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106-2021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程

DB41/T 2106-2021 Ground electrical sourc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survey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河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1/T 2106-2021
标准类型
河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1-26
实施日期
2021-04-25
发布单位/组织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D12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106—2021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程

2021-01-26发布2021-04-25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106—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技术设计............................................................................3

6仪器装备的使用及维护................................................................7

7野外数据采集........................................................................8

8资料处理与解释.....................................................................13

9报告编写与提交.....................................................................14

附录A(资料性)设计书编写内容与要求..................................................16

附录B(资料性)野外施工班报..........................................................18

附录C(资料性)野外工作验收要求......................................................19

附录D(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内容与要求................................................21

参考文献.............................................................................24

I

DB41/T2106—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丁云河、刘强、赵志成、吴家祥、王明明、刘文毅、马鹏远、薛国强、李京、

李廷彬、张克川、李冰、卢希、余文丽、李新超、陈昊龙、曾强、王胜华、韩姗姗、马莉、张盛亚、郑

超勇、杨薇、秦力。

II

DB41/T2106—2021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勘查工作的技术设计、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野外数据采集、

资料处理与解释、报告编写与提交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水工环及地质灾害勘查的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勘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4499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DZ/T0070—2016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

DZ/T015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DZ/T0187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

利用接地电极,通以脉冲电流而在地下产生一次脉冲电磁场,在断电间隙观测地下介质感应的瞬变

二次电磁场,经数据处理和解释获得地下电性结构的一种时间域电磁探测方法。

3.2

赤道观测方式

接收端位于发射源AB垂直方向上,并沿平行于AB方向的剖面,在一定范围内逐点移动测量的观测方

式。当收发距r与发射源AB长度LAB的比值大于等于3(r/LAB≥3)时,称为电偶源装置;当收发距r与发

射源AB长度LAB的比值小于3(r/LAB<3)时,称为线源装置。

3.3

轴向观测方式

接收端位于发射源AB的延长线方向上,在一定范围内沿剖面逐点移动测量的观测方式。

3.4

归一化感应电动势

将接收线圈测量所得感应电动势进行归一化处理,常用归一化方式有:电流归一化,单位为mV/A;

电流及接收线圈等效面积归一化,单位为mV/A•m2。

1

DB41/T2106—2021

3.5

归一化感应电场强度

将接收电极MN测量的电压除以MN电极距得到电场强度,再进行电流归一化处理,单位为mV/A•m。

4总则

4.1应用条件

4.1.1宜开展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工作的条件主要有:

a)探测目标体与围岩有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能引起在地表可分辨的异常;

b)人文干扰及自然噪声特征较为明显且强度不大,经仪器滤波叠加后能得到有效压制;

c)工作区通行便利,在进行电场测量时,接地条件良好。

4.1.2不宜开展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工作的条件主要有:

a)探测目标体与围岩无明显电阻率差异,或者规模较小,或者埋深较大,现有仪器设备无法测量

到可分辨异常。

b)工作区接地条件较差,地形起伏切割严重;

c)人文干扰及自然噪声强度较大,无法有效压制;

d)地表水系较发育地区;

e)测区浅表层存在较大规模的强磁性地质体。

此类地区可视需求开展试验或研究。

4.2工作装置及其工作方式

4.2.1赤道装置

可用线圈观测垂直方向磁场分量Hz,也可用接地不极化电极观测水平方向电场分量Ex,见图1。

a)线源装置(r/LAB<3)b)电偶源装置(r/LAB≥3)

图1赤道装置示意图

4.2.2轴向装置

用接地不极化电极观测水平方向电场分量Ex,见图2。

2

DB41/T2106—2021

图2轴向装置示意图(r/LAB≤3)

4.2.3观测范围

赤道装置观测范围为供电电极AB连线赤道方向两侧120°张角扇形区域内,轴向装置观测范围为

供电电极AB连线轴向两端60°张角扇形区域内,见图3。

图3电性源瞬变电磁观测范围示意图

5技术设计

5.1资料收集

根据任务要求,应收集以下资料:

a)测区的人文、气象、交通等资料;

b)测区的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等资料;

c)测区及邻区的地质、物化探、遥感及测绘等资料。

5.2踏勘

新区或地电条件不明的地区应组织现场踏勘,主要踏勘目的如下:

a)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化探及测绘等资料;

b)了解可布工程的测区范围、测线方向和长度;

c)了解工区地形、水系分布、通视和交通运输等工作条件;

d)测试主要岩矿石的电阻率参数,初步了解探测目标体与围岩的电性参数的关系;

e)了解地质和人文干扰因素的种类、强度及分布等情况。

5.3方法可行性分析

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

DB41/T2106—2021

a)分析探测目标体与围岩之间是否存在可分辨的电性差异,探测方法是否具备应用前提条件;

b)利用滤波、叠加等降噪技术是否能使勘查成果满足设计精度要求;

c)探测目标体埋深和预测规模大小是否在现行仪器有效探测范围内。

5.4方法有效性分析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a)依据邻区或其他条件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效果;

b)依据正演运算或模拟试验结果;

c)根据野外现场踏勘试验结果。

5.5方法试验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方法试验,以确定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a)地区或探测目标体电性特征不明确,未开展过电法类工作;

b)人文干扰较严重,不能确定现有设备方法是否可以有效压制干扰;

c)探测地质目标体与围岩之间的电性差异较小,或探测地质目标体的规模相对于其埋深较小,不

能确定测出地质目标体异常响应的地区。

试验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具有典型地电特征的地段,并尽可能使其通过天然露头和探矿

工程,使技术试验剖面具备代表性,且便于资料对比。

5.6工作装置与工作参数选择

5.6.1工作装置选择

工作装置选择应考虑探测目标体的特性、地质环境和电磁噪声干扰程度等,要求如下:

a)当探测目标体二维特征明显,埋深较大时,宜采用赤道观测方式的电偶源装置;

b)当探测目标体三维特征复杂且埋深小于2000m时,宜采用赤道观测方式的线源装置;

c)当符合b)款,工作区电磁强干扰主要来自空中且地下工业散流较弱时,宜采用轴向观测方式。

5.6.2工作参数选择

工作参数的选择应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a)发射电极距AB长度LAB与发射电流:发射电极距AB长度LAB和发射电流应根据发射装备的功率合

理确定,以获得合理的发射磁矩,确保探测深度。对于近区观测,即线源装置和轴向装置:LAB

应大于收发距r的1/3,且大于等于最大探测深度的0.79倍。对于远区观测,即电偶源装置:LAB

应小于等于收发距r的1/3,且小于最大探测深度的0.79倍。

b)最大探测深度估算:在实际工作中,估算探测深度,应考虑接收信号强度、仪器噪声水平、外

部干扰噪音、地电参数等,定义探测深度为信号衰减至最小可分辨信号时的扩散深度,通常最

-82-92

小可分辨信号Nm取10V/m~10V/m。

线源装置和轴向装置最大探测深度的计算见式(1):

𝐼𝑟𝐿𝐴𝐵

𝑑𝑎=0.48√…………(1)

𝑁𝑚

式中:

𝑑𝑎——线源装置和轴向装置的最大探测深度,单位为米(m);

𝐼——发射电流,单位为安(A);

𝑟——收发距,单位为米(m);

4

DB41/T2106—2021

𝐿𝐴𝐵——发射电极距,单位为米(m);

2

𝑁𝑚——最小可分辨信号,单位为伏每平方米(V/m)。

电偶源装置最大探测深度的计算见式(2):

𝐼𝑟𝐿𝐴𝐵

𝑑𝑏=0.28√…………(2)

𝑁𝑚

式中:

𝑑𝑏——电偶源装置的最大探测深度,单位为米(m);

𝐼——发射电流,单位为安(A);

𝑟——收发距,单位为米(m);

𝐿𝐴𝐵——发射电极距,单位为米(m);

2

𝑁𝑚——最小可分辨信号,单位为伏每平方米(V/m)。

c)最晚可观测时间:各装置的最晚可观测时间的计算见式(3)、式(4)、式(5)。

1/3

𝜇(𝐼𝐿/𝑁)2

𝑡=[𝐴𝐵𝑚]…………(3)

𝑎π144𝜌

2/3

𝜇𝐼𝑟𝐿𝐴𝐵

𝑡𝑏=[]…………(4)

π𝜌60𝑁𝑚

𝜇𝑑2

𝑡=…………(5)

𝑐2𝜌

式中:

𝑡𝑎——轴向装置的最晚可观测时间,单位为秒(s);

𝑡𝑏——线源装置的最晚可观测时间,单位为秒(s);

𝑡𝑐——电偶源装置的最晚可观测时间,单位为秒(s);

𝜇——地层磁导率,单位为亨每米(H/m);

𝐼——发射电流,单位为安(A);

𝐿𝐴𝐵——发射电极距,单位为米(m);

2

𝑁𝑚——最小可分辨信号,单位为伏每平方米(V/m);

𝜌——地层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Ω•m);

𝑟——收发距,单位为米(m);

𝑑——最大探测深度,单位为米(m)。

d)发射基频:发射基频应根据最晚可观测时间依据设备“频率时窗对应表格”适当选择。

5.7测区与比例尺

5.7.1确定测区范围时,应遵循下述要求:

a)测区范围应包括整个被勘查对象可能赋存的地段,并应向外扩延至能使所反映的异常有足够的

背景场相衬托;

b)追索性工作的测区范围应包括全部或部分已知地质体,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扩大测区范围时,

测区边缘应重复部分测线或测点;

c)在其他物化探成果基础上布置更大比例尺工作时,应充分利用已知资料来考虑测区的实际范围,

并应尽可能包括与勘查对象有关的岩(矿)露头和探矿工程。

5.7.2工作比例尺应根据任务确定,常用测网比例尺见表1。比例尺按照既能满足地质任务所要求的

5

DB41/T2106—2021

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又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表1常用测网比例尺

单位为米

比例尺测线间距点距

1:1000010020~50

1:50005010~20

1:2000205~10

5.7.3确定测线方向时,应遵循下述要求:

a)测线方向应垂直于勘查对象的走向;

b)根据需要,测线方向应与工作区中的地质勘探线、典型地质剖面或其他物化探剖面等方向一致,

并与其重合或靠近。

5.8工作精度

5.8.1工作精度要求

确定工作精度时应遵循下述要求:

a)根据工作地区、工作任务及工作装置的特点,以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为原则确定工作精度;

b)根据仪器的技术性能和测区人文干扰情况合理设计,其总精度不能超过现有仪器设备所能达到

的精度;

c)以能够观测与分辨勘查对象所产生的最弱异常为原则,使最大误差的绝对值小于任何有意义异

常的三分之一。

5.8.2工作精度分级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工作的精度以归一化感应电动势或归一化感应电场强度的均方相对误差衡

量。弱干扰地区,工作精度要求达到Ⅰ级标准,强干扰地区工作精度要求达到Ⅱ级标准。工作精度分级

见表2。

表2工作精度分级表

均方相对误差/%

级别

有位误差无位误差

Ⅰ105

Ⅱ1510

注1:表中无位误差是指检查工作中观测点、布极点与原始点位置相同,由发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