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642-2017 半干旱地区玉米膜下滴灌工程规划设计规程

DB22/T 2642-2017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pecifications for maize drip irrigation under plastic film in semi-arid areas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2642-2017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6-12
实施日期
2017-08-12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00

备案号:56343-2017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642—2017

半干旱地区玉米膜下滴灌工程规划设计规

Designregulationofmaizedripirrigationunderfilminthesemi-aridregion

2017-06-12发布2017-08-12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2642—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吉林省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局、吉林省银河水利水电新技

术设计有限公司、吉林省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尚学灵、司昌亮、韩雪、康健、于海荣、张生武、李志安、杨明、张红杰、王

旭立、叶楠、周璐、付鹖、毕新、白忠亮。

I

DB22/T2642—2017

半干旱地区玉米膜下滴灌工程规划设计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半干旱地区玉米膜下滴灌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资料收集、工程布置、工程设施配套

与设备选择、滴灌技术参数、系统水力计算等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半干旱地区玉米采用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时的滴灌工程轮灌工作制度规划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4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半干旱地区semi-aridregion

吉林省内年平均降雨量在250mm~400mm、干燥度在1.60~2.99的气候类型区。

3.2

膜下滴灌dripirrigationunderfilm

水流通过铺在地膜下的管道并经滴水器进入作物根区的一种滴灌。

3.3

滴灌工程dripirrigationproject

采用滴灌技术的灌溉工程设施。

3.4

首部枢纽bubblerirrigation

滴灌系统中集中布置的加压设备、过滤器、施肥(药)装置、量测和控制设备的总称。

3.5

过滤器filter

对灌溉水进行过滤的设备。

3.6

施肥(药)装置fertilizer(chemical)devices

用于向灌溉水内加入肥料(药)的装置。

3.7

灌溉设计保证率ensuranceprobabilityofirrigationwater

在工程设计使用期内,能保证正常灌溉供水年数所占的百分数。

3.8

1

DB22/T2642—2017

土壤湿润比percentagewettedarea

在计划湿润层内,湿润土体与总土体的体积比,通常用地表下20cm~30cm深度的湿润面积与总

面积的比值表示。

3.9

灌溉制度irrigationscheduling

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4基本资料收集

在系统设计时,应掌握有关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土壤、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社会

经济、水利现状、生态与环境、试验站及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5工程布置

5.1水源工程

5.1.1应按照GB/T50485的有关规定执行。

5.1.2在利用地下水作为滴灌水源布置水源工程时,应根据水源的水位、水质以及滴灌过程的用水要

求综合考虑系统高效和运行方便。地下水灌溉应把井打在地块地边或路边地势较高处,合理布置井位。

5.2系统首部枢纽

5.2.1应按照GB/T50485的有关规定执行。

5.2.2系统首部枢纽宜与水源工程布置在一起。若水源工程距离灌溉区较远,可单独布置在灌溉区附

近或灌溉区中间。

5.3滴灌系统

5.3.1滴灌系统输水管网采用固定式管网,输水管道沿地势高低位置布置,支管应垂直作物种植行布

置,管网布置应平行于沟、渠、路、林等,沿田间生产路和地边布置。

5.3.2根据水源位置及系统规模大小,管道分为四级,即:干管、支管、辅管、毛管。

5.3.3布置形式主要采用树状管网,依据水源的种类和位置以及管网类型不同,布置形式有如下几种:

a)水源位于长条形地块的短边中心,布置一列分干管即可满足设计要求时宜采用“一”字形管网

布置形式,见附录A(A.1)。

b)水源位于地块的某一角且根据地块宽度需布置两列或两列以上分干管时宜采用“梳齿”形管网

布置形式,见附录A(A.2)。

c)水源位于地块地边中央时宜采用“T”字形管网布置形式,见附录A(A.3)。

d)水源位于地块中心时宜采用“工”字形和长“一”字形管网布置形式,见附录A(A.4)、附

录A(A.5)。

6工程设施配套与设备选择

6.1首部枢纽

6.1.1水泵及动力机

2

DB22/T2642—2017

6.1.1.1水泵应根据灌溉区水源条件,动力资源状况以及膜下滴灌系统的设计流量和设计压力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泵型。

6.1.1.2所选的水泵应在高效区运行。

6.1.1.3动力机的容量应根据所选水泵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最大轴功率进行确定;动力机的转速应与

所选的水泵的转速相匹配。

6.1.1.4宜优先选用技术成熟、性能先进、高效节能的产品。

6.1.2施肥(药)罐

6.1.2.1上游应设置防回流装置。

6.1.2.2下游应设置过滤器,并在过滤器进、出口安装压力测量装置。

6.1.2.3注入装置应根据设计流量大小,肥料和化学药物的性质及其灌溉植物要求选择。

6.1.2.4应耐腐蚀。压差式施肥(药)罐的抗压能力应不低于该设备处系统的最大压力(包括水锤压

力)。

6.1.2.5应配备必要的人身安全防护措施。

6.1.3过滤器

6.1.3.1应能过滤大于滴灌带孔口尺寸的1/10粒径~1/7粒径的杂质,过滤器类型及组合方式见附录

B(B.1)。

6.1.3.2过滤器的过流量应根据滴灌系统设计流量、工作压力、水质及冲洗周期的要求选择。

6.1.4量测设备

6.1.4.1在系统首部应设置流量、压力等量测仪表。

6.1.4.2流量表应选择阻力损失小、耐腐蚀、灵敏度高、量程适宜、精度等级应不低于2级、计量等

级应不低于B级的设备,应能显示实时流量和累计流量。

6.1.4.3压力表的精度等级应不低于1.5级,量程应为系统设计压力的1.3倍~1.5倍。

6.1.5阀门

6.1.5.1在首部最高点处应设置进、排气阀。进、排气通气面积的折算直径应不小于管道直径的1/4,

且同时要满足系统水锤计算要求。

6.1.5.2在水泵出口应设置防水锤的缓闭阀门,缓闭时间应根据水锤计算确定。

6.1.5.3管道直径小于等于50mm的优先选用球阀。

6.1.6自动控制系统

6.1.6.1应设置计算机、流量计、电磁阀、传感器等控制设备。

6.1.6.2应符合安全电压等级。

6.1.6.3应具有防雷电措施。

6.2滴灌系统

6.2.1管径的选择

6.2.1.1以同一级管道通过的最大流量来选择本级管道管径。若其最大流量通过的时间占比很小,可

选取一个出现频率较大的次大流量来复核管径。

6.2.1.2若同一级管道有分支,应分段确定最大流量来选择本级管道管径。

3

DB22/T2642—2017

6.2.2管材的选择

管道宜选用等级为PE100的低密度聚乙烯管(PE管),管壁应达到能够承受系统所要求压力的强度:

a)干管采用管径90mm或110mmPE硬管,公称压力应不低于0.6MPa;

b)支管采用管径63mmPE硬管,公称压力应不低于0.4MPa;

c)辅管采用管径32mmPE软管,公称压力应不低于0.25MPa。

6.2.3滴灌带选择

6.2.3.1应根据当地玉米种植模式、水文地质、土壤质地等因素确定滴灌带类型。

6.2.3.2宜选用壁厚0.18mm、管径16mm的滴灌带,滴头工作压力10m水头、流量1.8L/h~

2.4L/h。

6.2.4管道纵剖面设计

应力求平顺,减少折点,避免产生负压。

6.2.5管道埋深

分为浅埋和深埋两种型式,均可采用排水井自然排水并结合空压机排水。浅埋管道顶端埋入地下80

cm,深埋管道顶端埋入设计冻深以下。

6.2.6地埋管道连接

应采用热熔的形式连接,转向处用弯头,分水处用三通或四通接头,管径改变处采用变径接头,管

道末端用堵头。同类管件应统一其规格。

6.2.7给水栓选择与连接

给水栓采用三通阀体或球体,出地管采用螺铰接口或法兰芯与给水栓连接。

6.2.8附件设计

6.2.8.1各级管道的首端应设进水阀。

6.2.8.2若管道过长或压力变化过大,应设节制阀。

6.2.8.3自压系统的进水口和各类水泵吸水管的底端应分别设置拦污栅和滤网。

6.2.8.4管道起伏的高处应设排气装置。

6.2.8.5自压系统进水阀后的干管上应设高度高出水源水面高程的通气管。

6.2.8.6管道起伏的低处及管道末端应设泄水装置。

6.2.8.7管道最大水锤压力处应设置安全阀。

6.2.9排水井设计

6.2.9.1排水井应设置在路边,位于末端支管的末端。

6.2.9.2排水井宜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或玻璃钢管,井口设置预制混凝土井盖,井管高度根据管道埋设

深度确定,井管基础采用砖垫层,井管设置在砖基础上,井底铺设30cm砂砾石垫层,井底高程应低

于地下埋设管道30cm以上,管道排水出口设排水阀。

7滴灌技术参数

4

DB22/T2642—2017

7.1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不低于85%。

7.2设计土壤湿润比

应根据土壤质地、植物种类、种植方式、灌水器的流量和灌水量大小,并结合当地试验资料确定。

在无实验资料时宜为60%~90%。

7.3设计耗水强度

应由灌溉试验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取经验值5mm/d~7mm/d。

7.4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η应不低于0.9。

7.5灌水器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

灌水器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应不大于20%。

7.6灌水器工作水头偏差率与流量偏差率

灌水器工作水头偏差率和灌水小区内灌水器流量可按附录C(C.1)、附录C(C.2)确定;灌水器工作水

头偏差率与流量偏差率之间可按附录C(C.3)确定。

7.7灌溉制度

7.7.1设计灌溉制度时应收集水文气象、玉米需水及需肥规律、玉米种植密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含

水量、水质等资料。

7.7.2在水源供水流量稳定且无调蓄时,可按附录C(C.4)、附录C(C.5)确定;在水源有调蓄能力且调

蓄容积已定时,可按附录C(C.6)确定。

7.7.3滴灌条件下最大净灌水定额可按附录C(C.7)、附录C(C.8)确定。

7.7.4耗水高峰期的允许最大灌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