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766-2012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

DB41/T 766-2012 Preferential Regul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s

河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1/T 766-2012
标准类型
河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12-18
实施日期
2013-02-18
发布单位/组织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766—2012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farmlandshelterbelts

2012-12-18发布2013-02-18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1/T766—2012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规划设计.........................................................................................................................................................3

5树种选择.........................................................................................................................................................4

6林带设计.........................................................................................................................................................4

7防护林带配置.................................................................................................................................................5

8营造林技术.....................................................................................................................................................5

9抚育管理.........................................................................................................................................................6

10林带更新改造...............................................................................................................................................7

11胁地控制.......................................................................................................................................................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农田防护林主要推荐树种.........................................................................................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农田防护林主要配置模式.........................................................................................14

参考文献.............................................................................................................................................................16

I

DB41/T766—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黄淮

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观测站、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海青、王齐瑞、马小琦、万猛、赵辉、凌晓明、樊巍。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高喜荣、杨春华、桑玉强、王冉。

II

DB41/T766—2012

引言

农田防护林作为一项事关根本、影响长远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对粮食生产具有直接性、根本性、

源头性的作用。如何以更优化的结构、更高效的配置持续稳定地提供生态屏障作用是当前农田防护林建

设的重要问题。为规范河南省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实现河南省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加

快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更好地为河

南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服务。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吸收国内外农田防护林最新研究成果,特制定本

标准。

III

DB41/T766—2012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树种选择、林带配置、营造技术、更新改造、经营管理、

胁地控制、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范围内的农田防护林的营造、更新改造、经营管理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田防护林

以防止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有利于农作物和畜禽鱼生长繁育条件为主,兼顾生物多样性

保护、非点源污染调控、固碳与乡村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必备的基

础性工程。

3.2

林带

农田中带状林分组成的农田防护林。

3.3

主林带

防止主害风而设置的骨架林带,一般与主害风方向垂直。

3.4

副林带

防止主害风以外的风害,与主林带垂直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3.5

林网

由主林带、副林带多条林带纵横交错组成的网状防护林系统。

1

DB41/T766—2012

3.6

农林间作

有目的的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在空间或时间序列上间互组合于同一土地的经营体系。

3.7

林带结构

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

类型。

3.8

透风系数

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的平均风速之比。

3.9

疏透度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从林带结构上鉴定其透

风状况的指标。

3.10

紧密结构

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透风系数小于0.35)。

3.11

疏透结构

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

0.25~0.3,(透风系数为0.35~0.6)。

3.12

通风结构

以乔木为主,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下部为树干层,有

较大的透光孔隙(通风道),疏透度0.3以上,(透风系数在0.6以上)。

3.13

林带间距

两条平行林带间的距离。

3.14

林带更新

栽植后乔、灌木的生长达成熟龄,或由于病、虫危害等而需进行更替栽植。

3.15

隔带更新

是对主、副林带的距离不大,网格较小的林带更新时,采用隔一带伐去一带更新,在一定年限内,

2

DB41/T766—2012

将成熟需更新的林带轮流更新完毕。

3.16

半带更新

是对较宽的林带更新时,将向阳或背风面的林带采伐,2年~3年内在新植的幼林开始郁闭时,将原

保留的半边林带采伐更新。

3.17

胁地

林带树木影响林缘农作物光照和水、肥等生态因子,导致其生长不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现象。

4规划设计

4.1规划原则

4.1.1以创建高标准粮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标准,全面规划,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

筹兼顾。从单一生态防护生向景观异质、生物多样和系统稳定方向转变,最终实现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

能可持续经营为目标。

4.1.2按生态类型区、农业区划、土壤、灾害性气候的特点,突出主要防护功能,配置相应防护林类

型和模式。

4.1.3农田防护林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创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农

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一林多用,少占耕地,达到防护效益和经济、景观效益最佳。

4.2农田防护林类型区

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包括平原农业生态区的3个亚区,即一般平原农业生态亚区、风沙治理农业生态

亚区和低洼易涝农业生态亚区;以及山地丘陵生态区2个亚区,即豫西黄土丘陵亚区和豫西南、豫南丘

陵岗地亚区。

4.3规划内容

包括专业调查、小班区划调查、总平面图设计、营造林工程设计、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和必要的其他

工程设计,并对经费进行预算。重点是依据规划区立地类型和土壤、气候等因子来确定农田防护林的结

构和配置模式,选择适宜乔、灌、草种类和营造、更新、改造技术。

4.4规划要求

农田防护林工程应由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应于造林前6个月完成。

4.5规划审查与批准

规划完成后,由项目提出单位组织论证和评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4.6检查验收

农田防护林营造工程完成后,要及时建立技术档案,主要包括林带规划设计说明书、图表、施工计

划及施工后各项调查资料、质量评价材料及各项批复文件等;同时由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并填写农田林网核查验收表。

3

DB41/T766—2012

5树种选择

5.1坚持适地适树和乡土树种优先原则;坚持生态功能、经济价值、景观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5.2依据防护林目的和防护对象选择树种,林带树种要求树体高大、深根、抗风能力、抗逆能力强;

农林间作树种要求深根、窄冠、透光率高、农林竞争小。

5.3树种选择应充分考虑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科学搭配。同时还要注意所选树种和农作物之间不能

有共生互传病虫害。

5.4区域树种结构要合理,做到多品种、多无性系造林,主栽树种不超过70%,主栽树种单一品种不

超过50%。

5.5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选择参见附录A。

6林带设计

6.1林带的走向

6.1.1有显著主害风的区域,主林带应与主害风向垂直,其偏角不超过30°;丘陵、岗地主林带应沿

等高线设置。

6.1.2无显著主害风的地段,林带方位可因地制宜;低洼易涝区应与农田水利设施结合。

6.2林带结构

6.2.1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丘陵、岗地类型区,以及种植园、果园、饲养场适用紧密结构;一般农区和

风沙区适用疏透结构;风沙区或风沙较小的低洼易涝区适用通风结构。

6.2.2依据立地条件和作物状况,主林带选择疏透结构,其它林带可采用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

6.3林带间距和网格大小

6.3.1林带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主害风速、林带结构和主栽树种的高度,并结合沟、路的间距确定。

林带间距以当地成龄林平均树高15倍~20倍为宜;副林带间距可依据具体条件适当加大。

6.3.2网格大小:主林带与主林带、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距离大小应在合理利用土地和因害设防的前

提下,以发挥最大防护效能、便于机械耕作为原则。一般农区主林带间距250m~400m,副林带间距400m~

500m,网格面积10hm2~20hm2;风沙区和丘陵岗地水土流失区主林带间距150m~250m,副林带间距300

m~400m,网格面积5hm2~10hm2;低洼易涝区结合水利工程,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可适当加大。

6.4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主栽树种而定,以最少林带占地面积和保证适宜的防护效益所需行数

为宜。一般主林带3行~6行,副林带2行~4行。

6.5林带占地比例

一般农业区8%~10%,风沙区和丘陵岗地水土流失区10%~12%,低洼易涝区5%~8%。

7防护林带配置

4

DB41/T766—2012

7.1结合当地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渠系进行农田防护林配置,还要考虑区域特征、农田

性质、农作物种类、灾害特点、树种特性等。

7.2林带配置应充分考虑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按要求预留农机作业通道。

7.3因地制宜根据防护林经营目标确立配置模式,如以防护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经济防护型或

用材防护型林带等,同时尽量避免竞争现象。对于生态廊道和城乡一体化绿化重点区域,可适当增加生

态景观树种。

7.4根据防护效益发挥进行林带配置

为保障防护效益发挥,可实行乔、灌结合,搭配早期速生树种与中期速生树种,缩短林带构建周期;

为保障全年有防护效果,可实行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株间混交;为减少胁地影响,结合立地条件,合理

配置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为减少树木间竞争,合理搭配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

7.5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林苗一体化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7.6农田防护林主要配置模式参见附录B表B.1。

8营造林技术

8.1苗木质量

8.1.1农田防护林苗木质量按照GB6000执行。

8.1.2苗木质量控制

8.1.2.1尽量采用就近育苗造林和就近调入苗木的方式,并经过检疫。

8.1.2.2尽量做到随起随栽。要需假植时,时间不宜超过3天。

8.1.2.3农田防护林应采用Ⅰ级苗造林,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大规格苗木造林。

8.2整地

8.2.1采用带状整地或块状整地,宽度和深度根据造林树种特性、苗木大小、立地条件等确定,带状

整地宽度一般为50cm,整地深度一般为20cm。

8.2.2地下水位高的造林地采用高垄整地,开沟筑垄,垄宽应以满足防护效益和少占耕地、胁地控制

好为原则,同时考虑造林树种特性。垄高一般不小于30cm。

8.2.3整地一般要在造林前完成,这样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养分吸收利用,同时也

利于减少土壤病害。雨季、秋季造林的应提前半月完成整地。

8.2.4种植穴:根据造林设计、不同造林模式配置,种植穴要求做到放线定点挖穴,规格依据苗木规

格而定,一般乔木树种80cm×80cm×80cm,灌木或小乔木树种60cm×60cm×60cm。

8.3栽植密度

8.3.1农田防护林带模式采用品字形栽植。林带的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