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09-2022 公路隧道环境检测技术规程
DB36/T 1709-2022 Road tunnel environmental te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江西省天驰高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西交通咨询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CCSP66
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709—2022
公路隧道环境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highwaytunnelenvironmentdetection
2022-12-13发布2023-06-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6/T1709—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气体浓度检测........................................................................3
6照度和亮度检测......................................................................7
7风速检测...........................................................................13
8噪声检测...........................................................................16
9烟尘浓度检测.......................................................................17
10粉尘浓度检测......................................................................18
11检测安全防护措施..................................................................20
附录A(规范性)检测报告格式要求......................................................21
附录B(规范性)记录表格格式..........................................................22
附录C(资料性)检测测点布置示例......................................................23
附录D(规范性)气体浓度准入检测方法..................................................26
附录E(规范性)隧道照明入口段、过渡段、出口段长度计算方法............................27
I
DB36/T1709—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天驰高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西交通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杨、伍坤、胡宗林、梁国卿、王斯倩、王新武、陈祥峰、司徒丽新、陈凯尔、
王青明、胡方小、朱振江、徐召滨。
II
DB36/T1709—2022
公路隧道环境检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隧道环境检测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气体浓度检测、
照度和亮度检测、风速检测、噪声检测、烟尘浓度检测、粉尘浓度检测、检测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文件附
录。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工程在建和运营隧道环境检测与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173电声学声校准器
GB/T26944.4隧道环境检测设备第4部分:风速风向检测器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192.1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GBZ/T192.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GBZ/T206密闭空间直读式仪器气体检测规范
JJG211亮度计
JJG245光照度计检定规程
JT/T828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编制导则
JTG/T3374公路瓦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
任何时间都不应超过的浓度。
3.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PC-STEL
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
3.4
A声级A-weightedsoundpressurelevel
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用LA表示,单位dB(A)。
1
DB36/T1709—2022
3.5
等效连续A声级equivalentcontinuousA-weightedsoundpressurelevel
在规定测量时间T内A声级的能量平均值,简称为等效声级,用LAeq,T表示(简写为Leq),单位dB
(A)。
3.6
昼夜等效声级day-timeequivalentsoundlevel
在昼间(6:00至22:00)时段内测得的等效连续A声级,用Ld表示,单位dB(A)。
3.7
夜间等效声级night-timeequivalentsoundlevel
在夜间(22:00至次日6:00)时段内测得的等效连续A声级,用Ln表示,单位dB(A)。
3.8
微瓦斯工区workareawithmicro-gas
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1.0m3/min的工区。
3.9
低瓦斯工区workareawithlow-gas
绝对瓦斯涌出量介于1.0m3/min~3.0m3/min的工区。
3.10
高瓦斯工区workareawithhigh-gas
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3.0m3/min的工区。
4基本要求
4.1检测与监测内容和范围
4.1.1公路隧道环境检测包括以下内容: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
硫、瓦斯、硫化氢等气体浓度,照度,亮度,风速,噪声,烟尘浓度,粉尘浓度;公路隧道环境监测内
容包括瓦斯气体浓度。
4.1.2公路隧道环境检测与监测包括在建阶段及运营阶段。
4.2检测单位和人员
4.2.1隧道环境检测应由具有相关检测资质的单位实施。
4.2.2检测人员应持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隧道专业助理检测工程师或检测工程师证,现场检测人
员不应少于2人。
4.3检测方案
4.3.1隧道环境检测前应由检测单位提交隧道环境专项检测方案并经监理或管理单位审批。
4.3.2隧道环境专项检测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a)工程概况;
2
DB36/T1709—2022
b)检测目的、检测内容、检测依据;
c)拟投入检测人员、仪器设备及检测进度计划;
d)检测方法及工作程序;
e)环保及安全防护措施。
4.4检测方案
公路隧道环境检测工作流程宜按图1进行。
接收检测任务
收集相关资料
制定检测方案
方案审批
现场检测
数据处理
结果评定
编制检测报告
图1公路隧道环境检测工作流程图
4.5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及记录表格格式应符合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
5气体浓度检测
5.1一般规定
5.1.1检测类型
检测类型包括准入检测、监护检测及事故检测:
a)准入检测:适用于人员进入隧道前,对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的检测,为准入隧道提
供依据;
b)监护检测:适用于对隧道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的连续或定期检测,以保障准入者的安
全;
c)事故检测:适用于隧道发生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检测,为处理事故、抢救人员和保障抢修
提供有毒有害气体的信息。
5.1.2检测顺序
3
DB36/T1709—2022
检测前,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隧道内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浓度范围及其释
放源。气体浓度应按照测氧→测爆→测毒的顺序检测,对于毒性较高的可燃气体应首先测毒,具体参考
如下:氧气→瓦斯→硫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5.1.3监护检测要求
监护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包括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
的工作地点。在不影响施工作业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
b)采样应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c)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物质浓度随施工或车流量发生变化的隧道,应将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
度最高的时间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间段。
5.1.4仪器操作要求
每次检测的通气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两次检测的间隔时间应大于仪器恢复时间。
5.2检测设备及要求
气体浓度检测可采用直读式气体浓度检测仪,其应符合GBZ/T206中对直读式检测仪的规定,具备
PC-TWA、PC-STEL、MAC等检测及声光报警功能,同时应配备近似气体允许浓度的标准气体,用于标定仪
器。
5.3测点布置
5.3.1在建阶段
根据隧道下列实际情况确定检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a)同一断面内两个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m;
b)两车道隧道设上、中、下1组3个检测点,上下两点分别距隧道顶部和底部不超过1m,三车
道及以上隧道每车道增设1个检测点;
c)设置检测点应考虑有毒有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或小的气体,应分别在隧道底部或顶
部每车道增设不少于1个检测点;
d)检测点宜避免设置在隧道的开口通风处,应深入隧道开口通风处1m以上,以避免外部气流和
内部对流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e)在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源或空间的死角、拐角部位应增设不少于1个检测点;
f)在建阶段隧道瓦斯浓度检测时,检测地点应包括:
1)掌子面、仰拱及二次衬砌等作业面,爆破地点附近20m内风流中;
2)拱顶、脚手架顶、台车顶、塌腔区、断面变化、联络通道及预留洞室等风流不易到达、
瓦斯易发生积聚处;
3)过煤层、断层破碎带、裂隙带及瓦斯异常涌出点;
4)局部通风机、电机、变压器、电气开关附近、电缆接头等隧道内可能产生火源的地点;
5)施工期间有瓦斯涌出地段,每50m~100m设置1处,其他地段视具体情况确定;
6)每个隧道断面宜采用六点法检测,每个测点处的瓦斯浓度应连续检测3次,计算平均值,
取各测点平均值的最大值作为该断面的瓦斯浓度。测点布置相关示例见附录C。
5.3.2运营阶段
4
DB36/T1709—2022
运营阶段测点布置:
a)除瓦斯浓度检测外,运营阶段隧道气体浓度测点设置应符合5.3.1中的相关规定;
b)运营阶段瓦斯浓度检测与监测时,在瓦斯地层地段宜按100m间距设置检测与监测断面,在两
端洞口附近、人字坡隧道变坡点处、紧急停车带、横通道等区域应设置瓦斯检测与监测断面。
瓦斯检测点位置应位于隧道断面中部拱顶下25cm处,测点布置相关示例见附录C。
5.4检测步骤
5.4.1设备标定
设备标定步骤:
a)打开直读式气体检测仪待其稳定后,将高纯氮气(浓度99.999%)接入仪器进气口,进行零点
标定;
b)将待测气体标准气(不确定度小于1%)接入仪器进气口,进行终点标定;
c)零点与终点标定重复2~3次,使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设备标定工作结束。
5.4.2准入检测
准入检测步骤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5.4.3监护检测
a)瓦斯浓度人工检测频率可依据表1选取。
表1瓦斯浓度检测频率表
检测项目检测频率
微瓦斯工区不低于1次/4h
低瓦斯工区、高瓦斯工区不低于1次/2h
高瓦斯工区和煤(岩)与瓦斯突出工区的开挖工作面及瓦斯涌出量
在建阶段1次/(1h~2h)
较大、变化异常区域
瓦斯浓度
瓦斯浓度低于0.5%区域1次/(0.5h~1h)
瓦斯浓度高于0.5%区域随时检测
进行钻孔作业、塌腔及采空区处治和焊接动火、切割的瓦斯工区随时检测
运营阶段瓦斯浓度不低于1次/月
b)检测方式:连续自动检测或定时检测时,检测点宜设置在劳动者呼吸带处,读取相应的PC-TWA、
PC-STEL和MAC值;
c)隧道瓦斯浓度自动监测应符合JTG/T3374的规定。
5.4.4事故检测
a)进入事故现场前,应确定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及检测点;
b)检测方法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直至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MAC)或短
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止。
5.5检测数据处理与评定
5.5.1检测数据处理
5
DB36/T1709—2022
5.5.1.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应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
—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
—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有毒有害气体质量(mg);
—采样流量(m3/min);
—480(min)。
5.5.1.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应按公式(2)计算:
······································································(2)
式中: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
—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有毒有害气体质量(mg);
—采样流量(m3/min);
—15(min)。
5.5.2结果评定
气体浓度标准应依据表2及表3选取。
表2气体浓度评定标准
评价标准
气体名称
在建阶段运营阶段
氧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最低容许浓度:19.5%-
PC-TWA容许浓度:9000mg/m3,PC-STEL容许浓度:
二氧化碳-
18000mg/m3
1)正常交通时,隧道长度≤1000m时,
一氧化碳浓度不应大于150cm3/m3;
2)隧道长度>3000m时,一氧化碳浓
度不应大于100cm3/m3,其余隧道长度
可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3)交通阻滞时,阻滞段的平均一氧化
一氧化碳PC-TWA容许浓度:20mg/m3,PC-STEL容许浓度:30mg/m3
碳浓度不应大于150cm3/m3,同时经历
时间不宜超过20min;
4)人车混合通行的隧道,隧道内一氧
化碳浓度不应大于70cm3/m3;
5)隧道内养护维修时,隧道作业段空
气的一氧化碳浓度不应大于30cm3/m3
6
DB36/T1709—2022
一氧化氮PC-TWA容许浓度:5mg/m3-
表2气体浓度评定标准(续)
评价标准
气体名称
在建阶段运营阶段
1)隧道内20min内的平均二氧化氮浓度不
应大于1cm3/m3;
PC-TWA容许浓度:5mg/m3,2)人车混合通行的隧道,隧道内60min内
二氧化氮
33
PC-STEL容许浓度:10mg/m3二氧化氮浓度不应大于0.2cm/m;
3)隧道内养护维修时,隧道作业段空气的
二氧化氮浓度不应大于0.12cm3/m3
PC-TWA容许浓度:5mg/m3,
二氧化硫-
PC-STEL容许浓度:10mg/m3
硫化氢MAC容许浓度:10mg/m3MAC容许浓度:10mg/m3
应根据瓦斯浓度监测值进行通风管理:
1)隧道内瓦斯日常管理限值应依据表3选取;
1)当隧道内瓦斯浓度≥0.25%且<0.5%时应
2)隧道交(竣)工验收时,隧道内任一处(包括隧道主洞、
瓦斯开启风机;
辅助通道、横通道、预留洞室、电缆沟等)瓦斯浓度不
2)瓦斯浓度≥0.5%时应禁止通行,同时开
应大于0.25%。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J 364-2022 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2022-05-31
- NB/T 47019.8-2021 锅炉、热交换器用管订货技术条件 第8部分:钛和钛合金 2021-01-07
- NB/T 47019.9-2021 锅炉、热交换器用管订货技术条件 第9部分:镍和镍合金 2021-01-07
- NB/T 47019.5-2021 锅炉、热交换器用管订货技术条件 第5部分:不锈钢 2021-01-07
- JR/T 0253-2022 金融服务 生僻字处理指南 2022-06-24
- NB/T 47004.2-2021 板式热交换器 第2部分:焊接板式热交换器 2021-01-07
- HJ 1257-2022 化学物质环境管理 化学物质测试术语 2022-06-06
- NB/T 10557-2021 板式塔内件技术规范 2021-01-07
- NB/T 47019.6-2021 锅炉、热交换器用管订货技术条件 第6部分: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 2021-01-07
- NB/T 47019.4-2021 锅炉、热交换器用管订货技术条件 第4部分:低温用低合金钢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