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5017-2018 连续搬运设备 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

GB/T 35017-2018 Continuous handling equipments—Classification,symbols,performance and test methods for bulk material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7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5017-201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5-14
实施日期
2018-12-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连续搬运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3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特性及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对连续搬运设备输送物料温度的现场测试、极限切应力试验的测试方法及三轴切应力试验方法。本标准不适用于对低温物料温度的测试。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太原科技大学、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
起草人:
孟文俊、程潞样、孙晓霞、张维钧、韩刚、王传平、杨文君、李振雄、孟凡波、张立明、郭金星、黄俊杰、杜永强
出版信息:
页数:77页 | 字数:14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53.040.01

J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5017-2018

连续搬运设备

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

Continuoushandlingequipments一

Classification,symbols,performanceandtestmethodsforbulkmaterials

2018-05-14发布2018-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峪非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0(..'I(J

GB/T35017-2018

目u昌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同机械T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向全同连续搬运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湖北宜都运机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和泰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南通润邦

重机有限公司、焦作科瑞森重装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环宇起重运输机械有限公司、河南天隆输送装备有

限公司、湖北天宜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向明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肃文俊、程j脐样、孙晓霞、张维钧、韩刚、王传平、杨文君、李振雄、孟凡波、张立明、

郭金县、黄俊杰、在I:永强。

I

GB/T35017-2018

b)台秤(称量10kg、感量5g);

托盘天平(称量1kg、感量0.01g);

c)标准筛(标准筛应附有筛底筛座,筛孔孔径应符合表A.l的规定h

d)振动摇筛机;

c)蒸馆水洗瓶;

f)瓷士甘;l品(30mL);

g)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h)毛刷;

i)乙醇[化学纯(见GB/T679)]。

6.3试验步骤

6.3.1干筛法

6.3.1.1按表7中规定数量准备好试样。

6.3.1.2将备好的试样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将烘干试样分成2份,分别称量每份试样的质量。

6.3.1.3根据物料粒度大小选择组成一组套筛,按A.2.6的规定,由物料最小粒度确定最小筛孔标准

筛,由物料最大粒度确定最大筛孔标准筛,可在最大孔径与最小孔径之间根据需求均等选取5个~6个

中间孔径的标准筛组成一组套筛。筛子按孔径大小顺序叠置,孔径最小者直下层,附上筛底。将一份试

样倒入最上层筛里,加上筛盖,顺序过筛。直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筛上存留物料量的1%时为止。

6.3.1.4细物料的筛分可用振动摇筛机振动过筛30min,取下后,再用手筛,直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筛

上存留物料量的1%时为止。也可只用手筛,站到上述通过量要求时为止。

6.3.1.5称量各筛上的存留物料的质量(粗物料精确至5g,细物料精确至0.01g)。

6.3.2湿筛法

6.3.2.1取细物料试样5L。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烘干试样,用孔径0.85mm的标准筛过筛。

当筛下物料不足3L时,应增加物料试样过筛。称量孔径为0.85mm的标准筛上的存留物料质量(精

确至0.01g)。

6.3.2.2将用孔径为0.85mm标准筛过筛后的物料均分为6份(每份不少于400mL),称量每份物料

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01g)。

6.3.2.3将称量后的每份物料分别装入规定的各个标准筛内,轻轻摆动标准筛,使试样在筛网土均匀地

铺开。

6.3.2.4加适量乙醇将试样?问湿。开启水流井控制水压为50Pa,使试样金部涧湿(不准有物料溅归筛

外),再控制水压为200Pa,仔细冲洗试样,直至标准筛中的物料不再通过筛孔为止。

6.3.2.5以蒸倔水洗瓶,细水流将标准筛中的存留物料全部转移到预先称重的自增锅中,置自增蜗于低

泪电炉上缓慢地蒸发至干(不准有水液溅出)。

6.3.2.6将瓷增桐置于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取州,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棍,称量瓷士甘j品及其内存留物斜

的质量(精确至0.01g)。

6.4计算结果

6.4.1分汁级配百分比按式(1)、式(2)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a)干筛法

Cl;;=主×100%...(1)

I{0

9

GB/T35017-2018

式中:

(IiI分计级配百分比;

g,一一第1号筛上存罔物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按式(3)汁tL

go-一筛分试验每份物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b)温筛法

g,g,们/...(2)

αr,=-一一一-ι×100%

go

式中:

αJJ一一分计级配百分比;

g;一一一第1号筛上存闰物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按式。)计算;

此一一第j号筛上存罔物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按式(4)计算;

的筛分试验每份物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G,-G’,……………(3)

g;=G;-G'I••(4)

式中:

G,一一盛装第i号筛上存留物料的瓷啃捐及其内物料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吭盛装第j号筛上存留物料的瓷增;l品及其内物料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c:一一盛装第i号筛上存留物料的瓷增唱的质量,单位为克(g);

c;盛装第j号筛t存留物料的瓷增;l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L

6.4.2累计级配百分比按式(5)、式(6)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a)干筛法

三=g,,

A,=二ι-×100%..(5)

go

式中:

A,累汁级配百分比;

二g,,一一第1号筛的孔径大于该号的各号筛上存留物料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n-l

go一一筛分试验每份物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b)湿筛法

G;G'._,

A,=-二一一一×100%..(6)

go

式中:

Ai一一累计级配百分配

c;,一一第i号筛上存留物料及瓷柑峭的质量,单位为克(g);

G:一一第1号筛土存留物料的瓷咐;l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

Ko一一筛分试斡每份物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6.4.3根据分计级配百分比和累计级配百分比绘制物料级配rttJ钱,并确定典型颗桂粒度。

7物料密度的测试

7.1堆积密度的测试

7.1.1方法提要

7.1.1.1在规定时间内,将干燥至恒重的物料试样在规定的高度下用料铲或嗣筒式漏斗使其均匀自由

GB/T35017-2018

地落满容重筒或量杯,测试物料的堆积密度(松散)。

7.1.1.2在规定时间内,将物料试样在规定的高度下用料铲或网筒式漏斗使其均匀自由地藩满容重筒

或量杯,测试物料的实际堆积密度。

7.1.2仪器、工具和试剂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台秤:最大称量50kg(感量50g);

b)托盘天平:最大称量5kg(感量0.05g);

c)罔筒式漏斗:带量杯(罔3);

d)容重筒:金属制品,其内部尺寸可根据容器大小取直径与高度相等,容积选用见表8;

表8容重筒容积

物料粒皮/τnm0~5.6>5.6~25>25

510

容重筒容积IL

e)烘箱:最高T作i且度200℃,并有自动调棍和通风装置;

f)干煤皿:内装变色硅胶;

g)取样勺或料铲;

h)钢直尺、毛届七

i)秒表。

单位为毫米

何T

...

.

.

.

.

.

.

.

.

.

.

-.-~

~:i

-

’--

-

.r.

令‘

产l

.

..

\.

\飞-

?.

说明:

1-一|司筒式漏斗;4-一容重筒或量杯(容积100cm3士0.1cm3);

5→一底座¢180×20。

2→一支架;

3-一筛网850,um;

图3堆积密度测试装置

11

GB/T35017-2018

7.1.3试验步骤

7.1.3.1按表9取样。

表9试样数量

物料粒度/mm主三i>l~5.6>5.6~25>25

l坦3040

试样数量;/L

7.1.3.2将试样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分成3份备用。

7.1.3.3对粒度小于7101.1.m的颗粒状和粉尘物料,采用恫筒式漏斗加料的方法进行测试。

试样拌合均匀,将物料试样连续不断地撒入漏斗中,用毛刷轻转地刷动物料,在40min-80min内

使物料均匀不断地通过漏斗落满容重筒或量杯,不准许移动、振动和碰撞容重筒或量杯,然后,用钢直尺

轻轻地一次刮净容重筒或量杯上部多余的物料,在天平土称量物料和容重筒或量杯的质量(精确至

0.05g)。

7.1.3.4对粒度大于710/.1.ffi的物料,采用取样勺或加料铲往容重筒或量杯中加料的方法进行测试。

按7.2.Zd)的规定选用容重筒或量杯,用取样勺或料铲将试样从容重筒或量杯上方5cm处均匀加

入,让试样自由落下,不得碰撞容重筒或量杯,装满后,使容重筒或量杯LI上面的试样成锥体状。然后,

用钢直尺沿容重筒或量杯边缘向两边刮平,表面凹陷处用较小的物料填平后,称量物料与容重筒或量杯

的质量(精确至5g)。

7.1.4结果计算

堆积密度按式(7)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7ηI1η。•.(7)

ρ。=一「?一

式中:

ρ。一-:b在积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旷);

m1物料和量杯(或容重筒)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1nO一一量杯(或容重筒)的质量,单位为克(g);

V一一量杯(或容重筒)经检定后的容积,单位为主方厘米(cm3)。

7.1.5结果评定

取三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如其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大于平均值的5%时,应重做。

7.2填实密度的测试

7.2.1方法提要

将干燥的物料以一定的振动和压实的方式装入容重筒,以此测试物料的填实密度。

7.2.2具和仪器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台秤(最大称量50kg、感量50g);

b)天平(最大称量5kg、感量0.05g);

c)烘箱(最高使用据1度加200°C,并有向动调撮及通风装置h

d)容重筒(金属制品,选用规格见表的;

12

GB/T35017-2018

c)干燥皿、带盖浅自盘;

£)料铲、同钢、毛刷等。

7.2.3试验步骤

7.2.3.1按表7取样。

7.2.3.2将取好的物料试样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分成3份备用。

7.2.3.3将烘干的物料试样分三层装入容重筒内,每装一层,在筒底垫直径为25mm的同棒,把筒按

住,左右各摇震25次,然后用略小于容重筒直径的铁块(5kg)压实。依次按此方法装入第二层、第三

。装满后,用阿钢沿筒口滚转,刮向高出筒口的物料,并将凹陷处填平,然后称量容重筒和物料的质

量和。

7.2.4计算结果

填实密度按式(8)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1n11nO

..(8)

Pγ=一一寸一

式中:

ρy填实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7月1一一容重筒和物料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7月。-一容重筒经检定的质量,单位为克(g);

v每容重筒经检定的容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3)。

7.2.5结果评定

取三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如其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大于平均值的5%时,应重做。

8物料湿度(含水率)的测试

8.1方法提要

将物料烘干后,测试失去的水分质量与原试样干燥后的质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作为物料的温度

指标。

8.2工具和仪器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烘箱(装有鼓风机,具有0℃~200°C的温度调节装置,能自动控制泪度在土2℃范围内;附有

。℃~200℃水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箱内中层搁板以上2cm~2.5cm处);

b)天平(感量0.001g);

c)普通天平(感量lg);

d)干燥皿(内装变色硅胶);

e)称量皿(铝质或不锈钢,有盖,器皿及其盖上编有号码,烘炜干燥,称重,置于干燥皿内);

£)称量瓶(直径50mm,高30mm)。

8.3试验步骤

8.3.1试样

送至试验室的缩分后的试样,桂度小于或等于0.71mm的物料不得少于200u粒度大于

GB/T35017-2018

0.71mm~20mm的物料不得少于3000u粒皮大于20mm的物料不少于10kg。并迅速装入具有磨

口塞的玻璃瓶中或双层塑料袋内,密封备用。

8.3.2粒度小于或等于0.71mm的物料的湿度测试步骤

8.3.2.1称取试样20g~30g(精确至0.001剖,置于预先恒重的称量瓶中,使试样在瓶底面上均匀

铺开。

8.3.2.2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瓶放入烘箱内,取下称量瓶盖,在100℃~llO℃泪度范围内烘1.5h~3h,

盖上称量瓶盖取町,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瓶,称量(精确至0.001g)。

8.3.2.3反复烘30min,冷却,称量,直至恒重(两次称量的质量之差不大于0.004g)。

8.3.3粒度大于0.71mm~20mm的物料的温度测试步骤

8.3.3.1称取试样1000g(精确至1g),置于预先恒重的称量皿中,并使试样在器皿底面上均匀铺开;

8.3.3.2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皿放入烘箱内,在100℃~llO℃泪度范围内烘1.5h~2h,盖上器皿盖,取

出冷却至室泪,称量(精确至1g);

8.3.3.3反复烘30min,冷却,称量,直至恒重(两次称量的质量之差不大于lg)。

8.3.4粒度大于20mm的物料的湿度测试步骤

8.3.4.1称取试样3000g(精确至5剖,置于预先恒重的称量皿中,并使试样在器皿底面上均匀铺开;

8.3.4.2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皿放入烘箱中,于100°C~llO℃漏度范围内烘2h~3h。取向,为ll盖冷却

至室棍,称量(精确至5g)。

8.4计算结果

温度(含水率)按式(9)进行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W=立ιι之二×100%..(9)

7月2I月。

式中:

w温度(含水束);

m1试样与称量瓶(或称量皿)烘前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m2一一试样与称量瓶(或称量皿)烘后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mo-一称量瓶(或称量皿)的质量,单位为克(g)。

8.5结果评定

取两次平行试骄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当两次测试结果的差值大于表10允许值时,应重做。

表10湿度测试评价

湿皮测试俏范围两次测试结果差俏的允讪俯

W<0.5%0.1%

0.5%<W<LO%0.2%

l.0%运W<3.0%0.3%

w二三3.0%0.5%

14

GB/T35017-2018

9物料温度的测试

9.1方法提要

用热电偶测试物料的泪度。

9.2仪器和工具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铠装热电偶(带不锈钢保护套管,物料泪度在600℃以下时用锦铭-考铜热电偶;物料油l度在

600℃以上时用铀错-铅热电偶);

b)补偿导线作自错-铀热电偶配铜-铜锦补偿导线;锦锵-考铜热电偶配锦锵-考铜补偿导线,长度随

现场

要求而定);

c)毫伏计(便携式)。

9.3试验步骤

9.3.1在被输送的物料流中进行测试:

接好补偿导线、毫伏计、热电偶。停机,将铠装热电偶Fl,输送设备的观察窗口(或检测孔)中捕人被

输送的物料流中。在热电偶捕入料流中10min后开始测试料流温度并记录。每间隔10min测试一

次,共三次。

9.3.2在被输送的物料流中进行测试时,应测试附加l料rlfil度和卸料温度。测试加|料泪度时,在距力n料

处1m距离内的料流中测试;测试卸料泪度时,在卸料处前1m距离内的料流中测试。

9.3.3测试过程中,捕人的铠装热电偶严禁碰到输送设备的运动构件,以免造成事故。在生产许可的

条件下应尽可能停机进行测试。

9.3.4在料仓中进行测试:

将铠装热电偶从料仓的观察仁|(或检测孔)中捕入料堆中,捅人深度10cm~30cm,接好补偿导线,

毫伏计。在热电偶捅入10min后,开始测试物料源度井记录。每间隔10min测试一次,共三次。

9.3.5在料仓中测试时,至少应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测试四点。

9.4计算结果

某处物料的泪度按式(10)进行计算(精确至1℃):

t,1,

T=二二~..(10)

式中:

T某处物料的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i>,一一某处各次iY!rJ试物料泪度的代数和,单位为摄氏度(℃);

,-1

川一一某处泪度测试的次数。

9.5结果评定

取三次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该点的物料植度。

取各点泪度的最高值(一般为进料泪度)作为设计参考值。

当现场物料温度变化较大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试次数、测试位置及时间间隔,并注明测试的

15

GB/T35017-2018

最高泪度。

10物料堆积角和逆止角的测试

10.1方法提要

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测试物料的向然(静态)堆积角、动态l仕积角和逆止角,以供确定物料的流动

性级别和1计算物料的内摩擦系数。

10.2仪器和工具

试盼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振动平台;

b)l食和↓平板(金属制品,直径1m);

集料筒;

d)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卡尺;

e)角度尺;

f)堆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罔4);

g)料盘、料铲、铁锹;

h)钢直尺;

毛刷及金属丝刷。

单位为毫米

/在

刷爪【/

VL咄

4

叮主

/

/

/ll./"刘

说明:

1-一升降架;4-一月「料平板;

2-一集料相;5一一振动平手守。

3-一闸门;

图4堆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

10.3试验步骤

10.3.1粒度小于5.6mm的物料采用蛛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进行测试的步骤如下:

16

GB/T35017-2018

a)调节堆积角、逆止角坝rJ试装置的集料筒下方卸料口距堆料平极高度为250mm;将备好的物料

试样分成两份,任取一份装入集料筒内,装入时使物料高出筒口成锥体状,刮平。

b)将l作料平板清刷干净后,打开集料筒下方卸料口闸门,让物料自由下落在堆料平板上成锥形

料啡。用角度尺坝rJ试料堆的向然堆积角,或用高度游标卡尺和游标卡尺测量料筒内和料i仕上

向然堆积角和逆止角的各计算参数(罔5)并记录,获得的即为物料的自然堆积角。

.1,

图5堆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

c)启动振动平台,使i作,料平板及料饿与振动平台一起振动,逐步增大振幅和加快振动频率,直至

振幅为0.5mm,频率为50Hz,在此振动频率和振幅条件下继续振动1.5mino

d)测量并记录振动后料堆堆积角的各计算参数(罔5所示),获得的即为物料的动态堆积角。

10.3.25位度大于5.6mm的物料采用人丁伞:Lil积法进行测试的步骤如下:

a)备好物料试样,位度小于25mm的物料试样不少于20L,粒皮大于威等于25mm的物料试样

不少于40L。

b)将堆料平板置于振动平台上宜平,其高度偏差不大于1.5mm。用料铲或铁锹把物料试样缓慢

均匀地加到;唯料平板上形成料堆。加料时料铲或铁锹口离料堆锥体不得超过50mm,直至物

料在料堆平板上形成稳定保持的最大向然坡角的料i位为止。

c)按罔5所示测量物料堆积角的各计算参数并记录,获得的即为物料的自然i位积角。

d)启动振动平台,使堆料平板、料饿与振动平台一起振动,逐步增大振l阳和加快振动频率,直至

振幅为0.5mm,频率为50Hz为止,继续振动2min。

c)测量井记录振动后物料动态堆积角的各计算参数,获得的即为物料的动态堆积角。

10.4结果计算

10.4.1逆止角按式(11)计算(精确至1'):

α到兔川

PLn

uU...(11)

式中:

a,,一一一物料的逆止角,单位为度(。);

d3一一一物料筒内径,单位为毫米(mm);

17

GB/T35017-2018

d,1一一集料筒下方卸料口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H一一料筒内形成料孔高度,单位为毫米(mm)。

10.4.2静态堆积角按式(12)计算(精确至1'):

Zh

a=且rrr.;cin-..(12)

id2-d1

式中:

α,一一物料的静态堆积角,单位为度(。);

h一一料堆的测量高度,单位为毫米(mm);

d1一一料堆的测量上底底径,单位为毫米(mm);

cl厂一料堆的测量底径,单位为毫米(mm)。

10.4.3动态堆积角按式(13)计算(精确至1’):

Zit1

,一………D2D1..(13)

式中:

叫一一物料的动态堆积角,单位为度(。);

h1一一振动后料堆的测量高度,单位为毫米(mm);

D1一一振动后料峨的测量上底底径,单位为毫米(mm);

D厂一振动后料峨的测量底径,单位为毫米(mm)。

10.5结果评定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物料的堆积角或逆止角。如两次测试值的误差超过5%时,应

重做。

门物料抗剪强度的测试

11.1极限应力试验

11.1.1方法提要

通过测试物料料层间产生相对滑移时的极限切应力来确定物料的抗剪强度。

11.1.2仪器和工具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极限切应力测试仪(罔6);

b)物料框(相制品,上下各一件);

标准硅码(1kg、2kg,5kg,两套);

d)百分表;

e)钢直尺;

£)铲和平11铁锹;

g)毛刷。

11.1.3试验步骤

11.1.3.1按表7的要求备好物料试样。

11.1.3.2安装好极限切应力测试仪。将下物料框安装在极限切应力仪上,联接牵引绳,使上下物料框

GB/T35017-2018

连续搬运设备

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特性及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连续搬运设备输送物料泪度的现场测试、极限切应力试验的测试方法及三轴切应

力试斡方法。

本标准不适用于对低温物料泪度的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儿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79化学试剂乙醇(95%)

GB/T6003.1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6003.2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2部分:金属穿孔板试验筛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散状物料bulkmaterials

呈松散状态的粉状、颗粒状、块状物料。

3.2

壁面剪应力wallshearstress

一种散状物料与另一种间体材料表面滑动产生的单位面积上的剪切阻力。

3.3

壁面屈服轨迹wallyieldlocus

在不同的正压力下,物料的壁面剪应力存在一系列平衡点,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壁面屈服轨迹。

3.4

自然堆积角angleofrepose

散状物料从一个规定的高度自由均匀地藩下时,形成能稳定保持的锥形料堆的最大坡角(即自然坡

度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5

逆止角drainedangleofrepose

休止角

物料通过平底卸料口连续卸料后形成的最大坡角矶,(如罔1所示)。

GB/T35017-2018

刃口对齐。调整百分表指引为零。在加载托盘上的加载量杯中缓慢加水,直至料框开始滑动(百分表指

针移动)为止。称量托盘上加载量杯和水的合重P。并记录。

11.1.3.3将下料框重新与上料框对齐并同定。取物料试样一份,用加料铲缓慢地加入上下物料框内,

加满后刮平,盖好上压板。

11.1.3.4松开下物料框的同定销,在力II载量杯中缓慢加水,直至下物料框开始滑动(百分表指针移动)

为止,称量加l载量杯与水的合重P1,以及上物料框内物料及t盖极的合重G1并记录。

11.1.3.5清扫干净测试仪,并重新安装好下物料框,加料、刮平,加盖后在上盖极土加硅码lkg,继续在

加载量杯中力ll水,直至下物料框开始滑动为止。称量加载量杯与水的合重I'2,以及上物料框内物料及

上盖版的合重G2并记录。

11.1.3.6重复上述过程,依次在上盖板上加砖码2kg,3kg,4kg,5kg。分别扭rJ试牵引下物料框开始滑

动瞬时的量杯及水的合重凡、孔、川和凡,以及上物料框内物料及上盖板的合重队、G1、队和向井

记录。

\st,

/

,

/

i?'/

/

.,('

.,7

/

说明:

I→一百分表;

5→一下集料框;

6一一机架;

2一一上物料框;

3-一上压根;7-一力||载量杯;

4-f,lif定销;8-一力||载托盘。

图6极限切应力测试仪

11.1.4结果计算

11.1.4.1

不同正压力条件下物料的抗剪强度按式(14)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I'-Po

τ=-..(14)

F

式中:

τ2一一不同正压力条件下物料的抗剪强度,单位为兆||!自CMPa);

p「一第I次试验时力I]载量杯和水的合重,单位为牛顿(N);

p「一空载(未加物料)时加载量杯和水的合重,单位为牛顿CN);

F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