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182-2017 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导则

DB35/T 1182-2017 Building lightning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guidelines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182-2017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5-05
实施日期
2017-08-05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气象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程序、内容、报告格式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华云防雷装置检测中心、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福建华茂防雷装 置检测中心。
起草人:
林立、刘冰、黄若杉、吴灵燕、冯真祯、应达、程斌、张烨方。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182—2017

代替DB35/T1182-2011

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导则

Guidelinesforstructure'slightningdisasterriskassessment

2017-05-05发布2017-08-05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182—2017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定义........................................................................1

4一般规定..........................................................................1

5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程序......................................................2

6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作内容..................................................2

7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5

8报告审定..........................................................................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流程图....................................8

附录B(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所需设计图纸..............................9

附录C(资料性附录)事故树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的运用示例...........................11

附录D(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的样张...............................17

DB35/T1182—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5/T1182-2011《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导则》,与DB35/T1182-2011相比主要技

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原规范涉及标准(主要是IEC62305-2006到IEC62305-2010)发生更新的内容;

——修改了原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流程为最新版本福建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流程的相应内容;

——修改了原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范围,采用了最新颁布的相应法律条款。

——增加了定量分析的事故树分析方法,并做了实例的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华云防雷装置检测中心、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福建华茂防雷装

置检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立、刘冰、黄若杉、吴灵燕、冯真祯、应达、程斌、张烨方。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DB35/T1182-2011。

DB35/T1182—2017

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程序、内容、报告格式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C62305.2-2010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ProtectionagainstlightningPart2:Risk

management)

IEC62305.3-2010雷电防护第3部分:对建筑物的物理损伤和寿命危害(Protectionagainst

lightningPart3:Physicaldamagetostructuresandlifehazard)

IEC62305.4-2010雷电防护第4部分:建筑物内电子和电气系统(Protectionagainstlightning

Part4:Electricalandelectronicsystemswithinstructures)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气雷电环境评价atmosphericlightningenvironmentalassessment

对项目所在区域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雷电流散流分布特征、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行计算、评价的

技术工作。

4一般规定

4.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处于高雷区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应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4.2省、市级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4.3油(气)库、加油(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炸药、火药、烟花爆竹、火工品

仓库等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场所。

4.4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旅游景点、车站、大型商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含地下)的住

宅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

4.5高层建(构)筑、金融证券、通信设施、电力设施、广播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省级以上

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等。

4.6对于存在事故隐患可能造成伤亡事故或其他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1

DB35/T1182—2017

5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程序

评估程序一般包括:准备阶段、风险识别、评估单元划分、风险计算、风险等级评价、安全对策措

施及建议、评估结论、编制评估报告等,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流程图详见附录A。

6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作内容

6.1准备阶段

6.1.1工程资料收集

应当收集以下项目工程资料:

a)可行性研究报告;

b)地形图;

c)地质勘察报告;

d)设计文件(所需图纸详见附录B);

e)消防审查或备案资料;

6.1.2环境资料收集

应当收集和准备以下环境资料:

a)场地内土壤电阻率分布状况;

b)项目所在区域地面设施情况;

c)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质和地物情况。

6.1.3运行期资料收集

应当收集以下运行期资料:

a)主要设备设施安装检验资料;

b)主要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经济技术指标;

c)主要工艺流程和生产规模;

d)运行期期间人流、物流状况;

e)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6.1.4事故资料收集

应当收集和准备以下事故资料:

a)既往雷击事故资料;

b)国内外同类型雷击事故资料;

c)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6.1.5大气雷电环境评价报告

应收集和编制《项目大气雷电环境评价报告》,大气雷电环境评价报告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a)项目中心3km范围内历史雷电发生次数年变化、月变化和时变化;

b)项目中心3km范围内历史雷电流大小统计与分析;

2

DB35/T1182—2017

c)项目中心3km范围内历史雷电流陡度统计与分析;

d)项目中心3km范围内历史落雷分布玫瑰图;

e)项目所在行政区域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与分析。

f)项目实际对雷电灾害敏感程度较高或业主有特殊需求的,应将3km范围提升为5km范围选

择。

6.2风险识别

6.2.1根据IEC62305.2-2010对可能造成评估对象损失的风险进行识别。

6.2.2风险识别应根据6.1收集的资料,确定风险存在的部位、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途径和变化规

律。

6.2.3可用事故树分析法对项目所涉及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危险性影响因素,筛选风险评价

因子,引用示例详见附录C。

6.3评估单元划分

6.3.1评估单元划分的一般性原则是每个评估单元必须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相对独立。

6.3.2评估单元的划分应当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分区的基础上再进行建筑物分区Zs划分。

6.3.3建筑物分区Zs主要根据以下情况划分评估单元:

a)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区域: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火灾危险区

域(影响截收面积和评估因子筛选);

b)土壤或地板的类型(影响风险分量RA和RU);

c)防火分区(影响风险分量RB和RV);

d)空间屏蔽(影响风险分量RC和RM);

e)内部系统的布局(影响风险分量RC和RM);

f)已有的或将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所有的风险分量);

g)损失率Lx的值(影响所有的风险分量)。

6.4风险计算

6.4.1风险计算应按照IEC62305.2-2010规定。

6.4.2Ng应使用项目所在地闪电定位资料确定。

6.5风险等级评价

6.5.1风险容许值RT见表1。

表1风险容许值RT

损失类型/损害类型RT/年

-5

人身伤亡损失R110

-3

物理伤害风险RF10

-3

电气和电子系统故障风险RO10

经济损失R41/C

注:C为项目总价值,单位:万元。

6.5.2风险等级划分

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

3

DB35/T1182—2017

a)Ⅰ级---可容许风险,雷击造成的损害在可接受范围内,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

b)Ⅱ级---中度风险,雷击造成部分设备损坏,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至10万元之间,应予排除或

采取控制措施;

c)Ⅲ级---重大风险,雷击造成如下任何一种灾害:人员伤害、建筑物局部受损、部分设备损坏、

部分通信或网络中断、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至30万之间,要立即采取措施;

d)Ⅳ级---不容许风险,雷击造成如下任何一种灾害:人员死亡、爆炸起火、重要信息系统瘫痪、

公众服务系统瘫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必须立即排除。

6.5.3风险等级评价

风险等级评价表见表2。

表2风险等级评价表

风险值

风险等级

R1RFROR4

≤10-5≤10-3≤10-3≤1/CⅠ级

≤10-5>10-3>10-31/C~20/CⅡ级

>10-5>10-3>10-320/C~100/CⅢ级

>10-5>10-3>10-3≥100/CⅣ级

注:C为项目总价值,单位:万元。

6.6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6.6.1当风险等级评价为Ⅱ、Ⅲ、Ⅳ级时,应按损害类型选择防护措施以减少风险。只有符合下列相

关标准要求的防护措施,才认为是有效的:

a)IEC62305.3-2010有关建筑物中人畜伤害及物理损害的保护措施;

b)IEC62305.4-2010有关内部系统故障的防护措施;

c)服务设施防雷标准。

6.6.2建筑物防雷装置维护、管理文件等方面的措施及建议。

6.7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

评估结论宜按涉及的评估结果逐条给出文字性叙述。以下用语不能作为评估结论:

a)含糊、歧义的文字;

b)单以数据来体现评估结论;

c)与评估结果要求不相符合的形容词。

6.8记录整理备案

6.8.1技术记录是进行评估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累积,它们表明评估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或规定的过

程参数。技术记录可包括表格、合同、工作单、工作手册、核查表、工作笔记、控制图、外部和内部的

评估报告及校准证书、客户信函、文件和反馈。

6.8.2评估单位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评估技术记录的程

序。所有记录应清晰明了,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存放和保存在具有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的适宜环境的

4

DB35/T1182—2017

设施中。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评估单位应有程序来保护和备份以上形式存储的记录,并防止

未经授权的侵入或修改。

6.8.3记录可存放于任何形式的载体上,例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

6.8.4评估单位应将评估原始记录、报告制作和报告审查的充分信息的记录、以及发出的每份评估报

告的副本按规定的时间保存。

每项评估的技术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可能时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评估

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重复。

记录应包括负责抽样的人员、每项检测的操作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

评估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并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

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错误应划改,不可擦涂掉,以免字迹模糊或消失,并将正确值填写在

其旁边。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

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7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7.1报告的主要内容

7.1.1概述应包括以下内容:

a)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概述应包括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目的、原则、范围、评估依据(包括法规、标

准、规范及项目的有关文件)。

b)评估项目简介应包括评估项目概况、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项目委托约定的评估范围、评估要

求和评估目的。

7.1.2资料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a)大气雷电环境资料分析以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