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046-2017 城乡道路降噪森林植物群落构建技术规程
DB34/T 3046-2017 Noise reduction forest pla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and rural roadway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7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起草人:
- 夏尚光、姜春武、苏守香、董广平、夏尚斌、程明伟、李鹏翔、周业勇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65.020.40
B0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046—2017
城乡道路降噪森林植物群落构建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ofDenoiseforestplantcommunityconstructiononUrbanand
RuralRoad
文稿版次选择
2017-12-30发布2018-01-30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3046—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尚光、姜春武、苏守香、董广平、夏尚斌、程明伟、李鹏翔、周业勇。
I
DB34/T3046—2017
城乡道路降噪森林植物群落构建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交通噪声植物防治的术语和定义,植物选择、群落配置、栽培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干道、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疗养院、机
关单位、科研院所等环境敏感区交通噪声的降除,其他类型道路交通噪声的降除森林植物群落构建可参
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安徽省造林技术导则》(2012)
《安徽省森林长廊建设技术导则》(2012)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交通噪声trafficnoise
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道路交通声音。
3.2
噪声敏感区noise-sensitivearea
以疗养处所、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集中居住区等对声环境要求高的单位,需要保持相对
安静的区域。
3.3
植物降噪功能denoisingfunctionofplant
植物的叶片、枝干及其所组成植物群落对噪音的减除作用。
3.4
植物群落plantcommunity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
妙组合,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
1
DB34/T3046—2017
4森林植物降噪群落构建
4.1一般原则
4.1.1坚持适地适树,以常绿树种为主,实行乔、灌、地被相结合;树种选择上,原生乡土树种优先,
适当选用适生外来树种,尽量考虑生长快、适应性强、抗污染、抗病虫、耐寒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实
行多树种混交栽植,同时考虑到树种的经济性与景观性等。
4.1.2群落林带宽度一般应大于等于10m;群落林带长度应不小于噪声敏感目标沿道路方向的长度;
4.1.3乔木理想高度在7m以上,中等以上灌木理想高度不低于3m,小灌木高度保持在1.2m以
下,草本植物高度3~20cm。
4.2高速公路
4.2.1一般路堤
在防撞护栏边路堤排水沟外侧1.5m处种植1~2行常绿乔木林带,在每两株乔木之间栽种常绿
灌木,常绿乔木林带外侧根据可栽植区域的宽度,营造常绿、落叶相互搭配的森林群落;排水沟以内的
公路用地,采用植草、地被植物方式进行地表绿化,形成远乔木、中灌木、近草皮加花灌木的三层森林
群落体系。
4.2.2边坡
4.2.2.1对于路堑边坡,在公路边最大限度地栽植常绿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具体配置参见4.2.1。
4.2.2.2边坡较缓的地段,在边坡和边沟内外侧,以植大乔木为主,并适当配置常绿灌木,营造多层
次的森林群落植物景观。
4.3国道、省道降噪植物群落
见图1。
图1国道、省道降噪植物群落构建
2
DB34/T3046—2017
4.3.1路肩绿化带选择易于成活、便于管理的地被和绿篱植物,搭配一些观赏性强的常绿乔灌木、草
本,以烘托景观效果。
4.3.2其他部位降噪群落植物配置参照4.2.1相应部分;
4.4城区干道降噪植物群落构建
4.4.1降噪植物群落模式组成(以三板四带式城市干道中心线一侧为例)
由第一配置区(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乔木+小灌木”群落、第二配置区(人行道外
侧绿化带)灌木林带与“乔木+草本”群落组成(具体参见图2)。
图2“乔+灌”+“灌+草”+“乔+草”型降噪森林群落配置模式
4.4.2降噪植物群落配置区设置
在车行道9外侧沿车行道方向依次分别设置第一配置区域1、人行道10、第二配置区域。
第二配置区域与第一配置区域的宽度之和为20~25m,第二配置区域与第一配置区域的长度均不
小于噪声敏感目标沿车行道9方向的长度。
a)第一配置区域设置
1)①沿车行道方向种植一行第一乔木5,并在乔木5中间密植小灌木1,且向车行道9相反
的方向延伸;
2)②同一行乔木树种间的距离为3~5m,小灌木1种植宽度与第一配置区域宽度等同为
1.2~1.5m。
b)第一配置区域树种
——第一乔木5选择任一种适生常绿树种(具体树种参见附录A)。
c)第二配置区域设置
1)①在人行道10的外侧沿车行道方向依次种植成行的中等以上灌木6、第二乔木7和草本
植物;
2)②第二乔木7选择高大乔木(具体树种参见附录A)中的至少三种行状混交栽植;
3
DB34/T3046—2017
3)③第二乔木7种植至少5行,第二乔木7中间密植草本植物,密度以草本植物成年后能
完全覆盖地面为准;
4)④乔木林3设置:第二乔木7和草本植物共同形成,宽度为8~10m;乔木林3中的行
间距为2.0~2.5m,同一行中的株间距为4.0~5.0m;
5)⑤灌木林2设置:中等灌木6密植3~5行形成,宽度为4~8m;行间距为50~80cm,
同一行中的株间距为20~30cm;
6)⑥灌木林2与乔木林3之间设有2~3m宽的水平空间距离,可密植草本植物或作游步
道;
7)⑦草本植物区4设置:草本植物8密植于乔木林与噪声敏感目标之间形成,使其成年后
能完全覆盖地面;草本植物的宽度不小于乔木林的宽度。
d)第二配置区域树种
1)①第二乔木7选择雪松、法梧、黄山栾树、刺槐等适宜当地栽培的树种;
2)②草本植物可选择葱兰、麦冬、狗牙根等;
3)③中等灌木6树种:选择桂花、珊瑚树、夹竹桃等适宜当地栽培的树种中的至少一种。
4.4.3其他板式城市道路
参照三板四带式城市道路降噪群落的构建。
4.5栽培要求
参照《安徽省造林技术导则》和《安徽省森林长廊建设技术导则》。
4.6主要病虫害防治
参见附录B及附录C。
4
DB34/T3046—2017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安徽省各区域城乡道路降噪森林群落植物选择参考
A.1淮北平原地区
A.1.1主要树种
女贞、枇杷、雪松、广玉兰、圆柏、龙柏、侧柏、桂花、白皮松;悬铃木、黄山栾树(栾树、复羽
叶栾树)、银杏、榉树、朴树、国槐、臭椿、香椿、无患子、苦楝、榔榆、白榆、重阳木、平基槭、五
角枫、三角枫、乌桕、樱桃、合欢、垂柳、意杨、旱柳、梧桐(青桐)、梓树、楸树、白花泡桐、毛泡
桐、枣树、柿树、水杉、池杉等。
A.1.2一般树种
A.1.2.1常绿乔木:蜀桧、日本五针松、塔柏、河南桧、北美圆柏(铅笔柏)等。
A.1.2.2落叶乔木:二乔玉兰、白玉兰、紫叶李、日本晚樱、落羽杉、河柳、枫杨、杂交鹅掌楸、木
瓜、桃、李、杏、梅花、樱花、刺槐、红花刺槐、黄连木、鸡爪槭等。
A.1.2.3竹类:金镶玉竹、桂竹、斑竹、淡竹、乌哺鸡竹、花竿乌哺鸡竹等。
A.1.2.4常绿灌木:枸骨、无刺枸骨、胡颓子、海桐、洒金千头柏、球桧、金球桧、铺地柏、火棘、
黄杨、大叶黄杨、金心大叶黄杨、金边大叶黄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金森女贞等。
A.1.2.5落叶灌木:腊梅、麻叶绣线菊、山楂、紫荆、紫穗槐、山麻杆、金丝桃、紫薇、红瑞木、小
叶女贞、小蜡、枸杞、荚蒾、水蜡树、白檀、木槿、石榴、垂枝榆、紫叶小檗、紫玉兰、绣球花、菱叶
绣线菊、粉花绣线菊、珍珠绣线菊、贴梗海棠、山荆子、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榆叶梅、美人梅、
垂枝梅、紫叶桃、碧桃、红碧桃、龙爪槐、金枝国槐、红枫、羽毛枫、红花重瓣木槿、木芙蓉、金丝梅、
月季、丰花月季、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等。
A.1.2.6垂直绿化树种:野蔷薇、紫藤、金银花、云南黄馨、迎春、迎夏、葡萄、爬山虎等。
A.1.2.7草本植物:狗牙根、结缕草、麦冬等。
A.1.3慎用树种
香樟、夹竹桃、凤尾兰、中山杉等冬季易遭冻害或适宜栽培范围较小的树种。
A.1.4忌用树种
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榈、蒲葵、鱼尾葵、澳洲银荆(银叶金合欢)、苏铁、山杜英、深山含笑、
乐昌含笑、阔瓣含笑、孝顺竹、山茶、茶梅等。
A.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2/ 381-2000 住宅装饰质量标准 2000-01-10
- DB65/ 033-1999 钢制供水井井管 1999-09-15
- DB32/T 377-2000 常熟市稻麦两熟亩产900kg栽培技术规程 1999-12-28
- DB32/T 379-2000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规程和秧苗标准 2000-01-24
- DB65/ 035-1999 和田玉 1999-12-24
- DB31/T 72-1999 工业锅炉运行检测与控制装置的配置 1999-11-12
- DB65/T 302-2000 产品质量监督计数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方案 2000-01-27
- DB65/ 034-1999 汽油清净剂 1999-09-28
- DB31/T 54-1999 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站)经济运行与节能监测 1999-11-12
- DB31/T 42-1999 锅炉烟气余热资源量与可用余热量的计算方法 199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