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调查内容如下:

a)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形态、分布、高程、成因及时代、物质组成及地貌单元间的接触关系;

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富集、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

b)气象:工作区及周边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蒸发度、气温、湿度、冻结深度及暴雨等气象

资料;

c)水文: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分布,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径流量、水位、水

质及水温资料,水库、湖泊的库容量、水质等;搜集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等动态长期观测

资料。

7.2.2基础地质

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调查内容如下:

6

DB37/T4336—2021

a)地层岩性岩相:

1)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产状、厚度和分布及接触关系;

2)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划分至统或亚统(组),变质岩划分至界或群,含水岩组应划分至

组或段,岩浆岩按岩类结合构造运动期划分,沉积岩和变质岩应记录层序时代、岩性、

颜色、粒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孔隙和裂隙性、风化特征、地层厚度和地层接

触关系;

3)第四纪地层应在成因类型基础上划分至统或组,应记录地层的成因、时代、岩性、颜色、

粒度成分、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孔隙裂隙空洞特征、密实度、透水性和含水性。

b)地质构造: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了解工作区大地构造单元部位、区域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特

征。通过地面调查,调查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

水文地质意义:

1)褶皱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组成的地层岩性和产状,次级构造类型、特征和分布,

储水构造类型、规模和分布;

2)断裂的类型、力学性质和活动性、影响的地层、断层构造岩分带、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3)构造裂隙的类型、力学性质、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以及与地下水储存和运动

的关系。

7.3水文地质调查

7.3.1基本要求

包括观测路线布置、调查点布置、观测手段及记录要求。

a)观测路线布置要求:应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

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布置观测路线,要求如下:

1)沿井、泉、岩溶水点、矿井等地下水露头多的方向;

2)沿地下水流向方向;

3)沿含水层(带)和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变化显著方向;

4)沿原生和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变化显著方向;

5)沿垂直岩层(或岩体)、构造线走向;

6)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方向;

7)沿河谷、沟谷方向;

8)沿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分布多的方向。

b)调查点布置要求:应在以下地段布置测绘点:

1)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

变化带;

2)地貌、微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3)钻孔、机井、民井、矿井、坑道等人工揭露的地下水露头,泉水、河流、湖泊等相关天

然水体,水库、渠道等地表水利工程;

4)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咸)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湿地退化、冷浸田、地下水地表

水污染等原生和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发育处;

5)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

c)观测手段及记录要求:应采用数码摄影、数码摄像等手段,记录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现象;

RTK测量、水位观测、河泉流量观测,填写记录卡片、表格等相关内容;绘制必要的地质、水

文地质、剖面示意图;水的温度、pH值、电导率、Eh值等应在现场实测。

7

DB37/T4336—2021

7.3.2精度要求

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a)控制性观测点和重要地质、地貌、水文地质体位置应采用精密仪器实测,一般性点可采用手

持仪器或地形图定位;

b)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1∶2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

c)宽度大于500m或面积大于0.25km2的地质体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对于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

体或水文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夸大表示于图上;

d)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指标见表2。

7.3.3工作程序

包括准备工作、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

a)准备工作:收集资料、结合现场踏勘,熟悉调查区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针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规划调查路线;进行人员组织、物资设备

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工作细则。

b)野外调查:对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进行观察、访问和研究,在覆盖区宜适当布置探井、探槽、

洛阳铲孔等轻型山地工程或地面物探工作予以揭露或调查。

c)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外业工作期间应对野外获取的野外记录与手图、摄影、摄像资

料,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野外调查工作全面结束后应编写水文地质调查工

作总结。

7.3.4地下水形成条件与开发利用

包括地下水类型与赋存条件、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开发利用等内容。

a)地下水类型与赋存条件:

1)地下水类型及分布、埋藏条件、含水层与隔水层岩性、导水性及水力性质、水质状况,

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圈定富水地段和富水层位;调查包气带的厚度、岩性、

空隙特征、含水率及地表植被状况;

2)泉的类型、位置、出露与埋藏条件、补给来源、流量、水温、水质,搜集或访问泉水动

态及利用情况;对于大泉(岩溶泉、溢出带泉群等),应调查泉域范围或主要补给区(或

补给源),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水动态监测。

b)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1)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或途径、补给区分布和补给量;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径流

分带规律和流向;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径和排泄区(带)分布;不同含水层之间、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

2)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

史,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3)统测枯、丰水期地下水位,绘制等水位线和等埋深图;

4)选择有利地段进行地表水测流,计算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与排泄量。

c)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确定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外部边界和内部边界的类型、性质,

调查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

d)地下水人工调蓄:已建和宜建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范围和建库条件,估测调节库容

量。

e)地下水开发利用:

8

DB37/T4336—2021

1)城镇及工矿地下水水源地的位置和用途、类型、开采井数、开采层位、开采量以及开采

历史与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水温动态;

2)调查矿山排水情况;

3)区域管井和民井的分布(位置和地面高程)、数量、密度、井的深度、结构、地层剖面、

开采层位以及井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及其动态变化与开采中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选择代表性井

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

4)地下水开采历史和现状总开采量在不同地下水系统、不同开采层位及行政区域的分配值

以及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和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5)地下水在工业、农业、生态和生活方面的用水量;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表水开发利用历史

和现状;包括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径流期和断流期河流水质和污染状况,库塘修建时间、

位置、调蓄库容,引水渠道长度、分布、衬砌工程、有效利用系数、引水量,灌区分布

范围、面积、年渠灌次数、定额、单位面积年灌水量、灌溉方式、节水措施和节水前景。

7.3.5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与地质环境问题

包括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污染、海(咸)水入侵、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环境

问题。

a)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范围和面积、中心水位埋深、下降幅度和速度,进行地下水开采

量、开采时间与降落漏斗发展的相关分析;

2)地下水富水性的变化;

3)地下水开采量衰减现状、趋势以及机井密度、开采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

4)含水层疏干区范围、疏干层位、岩性和厚度、疏干原因和发展趋势;

5)拦截地表水引起地下水资源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发展趋势。

b)地下水污染:污染源类型与分布、有害组分与数量、地下水污染组分与程度、污染方式与途

径,预测污染发展趋势。

c)海(咸)水入侵:海(咸)水与淡水界面及变化规律、海水入侵的范围、速率和发展趋势以

及海(咸)水入侵原因、途径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d)盐渍化、沼泽化:土壤盐渍化、沼泽化的分布范围、演化历史、发展趋势,分析其形成条件

与地下水的关系。

e)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1)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的位置、分布范围、迹象、危害程度、形变速率

和发展趋势;

2)地面沉降、地裂缝产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f)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的范围、规模与分布规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危害程度与发展趋

势。

7.4不同地区水文地质调查

7.4.1平原地区

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如下。

a)平原的成因类型及第四系层序与时代、岩性与厚度以及含水层(岩组)分布、埋藏条件、水

动力特征及水质、水量。

9

DB37/T4336—2021

b)下伏基岩的埋深、基岩面起伏形态、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储水构造的类型、

分布及供水意义。

c)黄河冲积平原区除了解一定深度内的第四纪地层时代、岩性结构、地下水水位及埋深、水化

学特征、含水层特征及分布等外,应着重了解:

1)古河道带分布、宽度、含水层岩性、水质、水量、古河道底板埋深;

2)古河道间带分布、宽度、含水层岩性、水质、水量、古河道间带底板埋深;

3)包气带厚度及岩性结构、渗透性能等;

4)浅层淡水区(溶解性总固体小1g/L,下同)、全淡水区的分布范围、深度;

5)中层咸水含水层(溶解性总固体大于2g/L)顶、底板埋深、厚度、分布范围;

6)深层淡水含水层顶板埋深、岩性结构、地层时代、水位、水量、水化学特征及与浅层淡

水含水层关系;

7)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