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12001-2015 转杯纺棉本色纱

FZ/T 12001-2015 Cotton rotor spun grey yarn

行业标准-纺织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12001-2015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纺织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7-14
实施日期
2016-01-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归口单位
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 10)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转杯纺棉本色纱产品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转杯纺棉本色纱。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奉化市双盾纺织帆布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双可达纺织有限公司、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起草人:
吴勤霞、赵秀霞、刘建敏、王云侠、陈乃英、陈冶钢、叶戬春、王憬义
出版信息:
页数:7页 | 字数:1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H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7月

Joum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July.2016

口教育科学研究

新常态视闹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王晓征

(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新常态的到来要求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

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承担了重要的职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出现了多

个方面的问题,需从教师、学生和培养模式等着手,创新教育理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教学环节,建立

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2638(2016)07-0150-04

Ret1ectioDSontheInnovativeTalentsCultivationof

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VisualThresholdoftheNewNormal

WANGXiao-zheng

(ShangqiuTeachers'College.ShangqiuHenan476仅则.China)

Abstract: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isthekeyfactortothesocialdeveloprnentandprogressinnowadays.Besides,the

arrivalofthenewnorrnalmakestheeconomicgrowthgraduallychangefromthefactor-driventotheinnovation-driven.Astheoneof

irnportantplacestocultivatetheinnovativetalents.universities困sumeanirnportantfunction.However.undertheinfluenceofrnany

factors.itappearedmanyproblemson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hichne哩dfrornteachers.

studentsandtrainingmodes.toreneweducationaltheoreticalconcepts.allocateitsresourcesrationally.perfecttheeducationteaching

andestablishthescientifictalenttrainingsysternandevaluationmechanism.

Keywords:newnorrnal;innovativetalents;evaluationmechanism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也是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重要阵地,新常态下,高校为社

常态的来临,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调整的转折期,经济发展会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更为凸显。

我国教育界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关注和深度思考的开

增速放缓,增长能力下降。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端始自钱学森2(则6年在中南海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为什

走出发展的困境,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发展方式的转变和

经济结构的调整。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

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但何为创新人才,

代表团会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

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学生要成为创新

型的人,必须做到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兼修、真善美兼备。[1]

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

有学者认为创新人才应从两个视角进行考察,从社会价值现

力,"这是对科技创新作用的新概括和新总结,对于全面深化

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实来看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从成才规律

动作用。要实现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就必的角度来看是指具有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

和素质、以后有可能会取得创新成果的高素质人才。[2]笔者

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大量的创新人才。作为培养创新人

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的重要力量,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收稿日期:2016-04-19

作者简介:王晓征(1973-).女,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研究(2014SJGLX302);河南省教师教育

课程改革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2013-J臼YZD-归4)

第7期151

新常态视阀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和社会需求的人才。首先,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敢于怀疑、

赖课堂、教材和教师的作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在知

识传授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容易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

大胆假设、勇于突破陈规,善于挑战、敢于创造、立志求新的

育观念,很难显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缺乏进

创新意识。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来说,普遍缺乏的就是勇于挑

行创新必备的技能,造成人才培养的被动性和封闭性,不利

战权威的精神和善于挑战的能力,长期以来在中小学形成的

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相信权威、不敢质疑的学习方式成为

2.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是从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

形成创新意识的严重障碍。因此,高等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

的全国分布来看,地区差异较大。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

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积极培养的学生

计有普通高等学校2198所,代表着高等教育较高水平的

的创新意识。其次,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实践中把创新意识

211、985高校分布较为集中,以211院校为例,北京、上海、江

转变为创新现实的创新能力。创新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

苏、陕西、湖北5省市共有58所,超过总量的50'7岛,而问北、

要通过创新活动实现创新价值。因此,创新人才仅有创新意

山西、浙江、河南、广西、云南等11个省仅有一所,优质教育

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

资源的分配极不平衡。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

括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坚定的意志品

985工程高校中,北大、清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

质。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

他们大多喜欢独自个体学习,不愿参与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

程大学等9所教育部重点发展的大学,其数量在全国高校总

等形式的集体学习。在集体学习中,才能更加体现出学生独

量中仅占1%,但重点实验室占比近一半,年均科研经费占

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大家思想的碰撞,互相取长

113。二是从高校内部的资源配置来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补短、激发创新的潜能,因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过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