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601-2014 小麦腥黑穗病疫情监测技术规范

DB37/T 2601-2014 Wheat smut disease epidemic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2601-2014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9-05
实施日期
2014-10-05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601—2014

小麦腥黑穗病疫情监测技术规范

2014-09-05发布2014-10-05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601—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商明清、金扬秀、杨勤民、徐鲁、常兆芝、张德满。

I

DB37/T2601—2014

小麦腥黑穗病疫情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腥黑穗病的疫情监测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小麦腥黑穗病的疫情监测。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疫情

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的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境外新

传入或境内新发现的潜在的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

2.2

调查

在一个确定时间范围内,由官方实施旨在验证有害生物种群特征或哪种有害生物可能在某个地区发

生的一个官方程序。

2.3

监测

为核查植物检疫状况而持续进行的一项官方活动。

2.4

诊断

发现并确定为某种有害生物的过程,即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鉴定过程。

3监测准备

收集当地小麦种植情况及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历史和现状等有关资料,制定小麦腥黑穗病的疫情调查

监测计划。

4疫情监测

4.1监测区域

1

DB37/T2601—2014

4.1.1未发生区

监测是否有小麦腥黑穗病发生。重点监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从疫情发生区调入麦种和商品粮的储

藏、加工场所及其周围、运输沿线等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域。

4.1.2发生区

监测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主要监测多年种植小麦并有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地块和

发生边缘区,掌握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4.2监测作物

小麦。

4.3监测工具

剪刀、取样袋、手套、鞋套、小镊子、记号笔、标签纸、记录表、显微镜等。

4.4监测时期

小麦拔节期、孕穗抽穗至乳熟期。

4.5监测方法

4.5.1未发生区

4.5.1.1访问调查

向当地农技人员、农民、农资经销商等询问有关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和危害情况,每个行政村询问调

查3~5人。对询问过程中发现的病害发生可疑点,进行深入重点调查。

4.5.1.2踏查

调查人员沿小麦田走向,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抽穗至乳熟期分别进行巡查2次~3次,面积占种植面

积的50%以上;同时随机取样观察,发现可疑病害症状立即标记进行定点调查。

4.5.1.3定点调查

采用5点取样法对发现可疑疫情进行定点调查。4公顷以下地块取10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10株;4

公顷以上地块以面积大小确定20个~40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10株,统计发病株率,并进行拍照、摄像

等。

4.5.2发生区

4.5.2.1发生范围监测

参照4.5.1方法进行访问调查、踏查和定点调查。

4.5.2.2发生动态监测

对已经发生疫情的小麦种植区开展疫情监测,每县定3个~5个调查区,分别在小麦开花期、乳熟期

各调查1次,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取样,4公顷以下地块取10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10株;4公顷

以上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