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589-2014 灰飞虱测报技术规范

DB37/T 2589-2014 DB37/T 2589-2014 Phylloxera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2589-2014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9-05
实施日期
2014-10-05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589—2014

灰飞虱测报技术规范

2014-09-05发布2014-10-05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589—2014

前前言

本本标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本标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标准化化技术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本标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济宁市植保站。

本本标标准主要起草人:纪国强、董保信、关秀敏、朱朱军生、王帅、苏加加岱、胡英华、于玲雅、李李振博。

I

DB37/T2589—2014

灰飞虱测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本标标准规定了灰飞虱越冬基数、系统调查查、普查查、预测预报方法及调查查资料表册等内容。

本本标标准适用于灰飞虱田间调查查和预测预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本文件。

2.1

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én)

同翅目飞虱科,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水稻、麦类、玉米等禾本本科作物及禾本本科杂杂草。

2.2

虫田率

调查查有虫田块数占调查查总田块的比率。

2.3

虫口密度

一定面积内的灰飞虱数量。

2.4

发生期

某某代某某虫态发生数量达该代各虫态累累计总量的20%、50%、84%的日期分别称其始盛期、高峰期、

盛末期。

3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灰飞虱在小麦田、玉米田、水稻秧田的发生程度,共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中等偏轻发生(2

级),中等发生(3级),中等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标见表1。

1

DB37/T2589—2014

表1灰飞虱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病虫害种类1级2级3级4级5级

稻茬麦(头/m2)≤28002801~40004001~60006001~8000>8000

旱作小麦(头/m2)≤1011~5051~100101~200>200

玉米(头/百株株)≤100101~300301~500501~700>700

水稻秧苗田(头/m2)≤700701~10001001~20002001~3000>3000

4系统调查

4.1麦田春季越冬代和一代成虫、若虫调查

4.1.1调查时间

3月下旬起至一代成虫高峰期,每5天调查查1次。

4.1.2调查地点

4.1.2.1在灰飞虱常发区,选择不同耕种方式(如撒播、套播、浅旋耕、耕翻)的稻茬麦田或旱作麦

田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2,固定为系统调查查田。

4.1.2.2若无麦田,可选择空茬田、草丛多的田间地头等灰飞虱喜好栖栖息环境,每种类型定3块田或

3处。

4.1.3调查方法

4.1.3.1每块系统田采用双对角线5点取样,麦田采用盆拍法,空茬田、草丛等地块采用扫网法或笼

罩法。

4.1.3.2盆拍法选用长方形(33cm×45cm)白搪瓷盘为调查查工具,用水湿润盘内壁,每点拍查查0.2m2,

共查查1m2。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拍击植株株中下部,乳熟期拍上部,连拍三下,每次拍查查计数

后,清洗白搪瓷盘,再进行下次拍查查。

4.1.3.3扫网法选用直径为53cm的捕虫网,以宽幅为1m(约0.5m2)来来回扫网一次,观察统计虫

量。

4.1.3.4笼罩法用粗铁丝、木条条制制成长、宽、高各33cm的正方形笼框,四周用白纱布围住,做成笼

罩,在样点上扣笼后,用棍棒在底部拨动动草丛,虫子即跳到到纱布上,再观察统计虫量。

4.1.3.5统计成、若虫数量,观察成虫性别和若虫龄期(参见附录C),并折算为667m2虫量,根据

虫量变化化动动态推算出越冬代和一代成虫高峰期,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1。

4.2麦田一代卵量调查

4.2.1调查时间

本本地灰飞虱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一般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后开始调查查,每5天调查查一次,连续调

查查3次。

4.2.2调查地点

选定的系统调查查田。

4.2.3调查方法

2

DB37/T2589—2014

4.2.3.1每块系统调查查田采用棋盘式取样10点,每点1m2。

4.2.3.2麦田剥剥查查麦株株基部第一至第二叶的叶鞘上,如果果下叶枯枯黄,还应剥剥查查第三叶叶鞘;麦子接近成

熟时,卵多产在无效分蘖和低矮麦株株上。卵横向排列,与叶鞘平行,常为1~3粒,对光检查查较易发现。

4.2.3.3在空茬田、草丛多的环境,选取看麦娘等禾本本科杂杂草,主要查查看杂杂草主茎及大分蘖的茎腔(以

基部第二节内最多,第一节次之,第三节又次之,第四节最少)。卵粒竖排,与茎垂直,约有三分之二长度

裸露于茎腔中,自基部将茎撕成两半检查查易发现。

4.2.3.4调查查卵条条数、卵粒数,计算百株株卵量,观察卵发育进度级别(参见附录C),折算各级别卵

所占比率,根据卵量变化化动动态推算出一代卵高峰期,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2。

4.3玉米田虫量调查

4.3.1调查时间

自玉米出苗后至灰飞虱发生盛末期,每5天调查查一次;盛期后,每3天调查查一次。

4.3.2调查地点

选择代表当地主要种植模式的春玉米、套种玉米、夏玉米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2,固定为

系统调查查田。

4.3.3调查方法

在系统调查查田内,玉米出苗至灰飞虱盛末期,采用双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查10株株;盛发期,每点

调查查5株株。采用目测法计数,玉米苗期(7叶前前)也可采用笼罩法。统计虫口数量,计算百株株虫量,抽查查

雌雄,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1。

4.4水稻秧田调查

4.4.1调查时间

水稻秧苗2叶期开始至拔秧止,每3天调查查一次。

4.4.2调查地点

选择代表当地主要种植模式的水稻秧田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2,固定为系统调查查田。

4.4.3调查方法

每块系统田采用双对角线5点取样,采用笼罩法,每点1笼罩计数,也可用瓷盘拍打法进行调查查,折

算每m2成虫量。调查查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3。

4.5水稻本田调查

4.5.1调查时间

水稻栽插后15d开始至水稻黄熟期结束束,每7天调查查一次。

4.5.2调查地点

选择代表当地主要种植模式的水稻本本田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2,固定为系统调查查田。

4.5.3调查方法

3

DB37/T2589—2014

每块系统田采用双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3墩水稻。采用33cm×45cm的白搪瓷盘作载体。查查虫时

将盘轻轻插入稻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株中、下部,连拍三下。拍虫完毕,计数灰飞

虱的成、若虫数量。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4。

4.6冬前前越冬基数调查

4.6.1调查时间

11月上中旬,每5天调查查一次。

4.6.2调查地点

4.6.2.1在灰飞虱常发区,选择不同耕种方式(如撒播、套播、浅旋耕、耕翻)的稻茬麦田或旱作麦

田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2,固定为系统调查查田。

4.6.2.2若无麦田,可选择空茬田、草丛多的田间地头等灰飞虱喜好栖栖息环境,每种类型定3块田或

3处。

4.6.3调查方法

4.6.3.1每块系统田采用双对角线5点取样,麦田采用盆拍法,空茬田、草丛等地块采用扫网法或笼

罩法。

4.6.3.2统计成、若虫数量,观察成虫性别和若虫龄期(参见附录C),并折算为667m2虫量,结果果

记入附录A表A.1。

5大田普查

5.1麦田普查

5.1.1调查时间

当麦田系统调查查进入灰飞虱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一代成虫高峰期时(通常为麦收高峰期)各进行1

次。

5.1.2调查地点和方法

5.1.2.1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耕作方式、茬口、品种、播期的麦田30块,按照“4.1.3”中取

样方法进行调查查。

5.1.2.2统计成、若虫数量,并折算为667m2虫量,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1。

5.2玉米田普查

5.2.1调查时间

当玉米田系统调查查虫量达到到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时各调查查1次。

5.2.2调查地点和方法

5.2.2.1选择代表当地主要种植模式的春玉米、套种玉米、夏玉米30块,按照“4.3.3”中取样方法

进行调查查。

5.2.2.2统计虫口数量,计算百株株虫量,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1。

4

DB37/T2589—2014

5.3水稻秧田普查

5.3.1调查时间

当水稻秧田系统调查查进入一代成虫高峰期时(通常为麦收高峰期)进行1次。

5.3.2调查地点和方法

5.3.2.1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耕作方式、茬口、品种、播期的秧田10块,按照“4.4.3”中取

样方法进行调查查。

5.3.2.2统计成虫数量,并折算为667m2虫量,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3。

5.4水稻本田普查

5.4.1调查时间

当水稻本本田系统调查查虫量达到到高峰期进行1次。

5.4.2调查地点和方法

5.4.2.1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耕作方式、茬口、品种、播期的水稻田30块,按照“4.5.3”中

取样方法进行调查查。

5.4.2.2统计虫口数量,计算百株株虫量,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4。

6带毒率测定

6.1采集

结合麦田灰飞虱普查查,采集一代灰飞虱成虫或高龄若虫,每块类型田虫量不少于50头,带回室内分

别测定其带毒率。

6.2带毒率测定

根据酶联免疫吸附原理(参见附录F),采用斑点免疫法(参见附录G),检查查反应类型(带毒灰飞

虱呈现阳性反应),记载带毒虫量。根据公式(1)计算带毒率。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5。

S

H=.........................................(1)

Z

式中:

H——带毒率;

S——带毒虫量;

Z——测定总虫量。

7天敌调查

7.1捕食性天敌调查

结合系统调查查田中选主要类型田1块,每月10日、20日、30日调查查一次,结合系统调查查进行,以查查

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为主。有条条件时将蜘蛛区别种类。

7.2寄生性天敌调查

5

DB37/T2589—2014

在各代成虫高峰期进行,每代抽查查雌成虫及高龄若虫50头,先目测被寄生蜂寄生虫数,再抽查查线

虫寄生虫数,计算寄生率;卵期寄生性天敌调查查结合卵量调查查进行。调查查结果果记入附录A表A.6。

8预测预报方法

8.1发生期预测

8.1.1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

依据历期法(卵和若虫历期参见附录D),根据一代灰飞虱卵量和发育程度预测一代成虫发生高峰

期。也可用根据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附录D)进行预测。其中,有效积温公式(2)为:

K

N=.......................................(2)

T−C

式中:

N——发育天数;

K——有效积温;

T——实际温度;

C——发育起点温度。

8.1.2一代成虫迁入玉米、水稻秧田始盛期和高峰期

一般年份,麦田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即为迁入玉米、水稻秧田始盛期;始盛期后10天左右为迁入玉

米、水稻田高峰期,一般为小麦集中收获期。

8.2发生量预测

根据越冬虫量,结合气象预报情况,参照历史资料,应用逐步回归筛选预测因子,建立预测式或多

种因素综合预测方法,做出发生量的预测。

8.3发生程度预测

每年4月底至5月初,灰飞虱一代卵孵化化盛期,根据越冬代成虫量、一代卵量、若虫量,结合5月份

气温、降雨量等因子,采用多种因素综合预测。或应用逐步回归筛选预测因子,建立预测式进行预测。

9测报资料收集、汇总和汇报

9.1测报资料收集

小麦、玉米、水稻种植面积、主要栽培品种的抗病虫性;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

和实测值。

9.2测报资料汇总

对麦田、玉米田、水稻田灰飞虱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析,记入灰飞

虱发生防治基本本情况记载表(附录A表A.7)。

9.3测报资料汇报

承担任务务的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灰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式报表(见附录B),报省植保总站测报站。

6

DB37/T2589—2014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灰飞虱调查资料表册

农作物病虫调查查资料表册

灰灰灰飞飞飞虱虱虱

()年

测报站名----------------------------------------------------盖章

测报站编号-------------------------------------------------

站址--------------------------------------------------------

(北北纬:东经:海拔:)

测报员---------------------------------------------------------

负责人---------------------------------------------------------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编制制

7

DB37/T2589—2014

表A.1灰飞虱麦田及玉米田虫量调查记载表

成虫量(头)若虫量(头)备注(当

调查查

作耕调查查面667m2虫年越冬

日期生

单物作茬品积(m2)量或百代/一代

(年育小12345小

位种方口种或株株数雌雄株株虫量成虫/二

/月/期计龄龄龄龄龄计

类式(株株)(头)代成虫

日)

高峰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