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DB22/T 2748-2017 The operational specifications for Tai Chi needle therap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2748-2017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12-04
实施日期
2018-01-30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Thestandardizedmanipulationoftraditionalkoreanmedicaltaichiacupunction

method

2017-12-04发布2018-01-30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2748—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延边朝医医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成豪、李福子、金勋、刘亚铭、金哲、黄光浩、夏菱悦。

I

DB22/T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朝医太极针刺法的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标准适用于朝医太极针刺法的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024针灸针

GB/T12346腧穴名称与定位

GB15982医院卫生消毒标准

GB/T21709.20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GB/T21709.21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太极针刺法taichiacupuncturetherapy

根据四象人体质不同,通过取心经穴位为主,同时选取不同的治疗穴,使用毫针针刺的治疗方法。

3.2

针刺补泻reinforcingandreducingacupuncture

通过针刺,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或指具体的补泻操作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等。

[GB/T21709.21-2013,定义3.3]

3.3

得气arrivingqi

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痠、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

气以至针下。

[GB/T21709.20-2009,定义3.5]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4.1.1针具准备

4.1.1.1针灸针应符合GB2024的规定。一般使用规格为0.30mm*25mm和0.35mm*50mm

1

DB22/T2748—2017

4.1.1.2应使用一次性针灸针。

4.1.2体位

体位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为原则,常用卧位和坐位。

4.1.3腧穴定位

4.1.3.1腧穴定位应符合GB/T12346的规定。

4.1.3.2朝医太极针刺法取穴原则参考附录A。

4.1.4消毒

接触物品消毒、医者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要求均应符合GB15982的规定。

各类消毒的方法与要求见附录B。

4.2施术方法

4.2.1持针法

4.2.1.1两指持针法

用拇、食指指腹捏住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指端捏住针柄。

4.2.1.2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应三指协同。

4.2.2进针法

4.2.2.1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刺手持针,针尖紧靠押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4.2.2.2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从提捏的腧穴上刺入,用于皮肉浅薄处进针。

4.2.3进针角度

4.2.3.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的垂直刺入方式。

4.2.3.2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的倾斜刺入方式。

4.2.3.3平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的刺入方式。又称横刺,沿皮刺。

4.2.4行针手法

指毫针刺入体内后,为使患者针刺部位产生针感,或调整针感的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或

扩散而施行的一类手法。

2

DB22/T2748—2017

4.2.4.1基本手法

4.2.4.1.1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入为插。

4.2.4.1.2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或拇指指腹与食指挠侧(食指尖后),持针作左右

交替捻转(捻转角度要小于90°角)。

4.2.4.2辅助手法

4.2.4.2.1捻法

用拇指与食、中指持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持针柄,一左一右交替捻转,捻动范围在90°~

180°之间。

4.2.4.2.2刮法

刮法分向上刮和向下刮。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刮针柄;或以食指、中指抵住针尾,

用拇指甲刮针柄。

4.2.5针刺得气

当针刺入穴位得气时,患者有痠、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

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

动等反应。

4.2.6补泻手法(附录C)

4.2.6.1体质补法

4.2.6.1.1体质补法穴是根据“心为太极,主宰一身,统帅支配耳目口鼻、肺脾肝肾、颌臆脐腹”的原

则,取手少阴心经五腧穴,调节体内气血平衡,见附录表C.1。

4.2.6.1.2太阳人肺大,金性体质,补心经火穴少府穴,以火克金,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4.2.6.1.3太阴人肝大,木性体质,补心经金穴灵道穴,以金克木,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4.2.6.1.4少阴人肾大,水性体质,补心经土穴神门穴,以土克水,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4.2.6.1.5少阳人脾大,火性体质,补心经水穴灵道穴,以水克火,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4.2.6.2体质治疗原则

4.2.6.2.1太阳人治疗原则

补阴、泻阳。

4.2.6.2.2太阴人治疗原则

通利、补肺、泻肝。

4.2.6.2.3少阳人治疗原则

清热、泻阳、补肾阴。

3

DB22/T2748—2017

4.2.6.2.4少阴人治疗原则

温脾、散寒,补脾胃。

4.2.6.3治疗手法

见附件表C2

4.2.6.3.1捻转补泻

4.2.6.3.1.1补法

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捻转手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顺时针)用力重捻,连续9次。

4.2.6.3.1.2泻法

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捻转手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逆时针)用力轻捻,连续6次。

4.2.7留针

将针刺入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4.2.8出针

4.2.8.1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下仍沉紧者,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

可出针。

4.2.8.2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将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