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特区建工园林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
- 起草人:
- 蓝伟根、周兰平、邓星、来雨晴、沈晓岚、袁程、聂奕璇、宋政贤、李佳薇、王冕博、王丽娟、王超群、胡婧、吴瑱玥、蒋明、张骞、韩馨蝶、刘畅、朱毅、李严波。
- 出版信息:
- 页数:3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40
CCSP53
DB4403
深圳市地方标准
DB4403/T389—2023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
Codeforconstructionofspongeparkgreenspace
2023-12-02发布2024-01-01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03/T389—2023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3
5规划设计要点........................................................................3
6海绵设施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12
7公园绿地海绵功能维护管养...........................................................13
8海绵型公园绿地绩效评估.............................................................16
附录A(资料性)单项海绵设施设计图纸.................................................18
附录B(资料性)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推荐植物种类表.......................................25
附录C(资料性)指标计算方法.........................................................28
参考文献..............................................................................29
I
DB4403/T389—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特区建工园林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
技术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蓝伟根、周兰平、邓星、来雨晴、沈晓岚、袁程、聂奕璇、宋政贤、李佳薇、
王冕博、王丽娟、王超群、胡婧、吴瑱玥、蒋明、张骞、韩馨蝶、刘畅、朱毅、李严波。
Ⅱ
DB4403/T389—2023
引 言
为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2022年),按照《深圳市海绵城市
建设管理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344号)等文件要求,在立足国家和行业既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
上,总结深圳市已建海绵型公园工程的经验教训,吸收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建设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
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文件。
III
DB4403/T389—2023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划设计要点、海绵设施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
公园绿地海绵功能维护管养、海绵型公园绿地绩效评估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扩)建的各类公园绿地的海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5014—2021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
CJJ82—201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
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T188—20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JGJ155—2013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DB4403/T24—2019海绵城市设计图集
SJG38—2017深圳市房屋建筑工程海绵设施设计规程
SJG109—2022建设项目海绵设施施工验收标准
SZDB/Z81—2013综合公园管养维护要求
SZDB/Z145—2015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绵型公园绿地spongetypeparkgreenspace
规划建设中贯彻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运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
多种技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功能的公园绿地。
3.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
降水量与年均降水总量的比值。
3.3
雨水调节stormwaterd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实现削减峰
值流量的目的。
3.4
雨水储蓄stormwaterstorage
1
DB4403/T389—2023
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滞留、沉淀、蓄渗或过滤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回收
利用的目的。
3.5
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andretention
雨水调节和储蓄的统称。
3.6
面源污染diffusepollution
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
3.7
土壤渗透系数soilpermeabilitycoefficient
土壤中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
3.8
渗透设施infiltrationfacility
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的人工或自然设施。
3.9
透水铺装permeablepavement
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
3.10
下沉式绿地lowelevationgreenspace
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
3.11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system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包括入渗型、过滤型及植生滞
留槽三种类型。
3.12
渗井infiltrationwell
通过井壁和井底实现雨水入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渗排管周
围铺设砾(碎)石。
3.13
湿塘wetpond
具有雨水调蓄(3.5)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湿塘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
能调蓄水体。
3.14
雨水湿地constructedwetland
通过沉淀、过滤和湿地植物的生物作用等方式达到设计目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3.15
调节塘regulatingpond
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
3.16
植草沟grassswale
收集雨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排水并入渗雨水的植被型草沟。
注:包括简易型和增强型两种类型。
3.17
渗管(渠)infiltrationpipe/channel
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3.18
旱溪drystream
2
DB4403/T389—2023
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配合植物的营造模仿天然溪流形态,溪床呈蜿蜒线性布局,在雨季
用以盛水、传输、净化雨水的造景设施。
3.19
植被缓冲带vegetationbufferzone
建立在河湖、溪流和沟谷沿岸的具有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去除径流中的泥沙、有机质、杀虫剂和其
他的有害物质的植被带。
3.20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initialrainwaterremovalfacility
利用一定方法或装置将降雨初期污染物浓度高的径流雨水予以弃除的设施。
4基本要求
4.1海绵型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应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建立均衡布局、合理分区的海绵设施。
4.2建设项目海绵设施除应按照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施工图进行施工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深圳
市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过程监管。
4.3海绵型公园绿地应符合SZDB/Z145—2015第7章的规定,合理确定公园绿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污染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海绵型公园绿地可结合区域地形特点、排水防
涝等要求建设雨水调蓄空间,消纳周边区域的雨洪水,但周边区域引入公园内的雨水径流水质等级应达
到C级以上。当初期雨水径流水质达到B级及以上时,宜在引入公园绿地时增加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包
括分流器、水平缝补、路缘石、树池等)或预处理设施(包括雨水花园、过滤设施等)。初期雨水径流
水质划分为四类水质等级,具体分类标准见表1。
表1初期雨水径流水质等级划分标准表
平均COD平均TSS平均TP
水质等级下垫面
(mg/L)(mg/L)(mg/L)
A管理较好的公园绿地<100<100<0.2
B一般公园绿地100~300100~4000.2~0.5
C公共建筑、道路等300~800400~10000.5~1.0
公园周边存在城中村、繁忙的市政道路、工业区、汽车修
D理厂、废弃回收站、农贸市场等(但不包括特殊污染源地>800>1000>1.0
区)
5规划设计要点
5.1一般规定
5.1.1海绵型公园绿地设计应符合GB55014—2021相关规定。海绵设施设计,应着重针对地形设计、
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植物设计、土壤配制等进行重点考虑。
5.1.2公园方案设计阶段,应编制海绵城市专篇,填写自评价表和承诺书,承诺满足项目海绵城市建
设管控指标,并将其一并提交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部门)和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
门。
3
DB4403/T389—2023
5.1.3公园绿地雨水利用应因地制宜,宜以入渗、景观水体和净化回用为主。土壤入渗率低的公园绿
地应以受纳调蓄设施为主;雨水调蓄设施及形成的水面用作景观水体使用时,应进行系统的水利设计、
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以确保设施运行安全、环保、节能。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补水时需对雨水进行处理,
应符合GB3838—2002相关规定。
5.1.4公园内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林荫小道、广场、停车场、庭院宜采用透水铺装地面。新建城
市公园、社区公园内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55%,改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内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40%。
5.1.5公园绿地中调蓄水塘、湿塘、雨水湿地等海绵设施应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平时使用
安全及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
5.1.6宜结合公园绿地标识标牌风格在各类海绵设施旁设置海绵城市理念宣传、海绵设施做法等科普
教育展示牌,普及海绵城市相关知识,提升全社会对海绵城市的认知与参与度。
5.1.7公园绿地应根据深圳市建设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类型合理规划布局海绵设施。
5.2公园绿地海绵设施规划
5.2.1自然公园
5.2.1.1充分利用地形进行竖向规划实现雨洪管理,根据降雨时段和雨量等级对地形进行分级竖向设
计,保持和利用现有的湖、渠、地形起伏等地形条件,保证公园枯、丰水期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园
区为达到水量平衡而进行的抽水排水工作。
5.2.1.2因地制宜,山洪水或汇水区域较大的公园,可考虑排水明渠、截洪沟、雨水管道、植草沟、
下沉式绿地等多种形式的汇合方式,减少或部分替代排水管道的作用。
5.2.1.3坡度超过25°的山体应结合山体汇流,设计截洪沟及在山脚处设置拦洪沟,结合地形起伏设
置雨水拦蓄设施、护坡和山体内设置水土保持措施。
5.2.1.4湿地宜在科学评估雨水消纳能力基础上,通过设计有效发挥涵养水源、调蓄雨水、净化水质、
生物保护等功能,实现雨水滞留渗透、储存利用等多种控制目标。
5.2.1.5根据不同地形与水体的深度合理搭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等,让植物根系固着土
壤、利用植物枝叶截留雨水,以过滤地表泾流、抵抗流水冲刷。
5.2.1.6可利用雨水湿地,改善循环用水质量,通过土壤介质对再生水进行前期简单净化,再利用植
被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净化。
5.2.2城市公园
5.2.2.1综合公园海绵设施规划应包含雨水滞留渗透、传输、受纳调蓄设施等相对完善的径流控制体
系,实现削减流量、提升水质、防洪排涝、休闲游憩的综合效益。
5.2.2.2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应避免在道路、广场设置排水口,宜将市政管线同海绵设施结合。
5.2.2.3应充分利用汇水区进行雨水收集,通过设置植草沟将汇水区径流全部引导至受纳调蓄设施,
作为公园水景的补充水源。
5.2.2.4条件适宜的综合公园可结合城市水系营造调蓄水塘,通过控制可调蓄的水位空间缓解行洪河
道局部的排洪压力,并在水体交界处增加设置人工湿地,保证水体水质的长期稳定,提升外界输入与园
区输出水体质量。
5.2.2.5专类公园可结合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营造雨洪管理主题的特色主题园,传播径流控制的
设计理念。
5.2.3社区公园
5.2.3.1社区公园宜考虑同时分担公园内部以及周边街道的地表径流,减少雨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
4
DB4403/T389—2023
5.2.3.2城市低洼区域、泛滥河道周边等特殊位置或处于汇水区径流汇集末端位置的社区公园,宜设
计可应对较大暴雨强度的调蓄设施。
5.2.3.3新建或改造社区公园内下沉式绿地比例宜根据汇水范围或具体情况确定。
5.2.4线性类公园
5.2.4.1利用一定宽度的廊道空间进行的公园化建设应以滞留渗透、传输为主导。使用透水铺装、下
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滞留渗透设施,以及植草沟、旱溪等传输设施。
5.2.4.2宜在紧邻街道一侧沿人行道设置植草沟,承接外侧路面径流,每段长度不低于30m,末端连
接雨水花园,对路面径流进行二次处理。
5.2.4.3宜结合河网水系发挥防洪排涝功能,减轻暴雨时期河网水系超负荷的雨洪流量。
5.2.4.4设计宜保留原生的沼泽湿地,最大化发挥天然湿地储蓄洪水的能力。
5.2.5点状类公园
5.2.5.1结合市政设施、文体设施、学校、商业、办公等空间进行的公园化建设在保障使用安全和改
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有效收集建筑屋面与场地的径流雨水,源头削减建筑与场地雨水径流量,
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并衔接市政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5.2.5.2点状类公园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
地、坑塘、沟渠等低洼地,优化绿地、建筑与不透水场地的空间布局及竖向关系,使建筑屋面、道路、
广场雨水径流就近汇入绿地,进行分散控制或集中消纳,控制或减缓雨水排放市政管网。
5.2.5.3建筑屋面和场地路面雨水径流宜通过雨落管断接、地表径流断接、管道截留等方式,就近排
入绿地或景观水体,控制和减少其直接排入市政管网量。场地雨水径流在进入绿地前应采取措施进行污
染物截留净化,宜分散进入绿地内海绵设施,如集中进入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
5.2.5.4点状类公园内道路、广场应优化道路坡向、道路路面与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承接雨水的绿
地区域,其标高宜低于广场和道路,便于雨水径流汇入绿地。
5.2.5.5设有地下空间的点状类公园,应明确地下空间范围线。地下空间顶板覆土层应满足植物健康
生长和场地雨水滞蓄的需要。
5.3单项海绵设施设计要点
5.3.1渗透设施布局
5.3.1.1渗透设施布局宜与建筑、园路、活动场地、停车场的规划同步进行;采用透水铺装,合理确
定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的位置与平面布局规模。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见表2。
表2渗透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
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
步道
透水铺装广场铺装形式依据设计需求雨水渗透
停车场
屋面坡度>2%,<50%的屋顶简单式屋顶绿化滞留雨水
绿色屋顶满足负荷条件的屋顶,屋面绿化最低混合式屋顶绿化雨水渗透
负荷≥1.0kN/m2花园式屋顶绿化
5
DB4403/T389—2023
表2渗透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续)
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
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1:2,则沿
铺装地面边界设置下沉式绿地
地势平坦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在1:3~1:2
滞留雨水
下沉式绿地符合土壤渗透条件,且土壤渗透率>4×10-6之间,整体下调绿地高程设置下沉式绿
雨水渗透
m/s时,均可设置地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1:3,则
将下沉式绿地与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及
传输、受纳调蓄等设施整合设置
建筑周边绿地(连接落水管或导流槽)
活动场地边界绿地
设施面积为拟定不透水汇水区面积的滞留雨水
活动场地内部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5%~10%净化雨水
停车场边界绿地
形式灵活,长宽比>3:1雨水渗透
停车场内绿化隔离带
人行道绿化隔离带
不应对构筑物、道路、管道等设施的基
不容易发生坍塌、滑坡的场所
渗井础产生影响雨水渗透
地形坡度宜<15%
渗井地形坡度宜<15%
5.3.1.2透水铺装符合下列规定:
a)公园绿地中的轻型荷载园路、人行步道、广场用地、小型活动场地、停车场、易积水点等硬化
地面应采用透水铺装;
b)根据透水面层的不同,透水铺装可分为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三种形式,
透水铺装应用方式见表3;
c)透水铺装做法应符合DB4403/T24—2019相关规定,典型构造见图A.1;
d)透水铺装坡度不宜>2.0%。当透水铺装坡度>2.0%,沿长度方向设置隔断层,隔断层顶端宜设
置在透水面层下2cm~3cm,隔断层可采用>16mm的HDPE或PVC防渗膜或者混凝土;
e)土壤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f)透水垫层厚度不宜<150mm,孔隙率不应<30%,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
水排空时间确定。透水垫层应采用连续级配砂砾料、单级配砾石等透水性材料。单级配砾石垫
层的粒径宜为5mm~10mm,连续级配砂砾料垫层的粒径宜为5mm~40mm;
g)透水找平层渗透系数应>1.0×10-4m/s,厚度宜为20mm~50mm。找平层宜采用粗砂、细石、
透水混凝土等材料;
h)当透水铺装基层土壤不允许土壤入渗,砂滤层与基层土壤间应设置防渗层;
i)透水砖渗透系数宜>1.0×10-2cm/s;孔隙率>20%;抗压强度>35MPa,抗折强度>3.2MPa;
j)透水水泥混凝土宜采用高强度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停车场水泥混凝土厚度宜为100mm~
150mm,园路水泥混凝土厚度宜为150mm~300mm;孔隙率为15%~21%;
k)停车场透水沥青厚度宜为50mm~100mm,园路沥青厚度宜为100mm~150mm;孔隙率>16%。
6
DB4403/T389—2023
表3透水铺装应用方式
铺装形式主要园路次级步道广场小型活动场地停车场
露骨料透水混凝土√—√—√
透水沥青√———√
混凝土透水砖—√√√—
风积沙透水砖—√√√—
植草混凝土————√
孔型砖加碎石————√
嵌草铺装√—√—
加固砾石√√√√—
注:“√”为宜选用,“—”为不涉及。
5.3.1.3绿色屋顶符合下列规定:
a)设计应满足JGJ155—2013的规定;
b)宜包括普通防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保护层、排水层、过滤层、基质层、植被层,屋面坡度
>20%时应设置防滑构造,沿山墙和檐沟部位应设置安全防护栏,花园式屋顶绿化屋顶坡度不
宜>10%,典型构造见图A.2;
c)应设置溢流设施,溢流设施可采用导流罩或鹅卵石(砾石)槽。
5.3.1.4下沉式绿地符合下列规定:
a)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场地,确保雨水下渗速度较快,对植物生长有利,且不易
滋生蚊虫;
b)下凹深度为100mm~200mm,实际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进一步确定;
c)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应高于绿地50mm~
100mm,且低于相应路面,其典型构造见图A.3;
d)种植土底部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1m,应在种植土层下方设置滤水层、排水层和厚度>
1.2mm的防水膜;
e)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3m时(水平距离),应在其边缘设置厚度≥1.2mm的防水膜;
5.3.1.5生物滞留设施符合下列规定:
a)包括进水设施、存水区、覆盖层、土壤层、种植层、砂滤层、地下排水层、溢流设施,典型构
造见图A.4;
b)单个生物滞留设施的集水面积不宜>0.5ha;
c)底部土壤渗透系数应>4-6m/s×10-6m/s,地下水位及不透水层深度>1.20m;
d)应设置配水设施,使雨水顺畅、均匀地流入雨水花园,不对土壤造成冲蚀;
e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GDCAA 020-2025 灵山早春茶生态种植规范 2025-06-18
- T/ZZQL 003-2025 枣庄黑盖猪猪肉食用品质评价技术 2025-06-17
- T/WFZYC 01-2025 地理标志 五峰天麻质量标准 2025-06-18
- T/SAASS 203-2025 露地白菜土壤酸化治理技术规程 2025-06-19
- T/SAASS 204-2025 奶牛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2025-06-19
- T/SAASS 201-2025 葡萄园果蝇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25-06-19
- T/SAASS 202-2025 中度盐碱地大蒜玉米田菁间作轮作技术规程 2025-06-19
- T/ZZQL 002-2025 枣庄黑盖猪猪肉质量安全评价技术 2025-06-17
- T/SAASS 200-2025 短季棉与豌豆轮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2025-06-19
- T/SAASS 199-2025 宜机收玉米品种籽粒快速脱水技术规程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