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1386-201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

DB51/T 1386-2011 DB51/T 1386-2011 Revised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Reformation of Low-yield and Middle-yield Farmland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1386-2011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12-28
实施日期
2012-03-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1386—201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

2011-12-28发布2012-03-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1386—201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工程质量建设标准..................................................................2

5工程规划..........................................................................3

6工程设计..........................................................................6

7工程施工..........................................................................9

8工程验收.........................................................................13

9后续工作.........................................................................13

I

DB51/T1386—2011

前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军、赵燮京、周孝强、陈琦、蒲波、陈琨等。

II

DB51/T1386—201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内容、规划要求与施工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标准农(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中

有关中低产田的土壤改造与培肥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及配套措施的质量、成果审(鉴)定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310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1119土壤监测规程

TD/T1008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DL5180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DB51/T379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DB51/T846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DB51/T1196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中低产田medium-lowqualitypaddyfield

是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稻田。

3.2中低产田类型typeofmedium-lowqualitypaddyfield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具有限制农业生产发展和稻田单位产量提高的各种障碍因素类型。

3.3中低产田改造improvementofmedium-lowqualitypaddyfield

是指通过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对中低产稻田的障碍因素进行改造,提高中低产稻田基础

地力与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

4工程质量建设标准

1

DB51/T1386—2011

4.1总则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改造,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

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粮)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的要求。

4.2中低产田整治

4.2.1一般中低产田整治

通过排三水(土壤渍水,地下或岩层水,地表水)与除四害(冷、烂、毒、串),冬水田与下湿田改造

后要达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变一熟为两熟或三熟。具体质量要求是:

——沟深:内三沟(围边沟、十字沟、厢沟)、外三沟(排水沟、灌溉沟、拦洪沟)配套齐全。田内围

沟深度40cm以上,排水沟深度80cm以上。

——田面平整:在作物收获后,分厢揭表土,挖高填低,尽量不要扰乱原来土层。平整底土后,进

行表土还原,田面平整度应达到±3cm,田块规范成形。

——田埂牢固:土料筑埂,要分层碎细夯实,糊好田边,边边坡系数1:0.4~0.5,夯实密度≥

1.60g/cm3;土石结合埂,外侧用石料,内侧用土料,土、石砌筑同步施工,填实夯紧,衔接

牢固。做到田埂、沟埂坚实牢固,稳水保肥。

——土壤肥沃: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建设措施,使土壤达到高产田肥力等级。

——设施配套:做到农田制口(排水、灌水闸与放水口)、桥(人行桥)、涵、道路与林木(田埂桑或

沟边林)等设施建设要与改造后的田块配套。

4.2.2污染中低产田整治

污染中低产田改造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改造措施。对有污染源的中低产田,必须切断与清

除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措施,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降至允许范围内。

有污染的中低产田经改造后,污染物含量应符合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3.2中的三级指标。

4.3田间排灌渠系

4.3.1田间排渠

田间排渠与主要建筑物达到DL5180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中的5级标准。排水渠系

与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a一遇(暴雨强度以100mm/d计,迳流系数取0.4~0.5时,1km2汇流

面积的日排水量约为4~5万m3,平均流量约为0.5m~0.6m3/s)。排水系统达到布局合理、排水畅通的

要求。

4.3.2田间灌渠

在灌溉保证率P=75的条件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小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0;

——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0;

——新建和防渗处理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

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用未经过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

4.4田间道路

4.4.1机耕道:按DB51/T379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中的机耕道规定标准执行。

2

DB51/T1386—2011

4.4.2生产路:按DB51/T1196—2011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4.3.2中的生产路规定标准执行。

4.5地力建设

4.5.1培肥措施

新改造的稻田当年1hm2应施用有机肥15t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秸秆还田面积>50%;土埂

生物护埂率>60%。

4.5.2肥力水平

中低产田改造三年后,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土壤肥力指标应符合NY/T310—1996全国中低产田

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中5.6的规定。

4.5.3产量水平

中低产田改造三年后,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应符合NY/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

分中4.6.2的南方稻田地力等级的四等或DB51/T846—2008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中5.1~5.3稻田地

力等级的三等以上的指标规定。

4.5.4抗旱能力

在中度干旱情况下,土壤抗旱能力增加5d~7d。

4.5.5耕作改制

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要做到“五良”(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配套,改造区复种指数提高

到200%以上,良种推广面积达90%以上。

4.5.6土地利用

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要做到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季利用率要>85%。

5工程规划

5.1总则

工程规划的主要包括4个内容。一是“田网”建设规划:进行耕地平整、土层增厚和田形调整等建

设规划,使地块田形规范,便于机耕;二是“渠网”建设规划:在充分保证水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农

田灌排沟渠及附属建筑物、提灌设施、小型集雨蓄水设施等建设规划,形成引、蓄、提、灌、排协调统

一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农田排灌与抗灾减灾能力;三是“路网”建设规划:进行农村机耕道、田间生

产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提高农村运输和农机作业能力,并与通乡、通村道路形成路网;四是地力

建设规划:进行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规划,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与绿肥种植等地

力培肥措施,提高稻田耕地质量。

5.2准备工作

5.2.1基本资料收集

——改造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

——土地利用现状:农、林、牧、非农用地面积。

3

DB51/T1386—2011

——基本农田建设状况:包括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等。

——农田质量综合情况: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地下水位、pH值、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等。

——图件: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等资料。

——技术资料:相关标准,单项工程单位投工、投资、工程定额及当地物价等资料。

5.2.2规划仪器与材料准备

——测绘仪器:卷尺、测坡仪、GPS仪、全站仪(或经纬仪、水平仪)、塔尺、对讲机等。

——采样工具:土钻、铝盒、环刀、钢卷尺、取样刀、铁锹等。

——其它:影像设备、记载本、统计表格与其它相关资料等。

5.2.3规划方法

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实行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由内向外、内外结合,自上而下、由下

而上与室内资料分析、野外勘测与内业工作相结合方法,充分应用当地土壤普查和农业种植业区划成果。

5.2.4室内资料分析

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改造区地形、地貌、水系,水利工程及灌溉渠系分布、道路分布、

耕地利用模式等现状进行分析,初步确定改造区工程范围、土地利用方式、改造措施布局和分区、田间

灌排渠系布局等,并在图上做好标记。

5.2.5野外勘测

先在室内对资料进行分析,获得规划的初步结果,再到实地进行勘测与座谈访问,广泛征求意见,

对规划的初步结果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野外勘测与实地调绘按TD/T1008—2007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4.4~4.6中有关要求执行。

5.2.6内业工作

在室内对野外勘测成果资料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制定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的初步方案。

5.3规划方案确定

经科学论证与修改后,确定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的最优方案。

5.4中低产田整治措施规划

应以原有田块为基础,因地制宜,进行中低产田的整治规划,为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打下基础:

平原区要集中成片,重点进行格田化规划;丘陵区要集中成线,重点进行梯格化规划;山区要串点连线,

重点进行梯田化规划。

5.4.1旱地改水田

对水源条件相对较好、地面坡度<5°、土层深厚的旱地,宜改成水旱轮作田。旱地改水田要一次

改平,并种植几季旱粮,待地埂牢固、底土沉淀紧实后,再改成水田种植水稻。

5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