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453-2011 沿淮地区小麦水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

DB34/T 1453-2011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nnual Balanced Increase in Production of Wheat and Rice in the Huai Area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1453-2011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7-07
实施日期
2011-08-07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起草人:
孔令聪、武立权、黄正来、汪建来、高福平、姜涛。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453—2011

沿淮地区小麦水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

ProductiveCultivationRegulationsforWheat-RiceCroppingSystemalongthe

HuaiheRiver

2011-07-07发布2011-08-07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145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令聪、武立权、黄正来、汪建来、高福平、姜涛。

I

DB34/T1453—2011

沿淮地区小麦水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沿淮地区小麦水稻周年平衡增产配套的品种、播期、播量、肥料运筹、水管方式、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主要栽培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地区稻麦连作区一季中稻、稻茬麦高产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50-2009稻谷

GB1351-2008小麦

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8321.8-200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NY5332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周年平衡增产

指将小麦水稻两季作物作为一个栽培整体来考虑,依据气候与作物的时空统一性及冬小麦、水稻栽

培生理的互补规律,对小麦水稻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安排,实现两季产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4产地环境条件

4.1灌溉水质量

应符合NY5332的规定。

4.2环境空气质量

应符合NY5332的规定。

4.3土壤环境质量

应符合NY5332的规定。

1

DB34/T1453—2011

5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

中稻每667m2产600kg~650kg。中粳稻要求每667m2穗数20万~23万,平均每穗总粒数130

粒~15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g~27.5g;中籼稻每667m2穗数16万~17万,平均每

穗总粒数18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8g。

小麦每667m2产400kg~450kg,每667m2成穗34万~38万,穗粒数35粒~40粒,千粒

重38g~42g。

6茬口配置与播栽期

中籼稻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育秧,6月5日~6月15日移栽,9月下旬腾茬;小麦10月

15日~10月20日播种,第二年5月底到6月初腾茬。

中粳稻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育秧,6月5日~6月15日移栽,10月上中旬腾茬;小麦10月

20日~10月25日播种,第二年5月底到6月初腾茬。

7品种搭配

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品种(组合)。中籼稻推荐使用优质高产杂交水稻

品种,中籼稻茬口种植半冬性小麦品种;中粳稻推荐使用优质高产常规品种或杂交水稻品种,中粳稻茬

口选用春性小麦品种。

8平衡施肥

中籼稻全生育期每667m2施纯氮15kg~16kg、五氧化二磷5kg~7kg、氧化钾7kg~8kg,

硅肥4kg~5kg、锌肥lkg~2kg;接茬小麦全生育期每667m2施纯氮14kg~16kg、五氧化二磷

5kg~7kg、氧化钾6kg~8kg,锌肥lkg~1.5kg。

中粳稻全生育期每667m2施氮17.5kg~20kg、五氧化二磷7kg~10kg、氧化钾8kg~10kg,

硅肥4kg~5kg、锌肥1kg~2kg;接茬小麦全生育期每667m2施纯氮12kg~14kg、五氧化二磷

4kg~6kg、氧化钾5kg~7kg,锌肥lkg~1.5kg。

9水稻育秧技术

9.1秧龄及壮秧标准

秧龄30d~35d,叶龄6叶~7叶,70%的秧苗带蘖2个~3个,苗高20cm~30cm左右,

白根数25条~30条,叶色绿偏淡,根系短、白、粗、多。

9.2育秧方式

9.2.1旱育秧

技术要点为肥床:疏松肥沃的菜园地或旱作地。

足肥:播种前15天~20天每667m2施45%(15N-15P-15K)三元复合肥50kg、氯化钾5kg、

尿素10kg~15kg或旱育壮秧剂40kg~50kg,稀播:30kg/667m2(秧本田比1:25~30),采用

抛栽方式可拌强吸水种衣剂。

2

DB34/T1453—2011

9.2.2湿润育秧

合式秧田(平整、排灌方便)、稀播:12.5kg/667m2(秧本田比1:10),踏谷,扎根立苗前

湿润管理,严禁淹水倒芽。

9.2.3塑盘育秧抛秧

采用壮秧剂拌营养土,精确定量播种(每孔1粒或2粒种子)、控制秧龄(20d~25d)、移栽

前1d~2d重施送嫁肥。

10移栽

10.1原则

宽行窄株,确定合理密度,提高栽插质量;推广免耕抛秧和机插秧,省工节本。

10.2移栽期

本区小麦收获期一般在5月底6月初,水稻移栽期根据育秧方式、播种期和秧龄安排在6月5

日~15日。

10.3移栽密度

10.3.1手插秧

籼稻:30×13cm2,每667m2穴数1.7万~1.8万,每穴带蘖苗1本~2本(主茎和大分蘖共4

苗左右),基本苗每667m26万~7万;

粳稻:25×13cm2,每667m2穴数1.8万~2.0万,每穴茎蘖苗4苗~5苗,基本苗每667m28

万~10万。

10.3.2抛栽

抛栽基本苗比手插秧增加5%~10%,无论人工或机械抛栽,力求均匀,拉绳隔3m捡出宽30cm

的人行道,对0.1m2以上的大空进行补苗。

11施肥

11.1原则

精确定量,合理配方,适氮稳磷增钾补微;前肥后移,减少基蘖肥,增施穗肥,控制前期无效生长

量,主攻大穗;淘汰“一头轰”施肥技术。

11.2施肥时期和数量

11.2.1基肥

籼稻每667m2无害化处理有机肥1000kg左右,尿素15kg,磷酸二铵15kg(籼稻)或20kg

(粳稻),氯化钾6kg,或者45%(15N-15P-15K)三元复合肥40kg(籼稻)或45kg(粳稻),

硅肥4kg~5kg、锌肥lkg~2kg。基肥中有机肥在耕前施下,化肥在耕后整地前施下。

11.2.2分蘖肥

3

DB34/T1453—2011

栽后7d左右,籼稻每667m2施尿素3kg~5kg,粳稻每667m2施尿素5kg~7.5kg。

11.2.3促花肥

在拔第一节间后,即抽穗前25d左右,每667m2追施尿素2.5kg~3kg(籼稻)或12kg~14

kg(粳稻),氯化钾5kg~6kg。

11.2.4保花肥

在抽穗前12d左右,每667m2追施尿素5.5kg~7kg(籼稻)或5.5kg~6kg(粳稻)。

11.2.5叶面喷肥

灌浆期每667m2可用磷酸二氢钾250g加尿素500g兑水喷施。

12大田管理

12.1原则

采用群体质量控制技术,严格控制高峰苗,提高有效穗数和成穗率;推广节水健身栽培,淘汰长期

水层灌溉、深水灌溉。

12.2水浆管理

全生育期推行浅湿间歇灌溉技术,需水临界期遇雨蓄水。一般返青期浅水,分蘖前期(栽后20d

以内)浅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