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132-2018 韭菜韭蛆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34/T 3132-2018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garlic mustard grub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132-2018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4-16
实施日期
2018-05-16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韭菜韭蛆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及相同气候条件下韭菜韭蛆的监测及综合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蔬菜产业发展局、安徽省宿州市植检植保站。
起草人:
陈浩梁、苏卫华、林璐璐、谢明惠、张光玲、孙鹏、马书芳、朱德慧。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65.020

B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132—2018

韭菜韭蛆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RegulationsofmonitoringandintegratedmanagementtechnologyforChinesechive

maggots

文稿版次选择

2018-04-16发布2018-05-16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3132—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蔬菜

产业发展局、安徽省宿州市植检植保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浩梁、苏卫华、林璐璐、谢明惠、张光玲、孙鹏、马书芳、朱德慧。

I

DB34/T3132—2018

韭菜韭蛆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韭菜韭蛆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及相同气候条件下韭菜韭蛆的监测及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监测技术

3.1监测时间

韭菜韭蛆监测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

大棚韭菜为每年冬季扣棚后至5月底、9月底至12月初这两个时间段;露地韭菜为每年3月初

至5月底、9月底至12月初这两个时间段。

韭菜韭蛆的发生规律及各虫态参见附录A。

3.2监测方法

将长25cm、宽15cm两面涂胶的黄色粘虫板垂直放置于韭菜地中,短边接地,南北朝向;每667m2

用3块黄板,田两端和中间各放一块;3天调查一次成虫数量,并更换粘虫板。

不同韭菜种植模式应分开监测。

3.3监测结果

黄板上成虫数量最多时,即为成虫发生高峰日。

4综合防治技术

4.1防治原则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

技术。

4.2农业防治

4.2.1选用抗虫品种

1

DB34/T3132—2018

选用抗寒、耐热、分株力强、品质好、生长势强、不休眠的品种。

4.2.2选用适宜地块

3年以上未种植过葱蒜类蔬菜的地块。

4.2.3实行轮作倒茬

露地韭菜应与其他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宜)或非百合科蔬菜进行轮作倒茬,每3年~5年一次,

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水旱轮作,如韭菜韭蛆为害过重,应及时清园换茬。

4.2.4育苗移栽

选择未种过韭菜的肥沃冬闲地作为苗床,畦宽1.5m,施足基肥。惊蛰前后育苗,育苗时干籽播种

即可,播种量为每667m2育种田5kg~6kg。播种后覆盖地膜,套上小拱棚进行双层覆盖保温,出苗

前保持土壤湿润。齐苗后揭去地膜,5月中旬撤去小拱棚,可有效防治第1代和第2代韭菜韭蛆为害。

移栽时挑选健壮无蛆韭苗。

4.2.5合理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应充分腐熟。

4.2.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