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542-2016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DB22/T 2542-2016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 for rice joint stem borer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2542-2016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6-12-09
实施日期
2017-03-01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542—2016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Rulesofgreencontrollingmeasuresfortheasiaticricestripedborer

2016-12-09发布2017-03-01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2542—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柳河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振铎、张琼、胡博、张庆贺、潘澎湃、袁媛。

I

DB22/T2542—2016

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绿色防控技术的调查方法、绿色防控原

则和绿色防控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92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始盛期beginningperiodoffullemergence

水稻二化螟某虫态个体累计数量占调查总虫量的16%的时期。

3.2

羽化初期initialstageofeclosion

二化螟蛹羽化数量达到总虫量的10%的时期。

3.3

防治适期optimumcontrolperiod

使用一种防控措施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

3.4

防治指标controlindex

使用一种防控措施防治害虫时相应虫态的最低密度或数量。

3.5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sexpheromoneofAsiaticricestripedborer

油状顺式-9-十六碳烯醛(1)、顺式-11-十六碳烯醛(2)和顺式-13-十八碳烯醛(3)的混合物。

3.6

植物支持系统plant-mediatedsupportsystem

为天敌昆虫提供食物、越冬和繁殖场所、提供逃避农药和耕作干扰等恶劣条件的庇护所及适宜生长

发育环境的植物体系。

3.7

虫伤株plantboredbyinsect

1

DB22/T2542—2016

二化螟幼虫为害稻株致使稻穗部分甚至全部籽粒变为秕谷的稻株。

3.8

白穗株whiteear

二化螟幼虫为害稻株致使水稻抽穗后整穗完全不实的稻株。

4调查方法

4.1卵始盛期

4.1.1留存稻草

上年秋季留存300m2以上发生二化螟的代表性地块的稻草。

4.1.2调查时间

次年春季5月中旬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到螟蛾羽化初期停止调查。

4.1.3调查方法

应符合GB/T15792的要求,从留存稻草垛的东、南、西、北四方随机抽取稻草秆不少于500株,剥

查并分别记录秆内活虫数、蛹数、蛹壳数。

4.1.4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1)、(2)分别计算化蛹率和羽化进度,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1,化蛹始盛期后推11~12

天为卵始盛期。化蛹率以p代表,数值以%计,按式(1)计算:

n+m

p=×100...................................(1)

l+n+m

羽化进度以f代表,数值以%计,按式(2)计算:

m

f=×100...................................(2)

l+n+m

式中:

p——化蛹率;

l——活幼虫数;

n——蛹数;

m——蛹壳数;

f——羽化进度。

注: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4.2田间蛾量

4.2.1地块选择

选取面积10000m2的代表性田块4块。

4.2.2调查时间

2

DB22/T2542—2016

水稻插秧一周后,每5天调查一次。每个性诱捕器平均诱蛾量达5头以上时停止调查。

4.2.3诱捕器设置

每块田设置15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间距25m左右,诱芯按使用说明更换。秧苗期诱捕器底

边离地面0.5m~0.8m左右,固定于支架上后立在稻田中,成株期放置在底边低于水稻叶面0.2m左右。

4.2.4数据整理

计算单套性诱捕器累计平均数,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2。

4.3卵块密度

4.3.1地块选择

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4块进行调查。

4.3.2调查时间

诱捕器诱到蛾后5天,每3天调查记录卵块数,50m2稻田中正常孵化卵块有2块以上时停止调查。

4.3.3取样方法

应符合GB/T15792的要求,采用平行跳跃式10点取样,每点查10穴。检查样点所有稻株上部5片

稻叶的正反两面及叶鞘。

4.3.4数据整理

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3。

4.4枯鞘株

4.4.1地块选择

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4块进行调查。

4.4.2调查时间

诱到螟蛾后12天,每3天调查一次。每平方米枯鞘株平均达到8株以上时停止调查。

4.4.3取样方法

采用本标准4.3条的取样方法,调查记录所有样点内幼虫危害致叶鞘枯黄的稻株数和总株数。

4.4.4数据整理

数据填入附录A中表A.4,计算每平米枯鞘株平均数。

4.5防治效果

4.5.1地块选择

选取防治区田块4块与对照区田块1块。

4.5.2调查时间

3

DB22/T2542—2016

在水稻完熟期分别调查防治田和对照田的虫伤株和白穗率。

4.5.3取样方法

采用本标准4.3条的取样方法,田间调查所有样点虫伤株数、白穗数、总株数,枯心、枯孕穗按白

穗计数,其它稻茎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