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818-2008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DB51/T 818-2008 DB51/T 818-2008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econtaminated seed potatoes of potato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8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23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818—2008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ProceduresofVirus-freeSeedPotatoProduction
2008-6-6发布2008-9-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818—2008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脱毒组培苗快繁2
5.原原种生产3
6.原种生产4
7.脱毒种薯繁育体系(见附录G)4
附录AMS培养基贮备液的配制5
附录B(规范性附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6
附录C(规范性附录)往复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8
附录D种薯切块操作程序12
附录E主要病虫害防治12
附录F(规范性附录)马铃薯主要虫害症状与防治方法13
附录G脱毒种薯繁育体系15
I
DB51/T818—2008
前言
本标准附录B、附录C、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涛、章锐、周孝强、梁南山、何卫等。
II
DB51/T818—2008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马铃薯脱毒苗的培育、繁殖,各级脱毒种薯的生产、扩繁栽培和各级脱毒种薯的检验、
收获、贮藏等技术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四川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243-8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GB7331-2003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
GB18133-2000马铃薯脱毒种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脱毒组培苗(Virus-freein-vitroplantlets)
简称脱毒苗,是应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经检测确认不带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
Y病毒(PVY)、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M病毒(PVM)或马铃薯S
病毒(PVS)等病毒和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的再生试管苗,经过组织培养方法大量扩繁的
且不带上述病毒和类病毒用于生产原原种的试管苗。
3.2试管薯(In-vitromicrotuber)
脱毒苗经诱导培养,直接在试管(或瓶)内结的小薯。
3.3扦插苗(Trans-plants)
脱毒苗切段在网室扦插成活或马铃薯试管薯直播于网室出苗后,剪取其主茎及侧枝顶端扦插成活的
苗。
3.4脱毒种薯(Virus-freeseedpotato)
从繁殖脱毒苗开始,经逐代繁殖增加种薯数量的种薯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各级种薯。
脱毒种薯分为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薯。
3.4.1原原种(Pre-basicseed)(脱毒小薯)
利用组培苗或系选苗(clonalselection)在防虫网室和温室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不带马铃薯病毒、
类病毒及其他马铃薯病虫害的、质量在1g~10g之间的小薯。
3.4.2原种(Basicseed)
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3.4.3生产用种薯(Certifiedseed)
用原种或其加代繁殖一代后作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一级种薯质量标准的种薯。
3.5病毒病株允许率(Maximumvirus-infectedplantpercentageallowed)
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病毒病株的允许百分率。
3.6细菌病株允许率(Maximumbacterial-infectedplantpercentageallowed)
1
DB51/T818—2008
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细菌病株的允许百分率。
3.7真菌病株及其它病株允许率(Maximumfungalorotherpathogeninfectedplantpercentage
allowed)
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真菌病株和其它病株的允许百分率
3.8混杂植株允许率(Maximumoff-typeplantpercentageallowed)
脱毒种薯繁殖田中混杂的其它马铃薯品种植株的允许百分率。
3.9有缺陷薯(Defecttuber)
指畸形、次生、龟裂、虫害、冻伤、黑心和机械损伤的薯块。
3.10隔离栽培(Isolatedplanting)指在与病虫害相对隔离条件下进行的栽培方式。
3.11扩繁栽培(Multiplicationplanting)
主要指lg以上脱毒原原种直接种入大田,采取调节播种期、喷药防虫、剔除病、杂株等综合保护
措施,生产脱毒原种的种植方式。
4脱毒组培苗快繁
4.1脱毒组培苗的培育
4.1.1选材:应选用生产上主栽的、或具有某种特性(如抗马铃薯癌肿病)优良品种块茎的休眠芽或刚出
土幼苗的茎尖、或田间成株上的叶芽作茎尖剥离材料。
4.1.2培养基的制备:在每l000mlMS培养基(见附录A)中加GA30.2mg~0.3mg、6-BA0.1mg~0.2mg、
NAA0.01mg~0.05mg、泛酸钙1.5mg~2.5mg,分装入管(或瓶)。
4.1.3灭菌:在0.15Mpa/cm2压力下灭菌15min~20min,冷却备用。
4.1.4茎尖剥离接种:将入选材料放入纱布袋,用自来水冲洗1h后,在无菌条件下,放入70%~75
%酒精中浸2s~3s,再用0.1%升汞液消毒3min~6min(或用3%次氯酸钠液加2~4滴吐温振荡消
毒15min~20min),取出用无菌水冲洗3~5次,用灭菌滤纸吸干材料表面水分,在体视解剖镜下用手
术刀等工具轻、准、快速地剥去幼叶,切取带l~2个叶原基(0.1mm~0.4mm大小)的生长点,迅速接
入装有茎尖分化培养基的试管或培养瓶中,每管(瓶)放1个生长点。注明品种,茎尖号,接种期。
4.1.5培养条件:日温25℃,夜温15℃,光照时数l2h/d~14h/d,光照强度2000~30001x条
件下培养。
4.2病毒检测
本单位自检,然后送国家法定植检部门复检认定。
用于检测的数量不低于总数的10%。根据检测结果出具检验结果报告单,如果脱毒苗没有检出
PLRV、PVY、PVA、PVX、PVM或PVS和PSTVd等病毒和类病毒,则应批准进行组培苗生产。不合
格的脱毒苗不得用于组培快繁。
4.2.1检测方法:马铃薯PLRV、PVY、PVA、PVX、PVM或PVS等病毒,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检测(见附录B),无阳性反应再用指示植物鉴定。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用往复双向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法(R)检测(见附录C),鉴定筛选出不带PLRV、PVY、PVA、PVX、PVM、PVS
和PSTVd的脱毒苗。
4.2.2脱毒苗复检:继代扩繁中选留的脱毒苗,每年至少作一次病毒复检。
4.3脱毒苗组培快繁
4.3.1脱毒组培苗来源:经4.2.1检测,脱除了所列病毒的组培苗。
4.3.2培养基:用MS培养基。灭菌同5.1.3。
4.3.3快繁:将脱毒苗剪切成1cm左右,带一叶一芽的茎段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上,每瓶培养基接种10~
15个茎段,待茎段长成高10cm左右小苗(培养15d~30d),进行切段转接,如此,反复继代培养繁
殖。
4.3.4培养条件:同4.1.5
2
DB51/T818—2008
4.4脱毒组培苗的保存
4.4.1培养基:Ms+B95mg/l~10mg/l+甘露醇40mg/l+琼脂7000mg/l+40000mg/l。pH5.8.每瓶装培养
基45ml~70ml,灭菌同4.1.3。
4.4.2接种:选继代培养中生长健壮的组培苗,进行切段,每瓶接种10个茎段。
4.4.3培养:置弱光(1000lx)和较低温度(5℃~10℃)下保存。3~6个月转接一次。3y~4y更
新一次用于快繁的脱毒组培苗。
5原原种生产
用脱毒组培苗或试管薯在60目以上网室内隔离栽培。
5.1隔离网室的建立
5.1.1环境条件:选择四周无高大建筑物,水源、电源、交通便利,通风透光的地方建网室。
5.1.2建设要求:隔离网室用热镀锌钢管作支撑,高3m~3.5m,宽6m~10m。网室内地表及网室四
周2m内,应建成水泥地面,网室周围10m范围内不能有其它可能成为马铃薯病虫害侵染源或可能成
为蚜虫寄主的植物。严防网室内地表积水和网室外水流入。用于隔离的的网纱孔径要达到60~80目。
5.2扦插(或播种)前准备
5.2.1炼苗:将长到7~8片叶,苗龄30d左右的组培苗拔去瓶塞,炼苗2d~3d。
5.2.2基质:蛭石、草炭、珍珠岩或细砂均可作基质。生产原原种以蛭石、珍珠岩混合基质为好,混合
比例2:1,将混合基质装入规格适宜的育苗盘,基质装填前应充分吸水。每茬薯收后基质必须严格蒸
煮消毒,一般反复使用3y~4y。
5.2.3消毒:工作人员进出棚必须更换鞋和工作服,并用肥皂洗净手。扦插(或播种)工具每次使用前
均应蒸煮消毒,不能蒸煮的用肥皂水认真清洗后用75%酒精浸泡消毒。
5.2.4切段:将经炼苗的脱毒试管苗用镊子轻轻取出,用剪刀剪为3cm~4cm长的茎段,供扦插用。
5.2.5剪尖:扦插的脱毒苗高5cm~7cm、直播薯苗高8cm~10cm,侧枝长5cm~6cm时,剪取3cm~
4cm长的主茎顶端或侧枝尖端(每株只剪3~4次),供扦插用。
5.3切段和扦插苗处理
将切段和扦插苗放入20ppmNAA+1‰克露+1‰威力特的混合液中浸泡10min~15min后取出备插。
5.4试管薯播种与剪尖苗扦插
5.4.1选薯:生产原原种用的试管薯,必须是通过休眠、萌芽整齐的薯。
5.4.2密度:生产原原种的组培苗切段扦插株行距为2.5cm×2.5cm;扦插苗为3.3×3.3cm。
5.4.3放盘:将插、播好的育苗盘规范整齐放置于网室,分厢放置,每厢24~30盘,每厢间隔80cm。
5.5管理
5.5.1拱棚盖膜:脱毒苗(或薯)插(播)好后,轻细均匀喷水,使基质充分饱和吸水,及时拱棚盖膜,
小拱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
5.5.2施肥:从小苗生根成活(插后7d~10d)及时撤拱棚到收薯前10d,根据苗情喷施0.2%~
0.3%N:P:K=2:1:3的营养液4~6次,每厢(3.5m2)喷7500ml(出拱棚后喷第一次肥浓度应减半,
每7d~10d喷一次)。
5.5.3浇水:勤浇、细浇、少浇,保持基质湿润,持水量50%~60%,收前7d~10d停止浇水。
5.5.4病虫害防治:防治对象、时期、方法按附录D执行。发现病株连同薯块拔除,带出网室外销毁。
5.6收获、包装.贮存
5.6.1原原种收获:早熟种在插后60d~65d,中早熟种65d~70d,晚熟种在插后75d~80d即
可收获。收获时避免机械损伤和品种混杂。收后摊晾4d~7d,剔除烂薯、病薯,伤薯及杂物。
5.6.2分级标准:按种薯个体重量大小依次分为5g以上、3g~5g、1g~3g三个等级。
5.6.3包装:包装采用尼龙网袋包装,每袋2000粒左右,按等级和收获期分品种装袋,作好标记,双
标签,袋内袋外各一。
3
DB51/T818—2008
5.6.4贮存方式:根据当地气候,种薯生产量、收期、设备条件及用种季节,将种薯置于常温或低温室
(平摊或上架)内避光贮存。
5.6.5贮存条件:低温贮存5℃~8℃。相对湿度80%~90%。
5.6.6贮存(包装)量:装袋不超过网袋体积的三分之二,平堆厚度为30cm左右。
6原种生产
6.1选地:选择海拔1500m以上的高寒少蚜山区或中低海拔地区自然隔离条件良好(500m内无茄科、
十字花科作物,无商品薯种植)土质疏松、肥力中上、排灌方便两年内未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J 391-1978 锥柄带导向平底锪钻 D=14~32 1980-01-01
- GB/T 29.1-1988 六角头头部带槽螺栓 A和B级 1988-06-23
- JB/T 6699-1993 拖拉机、内燃机用起动机安装尺寸 1993-07-29
- HB 6802-1993 10000倍气动量仪用带定位台阶盲孔内径测量头(D>=8~14) 1994-06-01
- HB 5971-1986 直通管接头 1986-06-17
- HB 4-44-1976 平管嘴 1976-10-27
- HB 5385-1987 航空用液态密封垫锥入度试验方法 1987-04-07
- SJ 2840-1987 电视接收机用紧固件 十字槽六角头带平垫圈的组合自攻螺钉 1987-11-10
- GB/T 4333.3-1988 硅铁化学分析方法 高碘酸钾光度法测定锰量 1988-09-20
- JB/T 7707-1995 离子镀硬膜厚度试验方法球磨法 199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