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957-2013 亳菊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1957-2013 The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ochú chrysanthemum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1957-2013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9-28
实施日期
2013-10-28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亳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 ( Ramat.) Tzvel.‘ Boju ’ )人工栽培技术的术语和 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采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亳菊人工栽培生产的全过程。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亳州市芍花堂药业有限公司、亳州市谯城区农业 产业化办公室、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起草人:
董玲、李卫文、李明辉、廖华俊、江芹、宁志怨、冯永军、杨守文、潘子梅、 强玉芳、李辉。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957—2013

亳菊栽培技术规程

Rulesfortheproductiontechnologyof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

Tzvel.‘Boju’cv.nov.

2013-09-28发布2013-10-28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1957—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亳州市芍花堂药业有限公司、亳州市谯城区农业

产业化办公室、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玲、李卫文、李明辉、廖华俊、江芹、宁志怨、冯永军、杨守文、潘子梅、

强玉芳、李辉。

I

DB34/T1957—2013

亳菊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亳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Boju’)人工栽培技术的术语和

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采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亳菊人工栽培生产的全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版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亳菊

全国四大药菊品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以亳州为主产区的安徽地道药材。分为亳菊花、

亳胎菊两个加工品种。亳菊花为开放时的头状花序,药用;亳胎菊为尚未开放时的花蕾,茶用。

3.2

摘心打顶

摘去菊花主、侧枝顶芽或顶梢。

4产地环境

种植基地生态环境良好,附近没有化工厂或其他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厂,远离主要公路50m以上,

空气符合空气质量GB3095二级标准;灌溉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GB5084标准;土壤符合土壤质量

GB15618二级标准。

大田种植应选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壤土。

1

DB34/T1957—2013

5栽培技术

5.1亳菊品种主要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70cm~90cm。茎直立,多分枝,被白色绒毛。叶淡绿色,卵状三角形,叶羽状

裂,叶缘具钝锯齿,长4.0cm~5.5cm,宽3.5cm~5.2cm,叶两面均被白色绒毛,背面较密。头状

花序着生枝上部,疏散排列成伞房状。花序直径3cm~5cm。总苞3层~4层。舌状花白色或微黄色,

8层~12层,蓬松,每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