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054-2021 市政桥梁结构监测系统标准
DB22/T 5054-2021 DB22/T 5054-2021 Municipal Bridge Structure Monitoring System Standar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6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市政桥梁结构监测系统标准
Municipalbridgestructuremonitoringsystemstandard
DB22/T5054-2021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1年03月16日
2021·长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告
第9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城镇道路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
标准》等5项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现批准《城镇道路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标准》《城镇道
路温拌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加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技
术标准》《智慧工地全景成像测量标准》《市政桥梁结构监测系统标
准》为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DB22/T5050—2021、
DB22/T5051—2021、DB22/T5052—2021、DB22/T5053—2021、
DB22/T5054—2021,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1年03月16日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0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吉建办〔2020〕1号)
的要求,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经过调查、深入研究,依据国家相
关标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传
感器子系统;5数据采集子系统;6数据传输子系统;7数据存储
管理子系统;8预警评估子系统。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办公室负责管理,由长春市智慧城
市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积极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
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办公室(地址:长春
市民康路519号;电话:0431-88932615;邮政编码:130041,E-mail:
jljsbz@126.com),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春市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长春市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中心
长春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北京煜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替帝西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中公实业工程咨询(吉林)有限公司
吉林省瑞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航天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简测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隼星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天申班晓娟任亮王伯昕
贾子光马腾峰陈小旭邹亮
宋刚王霞白石祝宇鸿
何丽莉袁兆麟马博渊孙健
李建国李学颖杜艳韬刘召起
杨明山王景鹏姜志军刘福生
陈春友范文军赵立权王威
蔡磊公尚彦赵一奇过一
王朝阳杨加斌刘倩孙立佳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毅陶乐然郭东伟胡封晔
吕彦伟李华王永光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4传感器子系统...............................................................................7
4.1一般规定................................................................................7
4.2环境与荷载监测....................................................................7
4.3结构整体响应监测................................................................8
4.4结构局部响应监测................................................................9
4.5材料性能监测........................................................................9
5数据采集子系统..........................................................................10
5.1一般规定...............................................................................10
5.2采集设备...............................................................................10
5.3采集方式...............................................................................11
5.4采集模式...............................................................................11
6数据传输子系统..........................................................................13
6.1一般规定...............................................................................13
6.2传输方式...............................................................................13
6.3传输方式选择.......................................................................14
7数据存储管理子系统..................................................................16
7.1一般规定...............................................................................16
7.2数据处理...............................................................................16
7.3数据安全...............................................................................17
7.4数据库存储设计...................................................................17
7.5数据管理...............................................................................17
8预警评估子系统..........................................................................19
8.1一般规定...............................................................................19
8.2数据展示...............................................................................19
8.3数据分析...............................................................................20
8.4安全预警...............................................................................22
8.5一级评估...............................................................................23
8.6二级评估...............................................................................24
本标准用词说明................................................................................26
引用标准名录....................................................................................27
附:条文说明....................................................................................29
1总则
1.0.1为规范市政桥梁结构监测,确保桥梁结构运营安全可靠,制
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市政桥梁结构的监测系统。
1.0.3市政桥梁结构监测系统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市政桥梁municipalbridge
城市范围内连接或者跨越城市道路、河流等,供车辆、行人通
行的桥梁以及高架桥。
2.0.2结构监测系统structuremonitoringsystem
由安装在桥梁上的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与管理等
软硬件构成,对桥梁的环境与荷载作用以及桥梁结构性能参数进行
测量、收集、处理、分析,并对桥梁结构正常使用水平与安全状态
进行评估和预警的系统。
2.0.3环境与荷载environmentandload
桥梁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参数与交通荷载,包括风、温度、湿
度、地震、车辆荷载等。
2.0.4结构局部响应structurallocalresponse
在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应变、裂缝、索力、支座反力等。
2.0.5结构整体响应structuralglobalresponse
在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振动、位移、变形和倾角等。
2.0.6集中采集centralizeddatacollection
数据采集设备集中且数据采集统一的一种数据采集方式。
2.0.7分布采集discretedatacollection
数据采集设备分散且数据采集不统一的一种数据采集方式。
2.0.8混合采集hybriddatacollection
数据采集设备包含集中和分布的一种数据采集方式。
2.0.9模拟信号analogsignal
模拟信号是指信息参数连续变化的信号。
2.0.10数字信号digitalsignal
数字信号是自变量因变量为离散的信号。
2
2.0.11有线传输wiretransmission
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通过有形介质,将信号从一方传输到另一
方的技术。
2.0.12无线传输wirelesstransmission
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不使用任何有形介质,而是通过空间传输
的一种技术。
2.0.13同步传输synchronoustransmission
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是统一的、字符与字符间的传输是同步
无间隔的数据传输方式。
2.0.14异步传输asynchronoustransmission
不要求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完全一样,字符与字符间的传输
是异步的数据传输方式。
2.0.15数据库database
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2.0.16预警值alarmingvalue
对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运营环境下可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异
常或危险,所设定的各监测点监测参数的警戒值。
2.0.17预警earlywarning
监测系统在监测数据特征值超过预警值时,发出异常情况警告
的行为。
2.0.18模态参数modalparameter
结构的固有动力特性,包括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
型。
2.0.19模态参数分析modalparameteranalysis
对监测的桥梁结构响应及外部激励数据,采用模态识别方法获
得结构模态参数。
2.0.20模型修正modelupdating
依据相关测试结果,利用有效手段修正结构有限元模型中的参
数,使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尽可能地反映结构的真实状态。
3
2.0.21损伤识别damageidentification
基于所测量的结构响应数据,分析结构物理参数的变化,进而
识别结构损伤的过程,其中包括疲劳裂纹、支座损伤、索损伤、混
凝土开裂、腐蚀等损伤识别。
2.0.22一级评估evaluation:level1
将各类传感器监测数据特征值与预先设计计算分析确定的容
许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构状态的过程。
2.0.23专项检查specialinspection
使用专业技术手段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开展的桥梁检查活动。
2.0.24二级评估evaluation:level2
在一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损伤识别、模型修正,判断结
构性能状态等级的过程。
4
3基本规定
3.0.1监测系统应具有传感器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传输
子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子系统、预警评估子系统,并通过系统集成
技术将各个子系统集成为协调运行的整体。
3.0.2监测系统设置除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
下列规定:
1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CJJ99的规
定,属于I类养护类别的桥梁应设置结构监测系统;
2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CJJ99的规
定,经现场重复荷载试验其结果属于D级或E级,继续运营的桥
梁应设置结构监测系统;
3跨越铁路、轨道、城市主干道、江河以及互通立交等重要
节点桥梁宜设置结构监测系统;
4主要承重构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建设,需要对
其结构随时间、环境因素变化进行研究的桥梁宜设置结构监测系统。
3.0.3监测系统应设定监测预警值,监测预警值应满足桥梁设计及
被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
3.0.4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应实时在线显示,并可将预警信息传送
给运维管理人员。
3.0.5监测系统应立足于长期规划,涵盖桥梁结构的建设及运营整
个寿命周期,综合考虑施工监测、运营监测的功能需求,具有连续
性和长期性。
3.0.6监测系统硬件应满足季冻区气候条件,具有抗低温工作性能。
3.0.7监测系统软件应技术先进、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经济适用、
便于维护和扩展升级。
5
3.0.8监测系统应根据系统整体要求,确保各个子系统的协调性、
数据传输可靠性、系统整体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可扩展性以及对
其它系统平台的兼容性。
3.0.9对需要进行大修、加固及改扩建的市政桥梁,宜同步实施监
测系统。
3.0.10监测系统实施不应影响桥梁结构承载能力,不应对桥梁结
构造成损坏。
3.0.11监测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应由专业运维团队负责。
6
4传感器子系统
4.1一般规定
4.1.1传感器子系统由环境与荷载监测、结构整体响应监测、结构
局部响应监测和材料性能监测传感器构成,应实现对桥梁环境参数、
车辆荷载参数、结构响应和性能的测量。
4.1.2传感器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1传感器应满足测量精度、分辨率、灵敏度、量程、频响特
性等要求,应根据项目具体要求及实际应用条件,选择具有良好耐
久性、长期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的传感器类型;
2应根据桥梁结构状态、体系和形式以及经济条件,并结合
桥梁监测中具体内容和目的选择适宜的传感器类型和数量;
3宜选择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传感器。
4.1.3传感器的布置应按以下原则:
1应基于力学分析结果,将传感器布置在结构静动力响应较
大及易损伤位置;
2测得的数据应能充分并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
3宜在结构的既有损伤及缺陷位置,增设传感器并进行重点
监测;
4可合理利用结构的对称性原则,达到减少传感器的目的;
5传感器便于安装和更换,减少信号的传输距离。
4.2环境与荷载监测
4.2.1风环境监测包括风速、风向、风压监测;风速风向监测宜选
用三向超声风速仪或机械式风速仪;风压监测宜选用陶瓷型或扩散
7
硅型微压差传感器;处于大风影响区域的桥梁宜选择三向超声风速
仪;风速仪宜布设在桥面两侧、塔顶、拱顶等位置,能够监测自由
场风速。
4.2.2地震动监测宜选用强震动记录仪或三向加速度传感器,应符
合地震动监测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于大跨径桥梁,宜考虑地面运动
的非一致性。
4.2.3温度监测包括环境温度监测及结构温度监测,宜采用热电偶、
热电阻或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等,其中结构温度监测传感器应结合
桥梁设计规范或有限元模拟结果确定布设位置。考虑我省温度变化
剧烈,传感器量程宜大于年极值温度的1.5倍。
4.2.4湿度监测宜选择氯化锂湿度计、电解湿度计、电阻电容湿度
计等,应布设在桥梁湿度变化较大的部位以及对湿度敏感的构件。
4.2.5车辆荷载监测宜采用动态称重设备,传感器参数和安装要求
应符合《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GB/T21296相关规定。
4.2.6降雨量监测宜选用电容雨量计、红外散射式雨量计、单翻斗
雨量计,监测测点宜布设在桥梁开阔部位。
4.3结构整体响应监测
4.3.1结构整体振动监测应选用加速度传感器,根据桥梁结构动力
计算分析结果,考虑传感器重量、频率响应和灵敏度等因素,选用
压电式、伺服式、电容式等加速度计。
4.3.2结构整体位移和变形监测应选用位移计、倾角传感器以及北
斗系统等,变形测点应反映桥梁结构整体性能变化,包括跨中竖向
位移、斜拉桥主塔塔顶水平位移、悬索桥主缆关键位置空间位移、
桥梁轴线方向连续变形等。
8
4.4结构局部响应监测
4.4.1应变监测应选用电阻应变传感器、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和光纤
光栅应变传感器等,应根据被测结构在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环境条件
进行选择。应变监测应进行温度补偿,考虑我省四季温度变化范围
极大,可采用具有温度自补偿功能或低温度灵敏度的传感器。
4.4.2索力监测应选用磁通量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振动法)、
压力传感器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等。应根据拉索主要参数选择有
代表性、索力较大、拉索应力变化较大的拉索进行监测。
4.4.3裂缝监测应选用光纤类位移计、振弦式测缝计、应变式测缝
计等,宜与量测、检测等方式相结合,对既有裂缝及可能发生开裂
的区域进行监测。
4.4.4支座反力监测宜选用测力支座;宜选择容易出现横向失稳发
生倾覆性破坏的独柱桥梁、弯桥,以及基础易发生沉降、存在负反
力等桥梁的关键支座。
4.5材料性能监测
4.5.1腐蚀监测可选用沿混凝土保护层深度安装的多电极传感器,
传感器应能分辨腐蚀类型,测定腐蚀速率。监测位置应结合结构特
点、特殊部位、连接位置的腐蚀速率等因素确定。
4.5.2疲劳监测可选用三向应变传感器,根据结构计算分析和结构
易损性分析结果布设在易于或已出现疲劳破坏初期征兆的部位。
9
5数据采集子系统
5.1一般规定
5.1.1数据采集子系统由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集软件构成,应实
现传感器数据同步采集,确保获得高精度、高品质、不失真数据。
5.1.2数据采集设备应选择兼容性、耐久性和适应性好的产品,且
能够与传感器性能匹配。宜选择具有多类型传感器同步采集功能的
设备。
5.1.3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功能,数据预处理
宜实现对信号进行滤波、降噪、截取和异常值处理等功能,提高信
噪比。
5.1.4应根据传感器系统空间分布与现场具体条件,选择合理的采
集方式和采集模式。
5.1.5数据采集站应满足防水、防尘、防雷、防损坏等基本要求,
天气寒冷时,宜采取保温加热措施。
5.1.6数据采集软件应与数据管理系统稳定、可靠地通信,可本地
或远程调整设备配置,可通过标签数据库或本地配置文件进行信息
读取。
5.2采集设备
5.2.1数据采集设备应根据传感器类型及信号传输方式,结合精度、
分辨率、兼容性、同步性等要求进行选型。
5.2.2模拟信号宜选用基于D型、BNC、XLR等接口的采集设备;
数字信号宜选用基于CAN、串行接口、RJ45、PCI、PCIE、USB
等总线采集设备。
10
5.2.3光信号数据采集设备应根据光纤传感器的种类、数量、波长
范围、信号特征及系统对信号调理的要求,选用合适的信号调理设
备,并保持与数据传输和存储管理接口的兼容。
5.2.4数据采集设备宜具有自校准功能。使用无自校准功能的设备
时应按要求进行定期校准。
5.3采集方式
5.3.1应根据桥梁的规模、测点位置和数量、监测设备类型,合理
设计数据采集方式,可采用集中采集、分布采集、混合采集三种方
式。
5.3.2当传感器子系统空间分布较集中、传感器网络与采集站的距
离较近时宜采用集中采集。
5.3.3当测点和采集设备较多,各监测部位相距较远且相对分散时,
宜采用分布采集。
5.3.4当同一桥梁结构监测中传感器子系统空间分布较为分散时,
总体可设置多个子采集站进行分布采集,同时在某些局部采用集中
采集。
5.4采集模式
5.4.1数据采集模式应根据桥梁结构监测的功能需求、监测变量类
型,以及数据采集设备的采样频率、运算处理、数据传输和存储等
方面的性能合理制定。
5.4.2桥梁结构监测的采集模式包括定时采集、触发采集、连续采
集、混合采集等。混合采集是指采用定时采集和触发采集相结合的
方式,当监测变量未出现异常时,采用定时采集,当监测变量超过
预警值时,采用触发采集。
11
5.4.3温度、湿度、雨量等环境监测变量,以及结构静态位移、静
态应变、索力、腐蚀等结构整体与局部响应监测变量,应采用定时
采集模式。
5.4.4风速风向、风压、地震作用、车辆荷载等环境与荷载监测变
量,以及加速度、动态位移、动态应变等结构整体与局部响应监测
变量,应采用触发采集模式。触发预警值应根据桥梁结构形式以及
受力特点确定。
5.4.5桥梁通车初期3年内,以及桥梁安全评估结果发现结构存在
较大损伤或关键构件异常时,宜采用连续采集模式。
1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5/T 146-2001 霞浦晚熟荔枝 2001-09-01
- DB35/T 152.14-2001 白茶标准综合体 白茶初制技术规程 2001-09-01
- DB35/T 148.2-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茶树品种 2001-09-01
- DB35/T 148.5-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2001-09-01
- DB35/T 141-2001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2001-08-01
- DB35/T 152.12-2001 白茶标准综合体 评茶术语 2001-09-01
- DB35/T 152.17-2001 白茶标准综合体 白茶 2001-09-01
- DB35/T 152.5-2001 白茶标准综合体 茶园建立与种植 2001-09-01
- DB35/T 143.1-2001 福鼎白色双孢蘑菇标准综合体体系表 2001-08-15
- DB35/T 152.7-2001 白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 20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