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2132-2023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应用技术规程

DB42/T 2132-2023 Township Roa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pplic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6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2132-2023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1-29
实施日期
2024-03-29
发布单位/组织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6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01

CCSP51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2132—2023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applicationofnondestructive

testingofurbanroads

2023-11-29发布2024-03-29实施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DB42/T2132—2023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2

5基本规定...........................................................................2

6城镇道路路面无损检测及评价.........................................................4

一般规定.......................................................................4

道路破损.......................................................................5

抗滑性能.......................................................................6

平整度.........................................................................6

车辙深度.......................................................................7

弯沉值.........................................................................7

板底脱空.......................................................................9

传荷能力......................................................................11

道路分层厚度..................................................................12

技术状况评定.................................................................14

7道路地下无损探测方法及评价........................................................19

一般规定......................................................................19

探地雷达法....................................................................20

高密度电阻率法................................................................23

瞬态面波法....................................................................25

微动勘探法....................................................................27

浅层地震法....................................................................28

瞬变电磁法....................................................................30

道路地下综合物探法............................................................31

城镇道路塌陷风险评估..........................................................32

专项风险评估.................................................................36

成果果编制及信息化管理...............................................................41

8成果果编制及信息化管理............................................................41

一般规定......................................................................41

成果编制......................................................................42

数字信息化管理................................................................42

附录A(资料性)城镇道路无损检测范围及方法适用性表..................................44

附录B(资料性)常见岩土物性参数....................................................45

I

DB42/T2132—2023

附录C(资料性)板底脱空检测成果....................................................46

附录D(资料性)探地雷达法现场探测记录表.............................................47

附录E(资料性)瞬态面波法现场探测记录表.............................................48

附录F(资料性)高密度电阻率法现场检测记录表.........................................49

附录G(资料性)瞬变电磁法现场检测记录表.............................................50

附录H(资料性)地震映像法现场检测记录表.............................................51

附录I(资料性)微动勘探法现场检测记录表.............................................52

附录J(资料性)检测成果统计表......................................................53

条文说明..............................................................................56

II

DB42/T213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汇科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长江地球

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市承远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中南安

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中科云图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科正工程技术有限

公司、湖北神龙工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有限公司、武汉建筑业

协会、武汉中和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琴、张建清、范涛、李立平、徐坤、聂帅、刘云鹏、吴俊、许超、郭聪、陈

江平、胡颖、吴钰梁、邵金、邵璇、王继伟、汪林、万正华、郭洪军、魏逸飞、吴嵩、张云霞、李泽卫、

余林、艾启胜、任旭、占正杰、鲁勇波、章杰、李明强、盛焕平、宋文杰、江威、龚小龙、喻言佳、张

亚云、刘潜、黄金鑫。

本规程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027-68873088,邮箱:

;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武汉汇科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电话:

027-84843381,邮箱737612008@。

III

DB42/T2132—2023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应用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镇道路无损检测范围及检测方法,为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提供可靠依据,使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工作满足操作规范、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行政区域内城镇道路路面及以下30m内的检测工作。本规程不适用于城市桥梁、

隧道、涵洞等构筑物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CJJ/T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

CJJ/T8城市测量规范

CJJ3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181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JGJ/T143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

JGJ/T335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基本术语标准

JGJ/T437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JJG075车载式路面激光车辙仪

JT/T940公路断面探伤及结构层厚度探地雷达

JTG5210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3450-2019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514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SL/T291.1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第1部分:物探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路面pavement

路面是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道路上直接承受车辆载荷的层状构造物。路面结构由面层、基层、底

基层和必要的功能层组合而成。

路基subgrade

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

1

DB42/T2132—2023

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testing

利用物质的弹性、声、光、磁以及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

测被检查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

检测周期detectioncycle

相邻两次检测之间的时间间隔。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C——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病害体净深度;

dmax——整条道路病害体净深度最大值;

f——探地雷达天线主频;

f0——检波器的自然频率;

H——最大探测深度;

h——深度;

εr——相对介电常数;

λ——电磁波波长;

ρ——地层电阻率;

VR——面波相速度;

FS——第一菲涅尔带的半径;

T——记录时窗;

K——路表弯沉温度修正系数。

5基本规定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应结合市政设施、岩土工程、水文气象等资料,检测路基路面破损,地下病害

体的特征,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处置措施。

根据城镇道路重要性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城镇道路下部环境复杂程度等级,可按表1划分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

表1城镇道路无损检测重要性等级

无损检测等级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环境复杂程度等级

道路重要性等级

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

复杂环境中等复杂环境简单环境

重要一级一级一级

次重要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二级三级

一般一级二级三级二级三级二级三级

2

DB42/T2132—2023

表1城镇道路无损检测重要性等级(续)

道路重要性等级无损检测等级

重要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环境复杂程度等级

次重要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

一般复杂环境中等复杂环境简单环境

注1:城镇道路重要性等级:

a)重要城镇道路:快速路、主干路、广场、商业繁华街道、重要生产区道路、外事活动

路线、游览路线;

b)次重要城镇道路:除重要等级以外的次干路、步行街、支路中的商业街道;

c)一般城镇道路:除重要及次重要以外的支路。

注2: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a)Ⅰ等(复杂地基)——有深厚淤泥、淤泥质土或承载力特征值低于80kPa的饱和黏

性土层,或地下水埋藏高于路床底标高、对路基有较大影响;

b)Ⅱ等(中等复杂地基)——土质较差,浅部有易于流淅的粉土、粉砂层,地下水对路

基有一定影响;

c)Ⅲ等(简单地基)——土质好,且地下水对路基影响轻微。

注3:城镇道路下部环境复杂程度等级:

a)复杂环境:道路下部存在地下工程施工、或地下管线密集发生渗漏风险较大,易对路

基造成损害的;

b)中等复杂环境:道路下部存在一定数量地下管线的,发生渗漏风险不大的;

c)简单环境:道路下部基本无地下管线的。

注4:有历史塌陷记录的道路,无损检测等级应再提升一级。

一级的道路检测周期宜为2年一次,二级、三级的道路检测周期宜为3年~4年一次。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重要性为二级及以上的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检测。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与评估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地面发生严重变形或塌陷事故、地下管线发生变形或破损时,应立即进行;

b)城市主干道路、广场及重点管线区域,宜定期进行;

c)埋藏年代久远的地下基础设施区域,宜定期进行;

d)当存在地下工程施工时,宜分别在施工前、竣工后进行;

e)城市重大社会活动涉及的道路、广场、地下管线周边等区域,宜在活动举办前进行;

f)排水管涵、河道周边等区域,宜在汛期后进行;

g)其他存在地下病害体潜在安全风险的区域,宜择机进行。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应采用普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普查应对检测区进行全面检测,并应确定重点检测区;

b)详查应对重点检测区进行检测,并应查明病害体的属性特征。

对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验和维修保养。

城镇道路无损检测基本程序宜包括:

a)收集资料;

b)现场踏勘;

c)编制检测方案;

d)仪器校验,数据采集;

3

DB42/T2132—2023

e)数据处理与分析;

f)资料解释与图件编制;

g)结果复核与验证;

h)道路检测风险评估与合理化建议;

i)成果报告书编写;

j)成果提交与归档。

城镇道路无损探测方法或方法组合宜按表2确定。

表2城镇道路无损检测范围及方法适用性表

检测方法

高密度

被测目标探地雷地震反瞬变电微动勘激光探

落锤法电阻率图像法面波法

达法射波法磁法探法测仪法

道路破损———●————●

抗滑性能————————●

平整度————————●

车辙深度————————●

路面

裂缝深度—〇●——〇———

结构

传荷能力●————————

板底脱空●————————

弯沉值●————————

压实度—————●———

道路分层厚度——●——〇———

空洞—●●—●●●●—

路面

脱空——●—〇————

结构

孤石——〇—●〇〇——

层以

富水体—●●———●——

疏松体—〇●—〇●〇●—

注1:●推荐方法;〇可选

注2:在路面结构层以下孤石的检测中,可采用探地雷达法、地震反射波法、面波法和瞬变电磁法组合

6城镇道路路面无损检测及评价

一般规定

6.1.1下列情形宜进行城镇道路路面结构层无损检测:

a)道路刨铣罩面等工程施工前;

b)地铁、顶管等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及施工后;

c)道路工程竣工验收对无损检测有要求时;

d)道路维护方案制定前;

e)道路日常管理与养护。

6.1.2路面结构层无损检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道路破损;

4

DB42/T2132—2023

b)板底脱空等病害体;

c)抗滑性能;

d)平整度;

e)车辙深度;

f)传荷能力;

g)弯沉值。

6.1.3检测环境应无积水、无冰雪、无污染。

6.1.4路面结构层日常管理与养护应进行道路破损、板底脱空等结构变化及外观变化指标检测,周期

性缺陷病害体检测时间宜选在汛期前、供热后期进行。

6.1.5宜建立检测指标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

道路破损

6.2.1使用图像法进行道路破损无损检测。

6.2.2道路破损检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相机参数:分辨率≥4096像素,机扫描频率≥20kHz,视场覆盖宽度不小于一个车道宽度的

70%,成像无明显畸变;

b)最大检测速度≥100km/h,最大检测速度下可连续记录路面图像;

c)路面裂缝宽度最小识别宽度不应大于1mm,裂缝识别率应达到99.9%;

d)检测宽度:≥3.5m;横纵向长度测量偏差:≤5%;

e)空间绝对定位精度≤1m,路面损坏面积测量示值误差:±10%;

f)应能实现检测图像和数据存储、分析、统计和数据导出功能。

6.2.3使用图像法进行道路无损检测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a)检查承载车轮胎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气压,车胎应清洁无异物;

b)检查探测仪各传感器是否经过校准;

c)启动检测系统,检查各部分工作是否正常。

6.2.4使用图像法进行道路破损检测应采用以下步骤:

a)检测车停在测线起点50m~100m处,按待测路段检测要求设置系统参数;

b)按正常检测速度驶入待测路段后,启动系统工作,行驶过程中避免急加速和急减速;

c)检测车沿车道平行于车道线行驶,检测系统自动记录每个横断面激光成像和距离数据;

d)检测过程中,应记录本次测线对应的车道信息;

e)到达测线终点后,停止检测系统工作,并检查数据文件是否正常,保存并导出数据。

6.2.5结果记录内容宜按表3中规定进行记录。

表3现场试验记录表

测站编号仪器型号扫描方式分辨率标靶数量测站位置影像采集备注

————————

————————

6.2.6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他方法均应体现)

a)测站位置信息(路名、车道号、桩号或板块编号);

b)道路破损扫描分析图像,损坏类型,长度、破损率;

c)各测站道路损坏类型、破损面积、长度、破损率及道路综合破损率DR。

5

DB42/T2132—2023

抗滑性能

6.3.1摆式摩擦仪法

摆式摩擦仪法检测抗滑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a)道路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

b)需测试无刻槽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的摆式摩擦系数值BPN。

使用摆式摩擦仪法进行抗滑性能检测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a)应检查摆式仪的调零灵敏情况,使用前进行滑块压力的标定;

b)选择测试位置,每个测试位置布设3个测点,测点间距离为(3~5)m,测试位置应选在车道

横断面上轮迹处,且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c)用扫帚或其他工具将测点处路面上的浮尘或附着物打扫干净;

d)将仪器置于路面测点上,并使摆的摆动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后进行调平;

e)应进行零位标定和校核滑动长度。

使用摆式摩擦仪法进行抗滑性能检测应采用以下步骤:

a)将摆固定于水平释放位置;

b)用喷水壶浇洒测点处路面,使之处于湿润状态;

c)按下释放开关,使摆在路面滑过,然后使摆杆重新置于水平释放位置;

d)按照a)~c)的规定,重复操作5次,读记每次测试的摆值,5个摆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值不得大于3;如差值大于3时,应检查产生的原因,并再次重复上述各项操作,至符合规定

为止。取5次测定的平均值作为单点的路面抗滑值(即摆值),取整数;

e)在测点处用温度计测记潮湿路表温度;

f)重复上述步骤,完成一个测试位置3个测点的摆值测试。

结果内容应按照JTG3450-2019中附录B的方法,计算一个测试路段摆值的平均值、标准差、

变异系数。

6.3.2激光探测构造深度仪法

激光探测构造深度仪法检测抗滑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a)抗滑性能最大检测速度:≥50km/h;

b)纵向采样间距小于2mm,高程传感器分辨率不应大于0.5mm;

c)重复性检测变异系数不应大于5%;

使用激光探测构造深度仪法进行道路抗滑性能检测技术准备工作应符合6.2.3的要求。

使用激光探测构造深度仪法进行抗滑性能检测步骤应符合6.2.4的要求。

结果内容应按如下规定进行记录:

a)按JTG3450-2019中附录B的规定计算每一个测试路段构造深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

数;

b)成果复核:相邻断面高差不应超过20mm,300mm基准计算长度内无效数据占总数比例不应超

过5%,100mm基准计算长度内无效数据占总数不应超过20%,检查数据不一致时应结合现场检

测记录进行修正。

平整度

6.4.1激光探测平整度仪法检测平整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激光传感器采样频率:≥20kHz;分辨率:≤0.1mm;

b)测量范围:≥±100mm,测试精度≥1.0mm,距离标定误差≤0.05%;

6

DB42/T2132—2023

c)纵段高程采样间距:≤0.01m;速度影响误差:≤5%;测量误差:≤5%;

d)加速度仪测试范围:≥2g;传感器分辨率:≤1μg;响应频率≥300Hz;

e)平整度检测速度:30km/h~100km/h;采样间隔≤500mm。

6.4.2使用激光探测平整度仪法进行道路平整度检测技术准备工作应符合6.2.3的要求。

6.4.3使用激光探测平整度仪法进行道路平整度检测前,应进行激光平整度检测值与精密水准仪检测

值的相关性检定。其他具体检测步骤应符合6.2.4节。

6.4.4结果内容应按如下规定进行记录:

a)检测路段国际平整度指数IRI平均值。

b)断面高程输出间距应为0.1m,检测数据应在设备有效检测速度和有效减速度范围内。

车辙深度

6.5.1使用激光探测仪法进行车辙深度检测。

6.5.2路面车辙测量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a)传感器参数:激光扫描传感器分辨率≥1600×1200;帧频≥65fps;

b)横向断面有效检测宽度:≥3.5m;横向平均采样间距≤300mm,不少于13点。纵向采样间距

≤200mm,建议采用100mm;横断面高程传感器分辨率:≤1mm;

c)检测速度:0km/h~100km/h;车辙检测深度:≤200mm;测量误差:≤10%。

6.5.3使用激光探测仪法进行车辙深度检测技术准备工作应符合6.2.3。

6.5.4使用激光探测仪法进行车辙深度检测具体步骤应符合6.2.4。

6.5.5结果内容应按如下规定进行记录:

a)各测定区间的最大车辙深度和平均车辙深度;

b)所检测横断面数据应完整且在规范允许正常范围内。

弯沉值

6.6.1用于评价沥青路面结构强度。适用于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检测路表在冲击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路面

动态弯沉,检测结果经与贝克曼梁检测结果建立线性回归关系后,换算成的沥青路面回弹弯沉值。

6.6.2落锤法检测弯沉值设备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荷载发生系统:包括落锤、承载板和橡胶缓冲装置。一般情况下,落锤的质量为200kg±10kg,

可产生50kN±2.5kN的冲击荷载,分辨力应不大于0.1kN;承载板为十字对称分成四部分且

底部有固定橡胶片,直径一般为300mm;

b)弯沉检测系统:由一个或一组位移传感器组成,分辨力应不大于1μm,如图1所示。位移传

感器自承载板中心至其2500mm范围内呈线性布置。用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层模量反算

时,位移传感器应不少于7个,且应包含0mm、300mm、600mm、900mm四个测点;

7

DB42/T2132—2023

图1落锤式弯沉仪传感器布置及应力作用状态示意图

c)控制系统:在冲击荷载作用瞬间,测量和记录冲击力及各位移传感器的变形值;

d)牵引系统:牵引落锤式弯沉仪并装有控制系统的车辆。

6.6.3使用落锤法进行道路弯沉值检测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a)调整落锤的高度,使得落锤产生的冲击荷载满足50kN±2.5kN的冲击荷载的要求;

b)检查牵引车车况及FWD设备的使用功能,确保牵引车及设备正常;

c)将FWD设备牵引至测试路段,牵引FWD行驶速度不宜超过50km/h;

d)启动FWD,对位移传感器进行标定。

6.6.4使用落锤法进行道路弯沉值检测应采用以下步骤:

a)将FWD牵引至检测路段起点位置,输入检测路段的基本信息,设置相关检测参数;

b)将承载板中心位置对准测点,一般沿车道轮迹带布置测点。放下落锤及位移传感器;

c)启动荷载发生系统,落锤瞬时自由落下,冲击力作用于承载板上,随后落锤自动提升至原来位

置固定,每个测点重复检测次数不少于3次。控制系统自动记录每次荷载及各位移传感器变形

值,承载板中心位移传感器最大变形值即为该测点的弯沉值。测点检测完成后提起承载板及位

移传感器;

d)按检测频率将FWD牵引至下一测点,重复步骤b)~c),完成测试路段的检测。

6.6.5结果内容应按如下规定进行记录:

a)舍去每个测点的首次承载板中心检测弯沉值,其后几次弯沉值的平均值为该测点的动态弯沉

值;

b)按式(1)对动态弯沉值进行温度修正:

𝐿20=K·𝐿𝑡···········································································(1)

式中:

L20——为修正后的路面动态弯沉值(0.01mm);

Lt——测为实测路面动态弯沉值(0.01mm);

K——路表弯沉温度修正系数,按式(2)计算确定,或根据当地经验确定(一般取0.8~1.3,

沥青面层中点温度越高、沥青层厚度越薄、平衡湿度状态下路基顶面回弹模量越小,K值取下限,反之

上限);

-6−3

𝐾=𝑒[9×10(lnE0-1)ℎ𝑎+4×10](20-T)·····················································(2)

8

DB42/T2132—2023

式中:

T——弯沉测定时沥青面层中点实测或预估温度(℃);

ha——沥青面层层厚(mm);

E0——平衡湿度状态下路基顶面回弹模量(MPa)。

c)计算检测路段的弯沉平均值、标准差及代表值。

6.6.6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检测路段位置信息(桩号、幅别及沥青面层厚度等);

b)路表弯沉温度影响系数、弯沉;

c)各检测路段的弯沉平均值、标准差及代表值。

板底脱空

6.7.1落锤式弯沉仪法

用落锤式弯沉仪采用多级加载的方式检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底脱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养

护、维修改造等提供设计依据。

使用落锤式弯沉仪法进行道路板底脱空检测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a)收集待检测路段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桩号、厚度、结构类型等基本信息;

b)现场标注出测点位置。检测板角弯沉值时,承载板边缘应距纵、横缝不大于200mm。承载板检

测位置示意图见图2;

c)将检测路段清扫干净,路面无明显砂石、泥土等;

d)水泥混凝土板底脱空检测应避免高温时段及显著负温度梯度(夜晚或清晨)时段。

图2承载板位置摆放示意图

应采用6.6的方法进行弯沉检测。采用截距值判定板底脱空时,对待测板角同一位置采用三

级加载方式进行测试,推荐采用50kN、70kN、90kN三级荷载等级。采用弯沉比值判定板底脱空时,应

采用同一恒定荷载对板角、板中和板边进行弯沉测试。

结果内容应按如下规定进行记录:

a)截距值法:采用三级加载方式测得板角弯沉值,通过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LFWD=m·F+n,其中LFWD、F分别表示落锤弯沉仪弯沉值(0.01mm)和落锤石弯沉仪逐级加载

的力(kN)的弯沉值,m、n为斜率和截距参数(0.01mm),当截距n大于5时即可判定为脱

空;

9

DB42/T2132—2023

b)弯沉比值法:通过测试出水泥板块不同位置的弯沉值,计算λ1=W板角/W板中和λ2=W板边/W板中的

值,其中,其中W板角、W板中和W板边分别指同一块水泥混凝土板角、板边和板中的弯沉值,当

λ1>3.0且λ2>2.0时可判定为脱空。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测试位置信息(桩号、幅别等);

b)线性回归系数m、n或弯沉比值λ1、λ2及相应的脱空判定标准;

c)脱空测点位置桩号。

6.7.2探地雷达法

探地雷达法检测板底脱空适用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线周围无影响雷达正常工作的强电磁干扰,路面表面无强反射或强衰减层。

b)当需要探测深度大于0.5m的缺陷病害体时,应增加地面耦合天线,共同完成探测。雷达天线

中心频率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