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168-2015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支座更换技术规程

DB11/T 1168-201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racket Replac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Bridges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168-2015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2-02
实施日期
2015-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40

P28

备案号:XXXX-XXXX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168—2015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支座更换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bearingreplacementofurbanrailtransit

bridge

2015-01-28发布2015-05-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1168—2015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专项检查............................................................................2

5.1一般要求........................................................................2

5.2检查内容........................................................................2

5.2.1支座........................................................................2

5.2.2桥梁主体结构................................................................3

5.2.3轨道及桥面附属设施..........................................................3

5.3检查结果........................................................................3

5.4检查结论及建议..................................................................4

6专项设计............................................................................4

6.1一般要求........................................................................4

6.2总体方案........................................................................4

6.3桥梁顶升设计....................................................................5

6.4轨道防护设计....................................................................5

6.5桥面及附属设施防护设计..........................................................6

6.6监测主要内容及监测范围..........................................................7

6.7施工注意事项....................................................................8

7专项施工............................................................................8

7.1一般要求........................................................................8

7.2线下施工........................................................................8

7.3线上施工........................................................................8

7.4施工应急预案....................................................................9

8专项监测............................................................................9

8.1一般要求........................................................................9

8.2监测技术方案....................................................................9

8.3监测点布置原则..................................................................9

8.4监测实施.......................................................................10

9安全评估...........................................................................10

9.1一般要求.......................................................................10

9.2安全评估内容...................................................................10

I

DB11/T1168—2015

9.3评估结论......................................................................11

10施工组织.........................................................................11

10.1一般要求.....................................................................11

10.2现场指挥部...................................................................11

10.3工程实施组...................................................................11

10.4现场工作流程.................................................................12

10.5时间要求.....................................................................12

11检查验收和文档管理...............................................................12

11.1检查验收.....................................................................12

11.2文档管理.....................................................................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支座更换总流程图...........................................14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专项检查结果汇总表.........................................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专项检查报告主体内容组成...................................16

附录D(资料性附录)专项检查记录表.............................................17

附录E(资料性附录)支座更换过程实时监测表.....................................23

附录F(资料性附录)安全评估报告主体内容组成...................................24

附录G(资料性附录)现场工作内容及流程图.......................................25

附录H(资料性附录)轨道交通桥梁支座更换作业时间进度图..........................27

附录I(资料性附录)轨道交通桥梁支座更换作业断轨(或桥梁不到位)恢复时间进度图..28

II

DB11/T1168—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九通衢道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建设工程

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盛恒信检测公司、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市地铁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志亮、袁娜、刘长革、孙壮志、徐会杰、宋国侠、倪克琦、陆洪武、邢文耐、

刘勇、吴晓军、马雪梅、李经涛、董品贵、张伟、邱荣华、冯攀、张江影、张跃龙、陈轶鹏、尹骁、常

学力、沈忱、袁昊、李征、贾渊、田春艳、贺美德、韩继锋、江浦、张健全、任干、王思凯、崔景昕、

申宇弘。

III

DB11/T1168—2015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支座更换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桥梁支座更换的基本规定、专项检查、专项设计、专项施工、专

项监测、安全评估、施工组织及检查验收和文档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桥梁的板式支座和盆式支座更换,其它类型支座更换可参照执

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5011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TB/T2820.1~2820.8铁路桥隧建筑物劣化评定标准

TB10002.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TB10002.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DB11/T718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养护维修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支座更换bearingreplacement

对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支座进行部分或整体更换维修的整个过程,包括检测、设计、评估、顶升、更

换、防护、监测、验收等工作。

3.2

专项检查specialdetection

根据前期检测报告,对需要更换的支座委托有检测资质单位进行的包括支座、支座对应的桥梁主体

结构及桥上附属设施的全面检查。

3.3

专项设计specialdesign

针对支座更换的设计,包括支座更换的总体方案设计、桥梁顶升设计、轨道防护设计、附属设施防

护设计及监测的内容和范围等。

3.4

桥梁顶升bridgelifting

支座取出和安装过程中采用顶升设备将桥梁上部结构沿垂直方向顶起和回落的过程。

1

DB11/T1168—2015

3.5

同步顶升synchronizinglifting

顶升过程中不同顶点的每次顶升位移控制量在设计给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

3.6

轨道防护railprotection

支座更换时对桥梁顶升影响范围内的轨道采取的调整扣件、加装轨距拉杆、后期应力放散等防护措

施。

3.7

安全评估securityassessment

评估支座更换的专项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在施工阶段和后期运营阶段,支座更换对桥梁结构和桥

上设备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后果进行综合安全评价。

3.8

专项监测specialmonitoring

支座更换过程中对桥梁主体结构、轨道、附属结构等的位移、应力、环境温度、轨道温度等数值变

化情况的实时监测。

4基本规定

4.1轨道交通桥梁支座更换工作应贯彻安全、可靠、高效的原则,降低对线路运营和养护维修的影响。

4.2支座更换所涉及的专项检查、专项设计、专项施工、专项监测等工作均应由具备相关资质和同类

工程业绩的单位承担。

4.3支座更换应按照专项检查、专项设计、专项施工、专项监测、安全评估、现场施工、监测、检查

验收等流程顺序进行,支座更换总流程图参见附录A中图A.1。

4.4桥上线路多于两条线路的变宽桥梁、首次进行支座更换的桥型、桥梁处于线路小曲线半径和大长

纵坡以及支座更换操作受周围环境限制等情况下,应对专项设计方案、专项施工方案、专项监测方案进

行专项论证。

5专项检查

5.1一般要求

5.1.1专项检查应由有检测资质的专业检测单位承担,专项检查负责人应具有5年以上从事桥梁检查

工作经验。

5.1.2专项检查的范围为支座更换影响范围内的所有支座、桥梁主体结构、轨道及桥面附属设施。

5.1.3专项检查应按要求填写现场检查记录表。

5.1.4专项检查单位应提交专项检查报告及原始数据,书面检查报告应包括检查结果汇总表(参见附

录B中表B.1)和报告主体内容(参见附录C)。

5.2检查内容

5.2.1支座

支座检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支座和垫石的规格尺寸及定位;

b)锚栓有无断裂,螺母有无缺失、松动、锈蚀;

2

DB11/T1168—2015

c)钢件是否锈蚀、有无裂损、有无脱焊;

d)支座与梁体、墩台连接是否密贴,是否有脱空现象;

e)支座的上下钢板是否水平、脱空和翘曲;

f)活动支座的位移量及工作状态;

g)支承垫石是否破损、开裂、积水、露筋、锈蚀;

h)板式橡胶支座橡胶板有无老化、裂纹、不均匀鼓突变形、钢板外露,位移、剪切角是否超限;

i)盆式支座的位移和转角是否超限,钢盆和密封圈有无开裂和破损,聚四氟乙烯板是否存在磨损,

上下钢盆有无接触;

j)检查支座活动临时连接装置是否解除。

5.2.2桥梁主体结构

桥梁主体结构检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支座更换影响范围内对应的主体结构型式、尺寸;

b)混凝土梁体、横隔梁有无裂缝,重点检查梁体有无腹板剪切裂缝、受拉横向裂缝和沿主筋方向

的纵向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梁有无沿预应力筋方向的裂缝,有无因碱集料反应自裂缝口渗出的

凝胶状物质(碱硅胶);

c)混凝土梁体是否破损,有无剥落、掉块露筋、蜂窝麻面现象,有无表面锈迹或盐腐蚀、水渍,

泄水孔附近有无混凝土腐蚀;

d)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的混凝土有无开裂、破损、渗水;

e)钢梁构件有无局部破损,节点是否滑动、错裂,焊缝是否有松动、损伤,铆钉和高强度螺栓是

否流锈、松动、折断、烂头等不良情况,涂层有无脱落、构件有无锈蚀;

f)钢-混结合梁桥面板有无开裂、渗水,钢梁与混凝土桥面板之间的剪力连接件是否完好,桥面

板有无开裂;

g)梁端有无异物堵塞影响梁体位移;

h)盖梁、墩台混凝土是否有裂缝、风化、剥落、露筋等,存在裂缝的墩台裂缝的位置、长度、宽

度、深度;

i)主梁之间伸缩缝宽度,梁的横、纵向水平位移;

j)上部结构梁有无异常变形,存在异常变形的位置、变形尺寸描述。

5.2.3轨道及桥面附属设施

轨道及桥面附属设施检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轨道道床的结构型式;

b)轨道所处线路线形、坡度、是否无缝线路、是否在道岔区等线路状况,其他轨道设施情况。

c)供电、通讯、疏散、声屏障、栏杆等桥面设施的种类、结构型式及其与桥面的连接方式;

d)声屏障、护栏、疏散平台结构是否完好,底座与桥面板连接处是否完好;

e)抗震设施是否完好;

f)伸缩缝、排水设施是否完好;

g)桥面设施是否完好,有无松动、开裂、侵入限界现象;

5.3检查结果

5.3.1检查结果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记录表可参见附录D中表D.1~表D.6:

a)支座检查应记录检查时的气温,线路状况、主体结构情况,支座的具体位置,支座设计型号和

安装型号,并给出支座病害示意图;

3

DB11/T1168—2015

b)盆式支座应详细描述支座位移、转角的数值和方向、照片编号,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退化;

c)板式支座应详细描述橡胶板是否老化、开裂,裂缝的数量、位置、长度、宽度,支座是否存在

剪切变形、串动、上下钢板不平等现象,照片编号,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退化;

d)详细描述支座在恒、活载下产生的变形和移位的数值、方向,照片编号并说明;

e)详细描述支座上下钢板是否水平、脱空、翘曲,脱空或翘曲的尺寸,支座四角点对应的高差,

照片编号并说明;

f)详细描述各组件完整状况,存在磨损、锈蚀、松动、开裂的详细描述,照片编号并说明;

g)若支座对应的桥梁主体结构存在病害,应详细描述病害存在的具体位置,裂缝或局部破损的尺

寸、深度、走向等,照片编号并说明;

h)支座更换影响范围内的桥面及附属设施种类、结构型式、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若存在病害

的,详细描述病害设施的结构情况、病害情况,照片编号并说明;

i)照片记录表中的照片应针对具体缺陷拍摄,每一缺陷都应有对应照片,表示出整体和局部的位

置关系,并按顺序编号;

j)对于主体结构(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附属设施,当发现病害时,应绘出病害分布图并

说明。

5.4检查结论及建议

5.4.1应依据TB/T2820.1~2820.8和DB11/T718的相关要求对支座劣化和桥梁结构病害等级进行评

定。

5.4.2应初步分析支座劣化和桥梁结构病害形成的原因。

5.4.3根据检查结果,按照记录表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并提出病害处理建议。

6专项设计

6.1一般要求

6.1.1每处支座的更换均应进行专项设计。

6.1.2支座更换的专项设计应包含总体方案、桥梁顶升设计、轨道防护设计、附属设施防护设计、监

测的内容和范围及施工注意事项等。

6.1.3设计文件应包含以下内容:

a)设计总说明。包括支座的技术状态和病害情况、设计依据、工程概况、设计原则、总体方案、

顶升设计、轨道防护设计、桥面及附属设施防护设计、施工要求及应对措施、监测要求、施工

注意事项、支座更换对其他专业相关设备的影响及防护方案等;

b)工程数量表。包括支座更换施工过程中顶升、更换、轨道防护、监测、应急备用等全过程涉及

的所有工程量;

c)设计图。包括桥梁主体结构布置图、支座布置图、顶升点布置图、构造细节图、限位装置构造

图、轨道组装图等图纸和相关说明;

d)设计概算。包括预算汇总表、单项工程预算表、材料数量表以及单价分析表等。

e)支座更换对线路正常运营的影响。

f)支座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6.2总体方案

6.2.1设计应根据支座的实际病害情况和检查报告制定整改方案。

4

DB11/T1168—2015

6.2.2根据实际情况可更换整个支座,也可更换支座中的部分构件。

6.2.3方案应对支座更换的方法、支座型号、支座的水平和竖向定位方法、支座垫石和螺栓等处理方

法、施工步骤等重点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6.2.4支座更换总体方案应能够保证更换之后的桥梁支座及其他相关构件的耐久性不受到影响。

6.3桥梁顶升设计

6.3.1桥梁顶升设计应根据其结构体系确定顶升位置、顶升方式、顶升步骤、顶升高度及顶升力等。

6.3.2桥梁顶升设计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顶升方案应根据桥梁结构的受力情况、轨道结构和顶升设备的情况等明确顶升位置及顶升步

骤;

b)应根据桥梁结构型式、支座类型、支座破坏情况和更换支座作业需要的高度确定需要的顶升高

度和顶升力,每次顶升应满足桥梁结构和轨道受力要求;

c)顶升设计应根据桥梁状况计算出每个顶升点的顶升力,并给出顶点布置图、顶升步骤及顶升要

求;

d)对设置顶升点的桥梁应进行结构承载力及局部承载能力验算。

e)对应可能产生横向位移的结构,应在顶升点附近设置必要的防止梁体横向移位设施。

f)为保证结构安全,桥梁正式顶升前应有预顶升。正式顶升应分步进行,每次顶升高度简支梁不

宜超过5mm,连续梁不宜超过3mm,最大顶升高度不宜超过10mm。允许最大顶升高度应经结构

检算确定。回落按顶起的逆过程进行。

6.3.3各顶点同步顶升的允许最大位移和顶力差,应经结构检算确定并提出控制值。

6.3.4支座更换施工时需要安放临时支座的应提供临时支座型号、安放位置等。

6.3.5经过承载力计算满足要求时,顶升支撑设备可布置在原有桥梁结构上。

6.3.6若顶升结构需另做基础时,应对顶升支撑的基础进行设计。

6.4轨道防护设计

6.4.1设计应依据线路状况、道床情况、轨道类型等提出防护范围、防护对象、防护方式及具体技术

要求。

6.4.2支座更换施工轨温宜在锁定轨温-5℃~+5℃范围内进行,若不在此温度范围内应进行应力放

散。

6.4.3直线段支座更换轨温不应低于锁定轨温30℃和高于锁定轨温5℃,曲线段支座更换轨温不应低

于锁定轨温15℃和高于锁定轨温5℃。

6.4.4锁定轨温由线路养护单位提供。

6.4.5轨道防护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a)确定轨道防护范围;

b)顶升前后轨道防护的具体措施;

c)落梁后出现问题时应急处理措施。

6.4.6轨道防护的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a)轨道扣件松开及拧紧的范围和要求;

b)扣件松开前轨距拉杆的设置要求;

c)施工完成后轨道车的压道要求;

d)顶升完成后轨道恢复对轨道几何状态不符合表1、表2中规定的轨面进行调整。

5

DB11/T1168—2015

表1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整体道床碎石道床

项目

正线其他线正线其他线

轨距(mm)+4、-2+5、-2+5、-2+6、-2

水平(mm)4545

高低(mm/10m弦)4545

轨向(mm/10m弦)4545

三角坑缓和曲线4545

(扭曲)直线和圆曲线4545

注1:轨距偏差不含曲线上按规定设置的轨距加宽值,但最大轨距(含加宽值和偏差)不应

超过1456毫米。

注2:轨向偏差和高低偏差为10米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注3: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5米,但在延长18米

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坑。

表2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整体道床碎石道床

项目

正线其他线正线其他线

轨距一般位置+3、-2+3、-2+3、-2+3、-2

(mm)尖轨尖端±1±1±1±1

水平(mm)3445

高低(mm/10m弦)3445

三角坑直线3445

(扭曲)支距2222

注1:支距偏差为现场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

注2: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为0。

6.4.7轨道防护的应急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a)施工完成后轨底与轨下垫板之间存在1mm以上的空吊,则应垫入相应厚度的调高垫板,顺坡率

不得大于2‰。

b)明确顶升施工完成后钢轨爬行量超过给定值的应力放散范围。

c)断轨后根据不同断缝情况给出紧急处理、临时处理及永久处理的措施。

6.4.8应对施工开通后的运营线路提出要求。

6.5桥面及附属设施防护设计

6.5.1桥面及附属设施防护设计应根据桥面及附属设施的种类、用途及结构型式提出相应的防护范围、

防护对象及防护要求。

6.5.2防护的桥面及附属设施应包括接触轨、感应板、波导管、声屏障、栏杆、电缆、疏散平台等。

6.5.3桥面及附属设施防护措施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a)接触轨扣板放松及接触轨防护罩拆除的范围及要求;

b)顶升完成后对接触轨几何状态不符合表3中规定的进行调整;

c)感应板、波导管放松及监护的范围和内容;

d)顶升完成后对感应板静态几何尺寸不符合表4中规定的进行调整;

6

DB11/T1168—2015

e)声屏障、栏杆、疏散平台应断开或者放松的构件及位置;

f)电缆应放松的范围及位置。

表3接触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项目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