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08.1-1999 固体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 工频下的试验

GB/T 1408.1-1999 Methods of test for electric strength of solid insulating materials-Tests at power frequencies

国家标准 中文版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408.1-2016 |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408.1-1999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9-09-13
实施日期
2000-06-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赵良善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2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出版物第一版固体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

方法第部分工频下的试验对进行修订的在技术内容上与

等效

本标准是系列标准固体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的第一部分该系列标准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第部分工频下的试验

第部分直流电压下的试验

第部分脉冲电压下的试验

第部分统计处理和解释

修订后的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差异如下

增加了前言包括保留的前言和序言和引用标准两部分

原标准中的术语改为定义

施加电压的方式由三种增加到六种在连续升压试验中除原来规击穿应发生在

之内的短时快速升压试验外增加了击穿应发生在之内的慢速升压试验和击穿应

发生在之内的很慢速升压试验在逐级升压试验中除原来规的逐级升压试验

外增加了逐级升压试验

新增了适用板材和片材垂直于表面试验的上下电极均为的等直径电极和对于厚度大

于的板材作平行于层向试验的平行圆柱电极

试验结果由取平均值改为取中值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赵良善

本标准年首次发布年第一次修订年月第二次修订

本标准委托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前言

关于技术问题的正式决议或协议是由对这些技术问题特别关切的各国家委员会代表组成

的技术委员会制的对其中所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地表达国际上的一致意见

这些议或协议以推荐形式供国际上使用并在这个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所接受

为了促进国际统一希望各国家委员会在其国家条件允许范围内采用推荐标准的文

作为其国家标准推荐标准与相应国家标准之间的任何差异应尽可能在相应国家标准中明确地

指出

序言

本标准由第技术委员会中绝缘材料短时试验的分技术委员会制

本标准的文基于以下文件

六月法草案表报告

中办中办

从上表指出的表报告可以获悉该标准在投票时的全部信息

本标准引用下列标准

固体电气绝缘材料在试验前和试验时的标准条件

固体绝缘材料在工频下电气强度试验的推荐方法

变压器和开关用新矿物绝缘油规范

有溶剂绝缘漆规范第部分试验方法

电气绝缘用无溶剂可聚合树脂复合物规范

电气用塑料薄膜规范

绝缘软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固体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

工频下的试验

代替

范围

标准规了测量固体绝缘材料工频即短时电气强度的试验方法虽然规了用

液体和气体作为固体绝缘材料试验时的浸渍剂或周围媒质但本标准不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试验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有溶剂绝缘漆试验方法

变压器油

电气绝缘漆管试验方法

电气用塑料薄膜试验方法

电气绝缘无溶剂可聚合树脂复合物试验方法

电气绝缘用热固性模塑料试验方法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电气击穿电气破坏

在电应力作用下绝缘介质的绝缘特性之消失至少是暂时地消失

击穿电压

在规的试验条件下或在使用中绝缘材料发生击穿时的电压

电气强度

介电强度

在规的试验条件下击穿电压与施加电压的两导电部分之间距离的商在逐级试验的情况下击

穿电压取为能耐受的最高的一级电压值该定义也用作材料相应的特性

闪络

沿固体绝缘材料的表面至少是一部分表面在气体液体或真空中的电极之间的击穿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

试验的意义

按标准得到的电气强度试验结果能用来检测由于工艺变更老化条件及其他制造环境情况改

变而引起的性能变化或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而很少能用于直接确在实际应用中的绝缘材料的性能

状态

材料的电气强度测试值可受如下多种因素的影响

施加电压的频率波形和升压速率或加压时间

试样的厚度和均匀性是否存在机械应力

试样预先的处理特别是干燥和浸渍过程

环境温度气压和湿度

是否夹附气体水份或其他杂质

电极系统电极尺寸及其导热系数

击穿前的表面放电强度

在最高电场强度下电极间的面积或体积

周围媒质的电热特性

在研究还没有实际经验的新材料时应该考虑到所有这些有影响的因素标准规了一些特

的条件以便迅速地判别材料并可用以进行质量控制和类似的目的

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不能直接相比的但可提供关于材料电气强度的资料应该指出大多数

材料的电气强度随着电极间试样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电压施加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大多数材料的电气强度随击穿前的表面放电强度和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为了设计在试验电压

范围内无局部放电的电气设备必要知道材料击穿前无放电的电气强度但本标准的方法通常不适用

提供这方面资料

具有高电气强度的材料未必一能耐受长时期的劣化例如由于局部放电而引起腐蚀或化学变

质或者当有湿气存在时的电化学变质而这些过程都会导致在运行中于很低的电场强度下发生破坏

电极和试样

金属电极应始终保持光滑清洁无缺陷

注当对薄试样进行试验时电极的维护格外重要为了在击穿时尽量减小电极损伤建议采用不锈钢电极

接到电极上的导线不应使电极倾斜且不得使电极移动或影响试样上的压力导线也不能显著影响

试样周围的电场分布

垂直于非叠层材料表面和垂直于叠层材料层向的试验

板材和薄片材料

不等尺寸电极

电极由两个金属圆柱体组成其边缘倒圆成半径的圆弧其中一个电极的直径为

高约另一个电极直径高约两个电极同轴放置如图

当板材和薄片厚度超过时应机械加工到试验时将直径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