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687-2007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87-2007 Indicators system for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tropical zone

行业标准-林业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LY/T 1687-2007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林业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7-06-04
实施日期
2007-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林业局
归口单位
国家林业局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即气象常规指标、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森林大气沉降指标、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森林水文指标和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范围内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不包括沿海滩涂和河口滩涂上分布的红树林)。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起草人:
王兵、李意德、李少宁、郑秋红、崔向慧、骆土寿、陈德祥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1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

B65

LY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687─2007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

观测指标体系

Indicatorssystemforlong-termobservationofforestecosystem

intropicalzone

2007-06-04发布2007-10-01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LY/T1687-2007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兵、李意德、李少宁、郑秋红、崔向慧、骆土寿、陈德祥。

本标准首次发布。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即气象常规指标、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

森林大气沉降指标、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森林水文指标和森林的群落

学特征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范围内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不包括沿海滩涂和河口滩涂上分布的

红树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所用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

LY/T1606-2003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3术语和定义

LY/T1606-2003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tropicalforestecosystem

在热带地区,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具有随时间和空

间不断进行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有生命及再生能力的功能单位。

3.2

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s

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强烈风暴,根据接近风暴中心之最高风力将热带气旋分为4类:热

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风力8级以下,最大风速<17.2m·s-1;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

——风力8级~9级,最大风速17.2m·s-1~24.4m·s-1;强热带风暴(severetropicalstorm)——风

力10级~11级,最大风速24.5m·s-1~32.6m·s-1;台风(typhoon)——风力12级或以上,最大

风速>32.6m·s-1。热带气旋通常导致狂风暴雨,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季节常出现的一

种极其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3.3

土壤含水量soilmoisturecontent

土壤在105℃下烘干至恒重时失去的水量,以单位土壤质量中水的质量(质量分数)或单位

土壤容积中水的容积(体积分数)表示。

3.4

直接辐射directradiation

来自太阳面的直接辐射和太阳周围一个非常狭窄的环形天空辐射(环日辐射)。用符号S表

示。

1

3.5

反射辐射reflectedradiation

总辐射到达地面后被下垫面(作用层)向上反射的那部分短波辐射。用符号Er↑表示。

3.6

紫外辐射ultravioletradiation

波长范围约10nm~400nm的光辐射。

3.7

电导率specificconductivity

在特定条件下,单位体积水溶液两个电极之间电阻的倒数。作为水样中可电离溶质的浓度量

度。

3.8

非正常凋落non-normallitterfall

因热带气旋(特别是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而产生的大量凋落的枝叶,是影响热带及南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

3.9

土壤入渗soilinfiltration

水从土壤表面渗入土壤内部的现象。

3.10

林窗ForestGaps

丛林中单株树、树的某一部分或多株树死亡所形成的林冠空隙。

3.11

多样性指数speciesdiversityindex

是表示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分为α多样性指数、β

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三类表征。这里主要指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主要

关注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也被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within-habitatdiversity)。β多样性

指沿环境梯度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异性或物种沿环境梯度的更替速率,也被称为生境

间的多样性(between-habitatdiversity)。

3.12

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

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进行化学氧化时消耗溶解氧的量。

3.13

生物化学需氧量biologicaloxygendemand;BOD

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

3.14

微量元素traceelement

人类、动物或植物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极低浓度的化学元素。

3.15

壤中流subsurfaceflow

来源于降水的水经下渗进入土壤中,然后通过地下水面以上的表层土壤而横向运动,直到与

2

河槽相遇或在下渗地点的下坡某处重返地面的水流,亦称表层流。

3

4指标体系

4.1气象常规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

表1气象常规指标1)

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

云量、雾、风、雨、雷电等每日1次

天气现象a

气压Pa每日1次

灾害天气暴雨、冰雹、龙卷风等每日1次

作用在森林表面的风速am·s-1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风c作用在森林表面的风向(E,S,W,N,

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SE,NE,SW,NW)

最低温度a℃每日1次

空气温度最高温度a℃每日1次

温度℃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地表最低温度a℃每日1次

地表最高温度a℃每日1次

5cm深度土壤温度b℃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地表温度和土壤a

10cm深度土壤温度℃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温度

20cm深度土壤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30cm深度土壤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40cm深度土壤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80cm深度土壤温度℃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空气湿度相对湿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总辐射量aJ·m-2连续观测

净辐射量aJ·m-2连续观测

辐射分光辐射aJ·m-2连续观测

日照时数ah每日1次

UVA/UVB辐射量aJ·m-2连续观测

c降水总量amm每次降水时观测

大气降水

降水强度amm·h-1每次降水时观测

水面蒸发蒸发量amm每日1次

a指标引自LY/T1606-2003。

b据尖峰岭30多年的地温资料,其变幅非常微小,建议新台站前10年应按要求观测,

而后期可减少观测层次或频度。

c热带气旋影响期间若不采用连续观测,应增加观测密度,依据热带气旋强度每2h或3h

观测1次。

1)气象常规指标按国家标准气象站设置,作为站区的常规气象要素指标。

4

4.2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表2。

表2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2)

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

天气现象气压Pa连续观测

林冠上方5m处风速m·s-1连续观测

林冠上方3m处风速m·s-1连续观测

林冠层0.75H处风速m·s-1连续观测

林内距地面1.5m处风速m·s-1连续观测

林冠上方3m处风向

连续观测

(E,S,W,N,SE,NE,SW,NW)

冠层上方5m处温度℃连续观测

冠层上方3m处温度℃连续观测

空气温度林冠层0.75H处温度℃连续观测

林内距地面1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