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1999 Geo-spatial data transfer format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7798-2007 |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798-1999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9-08-02
实施日期
2000-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国家测绘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起草人:
龚健雅、黄俊涛、王伟、薛明、成燕辉、王占宏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3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目目次次

目目次次

前言III

1范围1

2引用标准1

3术语1

4总则2

5矢量数据交换格式4

6影象数据交换格式9

7格网数据交换格式10

附录A(标准的附录)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的对象定义12

附录B(提示的附录)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15

附录C(提示的附录)影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2

附录D(提示的附录)格网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

前言

II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eo-spatialdatatransferformat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矢量和栅格两种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适用于多种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和格网GIS

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的数据交换。本标准不包括元数据的交换格式。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3术语

3.1实体entity

1.概念模式中数据元素集合的表示。

2.具共同性质的对象类。

3.2实样instance

地理要素及描述该地理要素特性的信息。

3.3节点node

零维拓扑原素。

3.4边edge

一维拓扑原素。

3.5面face

二维拓扑原素。

3.6拓扑关系topologicrelationship

描述两个要素之间边界拓扑和点集拓扑的要素关系。

3.7拓扑topology

对相连或相邻的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科学阐述。特指那种在连续映射变换下保持不变的对象

性质。

3.8要素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3.9元数据metadata

关于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它特性的描述性数据。

3.10栅格数据rasterdata

被表示成有规则的空间阵列的数据

1

3.11矢量数据vectordata

由几何原素所表示的数据。

3.12格网数据griddata

与特定参照系相对应的空间的规则化棋盘状布置。

4总则

4.1本标准规定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基础是一个空间数据模型。其概念模型和空间对象的定义见

附录A(标准的附录)。

4.2本标准采用Backus-Naur格式(BNF)来精确描述所说明的结构、相互关系和格式。每一产生规则

都有一个左项(标识)和一个右项(表达式),其间由“::=”连接,含义是左项由右项产生或左项被

右项取代。

4.3用于产生规则的符号所具有的意义见表1。

表1

符号含义

::=被取代、产生、组成

|或者(在该符号前后的项之间任选一个)

{}n其中的项可重复至少m次,至多n次,缺省m=0,n=∞

m

[]其中的项可选,相当于{}1

0

<>其中的项应当被取代

~在该符号前后的项之间取值

“”其中的项表示字符本身,如“|”表示字符|(7CH)

4.4文件结构中的基本组成元素及其说明

a.<CR>::=回车符(0AH){{<空白符>}回车符(0AH)}

表示换行和/或若干空行。

b.<空白符>::=空格符(20H)|制表符(08H)

c.<目标标识码>::=<整数>

正数用作目标标识,零和负数用于表达组成面状要素的线的间隔和方向。

d.<要素类型编码>::={<汉字字符>|<英文字母>|<数字>|_}1

不超过16个字节。“Unknown”是预定义的保留编码。

e.<层名>::={<汉字字符>|<英文字母>|<数字>|_}1

不超过32个字节。“Unknown”是预定义的保留层名。

f.<X>::=<浮点>

X方向坐标。

g.<Y>::=<浮点>

Y方向坐标。

h.<Z>::=<浮点>

高程坐标,单位是米。

i.<ϕ>::=<浮点>

注记方向,单位是度。

j.<RGB>::=<整数>

2

用于表达颜色的整数型值。

k.<日期>::=<YYYY><MM><DD>

<YYYY>、<MM>、<DD>分别表示年月日,不足的前面补“0”。

l.<英文字母>::=A~Z|a~z

m.<数字>::=0~9

n.<汉字字符>::=符合GB2312-80的所有汉字字符

o.<字符>::=!|"|#|$|%|&|'|*|+|,|-|.|/|:|;|<|=|>|?|@|\|^|_|`|

“(”|“)”|“[”|“]”|“{”|“|”|“}”|“~”|<英文字母>|<数字>|<汉字字符>

p.<字符串>::={<字符>}1

q.<标识符>::=<汉字字符>|<英文字母>{<汉字字符>|<英文字母>|<数字>|_}

r.<整数>::=[+|-]{<数字>}1

在计算机内部运算时应表示为32位整型数。

s.<浮点>::=[+|-]{<数字>}[.[{<数字>}]][E|e<整数>]

在计算机内部运算时应表示为64位双精度浮点数。

4.5本标准规定的交换格式所用的关键字(字典序)见表2

表2

关键字说明

AnnotationBegin注记开始

AnnotationEnd注记结束

AttributeBegin属性开始

AttributeEnd属性结束

FeatureCodeBegin要素类型编码开始

FeatureCodeEnd要素类型编码结束

HeadBegin文件头开始

HeadEnd文件头结束

LineBegin线开始

LineEnd线结束

PointBegin点开始

PointEnd点结束

PolygonBegin面开始

PolygonEnd面结束

TableEnd属性表结束

TableStructureBegin属性表结构开始

TableStructureEnd属性表结构结束

Unknown无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

4.6本标准包含四种文件类型。分别由数据标志DataMark予以区别。

4.7本标准所采用的文件名后缀见表3。

表3

数据类型文件名后缀

矢量数据.VCT

影像数据.TIF/.BMP

影像数据的附加信息.IMG

格网数据.GRD

3

5矢量数据交换格式

5.1一般规定

5.1.1本格式仅考虑空间对象的零维对象、一维对象和二维对象,并作如下规定:

a.结点包括纯结点和结点要素。规定纯结点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为“Unknown”。

b.注记参考点和注记参考线放在注记的数据结构中作为注记的一部分进行记录。

c.多边形标识点放在面状要素的数据结构中作为面状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记录。

d.有向点是点状要素,但有两对XY(Z)坐标。

e.线状要素包括拓扑弧段、无拓扑弧段与线状要素,公用一个数据结构。具体说明见5.4.3.2。

f.规定无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为“Unknown”。

g.本格式可以记录拓扑关系,也可以不记录拓扑关系。程序读符合本标准的交换文件时不应以有

无拓扑关系为前提,写符合本标准的交换文件时,可根据原始数据灵活掌握是否记录拓扑关系。

5.1.2本交换格式的几何图形数据分为点状要素、线状要素、面状要素三类。点状要素有三种,分别

是独立要素点、结点和有向点。线状要素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线状要素。面状要素的边界可以

由线状要素构成。面状要素也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面状要素。

5.1.3空间矢量数据由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两者通过目标标识码(关键字)连接,即具有相同

目标标识码的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对同一空间对象的描述。任一几何对象采用的属性数

据结构可通过在几何对象上添加要素类型编码来说明。

5.1.4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文件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件头,它包含了该文件的基本特征数据,如

图幅范围、坐标维数、比例尺等;第二部分为要素类型参数;第三部分为属性数据结构;第四

部分为几何图形数据;第五部分为注记;第六部分为属性数据。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

<文件头><要素类型参数><属性数据结构><几何图形数据><注记><属性数据>

5.1.5所有数据写在一个文件内,第一步采用纯文本格式,待条件成熟后增加二进制格式及相关的API

接口规范。

5.1.6文件中的汉字不做转换,直接采用GB2312-80编码,对GB2312-80未编码的扩展汉字由读写本

交换格式的程序自行决定扩展编码方式、本标准暂不作定义。

5.1.7除表示属性值和注记内容外,字符和字符串的大小写一律不区分。

5.1.8除对Varchar型属性字段值的表示外,交换文件中所有空行均应被忽略。

5.2文件头的描述及其结构

5.2.1不限定字节数以便扩充,采用字符标识说明文件头的起始位置。

5.2.2文件头分两类数据:基本的且必须的信息和扩充的附加信息。附加部分可以省略。

5.2.3文件头内容和格式如下:

<文件头>::=HeadBegin<CR>

DataMark:CNSDTF-VCT<CR>Version:<浮点><CR>

Unit:<字符><CR>Dim:<整数><CR>Topo:<整数><CR>

[Coordinate:G|M<CR>]

[Projection:<字符串><CR>Spheroid:<字符串><CR>Parameters:<字符串><CR>]

[MinX:<浮点><CR>MinY:<浮点><CR>MaxX:<浮点><CR>MaxY:<浮点><CR>]

[MinZ:<浮点><CR>MaxZ:<浮点><CR>]

[ScaleM:<整数><CR>]

[Date:<日期><CR>]

[Separator:<字符><CR>]

HeadEnd<CR>

4

其中:

DataMark:中国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矢量交换格式(CNSDTF-VCT)的标志。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Version:该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版本号,如1.0。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Unit:坐标单位,K表示公里,M表示米,D表示以度为单位的经纬度,S表示以度分秒表示的经纬度

(此时坐标格式为DDDMMSS.SSSS,DDD为度,MM为分,SS.SSSS为秒)。基本部分,不可缺

省。

Dim:坐标维数,2表示仅有二维坐标,3表示有三维坐标。三维时,无论Unit如何定义,高程坐标

单位均用米。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Topo:是否带结点与线段的拓扑关系。2表示有结点关联线目标的标识以及线目标有起结点、终

结点、左多边形、右多边形的拓扑信息。1则表示没有这些信息但有多边形关联的线目标标

识,0表示没有拓扑,多边形直接带坐标。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Coordinate:坐标系,G表示测量坐标系、M表示数学坐标系。基本部分,缺省为M。

Projection:投影类型。附加部分。

Spheroid:参考椭球体。附加部分。

Parameters:投影参数。根据不同的投影有不同的参数表,格式不作严格限定,但必须在同一行内

表达完毕。附加部分。

MinX:最小X。附加部分。

MinY:最小Y。附加部分。

MinZ:最小Z。附加部分。

MaxX:最大X。附加部分。

MaxY:最大Y。附加部分。

MaxZ:最大Z。附加部分。

ScaleM:原图比例尺分母。附加部分。

Date:有效数据时间(年月)。附加部分。

Separator:任意单字节非空白字符,用做属性字段分隔符。基本部分,缺省为逗号(,)。

5.3要素类型参数

5.3.1要素类型参数定义之前须加上“FeatureCodeBegin”,结尾须加上“FeatureCodeEnd”作为定

义要素类型参数的标志,中间不再写字符说明。

5.3.2可以自行定义若干用户项,以保存所使用的软件内部的特殊要素类型参数信息。

5.3.3<要素类型参数>::=

FeatureCodeBegin<CR>

{<要素类型编码>,<要素类型名称>,<几何类型>,<缺省颜色>,<属性表名>{,<用户项>}<CR>}

FeatureCodeEnd<CR>

<要素类型名称>::=<字符串>

<字符串>中不能含有逗号(,)。

<几何类型>::=Point|Line|Polygon|Annotation

<缺省颜色>::=<RGB>

<属性表名>::=<标识符>

<用户项>::=<字符串>

<字符串>中不能含有逗号(,)。

5.4属性数据结构

5.4.1在每个要素类型定义了基本参数以后,紧接着定义它的属性结构。没有属性项的,属性项个数为

零,此时不定义属性字段。

5.4.2属性数据结构定义之前须加上“TableStructureBegin”,结尾须加上“TableStructureEnd”

5

作为定义属性数据结构的标志,中间不再写字符说明。

5.4.3<属性数据结构>::=TableStructureBegin<CR>{<属性表定义>}TableStructureEnd<CR>

<属性表定义>::=<属性表名>,<属性项个数><CR>{<属性项名>,<字段描述><CR>}

<属性项个数>::=<整数>

<属性项名>::=<标识符>

<字段描述>::=Char,<宽度>|Varchar|Integer[,<宽度>]|Float[,<宽度>,<精度>]|Boolean

|Date|Time|Varbin

由于文本交换格式的限制,本格式暂不包含二进制类型字段值的转换。二进制字段(如多媒体

数据)采取外挂文件转换,在字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