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1575-2019 胶轮有轨电车(导轨式)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DB43/T 1575-2019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guideway-type monorail transit system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9.280
S41
DB43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1575—2019
胶轮有轨电车(导轨式)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GuidewayRubber-TyredTramTransitSystem
2019-01-17发布2019-02-01实施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3/T1575—2019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3
4总体要求………………4
5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4
6车辆……………………6
7限界…………………9
8线路……………………11
9道岔……………………15
10车站建筑………………17
11车站结构………………19
12导轨梁桥工程………………………20
13供电系统………………23
14列车控制系统…………………………26
15通信及其他系统……………………29
16综合调度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1
17机电设备……………33
18综合车场……………34
19防灾与救援……………36
20环境保护………………37
附录A(规范性附录)道岔………………39
附录B(资料性附录)车辆限界图………………………42
I
DB43/T1575—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
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浩、张宏杰、李燕阳、王乐、程远、武朝杰、季文刚、王清科、谭志成、徐
晓波、张婷、周艳敏、饶宇、陆平、程潮刚、何涛、廖鑫林、苏尚旭、于胜利、洪涛、王京。
II
DB43/T1575—2019
胶轮有轨电车(导轨式)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总体要求、行车与运营组织、车辆、限界、线路、道岔、车站建筑、车站结构、导轨
梁桥工程、供电系统、列车控制系统、通信及其他系统、综合调度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机电设备、综
合车场、防灾与救援、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小运量、专用路权,以高架为主,最高运行速度不宜超过80km/h,高峰小时断面客
运量不宜超过1万人次的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新建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对下列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引用文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10071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14892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16899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17625.1电磁兼容限值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发射限值
GB/T1762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所有部分)
GB2028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
GB/T21562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4338轨道交通电磁兼容
GB/T28808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和处理系统信号和防护系统软件
GB/T28809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和处理系统信号用安全相关电子系统
GB/T31467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GB/T3148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31486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32590.1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和指令/控制系统第1部分:系统原理和基本
概念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
DB43/T1575—2019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9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GB/T5006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5006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39内河通航标准
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458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51151城市轨道交通共公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1249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
GB5125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CJJ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15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66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T235城镇桥梁钢结构防腐蚀涂装工程技术规程
CJJ37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T417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HJ45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T/T722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
JT/T933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站台安全门
JTG/TB02-0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TB07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TD60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JTGD6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D6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
TB10002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TB10063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TB/T2615铁道信号故障——安全原则
TB/T3138机车列车阻燃材料技术条件
2
DB43/T1575—2019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胶轮有轨电车rubber-tyredtram
由动力电池驱动的有轨电车的一种,宜采用全自动驾驶技术和橡胶车轮,利用走行轮和设于走行轮
下方、内侧的导向轮,实现在导轨梁上行进和转向的车辆。
3.2
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rubber-tyredtramtransitsystem
一种利用动力电池驱动,具备在专用线路上网络化灵活运营组织能力,可实现建筑和环境友好的小
运量交通系统。
3.3
走行轮runningwheel
支撑车辆荷载并在导轨梁顶面上滚动运行的橡胶轮胎车轮。
3.4
导向轮guidingwheel
水平方向安装在转向架下部的橡胶轮胎车轮,通过与导轨梁内侧面作用实现车辆导向功能。
3.5
导轨梁guideway
承载车辆荷载和列车运行导向的结构,同时也是列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疏散通道等的载体。
3.6
导轨梁桥guidewaygirderbridge
导轨梁与直接支承导轨梁的桥墩、台及基础组成的桥梁体系。
3.7
平移道岔sliderswitch
通过滑块结构的水平移动,改变滑块与道岔前方和后方导轨梁的衔接方式,实现胶轮有轨电车行驶
方向转换的机械设备。
3.8
综合车场integrateddepot
设有停车线、检修线、洗车线等设施的场所,承担列车的日常停放、维护、检修、充电和清洁等功
能。
3.9
疏散通道evacuatingcorridor
在导轨梁中间设置的供车上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疏散至安全地带的通道。
3.10
疏散门evacuatinggate
置于列车两端,供乘客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疏散的列车设施。
3.11
全自动运行模式fullyautomaticoperationmode
列车达到GB/T32590定义的自动化等级4(GoA4)的运行能力。
3.12
无人区depopulatedzone
3
DB43/T1575—2019
无人区指全自动驾驶轨行区,一般包括正线、出入线、停车线、洗车线。
3.13
有人区someonedistrict
有人区指除了无人区以外的轨行区,一般包括检修线。
3.14
自动控制AutomaticTramControl(ATC)
自动实现列车监控、安全防护和运行控制技术的总称。
3.15
自动监控AutomaticTramSupervision(ATS)
根据列车时刻表为列车运行自动设定进路,指挥行车,实现列车运行管理等技术的总称。
3.16
自动防护AutomaticTramProtection(ATP)
自动实现列车运行安全间隔、超速防护、进路安全和车门等监控技术的总称。
3.17
自动运行AutomaticTramOperation(ATO)
自动实现列车加速、调速、停车和车门开闭、提示等控制技术的总称。
3.18
综合调度系统integrateddispatching
具备在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对列车集中调度与监控、乘客服务、车站机电设备监控与管理等功能。
3.19
充电设备chargingequipment
安装在导轨梁上,通过电缆与变电所内充电装置相连接,实现列车充电功能。
4总体要求
4.1.1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应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
4.1.2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线路宜为全封闭,以高架敷设方式为主,列车宜采用全自动驾驶模式。
系统应高密度组织运营,远期最大设计行车密度不宜小于30对/h。
4.1.3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应结合景观要求设计,体量应简约,结构形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车站
设计以简易化、轻量化为原则,为方便乘客进出站,车站宜与周边建筑、人行天桥等设施相结合,并应
结合城市设计考虑综合开发。
4.1.4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线网中各条线路之间应换乘便捷,并
应与其他公共交通统一规划、有机衔接。
4.1.5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的车辆及机电设备应产品成熟可靠,技术经济合理,并逐步实现标准化、
系列化。
4.1.6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主体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不宜低于70年。
4.1.7极端气候条件,轨道、道岔应设有防冻、融雪、融冰等相应设施。
4.1.8本标准应符合湖南省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
5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5.1一般规定
5.1.1运营组织设计应满足设计年度预测客流的需求,并采取灵活的运营组织方案,为乘客提供安全、
4
DB43/T1575—2019
便捷、优质的服务。
5.1.2列车旅行速度不宜低于25km/h,区间跳站不停车最大速度为60km/h。
5.1.3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线路宜以高架敷设为主,采用全封闭运营管理模式,在安全防护系统的
监控下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5.1.4运营设备配置应满足运营管理模式要求;运营管理应保证安全,提高效率;运营管理机构的设
置应符合运营功能需求,定员应根据管理机构进行配置。
5.1.5运营行车上下行方向应全线网统一,行车上下行方向应按照由南向北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
方向;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对于双线环线,外侧线路应为上行方向,内侧线路为下
行方向。
5.2系统运能设计
5.2.1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运能不宜超过1万人/h,系统最大设计能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高峰小时
最大断面客流量的需要,远期设计最大行车密度不宜小于每小时30对。
5.2.2乘客服务水平宜按每平方米站立4~5名乘客计算。
5.2.3全线双线区段各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应根据道岔转辙时间、过岔速度、列车长度、列车车门数量
及停站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
5.2.4系统应确定应急疏散模式,并应具备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的能力和乘客自救方式所需的应急设
施及疏散程序。
5.3行车组织
5.3.1线路应采用灵活的运营组织方式,高峰时段宜采用密集发车,站站停的模式;平峰时段固定发
车间隔,无上下客车站可跳站通过。
5.3.2线路宜根据全线客流量和断面客流量特征采用多交路灵活运营的组织模式。
5.3.3为保证线路服务水平,近期高峰时段行车间隔不宜大于3min,平峰时段不宜大于6min;远期
高峰时段行车间隔不宜大于2min,平峰时段不宜大于5min。
5.3.4车站设计停站时间应满足车站预测客流上下车时间要求。车站设计最小停站时间一般站宜为
25s,换乘站和折返站停站时间宜为30s。
5.3.5列车应采用灵活的编组方式,列车编组数应根据线路功能、规划要求和客流需求确定,最大编
组不宜大于6编组。
5.3.6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宜设置综合车场,综合车场应满足运营线路配备列车的运用、检修、维
修、材料供应、行车指挥及运营管理等功能。
5.4配线
5.4.1配线应包括折返线、停车线、渡线、联络线和出入线等。
5.4.2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单双线宜结合周边建筑和工程条件灵活设计。
5.4.3线路应根据客流特点和运营组织模式选择合理的折返形式,折返形式应满足远期的折返能力要
求。
5.4.4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应结合非正常运营状态的需求,在双线区段设置必要的渡线或停车线;
宜在沿线不大于10km区段加设渡线。
5.4.5综合车场出入线宜在车站接轨,宜设置为双线;当综合车场规模受限,出入线设置条件困难时,
可采用单出入线。
5
DB43/T1575—2019
5.5运营管理
5.5.1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应明确管理模式和票务制式,确定设计线路的运营管理标准和系统配置。
5.5.2票务系统宜采用自动检票方式,实现车站简易检票或上车检票。票务系统可采用一票制、计程
制或计时制。
5.5.3系统应设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应具备行车调度、综合调度和乘客服务等功能。系统设备配置宜
集中化、自动化。
5.5.4当列车在高架或地面线上运行时,遇下列情况应缓行或停运相关区段:
a)遇8级风(风速17.2m/s~20.7m/s)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应缓行;
b)遇9级风(风速20.8m/s~24.4m/s)及以上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应停运。
5.5.5运营机构和人员数量的安排应本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精简机构和人员,运
营人员配置指标不宜大于10人/km。
6车辆
6.1一般规定
6.1.1列车应确保在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同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灾难情
况下对人员和列车救援的条件。
6.1.2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车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充电方式:充电装置(充电桩)充电;
b)车体结构材料:铝合金或其他轻质材料。
6.1.3车辆主要技术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胶轮有轨电车车辆的主要技术规格
车辆类型备注
名称
McMMc头车,M中车
导轨梁断面尺寸(mm)1700宽
车体长度(mm)83007000车体长
车体宽度(mm)2400
车辆高度(mm)≤3400
轴距(mm)4200
前悬(mm)27001400
后悬(mm)14001400
轮距(mm)1380
地板距走行面高度(mm)≤910定员
贯通道长度(mm)1000
最小转弯半径(m)15
每辆车单侧车门数(个)1
车门开度(mm)1300
6
DB43/T1575—2019
表1胶轮有轨电车车辆的主要技术规格(续)
车辆类型备注
名称
McMMc头车,M中车
车门高度(mm)1850
疏散门开度(mm)550
疏散门高度(mm)1800
整备质量(t)7.57.2AW0
座位数(个)1920
载客
定员人数(人)50~6050~60AW2(4~5人/m2)
人数
超员人数(人)100100AW3(9人/m2)
轴重(t)≤7≤7轴荷
构造速度(km/h)90
最高运行车速(km/h)80
起动平均加速度(m/s2)>10~40km/h
行车制动平均减速度(m/s2)≥1.0电制动
应急制动平均减速度(m/s2)≥1.2机械制动
最大坡度120‟正线80‟
性能纵向冲击率(m/s3)≤0.75
平稳性sperling≤2.560km/h
车内噪声(dB(A))≤6860km/h
车外噪声静置≤68
dB(A)行驶≤7260km/h
车²公里能耗(kw²h/车公里)定员,车辆平均每节车每行驶一公
≤0.55
能耗kW.h/(车²km)里的牵引能耗耗电量
指标每人百公里能耗(kw²h/人百公里)定员,车辆平均每个人的百公里牵
≤0.9
kW.h/(100km²人)引能耗耗电量
动力电量(kW.h)152
电池标称电压(V)DC750
注:AW0、AW2、AW3载荷设计人均重量参照CJ/T417。
6.1.4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使用不燃材料或低卤、低烟的阻燃材料。
6.1.5车辆应采取减振与防噪措施。
6.1.6列车内部噪声测试方法应符合GB14892的规定。列车内部噪声应符合以下要求:列车以60km/h
速度运行时,车内噪声不应大于68dB(A)。
6.1.7列车外部噪声应符合以下要求:
a)列车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声场内,以60km/h±5%速度运行时,测得连续等效噪
声值不应大于72dB(A);
b)列车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声场内停放,辅助设备正常工作时,测得的连续等效噪声值
不应大于68dB(A)。
7
DB43/T1575—2019
6.1.8胶轮有轨电车使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环境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正常工作海拔高度不大于1400m;
2)环境温度(遮阴处)为-25℃~45℃;
3)最大相对湿度不应大于90%(该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5℃);
4)能承受风、沙、雨(冻雨)、雪的侵袭。
b)线路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正线:一般情况下不宜小于30m,困难地段不应小于15m;
2)配线:不应小于15m;
3)道岔区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5m;
4)竖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1000m,困难地段不应小于500m;
5)坡道坡度:正线不应大于80‟,配线最大坡度一般不大于80‟,困难条件下,出入线或
不载客运行的联络线最大坡度不应大于120‟。
6.2列车编组及定员
6.2.1列车为全动车,列车最大编组不宜大于6编组。
6.2.2列车各编组间采用半永久式车钩连挂,头尾车应设置应急救援车钩连接装置。
6.2.3列车载客量应按下列计算确定:
a)定员为列车上的座席全部被乘客坐满,同时车内立席面积(S)的额定立席乘客为4~5人/m2
时的载客量:座席+(4~5³S);
b)超员为列车上的座席全部被乘客坐满,同时车内立席面积(S)的最大(超员)立席乘客为9
人/m2时的载客量:座席+(9³S)。
6.3列车安全与应急设施
6.3.1列车应设置运行自动保护装置以及通信、广播、应急照明等安全设施,客室内应设置乘客紧急
报警装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控制中心与乘客间双向通信功能。
6.3.2客室车门系统应设置安全联锁,应确保车速大于5km/h时不能开启、车门未安全关闭时不能启
动列车。
6.3.3列车内应配置便携式灭火器具以及必要的防护设施。
6.3.4列车两端应设置专用乘客疏散门。在建筑限界内应预留乘客疏散和救援的通道和空间位置。
6.3.5列车应配备停放制动装置。停放制动的能力应满足列车在定员条件下能在最大坡道上的可靠停
放。
6.3.6处于空载状态且技术状态良好列车,与一列相同编组(同长度)且处于定员状态及失去全部牵
引动力的列车连挂,应能在线路最大坡道上起动,且能运行到邻近的车站清客,并应以不小于15km/h
的速度返回综合车场。
6.4车体
6.4.1车体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a)设计寿命为30年;
b)车体应采用铝合金或其他轻质材料。在使用期限内承受正常载荷时不应产生永久变形和疲
劳损伤。
6.4.2车体的结构材料、内部设施宜采用不燃性材料,困难情况下采用低卤、低烟的阻燃材料,且应
8
DB43/T1575—2019
符合TB/T3138的相关要求。
6.4.3车体应标识起吊位置。
6.4.4车体的内外墙体之间,以及底架与地板之间,应敷设吸湿性小,膨胀率低,性能稳定的隔热、
隔声材料。
6.5转向架
6.5.1转向架采用单轴结构。由构架、牵引机构、走行轮、导向轮、电动总成、二系悬挂系统及其他
零部件组成,其结构和主要尺寸应与导轨梁相匹配。
6.5.2转向架走行轮轮胎采用充氮气的橡胶轮胎,轮胎应设计有应急保护装置,且应设置胎压监测报
警装置。
6.5.3转向架悬挂系统应采用二系悬挂,车体与转向架构架之间应安装减振器,并设置限位装置。
6.5.4转向架相关部件在允许磨损限度内,应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列车能以最高速度安全
平稳地运行。在悬挂或减振系统发生故障时,应能确保列车在导轨梁上安全运行至邻近车站,清客后空
车低速返回车场。
6.5.5转向架构架的设计寿命为30年。
6.6制动系统
6.6.1列车制动方式分为电制动和机械制动;正常运行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电制动,电制动产生的制动
能量应能被车载动力电池吸收。
6.6.2列车出现意外分离等严重故障影响列车安全时,应能立刻自动实施安全制动,安全制动的模式
优先采用机械制动。
6.6.3停放制动系统应保证列车最大载荷情况下停放在线路最大坡度处不发生溜车。
6.6.4制动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管路宜采用不锈钢或铜质材料,安装前应做防锈、防腐和清
洁处理。
6.7电气系统
6.7.1辅助电源系统由辅助变流器、蓄电池等组成,且应符合以下规定:
a)辅助变流器容量应能满足列车在各种工况下的使用需求;
b)列车各编组均设置一组蓄电池,额定电压24V。
6.7.2蓄电池容量可供列车在故障情况下的应急照明、外部照明、车载安全设备、开关门一次、广播、
通讯等系统工作不低于30min的要求。
6.7.3牵引系统采用直流永磁同步电机传动系统。
6.7.4列车内各电气设备应有可靠的保护接地,接地线应有足够的截面。
7限界
7.1一般规定
7.1.1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具体计算参见本标准附录B。
7.1.2车辆限界是车辆在平直轨道线上正常运行状态下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车辆限界分为区间车
辆限界及车站车辆限界。
7.1.3设备限界是车辆在运行状态下突发故障(一系或二系)时所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用以限制
9
DB43/T1575—2019
设备安装位置的控制线,其设计原则如下:
a)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是在车辆限界基础上确定;
b)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是在直线地段设备限界的基础上,按平面曲线不同半径、超高和车辆参数等
因素计算确定。
7.1.4建筑限界是在设备限界的基础上,考虑设备和管线安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
7.2制定限界的基本参数
7.2.1线路
a)正线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5m;
b)道岔区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5m;
c)最大坡度:正线不应大于80‟,配线最大坡度一般不大于80‟,困难条件下,出入线或不载
客运行的联络线最大坡度不应大于120‟。
7.2.2车辆主要尺寸
a)最大宽度:2400mm;
b)高度:≤3400mm;
c)轴距:4200mm。
7.2.3其他
a)导轨梁断面尺寸(宽)为1700mm;
b)导轨梁顶面与导向面、制造公差(直角度)为±5/1000rad;
c)超高设置方法为曲线导轨梁内侧降低半超高,外侧抬高半超高;
d)高架及地面线风荷载为400N/m2。
7.3车辆限界
7.3.1高架或地面线车辆限界应考虑当地最大风荷载引起的横向和竖向偏移量。
7.4设备限界
7.4.1设备限界与建筑限界之间的空间应能满足各种设备、管线安装的要求,设备与设备限界之间的
安全间隙不小于50mm。
7.4.2相邻两线间无墙、柱及设备时,两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小于100mm。
7.5建筑限界
7.5.1建筑限界是在设备限界之外,任何沿线永久性建筑物均不得侵入的界限。
7.5.2无管线时,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应有不小于200mm的间隙,困难情况下不小于100mm。
7.5.3曲线地段侧面建筑限界应根据由曲线半径、车辆参数计算的曲线设备限界,导轨梁超高引起的
附加偏移量等因素计算确定。
7.6站台建筑限界
0
7.6.1有效站台边缘距导轨梁中心线不宜小于1300−10mm。
7.6.2站台门内侧最近点距导轨梁中心线不宜小于1360mm。
0
7.6.3直线地段站台面高于导轨梁顶面860−10mm。
10
DB43/T1575—2019
8线路
8.1一般规定
8.1.1线路应分为正线、配线和车场线,配线包括折返线、渡线、停车线、出入线、联络线等。
8.1.2线路的基本走向应根据上位规划研究并考虑与其他线路、其他交通方式之间形成便捷换乘或预
留换乘条件确定。
8.1.3线路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城市现状与规划的道路、综合管廊、管线、文物古迹和环境保护要
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采用的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
选后确定。
8.1.4车站分布应以规划为前提,并结合线路功能定位、客流集散点、各类交通枢纽以及其他轨道交
通车站分布合理确定。
8.1.5线路应符合工程实施安全原则,宜规避不良地质地段。
8.1.6线路敷设方式应因地制宜、协调规划,宜优先采用高架线路,采用地面或地下敷设时,线路两
侧应设置防护栏。
8.2线路平面
8.2.1列车通过平面曲线的最大速度按下式计算确定:Vmax=4.06√𝑅。
8.2.2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不宜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2/T 3120-2016 平原海岸滩涂围垦区海洋防灾减灾技术规程 2016-09-20
- DB32/T 3122-2016 罗氏沼虾池塘套养黄颡鱼技术规程 2016-09-20
- DB32/T 3118-2016 罗汉松大树造型技术规程 2016-09-20
- DB32/T 3121-2016 罗氏沼虾与河蟹混养技术规程 2016-09-20
- DB32/T 3117-2016 芍药品种‘金科状元’ 2016-09-20
- DB32/T 3116-2016 芍药品种'出水芙蓉' 2016-09-20
- DB32/T 3115-2016 菊花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2016-09-20
- DB32/T 3114-2016 小花型切花菊设施生产技术规程 2016-09-20
- DB32/T 3113-2016 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通则 2016-09-20
- DB32/T 3123-2016 罗氏沼虾与青虾接茬养殖技术规程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