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DB51/T 944-2009 Grass seed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s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2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944-2009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9-06-02
实施日期
2009-06-10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0

备案号: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TechnicalRulesforIntroductionofForage

2009-06-02发布2009-06-10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944—200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定义..................................................................1

4引种对象的确定..............................................................1

5试验方案设计................................................................2

6田间实施....................................................................5

7数据收集....................................................................6

8分析总结....................................................................7

9材料保存....................................................................7

10建立档案...................................................................7

附录A.........................................................................1

附录B(规范性附录)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2

附录C(规范性附录)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3

附录D(规范性附录)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4

附录E(规范性附录)引种材料抗性观测登记表...................................5

附录F(规范性附录)试验地基本条件登记表......................................6

附录G(规范性附录)物候期观察原始记录表.....................................7

附录H(规范性附录)病(虫)害调查表.........................................8

附录I(规范性附录)越冬(夏)率调查表........................................9

附录J(规范性附录)牧草高度观察记载表.......................................10

附录K(规范性附录)牧草产量测定表..........................................11

附录L(规范性附录)茎叶比测定表............................................12

附录M(规范性附录)牧草产量汇总表..........................................13

附录N(规范性附录)牧草种子产量测定表......................................14

附录O(资料性附录)抗性分级表..............................................15

I

DB51/T944—2009

前言

引种试验是在异地新品种引入,大面积种植前,进行科学观察、测定和评价其在拟引进

地的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主要措施,是评定引种价值的重要手段。为了规范牧草新品种

引种试验技术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中规范性技

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编写。

本标准附录A、B、C、D、E、F、G、H、I、J、K、L、M和N为规范性附录,附录O为资料性

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瑞珍、何光武、张新跃、李元华、苟文龙、姚明久。

II

DB51/T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牧草新品种引种试验的范围、引种对象的确定、试验方案设计、田间实施、

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总结、引种材料保存及建立档案等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

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51/T666—2007牧草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引种

是指把异地的优良品种、品系或种质资源引入本地进行种植利用的过程。

3.2

引种对象

指拟实施引进的牧草品种、品系或种质资源。

3.3

引种试验

将拟引进的对象,在大面积种植前,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进

行观测,引种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

3.4

引种材料

用于田间种植的引种对象的繁殖材料。

3.5

拉伸高度

将植株在拉直状态下,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叶尖或花序等,芒除外)的垂直高度。

4引种对象的确定

通过对国内外牧草新品种的调查、了解,结合本地自然气候条件、生产利用目的和方式,

筛选出有希望在本地区生产种植、获得较高种植效益的品种作为引种对象。

1

DB51/T944—2009

5试验方案设计

5.1试验点选择

所选择试验点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对拟引种对象计划种植推广利用的地区,应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

5.2试验步骤

对引种对象应先进行生长适应性的一般性观察试验,再进行引种价值测定的品比试验。

5.2.1一般性观察试验

对新引进的引种对象,进行较小面积种植,不设对照,对其是否能正常生长,完成生长

发育周期以及产量进行初步测定,表现优良的进入下一步试验。

5.2.2品比试验

对一般性观察试验中表现优良的引种对象,与当地较大面积种植的1个~2个同类品种进

行小区比较试验,完成对引种对象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进一步的评价测定,确定其引种价

值。

5.3试验期限

一般性观察试验一年生品种至少试验1个生长周期,多年生品种至少试验2个生长周期。

品比试验一年生牧草不少于2个生长周期,多年生牧草不少3个生长周期。

5.4田间区划

5.4.1小区面积

5.4.1.1一般性观察试验

根据引种材料的多少确定试验面积。

5.4.1.2品比试验

密植型的草品种小区面积10m2(2m×5m),高大稀植型的草品种小区面积20m2(4m×5m)。

5.4.2重复次数

一般性观察试验一般不设重复。品比试验应设4次重复,其中1个重复用于物候期观察,

另3个重复用于测产。

5.4.3小区排列

一般性观察试验采用随机排列的方式;品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式。

5.4.4保护行和走道

在整个试验区四周应设隔离带,一般牧草隔离带的宽度>1m,高大型牧草应相应增加宽

度,至少能种植4行以上试验的同类型牧草。

区组间、小区间及试验与保护行间应设走道,宽度应不小于0.5m。

5.4.5田间区划布置图

根据以上设计,应绘制出田间区划布置图。

5.5播种

5.5.1条播

根据具体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确定行距,同时应在方案中写明每个小区播多少行,

边行距、行间距,画出小区播种图。

5.5.2穴播

根据试验对象栽培技术要求确定穴播的密度。

5.5.3撒播

要求小区内播种均匀。

2

DB51/T944—2009

5.5.4播种量

按照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根据以下公式具体计算。

L=La/P×G………………(1)

式中:

L——播种量kg/hm2;

2

La——理论播种量(种子用价100%)kg/hm;

P——净度%;

G——发芽率%。

在试验方案中应分别注明各试验材料每个小区的播种量。

5.5.5播种时间

根据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结合当地气候状况具体确定,春播宜在3月~4月、夏播

宜在4月~6月、秋播宜在9月~11月。同类品比试验应在同一天内完成所有播种。

5.6田间管理

5.6.1苗期管理

应根据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制定出苗期具体的管理措施。

5.6.2施肥

应根据试验对象的需肥要求,制定出具体施肥方案,规定施肥的种类、方法和数量。

5.6.3灌溉

应根据试验对象的需水要求,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制定灌溉计划。

5.6.4病虫害防治

应根据试验对象及其类型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设计,注明重点观察防治的病虫害。

5.7观察记载

5.7.1物候期

观测项目主要按禾本科、豆科以及块根、块茎饲料作物类型进行观察记录。

5.7.1.1禾本科观察的主要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乳熟、

蜡熟和完熟)和枯黄期,见附录B。

5.7.1.2豆科观察的主要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分枝期、现蕾期、开花(初花、盛花)期、结荚期、成熟期、

收获期和枯黄期,见附录C。

5.7.1.3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观察的主要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块根(茎)膨大期、块根(茎)收获期、母根种植期、萌发期、

抽薹期、开花期、结实期和种子采收期,见附录D。

5.7.1.4观测方法

按照DB51/T666—2007标准执行。

5.7.2生长速度

出苗后第5d开始测量拉伸高度,观测间隔日期根据试验材料具体确定,填表附录J。

5.7.2.1观测方法

在试验小区内随机选择10株,分别测定其拉伸高度,并计算平均数。

5.7.3抗性观察

观察内容:越冬率、越夏率、病(虫)害观察和倒伏性观察,填表附录E。

5.7.3.1越冬率

3

DB51/T944—2009

在小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段2段~4段,每段长1m,在越冬前和经过冬季低温季节返青

后,分别计算样段中植株总数(面积或长度),统计出越冬率填表附录1,其计算公式如下。

A%=BP/B×100………………(2)

式中:

A——越冬率;

2

Bp——返青植株数(株、m或m);

B——样段内植株总数(株、m2或m)。

根据越冬率和冬季温度确定抗寒性强弱(见附录O)

5.7.3.2越夏率

在小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段2段~4段,每段长1米,在夏季前和经过夏季高温季节之后,分

别计算样段中植株总数量(面积、长度),统计出越夏率,填表附录1,其计算公式如下。

C%=Dp/D×100………………(3)

式中:

C——越夏率;

2

Dp——返青植株数(株、m或m);

D——样段内植株总数(株、m2或m)。

根据越夏率和夏季温度确定抗热性强弱(见附录O)

5.7.3.3病(虫)观察

用目测法,在各小区内采用5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20株~40株,计算发病(受害)率填

表附录H,其计算公式如下:

E%=Fp/F×100………………(4)

式中:

E——发病(受害)率;

Fp——发病(受害)植株数(株);

F——样点内植株总数(株、m2)。

根据发病(受害)率确定抗病(虫)性强弱(见附录O)。

5.7.3.4倒伏性

采用实测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J%=Hp/H×100………………(5)

式中:

J——倒伏率%;

2

Hp——倒伏数(株或m);

H——样方内植株总数(株或m2)。

根据倒伏率确定抗倒性强弱(见附录O)。

5.7.4鲜草产量

一般以刈割小区测产,然后计算产量。其计算方法如下:

W=∑Wn/n/S×10000………………(6)

式中:

W——鲜草产量kg/hm2;

∑Wn——各小区鲜草产量之和(1……n)kg;

n——小区数;

S——小区面积m2。

4

DB51/T944—2009

5.7.5干草产量

5.7.5.1干鲜比

从收获的鲜草中取500g,风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8%以下,计算出干草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L(%)=Wg/500×100%………………(9)

式中:

L——干草比率(烘干率)%;

Wg——500g鲜草的风干重量kg。

5.7.5.2干草产量

通过干草比,计算出干草产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Wy=W×L………………(8)

式中:

2

Wy——干草产量kg/hm;

W——鲜草产量kg/hm2;

L——干草比率(烘干率)%。

5.7.6茎叶比

分别在拔节(分枝)和初花期各测定1次,其测定方法按照DB51/T666—2007标准执行。

5.7.7种子产量

种子成熟后,将物候观测小区内的植株全部收获进行脱粒,并将种子风干后称重,据此

计算种子产量,其公式如下:

Sw=Sn/S×10000………………(10)

式中:

2

Sw——种子产量kg/hm;

Sn——小区种子产量kg;

S——小区面积m2。

5.7.8饲用价值测定

在主要利用阶段的可利用部分中均匀取样,对其营养成份进行测定,设计方案中应写出

测定时期、测定次数及测定项目。

5.8日志记载

5.8.1基本资料

主要记载收集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填表附录F。

5.8.2其它资料

主要有干旱、冻害、病害、虫害、杂草的发生及防除方法;中耕的时间、次数,施肥情

况等。

6田间实施

6.1试验材料选择

从国外引种的材料,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物检疫法》的规定;从国内引种

的材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

6.2试验地选择

要求坡度平缓、肥力均匀、光照充足、开阔、通风、耕层深厚、湿润、质地中等、土壤

中有机质含量中等,pH值在5.5~8.5之间,排灌方便的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应选择在阳坡

或半阳坡上,交通方便的地块。

5

DB51/T944—2009

6.3试验地准备

根据试验要求,除杂、清除石块等杂物、施基肥、翻耕、平整地面,所施基肥要均匀,

并按田间区划布置图要求,划出试验小区。

6.4播种

6.4.1播前准备

根据试验设计,按小区播种量称好播种材料,分别装入种子袋编号备用。

6.4.2播种

按试验设计的播种时间、播种方式进行播种。一般大粒种子要覆土3㎝~5cm,小粒种子

1㎝~2cm。

6.5田间管理

6.5.1苗期管理

根据试验方案中苗期管理措施,应及时中耕除杂和查苗补苗。

6.5.2施肥管理

按照试验方案中田间设计要求进行施肥和管理。

6.5.3灌溉

按照试验方案的灌溉计划,结合实际的气候状况和灌溉条件酌情灌溉,并做记录。

6.5.4病虫害防治

根据试验设计对试验的病(虫)害进行观察,按方案要求或当地大田生产方式采取有效

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防止鼠、鸟、畜、禽等对试验的危害。

7数据收集

7.1试验地情况

按照附录F观察内容收集。

7.2田间日常观察测定

按试验设计要求,按时观察测定,并按观察登记表内容填写好观察内容,填表附录G。

7.2.1物候期

按试验设计的项目进行观察,填表附录B、C和D。

7.2.2抗性观察

按试验设计的项目和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记载,填表附录E、H、和I。

7.2.3生长速度

根据试验设计进行观察,填表附录J。

7.3草产量测定

按试验设计的刈割时间、留茬高度进行刈割测产,填表附录K。

7.4茎叶比

按试验设计要求分物候期测定,填表附录L。

7.5种子产量测定

按试验设计进行测定。注意收种时期,一般是70%的牧草种子成熟后收获、脱粒、风干

测产,填表附录N。

7.6饲用价值测定

根据试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取样(鲜草、干草)送检验机构检验,检测时间与试验同步

进行。

6

DB51/T944—2009

8分析总结

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完后,应汇总、整理、分析和总结。

8.1生态适应性分析

根据物候期、抗逆性的观测,确定引种材料是否能够完成生长发育周期,从而确定其生

态适应性。

8.2产量汇总

将每次产量汇总,计算年度平均产量,填表见附录M。

8.3结果分析

将试验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与对照品种的差异程度,从而确定其生产价值。

8.4综合评价

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各个引进对象在拟引进地区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其在拟引进

区域引种及推广种植利用的可行性。

8.5试验报告

将试验结果分析和综合评价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引种推广种植建议,写出引种试验报告。

9材料保存

对一些珍稀的、再引进较难的繁殖材料应通过预先留存或田间收种的方式进行保存。种

子材料应低温保存,无性繁殖材料应在田间(资源圃)保存。

10建立档案

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引种材料登记表附录A、试验方案、试验记录、分析整理的资料、试

验图片以及引种试验报告等。

7

DB51/T944—200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引种材料登记表

年份:年月日~年月日填表人:

系谱(父本、

草种名称产地材料材料引种途径、发收到日期

引入母本、选育对本批材料

序号原编号提供数量送单位及发(年月

编号品种人、年份、单国家或海拔经纬处理的意见

种名学名者g送人日)

名位)地区m度

1

DB51/T944—200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年份:年月日~年月日填表人:

抽开成熟期完熟期

引入原草种播种分蘖拔节孕穗孕穗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