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02/T 081-2022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DB3502/T 081-2022 Bamboo mushroom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厦门市菌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厦门市翔安区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厦门南泰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高原山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同安区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 起草人:
- 阮时珍、邱小蓝、林文化、林一帆、江旺坤、阮以恒、阮召校、阮诗权、郭宝珠、阮召渠、何华、阮诗明、曾淑玲
- 出版信息:
-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040
CCSX83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
DB3502/T081—2022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ultivationofbamboofungus
2022-06-13发布2022-06-13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02/T081—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栽培场地要求…………………………….2
5菇棚搭建要求……………………………2
6生产投入品要求……………………….3
7栽培技术要求……………………………3
8采收、加工、包装、贮存、运输………………7
9转潮管理…………………….8
10病虫害防控………………………………8
11生产档案管理……………………………9
附录A(资料性)消毒剂施用方法……………………………..10
附录B(资料性)原材料质量要求…………………………….11
附录C(资料性)培养料配方…………………..12
附录D(资料性)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13
附录E(资料性)生产档案管理记录……………………….19
I
DB3502/T081—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厦门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
本文件由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菌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厦门市翔安区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厦门
南泰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高原山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同安区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阮时珍、邱小蓝、林文化、林一帆、江旺坤、阮以恒、阮召校、阮诗权、郭宝
珠、阮召渠、何华、阮诗明、曾淑玲。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
DB3502/T081—2022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竹荪栽培的术语与定义、栽培场地要求、菇棚搭建要求、生产投入品要求、栽培技术
要求、采收、加工、包装、贮存、运输、转潮管理、病虫害防控、生产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棘托竹荪、长裙竹荪、红托竹荪、短裙竹荪等的人工栽培及自然条件下的季节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886.2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
GB/T2440尿素
GB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T8946塑料编织袋通用技术要求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24616冷藏、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836竹荪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2798.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竹荪bamboofungus
1
DB3502/T081—2022
拉丁学名Dictyophoraindusiata(Vent.exPers.)Fisch。又称竹参、竹花、网纱菌、竹荪等,
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鬼笔菌目、鬼笔菌科、竹荪属。
3.2
菌索rhizomorph
竹荪菌丝集结形成的绳索状结构。
3.3
菌索rhizomorph
3.4
菌蕾期button.stage
菌丝束向土层延伸部分到达土表的菌丝束先端膨大,分化成原基,形成菌蕾,进而发育成球状的阶
段。
3.5
竹荪菌蛋Dictyophora
由菌蕾发育形成的较大的球状子实体;外形球状,被菌托完全包裹,为尚未完全成熟的子实体。
3.6
撒裙Scatterskirt
菌球顶端破裂,菌柄伸长,向下展开白色网状(菌幕)菌裙。
4栽培场地要求
4.1灌溉水
可采用井水、山泉水,应符合NY/T5010、GB5749的规定。
4.2林下栽培
4.2.1场地选择
4.2.1.1林下的遮阳度达到60%~70%,株行距200cm以上,3年内未栽培过竹荪的(闲)地、竹、林
地,坡度小于25°。不宜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林下地块、竹林地。
4.2.1.2应选择土壤腐殖质含质高、排灌方便、疏松肥沃,土质以沙壤土为宜。
4.3大田栽培
4.3.1宜选择排灌方便、土质疏松、含腐殖质的水稻田、旱地;大田栽培不得连作;可经过水旱轮作。
4.3.2土壤应选择疏松肥沃、无白蚁的壤土或粘壤土,不宜用沙土、粘土、pH6.0~7.5;土壤质量应
符合GB15618的规定、NY/T2798.5的规定。
5菇棚搭建要求
2
DB3502/T081—2022
5.1林下搭荫棚
5.1.1林木郁闭度小于0.5时应遮阳避光,采用钢管材料搭成,荫棚高度180cm~200cm,棚顶用遮
阳网或用树枝、茅草遮盖。
5.1.2林木遮光率达65%~70%的遮荫效果前提下,可以不需搭荫棚。
5.2大田搭荫棚
5.2.1采用钢管材料搭建而成,棚架高宜230cm~250cm,荫棚宽度、长度不限。
5.2.2棚顶及四周用遮阳率80%~90%的遮阳网或其它遮荫物覆盖,并固定牢固,避免阳光直射。
5.2.3荫棚光线保持“散射光”。
5.3畦床拱小棚
5.3.1根据生产的实际,子实体生长期需保持适当的荫蔽度,揭去地膜时,畦床栽培地面上需要拱小
拱棚覆盖膜,以避免雨淋。
5.3.2采用直径4cm~5cm的PVC管,再用直径2cm~3cm的PVC软管,将水分流到畦床;每个畦
床上铺设一条微喷水带。
6生产投入品要求
6.1栽培基质
6.1.1以各种农作物为主要原料,如毛竹屑(叶、片)、阔叶树屑(叶、枝)、农作物玉米秆、豆秆、
花生秆、玉米芯、五节芒、芦苇、杂木片、(芯、壳)杂木屑、刨花、稻壳、稻草等,应新鲜、洁净、
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并符合NY/T1935、NY5099及附录B的规定。
6.1.2以尿素、石膏粉、石灰粉、轻质碳酸钙为辅料,其中尿素应符合GB/T2440的要求,其他辅料
应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6.1.3严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禁限用农药。
6.2菌种
6.2.1菌种选择原则:应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菌种。
6.2.2菌种来源:宜来自经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具有资质的菌种生产经营者。
6.2.3菌种质量:应无杂菌、无病虫,菌丝浓密粗壮、白色、菌龄适中,生活力强,并符合NY/T1742
的规定。
6.3消毒用剂
常用消毒剂施用方法应符合NY/T2798.5、NY/T2375的规定。参见附录A。
6.4农药
应符合NY/T393的规定。
7栽培技术要求
3
DB3502/T081—2022
7.1栽培季节
厦门地区竹荪栽培播种时间安排在1月~3月播种。
7.2培养料配制
7.2.1配料
按配方准备好主料、辅料,培养料配方参见附录C。大田栽培用料量,林下栽培用干料量(4000kg~
5000kg)/667m2(以林下空地面积计算);大田栽培用干料量(6500kg~7500kg)/667m2。
7.2.2培养料预处理
7.2.2.1脱粒后的玉米芯应碾压处理。
7.2.2.2玉米秆碾压后,截(割)成20cm~30cm长的秸秆或小颗粒。
7.2.2.3竹屑应提前3d~5d充分预湿堆制。
7.2.2.4稻草、玉米秆、棉籽壳、玉米芯等需预湿2d~3d,可直接用清洁无污染的水喷淋,每天喷
水3次,每次20min~30min;预湿后,第2d在料面撒一层石灰粉0.5%。堆积期间需翻堆2次,使原料
均匀吸足水分。
7.2.3建堆发酵
7.2.3.1播种前50d~60d建堆,堆料高度150cm~170cm,宽度200cm~300cm,长度不限。
7.2.3.2将原辅料混合均匀,将尿素、过磷酸钙、轻质碳酸钙等辅料撒于培养料表面,并充分补足水
分,使基质含水量达到63%~65%。
7.2.4翻堆
7.2.4.1建堆后15d,当料堆中心温度升至63℃~65℃时,进行第一次翻堆,之后每隔10d~15d
翻堆1次,共翻堆3次~4次。
7.2.4.2翻堆时应将上下、内外的培养料互相调换位置翻拌均匀,并补足水分,使料堆上下、内外的
培养料发酵均匀一致。
7.2.4.3翻堆应以料堆中心温度为依据,第一次翻堆后应打孔增氧,距离60cm~80cm打孔,直径6
cm~8cm,料内中心插入温度计进行测量温度。
7.2.4.4播种前3d~5d,散堆再补水,释放废气,遇雨天可覆盖薄膜。
7.2.4.5发酵后的培养料应呈褐色、料柔软、腐熟均匀、无明显氨味、无异味、有弹性、有香味,pH
值为6.0~7.0。
7.3场地消毒
作畦前3d~5d先在地块进行浇水,并将地深翻一次;再用3%石灰水浇泼杀虫消毒。
7.4整地
7.4.1林下整地作畦
7.4.1.1根据林地场地条件,应提前5d~7d,先沿等高线挖种植沟,在两行树的中间造畦床。
4
DB3502/T081—2022
7.4.1.2在地面挖畦深宜20cm~25cm,畦床宽度宜50cm~70cm,人行道宜40cm~50cm,床面
修整呈中间稍高的龟背型。
7.4.1.3上料前在畦床面、作业道、菇棚四周撒一层石灰粉,用量(50kg~60kg)/667m2。
7.4.2大田整地作畦
7.4.2.1选好地块、田地、旱地、山地等场地,应提前10d~15d翻晒、消毒。
7.4.2.2平整作畦床时,畦田的四周要有挖深40cm~50cm的排水沟。
7.4.2.3畦床深20cm~25cm,畦床宽70cm~90cm,人行道留50cm~60cm,长度不限。
7.4.2.4沿畦床边或过道处安装一根微喷系统设施。
7.4.2.5作畦床提前5d~7d,先用0.2%克霉灵500倍水溶液喷雾,间隔2d~3d,再撒一层石
灰粉,以防土壤中的杂菌感染。
7.5上料前消毒
上料前在畦床面、作业道、菇棚四周撒一层石灰粉,用量(50kg~60kg)/667m2。
7.6上畦铺料
7.6.1林下栽培
床面修整呈中间稍高的龟背型,铺料厚度宜20cm~25cm。
7.6.2大田栽培
将培养料调至含水量适中,料厚宜25cm~30cm,将培养料铺成龟背式菌床,不宜雨天铺料。
7.7播种
7.7.1菌种处理
7.7.1.1经严格挑选的菌种,用来苏儿清洗菌种瓶(袋)表面,然后除去表面老菌皮。
7.7.1.2在播种时将菌种掰成3cm大小的菌种块,挖到消毒过的容器中。
7.7.2播种量
7.7.2.1播种量根据菌种或栽培袋(瓶)不同规格而定。
7.7.2.2麦粒、谷粒、棉籽壳等菌种,菌瓶(750mL)菌种的播种量(3瓶~4瓶)/m2。
7.7.2.3菌袋规格(17cm~18cm)×(33cm~36cm)的菌种用量(3袋~4袋)/m2。
7.7.3播种方法
7.7.3.1条播
将菌种下播于料上,呈“一”字型依次排列,播种后表面覆盖4cm~5cm厚的培养料。
7.7.3.2穴播
每隔6cm~8cm播一穴,通常呈“梅花”型排列,播种后表面覆盖4cm~5cm厚的培养料。
5
DB3502/T081—2022
7.8覆土
7.8.1播种后,在菇棚四周挖深40cm~50cm的排水沟,沟土用于作畦面覆土,覆土应为疏松的种植
地表土。
7.8.2应提前5d~7d备好土,并用石灰粉进行消杀处理。覆土含水量25%左右。
7.8.3播种后在培养料表层覆盖碎土,土层厚度3cm~5cm,喷水至覆土湿润。
7.9覆盖稻草
7.9.1播种后在覆土层上再铺盖稻草2cm~3cm。
7.9.2盖草后3d~5d,待稻草吸湿变软后再覆盖地膜,(如气温高于16℃时无需盖膜),要经常
观察畦床的料内温度。
7.9.3在畦床上面用竹片拱成小棚,再覆盖农用膜,避免雨淋。
7.10播种后检查
播种10d~15d,应检查菌丝发育状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发现菌种不萌发、发
黑,应及时补播菌种。
7.11发菌管理
7.11.1温度
7.11.1.1播种后的菌丝定植生长温度控制12℃~30℃,过高过低时影响菌丝生长发育。
7.11.1.2必要时可采取在棚架上加盖芦苇或防晒遮阳网等进行降温。
7.11.2湿度
7.11.2.1播种后25d~30d为发菌阶段一般不喷水。
7.11.2.2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60%~63%,空气相对湿度65%~70%。
7.11.2.3下雨时要及时覆盖薄膜,以避免雨淋。
7.11.2.4必要时应采取喷水、在畦沟蓄浅水方法进行调节。
7.11.3通风
应适时揭地膜通风换气,保持新鲜空气。
7.11.4光照
保持适当的荫蔽度;揭去地膜,保持散射光。
7.12出荪管理
7.12.1温度
现蕾期温度控制22℃~28℃;出荪温度控制23℃~32℃为宜。
7.12.2湿度
6
DB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B/T 1942-1994 爆竹 声级值的测定 1994-04-23
- GB/T 11-1988 沉头带榫螺栓 1988-06-24
- SJ 3232.3-1989 低熔焊接玻璃粉流动性的测试方法 1989-03-20
- SJ/T 10341.43-1993 精冲模 凸模 1993-03-25
- GA 439-2003 治安管理特种行业分类代码 2003-05-30
- HB 3089-1977 小轴镊子 1979-02-02
- SJ 2994.3-1988 组合冲模 圆角刃口支承 1988-03-28
- QJ 1184.10-1987 海防导弹环境规范 弹上设备颠振试验 1987-04-02
- HB 290-1971 钻套用螺钉 1973-01-01
- HB 6-93-1979 电线大接头 198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