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83-2007 紫长茄生产技术规程

DB46/T 83-2007 DB46/T 83-2007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urple long eggplant

海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6/T 83-2007
标准类型
海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7-06-01
实施日期
2007-08-01
发布单位/组织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省紫长茄生产。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海南省定安县农科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三亚市农业局。
起草人:
黄哲鉴、王川群、陈贻诵、肖日新、罗宏伟、庞世卿。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备案号:20989-2007DB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46/T83—2007

紫长茄生产技术规程

2007-06-01发布2007-08-01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6/T83—2007

前言

本标准由海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定安县农科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三亚市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哲鉴、王川群、陈贻诵、肖日新、罗宏伟、庞世卿。

I

DB46/T83—2007

紫长茄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紫长茄的术语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和生产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紫长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16715.3瓜菜作物种子茄果类

GB18406.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GB/T18407.1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NY5005无公害食品茄果类蔬菜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紫长茄

指紫色长条形茄子,有短棍棒状及线条状之分。

3.2“门茄”

指植株第一个分叉处所结的第一个果实。

3.3“对茄”

指植株第二层分叉处所结的第二层果实,又称“对果”。

3.4“四母茄”

指植株第三层分叉处所结的第三层果实,又称“四门斗”。

3.5穴盘育苗

指用育苗专用的塑料穴盘培育幼苗的一种育苗方式。

3.6地膜覆盖

指通过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以达到提高地温、防治杂草和保水保肥等目的的一种蔬菜生产技术措施。

4产地环境

生产基地应选择远离城镇、医院、垃圾场、工业污染源(如:制胶(糖)厂)及畜禽集约化养殖场

等的地块,并且灌溉水及土壤环境质量等各项指标应符合GB/T18407.1的要求。

5生产技术

5.1栽培季节

海南周年均可栽培,9月至翌年2月上旬播种最佳。

5.2品种选择

1

DB46/T83—2007

选用优质,丰产,商品性佳,耐湿热,抗病虫,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目前,我省适宜选择的品种

有“长丰二号”、“紫贵人”、“枫木紫长茄”、“杭州线茄”、“一口茄”等。

5.3种子质量

应符合GB16715.3要求,种子纯度≥95%,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7%。

5.4种子用量

一般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约10克。

5.5育苗

5.5.1育苗设施

应备的育苗设施包括穴盘(50~70穴/盘)、防虫网(40~60目)、遮阳网(45~50%)、塑料薄膜、

稻草、粗铁丝或竹片等。

5.5.2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高燥的地块起垄做苗床,垄高30厘米,垄面宽80~120厘米,垄面要整平压实并铺上一层

塑料薄膜。

5.5.3营养土配制

选用3年以上未种过茄科作物的无病虫源土壤,优质腐熟农家肥,椰糠或谷壳灰,按5:3:2的体积

比配制营养土,且每立方米营养土拌入三元复合肥(15-15-15)1公斤。要求营养土孔隙度约60%,土壤

疏松,保肥保水性能良好,pH6.0~7.0。

5.5.4营养土消毒

配制好的营养土用乙酸酮类(如:20%土菌灵600~800倍液)等药剂进行消毒。其作法是:先喷洒

少量的水使营养土湿润,再喷洒药液,边喷边搅拌,拌匀后覆盖塑料薄膜闷盖5~7天。

5.5.5营养土装盘

经消毒的营养土揭开薄膜并摊开2~3天待气味散尽后即可装入穴盘中,穴盘整齐排放于80~120厘

米的平整苗床上,于播种前一天浇透水。

5.5.6种子处理

5.5.6.1打破休眠

处于休眠期的种子用0.02%的赤霉素溶液浸泡8~12小时,取出洗净就进行催芽。

5.5.6.2浸种、消毒

不处于休眠期的种子选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进行浸种及消毒:

A、温汤浸种:种子先在55℃左右的热水中维持水温浸泡15分钟,待水温降至常温就取出洗净,

接着用常温水继续浸泡8~10小时。

B、磷酸三钠浸种:种子先在清水中浸泡7~8小时,再转到10%磷酸三钠水溶液中浸泡20分钟后

捞出洗净。

C、多菌灵浸种:种子先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再转到500倍的多菌灵水溶液中浸泡7~8小时后捞

出洗净。

5.5.6.3催芽

浸泡完毕的种子先甩干或自然风干表面水分,再用湿润沙布包好置于25~30℃下保温保湿催芽,每

隔6小时翻动一次,每天要用常温水冲洗一次;待70%左右的种子露白时即可停止催芽。

5.5.7播种

已露白的种子每穴点播1粒,未露白的种子每穴点播2粒,播后覆盖一层0.5~1厘米的营养土,并覆

盖遮阳网,遇低温和雨天要加盖塑料薄膜或稻草等。

5.5.8苗期管理

5.5.8.1撤除覆盖物

70%左右的种子发芽破土后及时撤除覆盖物;再用粗铁丝或竹片架起小拱棚架,以便在遇低温及下

雨时覆盖塑料薄膜、遇晴朗高温时覆盖遮阳网。

2

DB46/T83—2007

5.5.8.2温度管理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