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343-2019 悬铃木方翅网蝽监测与防治技术 规程

DB34/T 3343-2019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343-2019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7-01
实施日期
2019-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 Say)的虫情监测、防治策略、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检查等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监测与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安徽田林康病虫害防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霍山县竹产业发展局。
起草人: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安徽田林康病虫害防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霍山县竹产业发展局。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343—2019

悬铃木方翅网蝽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ofmonitoringandcontrollingforCorythuchaciliateSay

文稿版次选择

2019-07-01发布2019-08-01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3343—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安徽田林康病虫害防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霍山县竹产业发展局。

本标准起草人:张龙娃、汤宗斌、顾玉霞、蔡如胜、黄绪翠、费鹏飞、高乾奉、丁德贵、吴丹丹、

黄长春、赵文博、唐燕平、马元山、张宏、孙倩、张凌云、康克、孙龙、吕国昌、许维康、王腾隆、李

田、刘志文。

I

DB34/T3343—2019

悬铃木方翅网蝽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eSay)的虫情监测、防治策略、防治措施和防

治效果检查等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LY/T2516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LY/T2518喷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eSay

属半翅目网蝽科,是危害悬铃木等树种的刺吸性害虫,为我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3.2

树冠喷雾

采用喷雾器械将一定剂量的药剂雾化喷射到树木的冠层,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3.3

树干打孔注药

采用打孔器械在树干钻孔并将一定剂量的药剂注射进入树干,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3.4

药剂灌根

将一定剂量的药剂灌注在树木根部周围的土壤,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1

DB34/T3343—2019

3.5

树干喷雾

采用喷雾药械将一定剂量的药剂雾化喷射到树干部,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4虫情监测

4.1监测树种与范围

针对行道树、片林、四旁树、苗圃地等范围内的悬铃木属植物进行监测。悬铃木方翅网蝽形态特征、

寄主与危害状分别参见附录A、附录B。

4.2监测时期

悬铃木方翅网蝽全年发生与危害时期划分:始见期(4月上旬至5月中旬)、始盛期(5月下旬至6

月下旬)、高峰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盛末期(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休眠期(11月初至翌年3

月下旬)等。其中,始见期为监测关键期。

4.3监测方法

4.3.1线路踏查

按照LY/T2516的线路踏查方法进行。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地类型(行道树、四旁树、苗圃地、片

林等)设定踏查路线。调查株数不少于20株,每株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剪取一个50cm

长的标准枝,统计标准枝上的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有无、数量等信息,判断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危害情况。

调查结果填入踏查线路记录表,样式参见附录C中的表C.1。

4.3.2标准地调查

踏查中确认有悬铃木方翅网蝽发生或者新传入的林地(小班)应设置标准地进行详查。标准地设立

按LY/T2516的规定进行。每个标准地调查株数不少于20株。调查方法采取标准枝法,即在树冠的

上、中、下层,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剪取一个50cm长的标准枝,统计标准枝上的虫口密

度。调查时,分别记录每个样点的有虫株率、虫口密度,调查结果填入标准地记录表,样式参见附录C

中的表C.2。

4.4悬铃木方翅网蝽发生程度

悬铃木方翅网蝽发生程度划分见附录D。调查时,依据上述等级划分标准,将调查结果填入标准地

记录表,样式见附录C中的表C.2。

5防治策略

5.1依据悬铃木方翅网蝽不同发生区域采取不同防治策略,发生区划分与防治策略见附录E。

5.2防治应遵循早防早治的原则,每年始见期(4月上旬至5月中旬)、始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

为防治关键期。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治历见附录F。

6防治措施

2

DB34/T3343—2019

6.1检疫措施

6.1.1产地检疫

在苗木引种前,在原产地进行的检疫调查、除害处理,确保引种的苗木不携带悬铃木方翅网蝽虫体。

6.1.2调运检疫

在苗木调出原产地之前,运输途中及到达新的种植或使用地点之后,对调运的悬铃木属植物及其运

载工具应采取严格的检疫处理措施,发现疫情就地采取除害处理措施,避免人为传播扩散。

6.2营林措施

6.2.1刮皮清叶

秋季刮除疏松树皮层并及时收集落叶集中销毁。

6.2.2浇水冲刷

春季网蝽出蛰期以及秋季,对悬铃木树冠叶片浇水冲刷。

6.2.3适时修剪

悬铃木初春新叶萌生前后,有针对性地修剪清除有虫枝条。春末及夏季适当减少修剪。对于受危害

较为严重的枝条,直接剪除并销毁。

6.3化学防治

6.3.1树冠喷雾

用于控制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树冠喷雾宜于早晨无风时进行,使用内吸性

农药,使药液穿透冠层并湿润叶片下表面。始见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是防治的最佳时间。始盛期仍

有虫口在6月上中旬继续防治。具体防治次数依据虫情决定。

选用药剂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G;使用时还应按照GB/T8321、LY/T2518中相关规定;下同。

6.3.2打孔注药

用于控制始盛期、高峰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对于不便采取喷雾防治的林分,可以采取树干打孔注

药进行防治。操作时事先在树干上钻孔,一般选择树干距离地面30~100cm范围内,用6~8mm打

孔器,向下倾斜约45度打孔。打孔深度控制在5cm左右。打孔数量按照树木胸径计算,每10cm1

个孔;每孔注射原药10ml(依据药剂不同酌情增减)。注射药液后,注射孔用伤口愈合剂及时封堵。

6.3.3药剂灌根

用于控制始盛期、高峰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尤其是悬铃木方翅网蝽已经转移到树冠中层和中上层

叶片危害的阶段。一般选择内吸性强的药剂灌根。药剂灌在植株根部周围投影内,以每株15~20kg药

液量为宜。灌根时,在根系集中区围环形堰,灌入药液后覆土。

6.3.4树干喷雾

用于控制盛末期和休眠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尤其是针对即将进入越冬期的成虫。树干喷雾范围要

求覆盖树木主干,操作时直接对着树皮裂缝喷雾,用药量以药液浸透整个树干。药剂以触杀剂为佳。

3

DB34/T3343—2019

6.3.5树干涂白

主要用于控制休眠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成虫。使用涂白剂对树干基部0.6~1.0m范围进行涂

刷。可以单独使用涂白剂或者中性涂白剂与化学杀虫剂混合使用。树干涂白常与刮除疏松树皮层结合进

行。

7防治效果检查

7.1检查内容

检查防治后虫口减退率,并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

7.2检查时间

树冠喷雾防治一般在药剂防治后3天至7天检查;药剂灌根、打孔注药一般在药剂防治后10天至15

天进行。具体时间根据不同防治方法和药剂类型可做相应调整。

7.3检查方法

在防治区选择有代表性林分设立临时标准地,每块标准地设标准株。检查时,抽查标准枝,调查防

治前后的活虫数。标准地的设置及调查方法见4.3.2。

7.4计算公式

虫口密度按公式(1)计算,虫口减退率按公式(2)计算

D

Dh.......................................(1)

Nt

式中:

D——虫口密度,头/50cm枝;

Dh——总虫数,头;

Nt——调查总标准枝数,条。

DD

Pba×100%..................................(2)

Db

式中:

P——虫口减退率,%;

Db——防前虫口密度,头/50cm枝;

Da——防后虫口密度,头/50cm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