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043-2022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运行规程

DB11/T 2043-2022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2043-2022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12-27
实施日期
2023-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P1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2043—2022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运行规程

Operatingspecificationofstationsandpointsformonitoringabrupt

geohazards

2022-12-27发布2023-07-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2043—2022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站点组成、功能及运行流程..............................................2

5监测站运行................................................................3

6监测点运行................................................................4

7网络设备运行.............................................................10

8成果编制.................................................................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运行报告编写提纲....................................12

附录B(资料性附录)监测点维护记录表....................................14

I

DB11/T204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江云智能科技有

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工程地质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福根、南赟、任凯珍、焦润成、郝春燕、冒建、王海芝、王云涛、韩建超、

于淼、张翊超、关爱军、华金玉、罗守敬、刘志杰、李军辉、黄来源、周亮、王山亮、牟春雷、黄鑫、

李宏祥、丁鹏、毛玲娟、张新伟、刘立岩、陈一唱。

II

DB11/T2043—2022

引言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手段,其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通过监测站点

的布设可及时获取监测数据,实时掌握隐患点动态发展变化,实现突发性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的自动化和

智能化。而监测站点建于野外,受场地环境、自然破损、配件老化等因素影响易造成设备故障、监测数

据中断或失真等情况,因此规范开展监测站点运行并定期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为规范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站运行维护管理,保障监测点设备正常运转,提高专业监测应用水平,

提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规程。

III

DB11/T2043—2022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运行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运行基本流程、监测站点运行要求、网络设备运行维护要求

和运行成果编制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运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

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8214.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GB2173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监测站monitoringstation

具备接收、储存、传输、处理监测数据功能及预警响应的设施、场地和实体建筑的统称。

3.2

监测站运行operationofmonitoringstations

保障监测设备正常运转、发挥监测站各项功能的工作。

3.3

监测点monitoringpoint

为监测隐患体物理场、位移、诱发因素等变化特征,而布设于隐患体表面、内部或周边有效场地内

的监测仪器或设施的统称。

3.4

监测点运行operationofmonitoringpoints

1

DB11/T2043—2022

保障监测设备正常运转、发挥监测点各项功能的工作。

3.5

网络设备运行operationofnetworkdevices

通过开展网络硬件设备检查维护、网络安全系统升级和异常数据筛查分析工作,保障网络设备的正

常运转。

4监测站点组成、功能及运行流程

4.1组成

4.1.1监测站应由数据接收分析室、会商室、机房和后勤保障用房等组成,可配备实验室、科普室等辅

助功能用房。

4.1.2监测点应由一个或多个用于获取信息的传感器或设施及其保证信息准确获取的有效场地组成,常

配备通讯单元、电控单元、蓄电系统、支撑系统、机箱、监测标志及保护装置。

4.2功能

4.2.1监测站应具备接收、储存、传输和处理监测数据的办公和后勤保障功能,可为设备维护、应急调

查、应急指挥、避险提供驻地,或辅以科普及科学实验等功能。

4.2.2监测点主要功能为利用监测设备或设施获取突发性地质灾害场地环境与自身形变特征的监测数

据。

4.3运行流程

为保证监测站点科学、高效、规范运行,其运行流程应遵循接收任务-实施运维-评估总结-结束任

务的流程,要求见图1、图2。

接受任务

收集监测站布局资料编写监测站管理办法

监测站运行维护

房屋主体及公共设辖区监测数据网络机房仪器设备运行维

施维护运行质量维护运行维护护

运行工作总结

图1监测站运行流程图

2

DB11/T2043—2022

接受任务

收集监测点布设资料异常点初筛分析准备配件编写运行维护方案

不通过

监测点运行准备工作方案评审

实施监测点维护

依据运行维护技术规程人工查验常规维护配件更换维修申请

不正常

系统数据核验主管部门审批、检测

正常

完成配件更换维修

运行任务完成

监测点运行具体工作

编写运行维护维修报告更换件建立台账

成果报告评审

资料归档

图2监测点运行流程图

5监测站运行

5.1监测站规划与选址

5.1.1监测站规划应与分区规划、乡镇域规划或街区控规等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符合空间、环境重点领

域规划的法规要求。

5.1.2监测站规划应充分考虑可通达性及其与监测点的距离,以便于开展监测点运行维护。

5.1.3监测站场址应选择地势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形,不受地质灾害、洪涝等因素威胁;建设前应对建设

场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评价。

5.1.4监测站场址应具备通讯、供电、供水等功能和条件。

5.1.5监测站应具备数据接收分析、应急调度指挥、监测设备安装及备品存储、办公及后勤保障等基本

功能,相关建筑物应符合GB21734场址及配套设施抗震设防要求。

3

DB11/T2043—2022

5.1.6监测站内机房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应符合GB/T22239要求,其他功能房间应符合GB50016消防安全

要求。

5.1.7监测站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功能用房及站内外道路。

5.2监测站运行要求

5.2.1监测站房屋主体及公共设施应定期检查,合理修缮,确保安全。巡检宜每日一次,专项检查宜每

月一次,根据完损情况,制定年度维修方案,保证正常使用。

5.2.2监测站运行应保证及时、稳定地接收和转发辖区内监测点上的数据以及实验设备、网络设备运行

正常。

5.2.3站内网络机房应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确保以下要求:

a)机房内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指标应符合要求,确保机房各区域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

各设备正常运行;

b)温湿度、烟雾、门磁、摄像机等监控探头保持性能良好、运行正常;

c)建立定时检验计划,对机房空调、供电、消防、监控、防雷、防静电、防水、防盗及门禁等相

关设施进行检验、维护;

5.2.4科学实验、科普宣传、应急指挥等功能性仪器、设备应建立负责人制度,确保以下要求:

a)各区域责任人负责相应区域内的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

b)建立完整基础设施、设备登记台账,应包含全部基础设施设备清单,关键设施设备应统计使用

情况、维护保养频次等信息;

c)建立定时检验计划,重点排查设备运行隐患、按设备说明要求更换耗材及备件。

6监测点运行

6.1监测点选址

6.1.1监测点选址应具备良好的通视、通风、光照、通讯等条件,要求:

a)监测点周边应空旷、平坦,无高大树木、建筑或其他工程设施;或点位正南向45度以上无遮挡;

b)监测点应满足无线网络信号源数据传输基本信号质量,北斗通信可正常传输;

c)监测点应远离电磁干扰设备或设施;

d)监测基准点应布置在形变监测区以外的稳定岩土体上,且视线开阔、便于区域联测。

6.1.2监测点应具备较好的人机可达性和一定的基础条件,便于安装稳固,易于维护。

6.1.3针对单个地质灾害隐患可根据实际监测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监测点。

6.1.4崩塌监测点应根据崩塌类型、控制性结构面产状、崩塌威胁对象及影响范围布设,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a)地表位移监测点应主要布设在崩塌体上;

b)裂缝监测点应安设在裂缝两侧,且宜布设在裂缝较宽或位错速率较大部位;

c)多形态监测点应安设在崩塌体表面;

d)监测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应安放在崩塌影响范围以外;

4

DB11/T2043—2022

e)雨量监测点宜布设在崩塌影响范围以外地势较高且稳定的地段。

6.1.5滑坡监测点应根据滑坡的形态及变形特征、通视条件进行布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线)应采用主、辅剖面法布设,纵、横监测线布设数量不少于1条;当需布设多条监测

线时,线间距宜为20~30米;

b)主监测线应结合滑坡分区,沿滑坡的主滑方向布设,推移式滑坡位移监测点应重点布设于滑坡

中、后部,牵引式滑坡位移监测点应重点布设于滑坡的中、前部;

c)纵向监测线应延伸至滑坡后缘、前缘以外一定范围,应能反映滑坡的前缘、中部、后缘的变形

特征;

d)横向监测线宜布设在滑坡中部至前缘剪出口之间,并向两侧延伸至滑坡边界以外一定范围。

6.1.6泥石流监测点布置应覆盖泥石流沟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整个沟域,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气象水文条件、物源变化等形成条件监测点宜布置在形成区;

b)流动动态要素、动力要素和输移冲淤等运动特征监测点宜布置在流通区;

c)泥石流体物质组成及其物理性质等流体特征监测点宜布置在流通区和堆积区。

6.1.7地面塌陷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面塌陷监测点布设范围应外延到地面塌陷影响区以外50米;

b)地面塌陷的监测点应布置在变形速率大、塌陷坑边缘、重要建筑设施等地段;

6.1.8监测点建设完成后,应在设备机箱或立柱等显著部位牢固粘贴防水、防晒的二维码,二维码内容

为监测点名称、点位、设备类型、建设时间、数据传输、维护维修情况。

6.2基本要求

6.2.1监测点运行维护阶段以自然年为单位,维护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汛前维护、汛中应急维修及汛后

维护。

6.2.2监测点运行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稳定性、时效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及以上时,应安

排专业技术人员24小时值班监视运行系统,保证监测点正常运行。

6.2.3监测点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故障诊断,提出维修建议,确保监测点正常运行。根据项目

运行具体情况,运行维护单位应对易损耗的蓄电池、RTU、充电控制器、通讯模块、北斗接收机等配件

做适量储存,保障维修的时效。

6.2.4需要维修维护时,应及时联系设备供应商派技术人员进行维修;需要更换配件时,配件应与现场

设备所用配件一致或兼容,并建立更换台账,包括但不限于原配件类型、规格、现配件型号、生产厂家、

更换时间、质保期等。

6.2.5无需更换配件或有备件的设备应在5小时内完成维修,需更换配件但无备件库存的设备可以简化

运行审批流程,先行采购配件更换再完成检测、审批等工作。

6.3监测点运行要求

6.3.1通用要求

6.3.1.1供电系统检查与维护

6.3.1.1.1太阳能电池板检查与维护为面板、电缆、支架检查,覆盖物或遮挡物的清理和开路电压测量:

5

DB11/T2043—2022

a)太阳能电池面板、供电电缆应无破损,支架应牢靠;

b)太阳能电池板周围应无遮挡物,玻璃面板应无覆盖物;

c)太阳能板开路电压应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

6.3.1.1.2蓄电池检查与维护为电池外观检查和空载电压测量:

a)蓄电池应无漏液、破损、变形现象;

b)蓄电池空载电压应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

6.3.1.1.3充电控制器检查与维护为指示灯工作状态检查和负载输出电压测量:

a)充电控制器工作指示灯状态应保持正常;

b)充电控制器负载输出电压应满足系统工作电压要求。

6.3.1.2系统导线和连接器检查与维护要求

检查系统各个模块之间导线应无老化现象,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导线须连接正常,连接器的绝缘性

能符合设计要求。

6.3.1.3通讯功能检查与维护要求

各通讯方式所采用的通讯模块,其工作状态应保持正常,天线有锈蚀应及时涂漆或更换。

6.3.1.4远程功能检查与维护要求

远程升级现场机程序、远程配置仪器设备采集周期和阈值、远程唤醒、远程修改仪器参数功能须保

持正常,并及时更新设置。

6.3.1.5实时触发功能检查与维护要求

现场监测设备实时触发设备数据上传功能应保持正常。

6.3.1.6现场机时钟检查与维护要求

当服务器上报数据时间和监测点仪器采集时间不同或周期上报时间与预设不符,应重新校准现场机

时钟。

6.3.1.7传感器检查与维护要求

现场监测设备检查维护时,应对传感器监测数据进行现场测试,传感器数据变化值须在设定量程内。

6.3.1.8其他检查与维护要求

本文件未涉及监测设备类型检查与维护要求可参照相关标准或仪器设备说明书。

6.3.2专项要求

6.3.2.1降雨量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降雨量传感器数据的分辨率应与设定值一致,常用降雨量设备分辨率为0.2毫米或0.5毫米;如

小于设定值,须对雨量筒进行清洗或配件更换;降雨量数据测量误差应不大于±2%;

b)有降雨时数据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5分钟,无降雨时数据传输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通常

不低于1次/2小时;

c)填写降雨量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

6.3.2.2土壤含水率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土壤含水率直接测量误差应不大于±2%,被测土壤校正时测量误差应不大于±0.5%;

6

DB11/T2043—2022

b)土壤含水率未达到设定阈值时,数据采集频率应不低于1次/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数据采集

频率应不低于1次/5分钟;

c)填写土壤含水率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2)。

6.3.2.3地表泥水位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当泥位计探头正下方放置精确高度的物件时,用串口进行一次通电测试的上报变化数据应和上

述物件高度相符,测量范围一般为0.5米~30米,分辨率为毫米级;

b)当泥水位变化值小于20厘米时,数据采集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变化值不小于20厘米时,

数据采集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5分钟;

c)泥位计立杆应无变形或倾斜;探头正下方1平方米范围内的沟道需保持平整、清洁,无树木、杂

草遮挡;

d)填写地表泥水位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3)。

6.3.2.4泥石流流速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泥石流流速数据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可测量范围一般为0.15~20米/秒,可测流速的最小水

深不低于10厘米;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泥石流流速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

低于1次/分钟;

c)填写泥石流流速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4)。

6.3.2.5泥石流次声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泥石流次声测量范围一般为0帕~100帕,误差应低于±2帕;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泥石流次声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

低于1次/分钟;

c)轻轻晃动次声传感器,上报到监测平台的有效声压应变大;

d)填写泥石流次声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5)。

6.3.2.6泥石流断线报警器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泥石流断线报警器在未发生泥石流的工况下应处于闭合状态;

b)填写泥石流断线报警器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6)。

6.3.2.7视频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观看采集图像清晰度,如不清晰,应使用平台或者现场连接电脑调试至图像清晰;

b)检查镜头及云台控制情况,如无法控制,应清理异物并重启视频监测设备;

c)检查视频丢失及丢帧情况,如存在异常,应调试线路、稳压器、内部元件等;

d)检查硬盘运行情况,如硬盘内视频无法回看,应调试硬盘接电处电压、格式化硬盘或更换硬盘。

e)填写视频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7)。

6.3.2.8崩塌裂缝伸缩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崩塌裂缝伸缩位移分辨率应达到毫米级;姿态角度误差应低于0.5度;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崩塌裂缝伸缩位移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

频率应不低于1次/秒;

c)填写崩塌裂缝伸缩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8)。

6.3.2.9倾角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倾角传感器X、Y、Z各方向采集数据应符合参数要求;

b)倾角传感器监测数据应符合精度要求;

c)填写倾角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9)。

6.3.2.10激光测距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激光测距仪光束需能够瞄准标靶中心;

b)激光测距仪实时触发设备数据上传功能应保持正常;

7

DB11/T2043—2022

c)激光测距仪数据应符合精度要求;

d)填写激光测距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0)。

6.3.2.11GNSS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GNSS单点定位精度应优于1.5米,接收机各载波相位观测精度应优于1毫米,伪距应小于10厘米,

基线精度水平一般为3毫米,垂直一般为5毫米;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GNSS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

次/15分钟;

c)拍打GNSS接收机机头,上报的倾角加速度数据应有变化、接收机应触发加报模式;

d)未涉及部分可参照GB/T18214.1的要求;

e)填写GNSS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1)。

6.3.2.12地表裂缝位移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地表裂缝位移分辨率应达到毫米级,有效量程一般为0毫米~1米,测量精度一般低于±0.1%F.S.;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地表裂缝位移监测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

率应不低于1次/分钟;

c)填写地表裂缝位移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2)。

6.3.2.13深部位移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深部位移传感器各方向数据应齐全,各深度节点数据应符合参数要求,测斜探头角度分辨率一

般应小于8秒(±0.02毫米/500毫米);测量误差一般应小于或等于±0.1%F.S.;深部位移传感器数据

变化值应在测斜探头阈值内,一般为±30度;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深部位移监测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

不低于1次/分钟;

c)填写深部位移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3)。

6.3.2.14地下水位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地下水传感器量程应满足监测孔内水位变幅需要,分辨率应小于或等于1.0厘米,适应的水位变

化率不应低于40厘米/分钟,测量精度应优于±1%F.S.;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地下水位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10分钟;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

低于1次/5分钟;

c)传感器探头应未被淤泥堵塞;如果堵塞,需清孔并取出探头悬挂固定到不受淤泥影响的位置;

d)当轻提传感器探头时,地下水位计上报数据变化值应与上提高度一致;当提出传感器探头至无

水位置并静置一段时间后,上报数据应与预设初始值匹配;如发生变动,初始值应重新设定;

e)填写地下水位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4)。

6.3.2.15地下水渗压计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地下水渗压量程主要为0.1兆帕、0.3兆帕、0.6兆帕、2.0兆帕,探头精度一般应优于±0.15%F.S.;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地下渗压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10分钟;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

低于1次/5分钟;

c)井口保护箱外观应完好,井口悬挂装置应无锈蚀,地下渗压传感器安装位置应无变动,如发生

变动,应重新设定初始值;

d)填写地下渗压计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5)。

6.3.2.16远程应力监测点运行应对下列进行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远程应力量程一般应为1500~2000千帕,精度应优于±0.05%F.S.;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远程应力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低

于1次/分钟;

c)填写远程应力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6)。

8

DB11/T2043—2022

6.3.2.17静力水准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静力水准有效量程一般为300毫米,测量精度应优于±1毫米;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静力水准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低

于1次/分钟;

c)传感器储液罐内应有1/2~2/3的防冻液和150毫升的硅油,必要时补充防冻液;传感器内部或导

气管内应无气泡,导气管或传感器内部如有气泡,应将其排出;水准仪基准点和观测点之间水管接头应

无破损漏液现象,电缆应无破损;

d)运维后现场直连采集10组数据、远程端采集10组数据,若两组数据波动均在精度范围内、能够

相互印证且吻合历史数据,则判断设备采集传输正常;

e)未涉及部分可参照GB/T12897的要求;

f)填写静力水准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7)。

6.3.2.18CR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CR监测点应保持内部清洁、排水通畅、无积水、无尘土、无植被残片等杂物堆积,表面无氧化、

污染,周边无植被和其他遮挡物;

b)CR监测点角反射器外观结构无变化、外观几何精准无误,各面几何角度误差应小于或等于0.5

度,表面无鼓包、弯曲、变形等现象;

c)CR监测点的布设控制方位误差应在1度以内;

d)填写CR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8)。

6.3.2.19微震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微震波形频率应保持均匀,无明显的脉冲突跳现象;振幅及能量应处于正常范围,微震频带带

宽一般为1赫兹~20赫兹;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微震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

次/分钟;

c)微震现场机应具有存储30天以上数据和自动补发数据功能;

d)运维时主机应根据仪器说明书判断其工作状态;

e)维护后微震各深度节点传感器应在线,保证电脑服务器和现场监测设备通讯正常;

f)填写微震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19)。

6.3.2.20沉降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采用分层沉降仪进行深部位移监测,精度应优于1毫米,磁环距管口深度进程和回程读数差小于

1.5毫米;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深部位移监测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

不低于1次/分钟;

c)传感器检查维护时,用一沉降环套住探头从上至下移动,检查探头与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d)填写沉降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20)。

6.3.2.21土压力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土压力测量范围一般为0~1000千帕,测量精度应优于±0.1%F.S.;

b)未达到设定阈值时,土压力监测传输频率应不低于1次/2小时;达到设定阈值时,传输频率应不

低于1次/分钟;

c)填写土压力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21)。

6.3.2.22预警警示装置监测点运行应进行下列维护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a)预警喇叭设备应保持在线状态;

b)预警喇叭人工发送预警信息功能应保持正常状态;

c)预警喇叭和隐患点监测设备的数据预警应保持联动状态;

d)填写预警警示装置监测点维护记录表(表B.22)。

9

DB11/T2043—2022

6.4监测点人工看护要求

6.4.1监测点人工看护工作应贯穿全年,汛期现场查验半月一次,非汛期可每月一次。

6.4.2人工看护内容主要是对设备外观的完整性、裸露线的连通性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查。

6.4.3看护人员应及时填写野外设备查验记录表(表B.23),发现问题及时电话告知运行管理单位并记

录。

6.5运行质量控制

6.5.1为保证野外监测点正常运行,降低设备的使用管理成本,提高设备能效与精度,运行过程中应按

照运行流程和技术要求执行。

6.5.2汛期监测点运行维护工作应以旬报、月报形式向运行管理单位提供总结资料,内容主要为完成工

作量、存在问题、解决方案及工作建议。

6.6.3对运行阶段完成的维修、维护工作,应组织专家进行现场与室内资料验收。

7网络设备运行

7.1组成

网络设备由服务器、北斗指挥机、存储设备和网络通讯设备等组成,其均应放置于专门建设的机房

统一管理,机房环境需满足国家三级等保要求。

7.2功能

网络设备具备实现数据的接收、分析、数据库录入功能。

7.3服务器运行要求

7.3.1硬件检查

每日对机房服务器进行巡检,依次查看服务器前后指示灯、服务器电源指示灯、硬盘设备活动指示

灯、网卡指示灯、系统过热报警灯有无异常,细听有无异常噪声和报警音。

7.3.2系统运行检查

每日检查系统运行情况,依次查看系统日志、服务器内存、磁盘空间、CPU使用率、进程状态等有

无异常。定期检查系统是否需要升级或更新补丁,查杀病毒,并对系统盘进行垃圾清理与维护。

7.3.3设备清洁

每半年对服务器灰尘进行开盖清理,使用机房专用清洁设备重点对主板、插接件、风扇、箱体表面、

外围插头插座、电源部位进行清洁除尘。

7.4北斗指挥机运行要求

7.4.1硬件检查

定期查看主机面板波束指示灯、发射指示灯、电源指示灯是否正常,检查天线、电源线、串口连接

线与主机的连接情况是否完好;确认IC卡是否有污损,安装方向是否正确,卡槽是否接触良好,并对

表面污垢进行清洁。

10

DB11/T2043—2022

7.4.2功能检查

运行自检程序,检查每张IC卡的状态信息、接收功率状况等,查看是否需要升级软件等,每半年

通断电一次,进行定位及通讯操作。

7.5存储设备运行要求

7.5.1日常检查

每日检查磁盘阵列运行情况,检查各项工作指示灯是否异常,查看磁盘使用情况、磁盘读写速度,

即时备份发生变动的文件,定期进行硬盘备份及磁盘整理。

7.5.2设备清洁

定期除尘,使用真空吸尘器清除磁盘阵列插槽和孔隙间的灰尘,使用蘸湿的软布擦拭存储器机盖。

7.6网络通讯设备运行要求

7.6.1硬件检查

检查设备指示灯、设备过热报警灯和网络接口指示灯是否异常。

7.6.2功能检查

检查网络安全设备内的病毒库、应用特征库、入侵防御、病毒过滤和漏洞扫描等系统是否需要升级;

入侵防御、病毒防护、应用防护、安全审计和漏洞扫描等系统授权是否到期;漏洞补丁和病毒库分发是

否正常,安装是否成功;应及时更新网络拓扑图,网络发生更改时应实时记录和备份。

7.6.3数据传输和存储要求

7.6.3.1监测站应采用光纤接入,带宽应高于150兆,以保证数据的快速传输;视频监测点应采用光纤

接入,带宽应高于10兆,以保证300万像素的视频流实时传输。

7.6.3.2其他监测点可采用物联网卡进行数据传输,单卡流量一般应控制在每月150兆以内。

7.6.3.3组建至少2组具备灾备功能的硬盘或磁盘阵列,且其容量不小于10年数据存储要求。

7.6.3.4数据接收配备独立服务器及软件,并对数据接收软件进行日常检查、更新及备份。

8成果编制

8.1成果主要包括运行报告和维护记录两部分。

8.2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应按附录A执行。

8.3监测设备维护记录要求宜按附录B表B.1~B.23执行。

11

DB11/T2043—2022

附录A

(规范性)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前言

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工作部署以及上一年度工作完成情况。

第一节任务来源、目标及任务

内容主要包括项目任务来源、目标及工作任务。

第二节工作方法、工作时间及工作人员

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采用的工作方法、各项任务开展的时间及人员配置情况。

第三节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完成工作的质量情况。

第二章监测点维护

内容主要包括监测点汛前、汛中、汛后维护,人工看护以及通讯保障等情况。

第一节监测点汛前维护

内容主要包括供电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时间校准、平安报功能、现场软件、传感器、精度校准等

汛前维护情况。

第二节监测点汛中维护

内容主要包括汛中监测设备故障情况、原因以及维护结果等总结。

第三节监测点汛后维护

内容主要包括供电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时间校准、平安报功能、现场软件、传感器等汛后维护情

况。

第四节监测点人工看护

内容主要包括人工看护频次、看护记录及看护效果等。

第五节监测点通讯维护

内容主要包括通讯保障措施,通讯运行情况。

第三章监测站维护

内容主要包括监测站日常维护和专业设备维护情况。

第一节监测站日常维护

内容主要包括监测站安保、保洁、用水、用电等日常运行相关维护内容。

第二节监测站专业设备维护

12

DB11/T2043—2022

内容主要包括站内专业设备使用频次、使用方法及保养、维护等内容。

第四章网络设备运行

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器、北斗指挥机、存储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等网络设备运行情况。

第一节服务器运行

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器检查、硬件检查、设备清洁等维护内容。

第二节北斗指挥机运行

内容主要包括北斗指挥机硬件检查、功能检查等维护内容。

第三节存储设备运行

内容主要包括存储设备的日常检查、设备清洁等维护内容。

第四节网络通讯设备运行

内容主要包括网络设备硬件检查、工程检查等维护内容。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内容主要包括年度监测站、点运行情况总结、存在问题以及需要改进措施。

第一节主要结论

内容主要包括监测站点运行年度主要工作概况总结。

第二节存在问题及建议

内容主要包括年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内容。

13

DB11/T2043—2022

附录B

(资料性)

监测点维护记录表

表B.1降雨量监测点维护记录表

乡镇行政村自然村沟名

位置

坐标X:Y:

RTU编号维护时间记录人

照片编号

序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处置措施

1外观有无损坏有□无□

2供电系统维护

2.1太阳能板是否破裂是□否□

2.2太阳能板有无树木遮挡有□否□

2.3太阳能电池面板擦拭有□否□

2.4太阳能板空载电压V

2.5蓄电池有无漏液、破损、变形有□无□

2.6蓄电池电压V

2.7蓄电池充放电电流(100毫安)mA

2.8充电控制器指示灯是否正常是□否□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