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155-2011 梨叶枯病监测与防治

DB62/T 2155-2011 Pear leaf bligh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155-2011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9-21
实施日期
2011-10-20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6

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155-2011

梨叶枯病监测与防治

2011-09-22发布2011-10-20实施

发布

DB62/T2155-2011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临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临夏州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临夏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艳芳、张山林、陈小玲、朱惠英、张永强、王新东。

I

DB62/T2155-2011

梨叶枯病监测与防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梨叶枯病的病情调查、预测预报、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调查。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梨叶枯病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均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梨叶枯病

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菌绒孢菌属中梨生菌绒孢(MycovellosiellapyricolaGuo,

Cheng&Zhang)引起。系1999年命名的新种。梨树发病后,叶正面发病初期产生直径0.5mm~

1mm的紫褐色小斑,后扩大为2mm~4mm近圆形病斑,病斑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紫色边缘。病

斑中央初为黑色后变灰褐色,微微下陷,并分布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座;叶背面病部多

呈不规律形褐色病斑,后期病部产生灰白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

片叶上有200多个病斑,并相互愈合,造成叶片枯焦早落。

4病情调查

4.1分布与危害

4.1.1分布

1

DB62/T2155-2011

主要分布于临夏、兰州、定西、天水、白银等地。

4.1.2危害

主要危害早酥梨、锦丰梨、伏梨、皮胎果、酸梨、巴梨、冬果梨、苹果梨等品种。梨树

罹病后,叶片遍布病斑,枯焦早落,影响生长,减少产量。

4.2调查方法

4.2.1踏查

在梨种植区,沿道路调查,根据目测估算,可分轻、中、重三级,分别用“+”、“++”、

“+++”符号表示。用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表示危害程度,5%以下为轻度、6~20%为中

度、21%以上为重度。调查情况填入附录A、B。发现病情达到轻度以上发生程度,应立即进

行标准地调查。

4.2.2一般病情调查

4.2.2.1调查时间及次数

在梨叶枯病发病初期或高峰期调查,每年不得少于两次。

4.2.3系统病情调查

4.2.3.1标准地设置

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每3~5亩设立3块固定标准地,每

个标准地内的寄主树种不少于100株,并根据林地情况填入附录C。

4.2.3.2标准地调查

在标准地内,按“Z”取样,随机抽取20株树,每树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抽样,每个方位随机调查50cm标准枝。调查结果填入附录D。

2

DB62/T2155-2011

4.3计算公式

4.3.1发病率

发病率按式(1)计算。

调查病株)(数叶

发病率(%)=×100…………(1)

调查总株)(数叶

4.3.2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按式(2)计算。

(被害级叶片数×该级代表值)

病情指数=∑×100…(2)

总调查叶片数×被害最高级代表值

4.4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4.4.1病害感病程度分级标准

表1病害感病程度分级标准表

被害级ⅠⅡⅢⅣⅤ

代表值01234

叶片无病斑病斑占叶面积病斑占叶面积病斑占叶面积病斑占叶面积

受害程度

5%以下。6%~20%。21%~35%。36%以上。

4.4.2病害危害(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