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600-2019 景区内部道路设计指南
DB51/T 2600-2019 DB51/T 2600-2019 Guideline for Design of Interior Roads in Scenic Area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袁松、王希宝、廖沛源、张生、刘伟、宋松科、黎良仆、邓霁伟、邵林、刘四昌、王屹、李杰、庄卫林、刘云辉、刘明刚、贺亚军、陈紫云、岳时军、骆才镔、王明镜
- 出版信息:
-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P21/28/6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2600—2019
景区内部道路设计指南
GuideforRoadDesignofScinecSpots
2019-08-22发布2019-09-01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2600—2019
目次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1
4总则..............................................................................2
5基本规定..........................................................................3
5.1道路分级......................................................................3
5.2设计车辆......................................................................3
5.3设计速度.......................................................................4
5.4建筑限界.......................................................................4
5.5设计年限.......................................................................6
5.6荷载标准.......................................................................7
5.7防灾标准.......................................................................7
6横断面.............................................................................7
6.1一般规定.......................................................................7
6.2横断面布置.....................................................................8
6.3横断面组成及宽度...............................................................8
6.4车道...........................................................................9
6.5侧向宽度.......................................................................9
6.6功能带.........................................................................9
6.7路基宽度......................................................................10
6.8路拱与横坡....................................................................11
6.9缘石..........................................................................11
7路线..............................................................................11
7.1一般规定......................................................................11
7.2平面设计......................................................................12
7.3纵断面设计....................................................................15
7.4回头曲线......................................................................17
8路基..............................................................................17
8.1一般规定......................................................................17
8.2路基设计......................................................................18
8.3路基排水......................................................................20
9路面..............................................................................20
I
DB51/T2600—2019
9.1一般规定.......................................................................20
9.2沥青混凝土路面.................................................................21
9.3水泥混凝土路面.................................................................22
9.4砌块路面.......................................................................22
9.5改建路面设计...................................................................22
9.6基层和底基层...................................................................22
10桥涵..............................................................................22
10.1一般规定......................................................................22
10.2桥梁..........................................................................22
10.3涵洞..........................................................................24
11隧道..............................................................................24
11.1一般规定......................................................................24
11.2隧道线形设计..................................................................24
11.3隧道横断面设计................................................................25
11.4隧道土建设计.................................................................25
12路线交叉.........................................................................25
12.1一般规定.....................................................................25
12.2平面交叉.....................................................................26
12.3立体交叉.....................................................................27
13交通安全设施.....................................................................28
13.1一般规定.....................................................................28
13.2护栏.........................................................................28
13.3标志.........................................................................28
13.4标线.........................................................................29
13.5视线诱导设施.................................................................29
13.6其他交通安全设施.............................................................29
13.7交安设施选型选材.............................................................29
14沿线设施.........................................................................30
14.1一般规定.....................................................................30
14.2客车停靠站...................................................................30
14.3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30
14.4管线.........................................................................32
14.5照明.........................................................................32
14.6交通监控系统.................................................................32
用词说明.............................................................................34
II
DB51/T2600—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的规定编制。
本标准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袁松、王希宝、廖沛源、张生、刘伟、宋松科、黎良仆、邓霁伟、邵林、刘四昌、王
屹、李杰、庄卫林、刘云辉、刘明刚、贺亚军、陈紫云、岳时军、骆才镔、王明镜。
本标准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首次发布。
III
DB51/T2600—2019
引言
旅游景区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参观游
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
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景区独立管理模式决定了景区内部道路交通具有自成体
系、封闭运行、设计车辆相对固定、交通量可控、中轻交通、环境敏感、景观要求高等特点,与开放式
公路交通、城市交通显著不同。景区内部道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国内现行住建行业和公路行业的道路
设计规范用于指导景区内部道路设计时存在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2018年4月,由四川省交通勘
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申请地方标准立项,根据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川质监函[2018]483号)关于
下达2018年度(第二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的通知,批准由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负责《景区内部道路设计指南》地方标准的制定。
指南共分为14章,其主要涉及景区内部道路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叉、安全设施和沿
线设施等内容。本指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适用性,可指导四川省景区内部道路的设计。
鉴于我国景区内部道路设计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同时限于学识水平,本指南有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请各有关单位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函至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地址:成都市太升北路35号;邮编:610061;电子邮箱:55223426@),以便修订时研
用。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七月
IV
DB51/T2600—2019
景区内部道路设计指南
1范围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划内新建、改建景区内部道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3370.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GB/T51294
《旅游景区建设规范》DB51/T979
《旅游道路建设与管理规范》DB51/T982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
《道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B05-0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
3术语
3.1
景区内部道路Roadsinsidethescenicarea
1
DB51/T2600—2019
位于旅游景区管理范围内,承担景区内部运输功能,主要由景区内部运营车辆和维护车辆通行、限
制或禁止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基础设施。
3.2
主干路mainroad
在景区内部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连接景区各主要分区的交通性干路。
3.3
次干路secondarymainroad
在景区内部道路网中起集散交通功能,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的区域性干路。
3.4
支路branchroad
连接次干路与景点、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或边缘延伸线交通,以服
务功能为主的道路。
3.5
受限路段restrictedroad
受地形、地质、环境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技术指标无法完全达到设计道路等级的局部特殊
困难路段。
3.6
功能带Featurebelt
设置于路侧,用于设置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和设施等等的区域。
3.7
路侧观景台roadsideobserbationdeck
设置于道路路侧,专门为游客途中停留休息、观景的场地平台。
3.8
砌块路面blockpavement
采用块石、预制水泥混凝土块、砖块等块体材料铺砌的路面。
4总则
4.1为指导景区内部道路设计,根据交通运输部、住建部现行有关道路勘察设计行业标准、规范、规
程,结合四川省省情和景区实际情况编制本指南,未尽事宜应按上述标准、规范、规程执行。
4.2本指南适用于新建和改建景区内部道路。
2
DB51/T2600—2019
4.3景区内部道路技术等级应根据景区规划确定,设计速度应根据道路功能、规划交通量、沿线地形
地质气候等环境条件综合确定。
4.4景区内部道路设计应做好总体设计,使道路工程与景区环境、特色及沿线旅游景点、景区服务设
施相互协调配套,充分发挥各自功能。
4.5景区内部道路建设项目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综合考虑建设、养护、管理等成本效益和安全、环保、
运营等社会效益,选用全寿命周期综合效益最佳的方案。
4.6景区内部道路设计基本原则:
a)景区内部道路设计应贯彻绿色道路、品质工程的设计理念,坚持“安全舒适、因地制宜、路景
协调、经济适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
b)景区内部道路设计应重视灵活性设计,结合功能定位、服务对象特点与自然环境条件,灵活确
定技术指标。
c)景区内部道路应重视耐久性设计,适当采用较高的标准,确保使用寿命与安全,提高抗灾能力。
d)景区内部道路应重视安全性设计,以提升游客安全体验为中心,合理采用工程与管理措施,确
保游客观光游览过程的安全。
4.7景区内部道路建设应贯彻保护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确定道路用地范围。
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根据《旅游规划通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因此,景区内部
道路应严格地形选线,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0.5的规定合理确定道路用地范围,作为控规确定
道路红线的依据。
5基本规定
5.1道路分级
根据道路在景区规划路网中的功能定位,景区内部道路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
条文说明:
景区内部道路作为一定管理地域范围内的路网,以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为控制点,具有与城市道路
类似的功能,因此参照城市道路规定将景区内部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
2015年以来,我省已按照《旅游法》要求核定公布了部分5A级景区最大承载量,将按照规定实施景
区最大承载量控制措施。以大型5A级景区九寨沟为例,核定的日承载量旺季为4.1万人次,淡季为2.3
万人次。根据章小平、朱忠福《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结论,九寨沟最佳日容量为18000人,
综合环境容量为22000人。上述两个结论从管理和环境两个方面确定了景区合理容量上限,以旺季游客
数折算为小客车大致适应二级公路标准。因此从适应交通量来看,景区内部道路的主干路、次干路、支
路大致对应公路行业标准的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5.2设计车辆
景区内部道路设计所采用的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规定如表1,当景区规划或采用的运营车
辆为确定车型时,经论证可以该车型作为道路设计车辆。自行车设计车辆外轮廓规定如表2。
3
DB51/T2600—2019
表1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轮廓
总长总宽总高前悬轴距后悬
车辆类型
mmmmmm
小客车61.820.83.81.4
载重汽车122.541.56.54
大型客车13.72.5542.66.5+1.53.1
表2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轮廓
总长总宽总高
车辆类型
mmm
自行车1.930.62.25
三轮车3.401.252.25
注1:总长:自行车为前轮前缘至后轮后缘的距离;三轮车为前轮前缘至车厢后缘的距离。
注2:总宽:自行车为车把宽度;三轮车为车厢宽度。
注3:总高:自行车为骑车人骑在车上时,头顶至地面的高度;三轮车为载物顶至地面的高度。
条文说明:
铰接客车、列车属于大运量车型,与景区内部道路功能定位不相符,因此不作为设计车辆类型。运
营车辆作为景区内部道路交通量主导车型,景区管理机构可以自行决定采购和使用特定型号的运营车
辆,但是这方面无法界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体现一般性,采用公路规范小客车、大型客车、载重汽
车作为景区道路设计车辆。当景区实际采用或景区规划有确定的运营车辆车型时,可以该车型作为道路
设计车辆,经论证确定相关技术指标作为道路设计依据。
另外,考虑到景区存在两轮、四轮游览人力自行车通行的现实需求,增加非机动车作为设计车辆,
具体参照城市道路标准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轮廓。
5.3设计速度
5.3.1景区内部道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景区规模较小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时,经论证可
采用较低的设计速度。
表3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道路等级
km/hkm/hkm/h
设计速度6040304030202015
条文说明: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要求了不同等级的A级景区年游客接待量。当景区规模较小或规
划游客接待量不高时,可以结合自然条件适当降低相关等级道路设计速度。
5.3.2景区内部道路设计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灵活选用不同的设计速度。相邻路段采用不同设计速
度时,设计速度差不宜大于10km/h,分段长度不宜小于2km。
条文说明:
景区内部道路驾驶员为景区相对固定工作人员,熟悉道路情况和所驾驶的运营车辆,因此道路采用
不同设计速度的分段长度规定为2km,大致相当于2min~6min设计速度行程。
5.4建筑限界
5.4.1道路建筑限界根据路侧功能带设置方式不同分为a)、b)两种。
4
DB51/T2600—2019
各级道路建筑限界应符合图1规定:
a)路侧功能带同坡设置
b)路侧功能带分隔设置
c)隧道
图1建筑限界
注1:W:车行道宽度;L:侧向宽度,侧向宽度为硬路肩宽度;不设置功能带时应于硬路肩外侧增设土路肩,同时
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Wg:功能带宽度,包括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
注2:WC:道路余宽;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m时,E=L;当E>1m时,E=1m;LL:隧道内侧向宽度,设计速
度60km/h时取0.5m,其余取0.25m;J:隧道内检修道或人行道宽度;C:隧道余宽,取0.25m;EL:隧道内建筑
限界顶角宽度,EL=LL。
注3:H:净空高度:一条道路应采用同一净高。主干路、次干路应为5.0m,支路应为4.5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
5
DB51/T2600—2019
检修道与车行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2.5m;隧道宜采用两车道,其建筑限界最小宽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支路上的短隧道可采用单车道,车道宽度3.5m;路基、桥梁、隧道相互衔接处,其建筑限界应按过渡段处理,
过渡段设置于路基段。
表4双向行车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及基本宽度
车道宽度W侧向宽度LL余宽C人行道宽度R隧道建筑限界净宽
设计速度
mmmmm
60,403.5×20.50.251.010
303.25×20.50.250.759
20,153.0×20.750.250.759
5.5设计年限
5.5.1各级道路预测交通量的预测年限应与旅游景区规划年限相匹配。
条文说明:
景区内部道路作为封闭路网,其交通量显著受控于景区管理机构,预测基础条件与开放式公路不同。
旅游景区规划确定了规划年限旅游容量(可折算为道路交通量),相当于确定了规划年限末年道路交通
量,因此原则上设计可以规划年限旅游容量折算为道路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
5.5.2各种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年)
路面结构类型
道路等级
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砌块路面
主干路、次干路1520--
支路101510(20)
注1:砌块路面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时,设计年限为10年;采用石材时,为20年。
条文说明:
道路路面病害严重影响游客体验,路面大修影响道路使用。为了保持景区的持续运营,宜提高路面
结构可靠性并降低养护频率,本指南适当提高了主干路、次干路沥青路面设计年限。
5.5.3桥涵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桥涵设计使用年限(年)
类别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涵洞
主干路1005030
次干路1005030
支路1005030
5.5.4桥涵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7的规定。
6
DB51/T2600—2019
表7隧道设计使用年限(年)
类别特长隧道长隧道中隧道短隧道
主干路100100100100
次干路10010010050
支路100505050
5.6荷载标准
5.6.1景区内部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力0.7MPa。对有特殊荷载使
用要求的道路,应根据具体车辆确定路面结构设计计算荷载。
5.6.2景区内部道路通常为中、轻型交通,桥涵设计荷载宜采用公路-Ⅱ级。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实
际情况提高荷载等级。
5.7防灾标准
5.7.1道路及构筑物应按工程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做过地震小区划的景区,道路工程
应按主管部门审批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
条文说明:
地震小区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地震安全环境进行划分,预测这一范围内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影
响分布,包括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分布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开展有地震小区划研究的景区,道路工程
应以审批的地震动参数作为抗震设计依据。
5.7.2道路及构筑物经过抗震不利地段又无法避开时,应加强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
5.7.3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道路等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设计洪水频率1/501/501/25
5.7.4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设计洪水频率
道路等级
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涵洞及小型排水构筑物
主干路、次干路1/1001/1001/1001/501/50
支路1/1001/501/501/251/25
注1: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况下,可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度。
注2:沿河纵向高架桥和桥头引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规定。但应考虑壅水高、波浪爬高、
斜水流局部冲刷、河床淤积等影响。
6横断面
6.1一般规定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2019-1974 刀口触头 1974-11-11
- HB 6813.9-1993 气动量仪测具用零件定位块(d=11~18) 1994-06-01
- QJ 2514.8-1993 冷冲模模板 圆形垫板 1993-03-29
- HB 7344.39-1996 数控机床用夹具元件 中型钳式倒向压紧器 1996-09-13
- HB 2066-1974 螺纹千分尺用轴颈测量头 1974-11-11
- QJ 1559.1-1988 安全阀 硬密封式安全阀型式与尺寸 1988-04-25
- HB 4366-1989 长形X推板 1989-07-12
- HB 7353.7-1996 弯管模通用件 柱头芯棒 1996-09-13
- HB 4429-1990 小导套 1990-09-18
- QJ 871.1-1984 塑料挤压模具 圆形垂直分型塑料压模 198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