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36-2011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DB14/T 136-2011 DB14/T 136-2011 Tree seedling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5年12月
-
2011年12月
-
2024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1
DB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136—2011
代替DB14/T136-2005
2022年10月14日确认有效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2011-12-18发布2012-01-18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4/T136—2011
目 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苗圃建设.........................................................................................................................................................1
4大田育苗.........................................................................................................................................................3
5温室大棚育苗...............................................................................................................................................10
6苗圃管理.......................................................................................................................................................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十个树种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技术.........................................................13
附录B(规范性附录)苗圃防治病虫害常用药剂.....................................................................................23
I
DB14/T136—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4/T136-2005《林木育苗技术规程》,与DB14/T136-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DB14/T136-2005中“容器苗生产技术”一章章标题改为“容器育苗”,内容改为“按DB14/T
642的规定执行”;
──将附录A“主要造林树种育苗技术参数”改为附录A“十个树种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技
术”,删除附录B、附录C,将附录D改为附录B;
──在第3章中增加了附录A的条款。
本标准由山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芝庆、徐树文、王国和、常书平、范秀娟、常艳君、王国彦、樊新中、
刘志国、赵凤香、李治爱。
本标准2005年12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4/T136—2011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木育苗的苗圃建设、大田育苗、温室大棚育苗和苗圃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境内林木育苗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14/T642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
3苗圃建设
3.1苗圃选址
3.1.1苗圃应设在交通方便、劳力充足、有水源和电源的地方。面积大小,可根据植树造林对苗木的
需要量和苗圃耕作制度来确定。
3.1.2苗圃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于1.5m、土层厚度不小于50cm、土壤
为微酸性至微碱性的轻沙壤土、壤土。
3.2苗圃区划
3.2.1区划要求
选定苗圃地后,测绘出平面图,根据育苗任务,各类苗木的育苗特点,树种特性和圃地的自然条件,
做出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的合理区划,划定各个生产作业区,分期分批搞好圃地基础建设及必要的生活
设施。
3.2.2区划原则
充分利用,合理布局,便于管理;道路、输电、排灌设施和房屋统一规划,便于生产和机械作业;
辅助用地不超过总面积的25%;风沙地区和面积较大的苗圃,应设置防护林带。
3.2.3生产区
3.2.3.1原种圃
用于收集、定植种质资源和优良品种。
3.2.3.2采穗圃
用于生产优良品种穗条。
1
DB14/T136—2011
3.2.3.3繁育圃
用于大量扩繁苗木。
3.2.3.4播种育苗区
设在地势平坦,土层厚度50cm以上,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溉方便,背风向阳地段。
3.2.3.5无性繁殖区
依据植物生物学特性,设在能满足扦插、嫁接、根蘖等育苗条件,排水良好的地段。
3.2.3.6大苗移植区
依据苗木培育规格、树种生长速度和特性,设在土地平整深厚、起苗能带土球的地段。
3.2.3.7品种实验区
根据实验内容,设在可满足试验要求、便于试验、观测的地段。
3.2.3.8温室栽培区
在背风向阳处,建立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的育苗设备。
3.2.3.9原种圃、采穗圃、繁育圃所占面积规划比例为1:5:500。
3.2.4辅助用地
3.2.4.1灌溉系统
设立主渠(管)道、支渠(管)道,应为地埋管或防渗明渠等永久性结构;作业区四周为临时性
灌溉渠道,其平面走向应顺地势由高往低布设,渠道坡降比为0.1%~0.4%。在缺水地区、保护地育苗,
要配置管道式喷灌或微灌系统,具备导流渠、机井、贮水池、水塔等与喷灌配套的设施。
3.2.4.2排水系统
根据苗圃地形地势、暴雨径流和地质条件,设置排水系统。
3.2.4.3道路系统
设置主干道、支道和作业道。
3.2.4.4供电通讯系统
有稳定的电源和完善的通讯设备。
3.2.4.5防护系统
风沙危害区苗圃应设置与危害主风方向垂直的防护林带,人畜危害严重的苗圃应修筑圃地围栏或围
墙。
3.2.4.6设施设备
3.2.5生产机械
2
DB14/T136—2011
根据条件配备运输车、拖拉机,以及配套的犁、耙、悬耕机、播种机、起苗机、切根机、容器装播
机等机械化生产设备。
3.2.6育苗设施
根据条件逐步建立塑料大棚、温室、容器育苗车间、组织培养室、种苗冷藏库、地窖、实验室、档
案室等生产设施。
3.3繁殖材料
3.3.1用于播种育苗的种子,应选择符合国家和地方质量标准规定的、适宜本地条件的优良种源。
3.3.2用引进种子进行苗木培育时,应经过区域性试验,成功后方可繁殖推广。
3.3.3无性繁殖材料应选择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
4大田育苗
4.1苗圃整地
4.1.1苗圃整地
应深耕细整,及时耕耙,清除石块、草根。夏、秋季翻耕深度25cm~30cm,春耕播种区翻耕深度
20cm,扦插区翻耕深度25cm~30cm。
4.1.2土壤改良
圃地瘠薄的土壤应增施有机肥,偏沙的土壤除增施有机肥外,还应混拌粘壤土;偏酸的土壤应增
施石灰、草木灰和骨粉;偏碱的土壤应增施酸性肥料或适量硫磺,或在床面铺撒微酸性黄土。
4.1.3土壤消毒
在做好床基、整平床面后进行土壤消毒。常用的灭菌药剂有:硫酸亚铁、硫酸铜、五氯硝硝基苯、
敌克松、呋喃丹、辛硫磷等。
4.2圃地作床
4.2.1作床要求
山地育苗苗床长度可适当短些,圃地下湿时可作高床,气候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可作低床;苗床走
向一般以东西向为宜,坡地做床应使床的长边与等高线平行;苗床应土粒细碎,表面平整,上实下虚。
4.2.2苗床规格
4.2.2.1小粒种子
播种育苗采用宽1m左右、高20cm~25cm、长10m~20m的窄床。
4.2.2.2大、中粒种子
播种育苗采用宽1.3m~2m、高15cm~25cm、长20m~30m的宽床。
4.2.2.3大苗移植
3
DB14/T136—2011
埋根苗及大苗移植区采用单行垄床育苗,垄宽40cm~70cm,高30cm~40cm,垄间步道宽度为20cm~
30cm。
4.3圃地轮作
苗圃地宜采用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深根树种和浅根树种、豆科树种与非豆科树种、播种苗与无性
繁殖苗及大苗等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间轮作,采用育苗与种植绿肥、农作物间的轮作。
4.4圃地施肥
4.4.1施肥原则
施足基肥,适当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三要素适当配比,做到看天施肥,看
土施肥,看苗施肥。
4.4.2基肥
4.4.2.1基肥施肥方法
基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播种的种子及扦插苗应避免直接与基肥接触,在床面均匀撒施肥料,然后
耕翻埋入耕作层。
4.4.2.2基肥施肥量
需肥量大的树种每公顷施腐熟栏肥60000kg~75000kg或腐熟饼肥2250kg,其它树种每公顷施腐熟栏
肥不少于45000kg,或腐熟饼肥1500kg。缺磷的土壤每公顷增施磷肥750kg。
4.4.3种肥
用钙镁磷肥、焦泥灰或菌根土和种子均匀混合在一起播种,亦可采用微量元素肥料的稀溶液浸种
(条、根)作种肥。
4.4.4追肥
4.4.4.1追肥种类
苗木生长初期,应用速效性肥料,以施腐熟人粪尿为宜;苗木速生期前期、中期,以施氮素化肥为
主;速生期后期,以施磷、钾肥为主。
4.4.4.2追肥方法
追肥时在苗行间开沟,将肥料施于沟内,然后盖土;也可用水将肥料稀释后,全面喷洒于苗床(垅、
畦)上(喷洒后用水冲洗苗株)或浇灌于苗行间。
4.4.4.3追肥时间
一般在苗木生长侧根时进行第一次追肥,在苗木封顶前一个月左右,停止追施氮肥,最后一次追肥
不得迟于苗木高生长停止前半个月。
4.5播种育苗
4.5.1种子处理
4.5.1.1选种
4
DB14/T136—2011
经过检验的种子,采取风、水筛选等方法,清除杂物,提高种子纯度。大粒种子可按大小粒分级,
中、小粒种子可按千粒重、发芽率进行分级,分别催芽播种。
4.5.1.2消毒
针叶树种和一些易感病的阔叶树种子,催芽前进行种子消毒。常用药剂有高锰酸钾、多菌灵、福
尔马林、硫酸铜等。
4.5.1.3催芽
4.5.1.3.1层积催芽方法
对休眠期长、发芽迟缓的种子,播种前应经催芽处理。生理休眠的种子催芽,选择低温(0℃~10℃)、
通气的室内,或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阴凉湿润的室外,挖深、宽各1m,长度不等的坑,底层铺10cm
湿沙(含水60%),每隔1m放置通气草把,然后将种子和沙按1:3体积比例混合,均匀撒在沙层上,高
度不大于50cm,再在上面覆沙5cm~6cm,最后覆土层成屋脊形,坑四周开好排水沟。定期检查翻藏,注
意保温和通气,以防霉变,贮前应用0.1%的多菌灵消毒。当“裂嘴”种子数达三成时,即可播种。
4.5.1.3.2水浸催芽方法
发芽容易的种子采用水浸催芽,浸种时种子与水的容积比例以1:3为宜,不同树种浸种水温和时间
按附录A的要求执行。当用热水浸种时,应注意搅拌,使其自然冷却。当浸种超过12h时应换水(冷水)
一次,对种皮致密、不易吸水膨胀的种子,分批催芽分批播种。
4.5.1.4油松、核桃等10个树种的种子处理按附录A的要求执行。
4.5.2播种
4.5.2.1播种期
大多数种子适宜春播,春播要适时早播;夏季成熟的种子,应随采随播;对休眠期长和外种皮坚硬
的大、中粒种子,可秋播。
4.5.2.2播种量
播种前按下列公式计算出理论播种量。公式中损耗系数的取值,根据树种种粒大小,圃地环境条件,
育苗技术水平和经验来确定,一般大粒种子大于或等于1,中、小粒种子大于1小于5。公式:
P×n×10
X(g/m2或g/m)=×C
E×K
式中:X——播种量(每平方米或每米长播种沟);
P——种子千粒重(克);
10——常数;
E——种子净度(%);
K——种子发芽率(%);
C——损耗系数;
n——计划产苗量(每平方米或每米长播种沟株数)。
5
DB14/T136—2011
4.5.2.3播种方法
4.5.2.3.1撒播
一般小粒种子采用撒播,播前将床面先行镇压,落子均匀(按床计量下种)。选用细沙土、沙壤土
并拌以除草醚(每公顷25%粉剂15kg~22.5kg)进行覆土。子叶出土的小粒种子宜薄,以不见种子为宜;
子叶留土的大、中粒种子覆土可适当加厚。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2~3倍。
4.5.2.3.2条播
一般中粒种子实行条播,行距视树种而定,播种时应沟底平、条距齐、深浅一致、播种均匀。覆土
可就地用土、细沙土或腐殖土进行覆盖。
4.5.2.3.3点播
一般大粒种子实行点播。其它要求同于中粒种子。
4.5.2.3.4芽苗移栽
一些珍贵稀有种子,可采用先育芽苗再移栽方法,将种子先播于薄膜封闭的湿沙床中,当种子萌动,
子叶伸展,种壳开始脱落时,将芽苗(幼苗)分批移栽至床中,浇定根水,保持苗床湿润,扎根成活后
转入正常管理。
4.5.2.4油松、核桃等10个树种的播种方法详见附录A。
4.5.3播种苗前期管理
4.5.3.1复盖物保护
小粒种子覆土薄,用干净的稻草、麦秆、草帘、地膜等材料覆盖,厚度以不露床面为宜。应经常检
查,防止风揭。当幼苗五成以上出土时,选阴天或傍晚及时揭去覆盖物。
4.5.3.2水分管理
当床面干燥时,应及时喷水保湿,雨天圃地积水应及时排涝。
4.5.3.3松土除草
秋冬和早春播种的育苗地,应及时除草和行间松土。
4.6扦插育苗
4.6.1采穗(根)圃建立
4.6.1.1材料选择
选用通过审定和认定的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建立采穗(根)圃,绘制品系排列图,避免品系
混杂。
4.6.1.2作业方式
一般采用灌丛式,株行距100cm×100cm,4~6年更新一次。采穗圃的面积一般按育苗面积的1/10
设置。
4.6.2种条(种根)选择
6
DB14/T136—2011
4.6.2.1硬枝种条
应采用幼龄母树上的当年生健壮枝条,或壮年母树上靠近主干的当年生枝条以及基部萌芽条。不得
采用生长衰退的老龄树枝条。
4.6.2.2嫩枝种条
选优良母树上萌发的生长健壮、呈半木质化或未完全木质化的当年生枝条。
4.6.2.3根插条
挖取苗床残留和苗木上修剪下来的余根及幼、壮林母树的侧根作为根插条。
4.6.3种条(种根)剪取和保存
4.6.3.1硬枝种条
落叶树种条在落叶后、萌动前剪取。插穗截制时上端距芽1cm平剪,下端紧靠节斜剪,呈马耳形。
常绿树种条应随剪随插,插穗截制时,针叶树一般应保持上部二分之一的针叶。分级计数捆扎。提前截
制的插穗(根),应在室内沙藏或室外窖藏。经常翻动检查,防止干枯霉变。
4.6.3.2嫩枝种条
在阴天或早晨剪取,做到随剪随插。插穗应留有叶片和芽,阔叶树应在顶部保留2~3片完好正常的
叶片。在采条、截制、扦插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湿,保持鲜活状态。种条(种根)在扦插前可采用生长激
素等药剂对插穗进行消毒、催根处理,以提高成活率。
4.6.4扦插方法
4.6.4.1一般树种扦插
扦插时直插、斜插均可,但不得倒插。不伤插条(根),应使土壤与插条(根)密接。硬枝扦插完
后,立即灌一次透水,并在行间撒铺覆盖物。
4.6.4.2难生根树种扦插
采取封闭式育苗或电子间歇全光喷雾育苗。先在砂床或蛭石床中扦插,待生根后移入圃地。
4.6.5扦插苗管理
4.6.5.1落叶树扦插苗
应保持插床湿度适中,发叶前保持表土不发白。适时松土、覆草,避免土壤板结。干风、高温天气
可采用洒水或侧方沟灌的方法保持土壤湿度。
4.6.5.2常绿树扦插苗
在四周设防风障、搭荫棚,并根据气温和湿度状况及时供水,保持土壤湿度适中。封闭扦插育苗棚
内气温应控制在28℃~30℃,空气湿度应控制在80%以上。
4.6.5.3消毒杀菌
应间隔采用多菌灵液喷雾、灭菌。详见附录B。
7
DB14/T136—2011
4.7嫁接育苗
4.7.1接穗准备
选择优良品种(品系),从采穗圃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剪取发育良好的当年生新
枝(夏、秋季芽接)或一年生枝条(春季枝接)作接穗。应注明品种、系号,分别捆扎,保湿包装,及
时运输。
4.7.2砧木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适应当地环境并具有一定抗性(如抗寒、抗旱、耐瘠、抗病虫)与接穗
亲和力强的苗木作砧木。夏季芽接、秋季芽接,选一年生苗作砧木;春季枝接选1~2年生苗作砧木。
4.7.3嫁接方法
4.7.3.1枝接法
主要有切接、劈接、插皮接、袋接、髓心形成层对接法等。
4.7.3.2芽接法
主要有“T”字形芽接、块状芽接、套管芽接等。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接穗性质、嫁接的时期和不
同目的,选择适宜的嫁接方法。
4.7.4嫁接苗管理
4.7.4.1松绑、培土
多数树种芽接后两周,枝接(春接)5~6周即可愈合、成活。当芽片萌发时,应及时将绑扎物分期
松绑、解带和培土。
4.7.4.2剪砧、抹芽
4.8移植苗培育
4.8.1移植时间
一般情况下,落叶树在落叶后至发芽前进行,常绿树在10月下旬至4月下旬进行。
4.8.2移植方法
移植苗应分级,剔除病虫害和机械损伤苗木,适当修剪枝叶和根系,从起苗至移植应注意苗木保湿,
不得风吹日晒。栽直、踏实、不窝根,比苗木根茎部略深,栽后应及时浇灌“定根水”。
4.9苗期管理
4.9.1苗木遮荫
耐阴树种及扦插繁殖生根缓慢的树种,幼苗期或生根期应搭荫棚或间种遮荫植物遮荫保护,透光度
控制在50%。播种苗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9月中、下旬去除;扦插苗一般在发根转入正常生长后去
除。
4.9.2灌溉和排水
8
DB14/T136—2011
4.9.2.1灌溉
根据不同树种适时、适量浇水。苗木速生期应次少量大,一次灌透;生长后期,应控制灌溉。灌溉
时间应在早晨、傍晚或夜间进行。深井水应经储蓄后灌溉。
4.9.2.2排水
苗圃地形成积水后,应及时排除,对苗床清沟培土。山地育苗应开好避水沟,防止暴雨冲毁苗圃。
4.9.3松土除草
松土与除草结合进行,降雨和灌溉后及土壤干结后应及时进行。一般每年4~6次,灌溉条件差的应
增加次数。松土深度,以不伤苗木根系为原则。一般针叶树苗宜浅,阔叶树苗宜深,株间宜浅,行间宜
深。出苗初期,一般松土深2cm~4cm,速生期可逐步加深到6cm~12cm。杂草多或育苗任务大时,可采
用除草剂进行除草。
4.9.4间苗、补苗、定苗
4.9.4.1间苗、补苗
根据不同树种的苗木密度及时间苗,除去弱苗、病苗,保留壮苗。一般在幼苗出土后10~15d
开始。对生长快、抗性强的阔叶类树苗,一般间苗1~2次,针叶树苗一般间苗2~3次。间苗,应结合移
植补缺。当土壤干燥时,间苗、补苗后应进行浇水灌溉,保护苗木根系。
4.9.4.2定苗
根据不同树种特性、苗木规格要求和圃地条件确定适宜产苗量,定苗株数应略大于预定产苗量,在
幼苗生长稳定后进行定苗。
4.9.5苗木截根
4.9.5.1苗木截根一般用于针叶树苗及其它深根性树种。
4.9.5.2针叶树幼苗高达8cm~12cm时进行截根,用截根机或截铲在行间成45°角将幼苗主根根梢截
断,保留主根18cm~22cm,截根后应及时浇水。
4.9.6油松、核桃等10个树种的苗期管理按附录A的要求进行。
4.10灾害防治
4.10.1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用合适的农药品种、剂型、浓度、用量和施用方法。具体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4.10.2日灼防治
根据立地条件和树种应适时早播;对易发生日灼的树种,在高温干旱期及时遮荫;在苗木速生中、
后期,逐步停施氮肥和控制灌溉,增施磷、钾肥。
4.10.3冻害防治
对抗寒能力弱的幼苗,应采用熏烟、架设暖棚、薄膜封闭、设草篱风障、撒施覆盖物等方法,并结
合床面培土做好排水,防止霜、冻害。
4.10.4鸟兽害防治
9
DB14/T136—2011
带种壳出土的针叶树幼苗,播种前进行染色处理;出土后,子叶退壳前进行驱鸟;鼠兔类危害地区,
在苗床四周撒施毒饵、驱避剂,施放粘鼠胶板,结合人工捕打驱赶。
4.11苗木出圃
4.11.1调查
4.11.1.1苗木调查每年进行2次。第一次在5月,核实育苗面积,检查苗木出土和生长情况;第二次
在11月,苗木生长季节结束时,进行苗木产量、质量调查。
4.11.1.2按树种、育苗方法及苗龄等分别进行调查;选取标准地或样行进行调查;苗木产量调查精度
应达90%以上,质量精度达95%以上。
4.11.2起苗
4.11.2.1起苗要求
保持根系完整,不损伤顶芽,不破损根系,伤苗率针叶树种不超过1%,阔叶树种不超过5%。起
苗深度应视根系大小,按相关苗木质量标准执行。
4.11.2.2起苗时间
应在苗木休眠期进行(雨季造林及特殊情况例外),并与造林时间相衔接,避免起苗后长时间存放。
4.11.2.3苗木分级和统计
起苗后应在背阴避风处,剔除有病虫害、劈根扯皮、根系发育不健全、缺损顶芽的不合格苗,然后
按苗木质量标准分级计算。
4.11.3苗木假植
4.11.3.1临时假植
临时假植时,应将苗木根部和干基下部埋在湿润土中,或浸入流动水池、水沟中。
4.1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3/ 237.1-2004 无公害江山白鹅 第1部分:种鹅 2004-01-17
- DB52/ 428-2004 金银珠宝玉石饰品标识规定 2004-01-17
- DB33/T 467-2004 竹炭 2004-01-17
- DB33/T 440-2003 浙江省准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003-07-28
- DB33/T 468.2-2004 无公害枇杷 第2部分:苗木 2004-01-17
- DB33/T 470.2-2004 无公害巴西彩龟 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2004-02-04
- DB33/T 470.1-2004 无公害巴西彩龟 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2004-02-04
- DB33/T 468.1-2004 无公害枇杷 第1部分:苗木培育 2004-01-17
- DB33/T 464-2004 无公害南美白对虾苗种 2004-01-07
- DB52/T 450-2004 贵州省节能监测规程 200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